APP下载

“双高计划”高职院校高水平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路径选择

2023-10-28梁裕蒋贻杰韦大宇

教育与职业(下) 2023年10期
关键词:特色发展双高计划高水平

梁裕 蒋贻杰 韦大宇

[摘要]实施“双高计划”对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持续深化改革、强化内涵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深化人才培养改革、优化产教融合机制、推进科教融汇、建设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打造国际化职业教育办学品牌,是“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实现高水平、特色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双高计划”;职业教育;高水平;特色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20-0061-06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是我国为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群)的重大决策建设工程,也是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决策。2019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并开展遴选工作。同年12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公布入选“双高计划”的197所高职院校名单,其中高水平学校建设高校56所、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高校141所,标志着“双高计划”建设全面进入实施阶段。经过四年多建设,“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初步形成了一批支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和标准,进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新发展阶段。在“双高计划”建设推进的同时,学术界也加强了对其内涵建设、发展路径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本研究在深刻理解“双高计划”对高职院校发展新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双高计划”高职院校中期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双高计划”高职院校高水平、特色发展的建设路径,以期为更多“双高计划”高职院校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双高计划”对高职院校发展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不断加大政策供给,特别是“双高计划”系列配套政策对高职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建设具有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的目标引领下,高职院校应找准自身发展定位,持续深化改革,强化内涵建设,办出特色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

1.引领改革,全面推动高职教育内涵建设。我国职业教育经过了示范校时期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点状改革階段,骨干校时期探索体制机制创新,以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专题来探索类型教育的改革阶段,而后开启了“双高计划”提质培优、增值赋能、全面推进内涵建设的新阶段。站在职业教育改革的前沿,高职院校亟须聚焦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热点和难点,打破现有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打一场高职教育提质升级“攻坚战”。通过“双高计划”内涵式发展,形成“一批有效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政策、制度、标准”,让经验和模式通过复制、推广等形式助力更多高职院校发展,发挥“双高计划”高职院校的示范引领作用。

2.支撑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人才。为不断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双高计划”高职院校需站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办学,通过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社会培训等方式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当前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为“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发展动力。在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领域,“双高计划”高职院校要积极对接区域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优势特色产业等,优化调整专业对接产业发展,实施“三教”改革,全面对接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能力,以技术创新强化对区域企业的支撑作用,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3.凸显高水平,推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双高计划”旨在通过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推动高职教育内涵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务必从对标国家战略、推进发展和融入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高度,谋划和推动高职教育系统性改革,始终坚持高标准定位,实施高水平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具体来说,入围“双高计划”的高职院校需全面落实十大建设任务,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水平、专业群建设、高水平双师队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服务发展水平、学校治理、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和国际化办学水平等领域体现高水平,从而有效支撑国家重点产业、区域支柱产业发展,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4.彰显特色,形成特色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双高计划”建设的第一个基本原则是坚持中国特色,支持“办学特色鲜明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率先发展”,打破“千校一面”的发展格局。高职院校多年来在人才培养、科技服务和社会培训等领域的办学实践形成了社会公认的独特、优质的办学特征,这是学校特色化发展的重要基础。职业教育成为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更需要高职院校办学彰显教育类型的不可替代性——职业性。因此,在办学模式上要充分体现校企合作,彰显产教融合特色,健全多元共治的治理结构和治理特色,这就要求“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充分发挥自主性和首创性,进一步彰显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色,实现“一校一特色”。

二、“双高计划”高职院校中期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2023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公布了“双高计划”中期绩效评价等级结果。经过三年的建设与探索,一批办学水平高、改革力度大且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脱颖而出。通过对“双高计划”高职院校中期绩效报告的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发现部分高职院校突出存在以下问题:

