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教学初探
2023-10-28于燕飞
摘 要:新课改提出教师在学科教育中要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为保证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教师必须以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的培养为目标,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历史知識探究技巧,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文章分析了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内涵,提出了创设历史教学情境、组织课堂讨论活动、系统分析历史问题和分析历史故事内涵等策略,以期为高中教师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于燕飞(1977—),女,山东省日照第一中学。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性。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为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必须结合历史教学内容,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性分析历史问题,理解社会发展变化的原因,为学生今后走上社会、适应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新课改要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为教师整合教学内容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指导。在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以时间轴为核心整合知识内容,更加注重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而非灵活运用。新课改提出了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要求教师将历史知识与核心素养的各个关联性要素整合在一起,使学生能够自主自觉利用所学的历史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客观看待周围的事物[1]。
核心素养与学生的关键能力与品格息息相关,是学生在学习与成长中所需的重要素养,其能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能力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发挥促进作用,是学生在未来生活中能够适应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关键。
教师应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为教学目标,即在授课中必须改变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教学方法,不断学习和吸收优秀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为主开展历史探究活动,在活动中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让历史学科教育焕发新的生命力。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
(一)创设历史教学情境,发展学生的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的培养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点目标之一。历史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主要指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及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表现为学生能通过历史纪年、历史时序、年代尺、阶段特征、历史地图,以及构建历史年代表等形式分析历史。这要求学生能够超脱现有历史空间对人的思维活动的限制,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下观察和分析历史事件的作用、意义和影响。历史教材中提到的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距离当代越久远,社会和历史环境的变化则越大,学生则越难以理解历史事件的内涵意义。对此,教师可尝试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经验去分析历史事件,促使学生在对比分析历史事件与现代生活的差异性和联系性的过程中,认识到历史与现代社会的差异,分析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影响,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之中感悟历史现象,发展时空观念[2]。
以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一课的教学为例,为使学生了解变法的意义,笔者以商鞅变法为例创设了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商鞅变法对国家发展的积极作用。笔者结合情境设置了如下问题:“在七国争雄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中,一旦变法成功,国力将大大加强,无论对抵抗入侵或是统一国家都具有一定的优势。而若国家实力居后,甚至最终灭亡,对权贵阶层而言,其利益也会受到影响。那么大家觉得,变法是不是一定会受到人们的支持呢?”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分析问题后,认为变法过程虽然艰难,但从结果而言对当时每个阶层都有益处,因此人们会支持变法。对于学生提出的看法,笔者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介绍了管仲变法、商鞅变法、范蠡改革和吴起变法的内容与过程,重点介绍了那些主张改革的历史人物遭遇的各类阻力与困难,如商鞅在改革后被杀害,吴起因为触动权贵的利益而被杀害等,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历史社会环境分析变法容易遭遇失败和阻力的原因。表面上看,这些变法虽然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但同时也触动了当时贵族阶层的利益,因此会遭遇一定的阻力,且在变法推行后,主张变法的部分历史人物往往也会受到贵族阶级的“清算”。但是,由于改革措施迎合了当时奴隶制社会崩溃、封建制度发展的历史要求,因此改革得以顺利推行。在课程的最后,笔者要求学生思考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发展的变法一定能成功,要求学生结合之前的分析,自行搜集资料分析王安石变法和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等。如此,学生在分析情境问题的过程中可以整合中国社会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特征,培养时空观念,获得成长[3]。
(二)展开课堂讨论分析,树立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人们客观、科学地看待历史发展进程的关键。相对而言,唯物史观的培养难度更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授课中,教师必须从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问题入手,在讲解问题、还原历史进程的过程中,将学生的视角从具体的历史问题上升到人类社会历史的客观基础和发展规律上,使其能结合人类社会历史的客观基础和发展规律重新审视历史事件,在反复学习与探讨的过程中树立唯物史观[4]。
以部编版高中历史“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一课为例,为了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教师可从具体的历史事件入手,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为什么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必然趋势?对于国家而言,不参与经济全球化是否可行?而后,教师要带领学生一同探讨问题,结合历史发展进程和具体的历史事件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必然性,促使学生在讨论中树立唯物史观,使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发展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
首先,笔者在课程开始时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相关资料,而后引导学生思考经济全球化对其他国家的发展和密切世界经济交流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初步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在此基础上,笔者介绍经济全球化的优势与劣势,从加工制造业的发展入手,向学生讲解部分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通过为国外企业代工生产智能手机、织物,获得了先进的技术、资金注入和先进工业生产管理模式,分析经济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机遇。
其次,笔者在课中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说明经济全球化对其他国家的负面影响。例如,一些发达国家将资源消耗型企业和污染型企业安置在发展中国家,导致发展中国家的自然环境恶化,人民的生命健康受到影响;部分地区过于注重资源开发,导致自然资源枯竭并最终被发达国家放弃;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接触的过程中,部分发展中国家的人们在文明碰撞中产生认同缺失等情况。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展开思考和讨论:经济全球化是否是不可逆转的客观历史进程?作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不参与经济全球化对其发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最后,为帮助学生树立唯物史观,笔者采取小组合作讨论法,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引导学生在组内结合各类历史事件和社会热点事件分析问题。例如,清政府为抵抗外来环境的风险曾经实施“闭关锁国”,隔绝外来环境对社会影响的同时也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在客观分析具体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可探索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在总结发展规律的过程中认识到,对国家和世界而言,加强彼此的贸易合作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由此学生在分析与讨论的过程中发展了唯物史观。
(三)系统分析历史问题,培养实证观念
为避免在评价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受制于个人主观因素,以及保证历史解释的可信性,历史学家需要结合历史遗留的证物来分析和解释历史事件。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即为史料实证素养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成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发挥表率作用,以史料为主要资料开展历史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结合史料探究历史问题,促使他们能在运用史料解释历史问题的过程中促进理性思维和核心素养的发展[5]。
教师在授课中可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史料阅读活动,使他们结合史料对比分析所学的历史知识,验证史料中的结论是否准确。教师还可有意呈现与学生的认知存在冲突的史料,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引导他们分析史料的真实性,让学生能在系统分析和讨论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判断史料的真实性,学会正确利用史料说明自己的观点,学会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理解特定历史事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以部编版高中历史“两次鸦片战争”的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能够客观看待史料,能够正确使用史料来解释历史,笔者将与学生认知存在冲突的史料引入课堂中,要求学生结合史料内容分析历史事件。为此,笔者将魏源的《道光洋艘征抚记》中记载英国出兵原因的资料引入课堂中,要求学生自行阅读材料,分析史料的真实性。而后,笔者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经过此前的学习认为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英国对倾销鸦片的需求,而魏源在《道光洋艘征抚记》中记载:“义律已回国请兵,时女王令国人会议,其文武官皆主战,其贸易商民皆不欲战,连日议不决。最后拈阄于罗占士神庙,三得战阄,始决计。”他提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在于义律坚持请战以及罗占士神庙的占卜结果。通过呈现与学生认知存在冲突的历史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史料的真实性,鼓励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鸦片战争的真实历史经过,有助于学生在自主搜集史料、了解真实历史经历的过程中发展史料实证能力,并在今后研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做到客观、理性。
(四)分析历史故事内涵,厚植家国情怀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历史学科属于人文类学科,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天然存在历史知识之中,因此,历史学科教学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天然支点。教师一方面必须立足教材内容,利用教材中的优质史料熏陶学生的思想;另一方面可在教学中引入互联网资源,结合影视资料讲述英雄人物舍身报国、不怕牺牲的爱国奉献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为进一步提升育人效果,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活动,探讨当代