1.专业群资源整合不够集聚,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有待提升。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是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的重要载体。打造高水平专业群,以专业群为依托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需要发挥专业群对资源的最大集聚效应。一方面,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要解决因各专业内部相互连接而导致的专业群基层治理问题,实现专业群内部组织、管理、师资以及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高水平专业群只有解决了内部结构组织问题,才能紧跟外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对接产业链的人才需求变化,精准根据产业需求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实现专业群与产业链的有效衔接。另一方面,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需集聚更多外部资源,争取来自政府、行业、企业以及科研机构等多方面的资源,形成利益相关者协同治理格局。因此,高职院校要整合更多优质外部资源,解决专业群建设急需的资金、人力、技术、科研等问题,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产教融合机制不够健全,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有待探索。深化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深化产教融合办学体制改革和育人模式改革是重点。目前,制约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的关键问题是体制机制不够健全,校企合作育人水平不够高。一方面,高职院校是非营利组织,企业则追逐利润,两者的冲突导致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与企业市场的经营方式不一致,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形成有效合作和沟通机制时存在阻碍。另一方面,产教融合保障机制缺失,特别是国家产教融合政策落地有难度,导致有效约束和激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具体实施性政策保障不足,制约了校企协同育人落地。此外,由于校企双方关系松散,工学结合办学模式推进不顺畅,如学校有意全方位对接企业真实需求,将企业的真实生产项目引进实训中心,但由于缺乏有效合作运行机制,难以较好地解决人才培养衔接、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3.科研育人作用不够显著,技术技能创新服务能力有待提高。“双高计划”建设任务中的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是高职院校开展人才培养的重要支点和落脚点。高职院校在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取得积极成效,但科研融入教学的程度不够深,科研反哺人才培养的效果不够显著。一方面,由于科研评价标准的缺失,高职院校科研人员投入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精力不均衡,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学与科研分离。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科研人员带领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技术改革项目较少,将科研资源转换为教学资源的能力有待加强,师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在校企合作联合推进科研项目的过程中亟须进一步提升。由此,高职院校在服务行业企业技术发展、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的水平还有待提升,在科研创新与职业教育深度融汇领域还有待深入探索。

4.“双师型”教师队伍不够健全,师资培养体系有待完善。打造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双师型”队伍,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双高计划”建设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总体上由于区域发展不均衡,部分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还不够健全,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为解决教师数量紧缺问题,更多地从高校招聘教师,缺乏真正来自企业一线、掌握生产工艺和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行业企业骨干教师,导致师资队伍结构不够合理。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虽通过培育、引进等方式,大幅度增加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师的数量,但对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评价激励措施还有待完善,没有为教师提供更多发展和晋升的通道。

5.国际化合作不够深入,国际化办学品牌有待塑造。“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在提升国际化水平方面设定了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但国际交流深度不够。一方面,由高职院校主导或参与的多元主体合作的国际化交流平台无法正常开展线下合作项目,通过线上方式开展境外办学项目和人才培养的效果有限。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前期建立的海外分院或鲁班工坊、丝路学院等境外办学机构,对外推广职业教育模式、专业标准、教学标准、课程标准以及教学装备等优质教学资源时受到较大约束,直接影响了职业教育品牌国际化影响力的提升。此外,受“走出去”企业项目实施进度的影响,高职院校国际合作交流中的海外培训、技术服务等也面临不同程度的困难,导致国际化培训项目推进不均衡、深度不够、品牌影响力不高。

三、“双高计划”高职院校高水平发展的路径选择

高职院校要根据“双高计划”提出的新要求,强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人才培养改革,优化产教融合体制,大力推进科教融汇,建设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打造國际化职业教育办学品牌,从而实现高水平、特色发展的目标。

1.科学组建专业群,围绕产业链培养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专业群建设对于新时代提升“双高计划”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促进内涵发展、强化办学特色具有重要作用。高水平高职院校是由一个个高水平专业群支撑发展起来的,专业群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学校的发展高度。因此,“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务必聚焦专业群建设这一中心,以专业群建设为着力点和突破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体来说,一是科学组建专业群,以产业链(产业群)为依托,围绕核心专业,根据资源集聚和共享程度指向特定职业岗位群,实现专业群与产业链的无缝衔接,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的全方位融合。二是提升高水平专业群对区域产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校企共同研制科学规范的人才培养方案,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产业行业的先进元素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培养适应产业升级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复合人才。三是对专业群课程进行体系化设计,围绕产业或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整合教学内容,并依据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形成具有开放、共享特征的专业群课程教学资源。四是深化“三教”改革,校企合作开发数字化教材、专业教学资源库和在线精品课程等,强化资源共享与应用,基于互联网拓宽课堂时空,实现校企远程协同教学,推进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无缝对接,全面提升师生的数字化应用能力。五是健全多方协同的专业群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紧贴产业结构制订并适时调整专业群规划,成立由高职院校、合作企业以及行业等组成的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结合市场需求、行业发展状况和学校发展实际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群。

2.优化产教融合机制,构建形成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最大特性。优化产教融合体制机制是“双高计划”高职院校提升校企合作水平、深化产教协同育人的必由之路。具体来说,一是基于共同利益,遵循价值规律和供求机制,由高职院校、政府部门、产业部门及科研院所等多个主体共同开展职业人才培养、应用技术研发、科研成果转化、创新创业及创建产业学院等,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达到多方共赢的目标。高职院校必须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积极与企业、行业、园区联系,构建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与专业的联动机制,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协同发展的产教融合机制。二是充分利用政府在推进产教融合顶层把控和政策支撑方面的作用,发挥行业在产教融合中的引领作用以及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聚焦人才培养、技术攻关和产品创新等,建设产教融合共同体,推进产教融合赋能地方产业和企业发展。三是大力推广“校企双制、工学一体”办学模式,聚焦高端产教融合项目,以资本、技术、人才为纽带,探索联盟共享型、资本混合型、人才互惠型产教融合模式,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持续深化校企双主体育人办学模式改革。四是注重“四链”融合,根据产业需求新变化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区域产业转型与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能力提出了新需求,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根据这些变化及时调整专业定位和课程教学内容,校企双元开发新形态、立体式产教融合教材,把企业项目转化成教学资源,最终形成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的新机制。

3.大力推进科教融汇,全面提升技术技能创新服务能力。深化推进科教融汇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方向,通过科技研发创新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交会,提升职业院校师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高职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双高计划”高职院校深化科教融汇,可以重点从以下几个领域推进:一是高职院校要围绕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和科技型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积极主动与企业、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用技术创新平台,联合申报科技计划项目,解决产业关键技术、核心工艺问题,开展工艺开发与改进、技术升级与推广,提升高职院校的技术创新能力。二是高职院校要注重汇集创新要素,重构科教培养模式,通过联合龙头企业打造具备产品研发与制造、生产工艺设计与改进、技术攻关与创新、成果转移与推广以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等功能的技术创新联合体,打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之间的壁垒,以适应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产业更新换代的趋势。三是高职院校要更加注重技术技能的创新积累,特别是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科技人才资源,强化科教、产教互动,将科技创新和科技攻关的成果转化融入区域产业发展,推动高职院校持续深化与地方、企业的合作。四是发挥高职院校创新服务团队的技术优势,与中小企业共同研发新品种、新技术,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打包式”技术服务,成为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聚集地、技术成果推广的辐射源、中小微企业技术革新的策源地。

4.多措并举人才强校,打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实现高水平、特色发展的重要人才保障。围绕全面提升“双师型”教师能力素质,推进四个“并重”,是高职院校打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路径。具体来说,一是坚持师德与技艺并重,塑造师德师风。不仅要重视教师在行业企业的工作经历或实践经验,提升其技术技能创新能力,还要注重提升其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素养,做到德技双馨,全面提升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能力。二是坚持增量与提质并重,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优化招聘方式,通过全职引进和柔性引进等方式,立足行业和国际影响力,培养一批专业群带头人,从行业聘请一批领军人才和名匠大师到学校任教,校企联合培养一批掌握绝技的技术技能大师等,形成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双师型”队伍。三是坚持教学能力与训练能力并重,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学历提升培训、开展专项教育、参与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强化“双师型”教师培养,探索情境式教学、创新项目式教学等模块化教学模式,提升教师教学质量。鼓励教师参加企业实践、技能培训等,提升其进行实习实训指导、课程开发和实践教学的能力。四是坚持考核与激励并重,创新教师评价机制。通过完善教师分类评价、内部绩效管理办法和职称评聘办法等,突出质量导向和教育教学实绩导向,实行分级分类职称评审改革,开展聘期任务目标管理,激发教师发展的内生动力。

5.打造国际化办学品牌,推进职业教育高水平国际交流与合作。探索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与国际社会共享中国职业教育的模式、标准和资源,是“双高计划”对高职院校高水平发展的要求。高职院校打造国际化特色办学品牌,全面推进职业教育高水平国际交流与合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争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支持配合,主导或参与跨国合作背景下的多元主体合作,开展境外办学项目、培养本土化人才、联合培养师资、提供技术服务和推出职业教育教学装备等,提升我国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质量。二是推出职业教育优质资源,扩大职业教育的海外影响力。通过建立海外分院或校企合作共建鲁班工坊、丝路学院等境外办学机构等,向外推出专业标准、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等优质教学资源,提升“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在海外的影响力。三是高标准搭建区域性职业教育国際交流中心,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展留学生培养和跨国人文交流合作。立足“中文+职业教育”等国际交流项目,构建“中文+职业技能”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持续建设以“中文+”为核心的教学资源,开展“中文+职业技能”培养。注重中华传统文化传播,促进语言、文化、艺术和文化遗产领域青年的交流,增进了解,加深友谊,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四是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发展需求,校企共同开发适合当地技术发展的高端装备及配套项目的教学资源,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院校开展各类培训。积极为“走出去”企业提供服务,为国内优质产能及企业海外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为走向海外的中国企业培养本土技术技能人才。

当前,我国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进入前所未有的新阶段,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这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在“双高计划”即将进入第一个五年建设周期绩效评价之际,全面总结“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在办学水平、服务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等领域形成的经验和模式,对带动更多高职院校持续深化改革、强化内涵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施行以及相关政策改革举措的推进,新一轮“双高计划”建设的着力点和增长点也逐渐清晰。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双高计划”高职院校仍需持续深化产教融合,通过一系列引领职业教育发展的改革和创新举措,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和吸引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我国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徐国庆.高水平高职院校的范型及其建设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8(12):93-97.

[2]雍莉莉.“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探究[J].教育与职业,2022(3):48-53.

[3]刘晓,王露莹.“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办学评价:理论审视与现实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5):139-143+200.

[4]林林,任君庆.“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建设逻辑与转变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9):71-76+96.

[5]刘晓,钱鉴楠.“双高计划”中期建设绩效与评价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23(3):84-90.

[6]徐微,陶文娟.我国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内在逻辑与应然理路[J].职教论坛,2020(3):132-137.

[7]姚磊,郭哲,胡德鑫.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的形成机理、组群逻辑与建构路径研究[J].成人教育,2022(3):74-78.

[8]唐军,闫志龙,范兆媛,等.“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适配度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22,43(8):12-16.

[9]胡德鑫,陈润歌.“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发展路径、现实挑战与提升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21(12):104-110.

[10]黄丹,张睦楚.“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特色定位、组建逻辑与构建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2(24):52-58.

[11]陈华.“双高”院校高质量发展的维度、限度与向度[J].教育与职业,2022(21):36-39.

猜你喜欢

特色发展双高计划高水平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基于双高计划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
民办高校特色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加快以内画为特色的衡水文化产业发展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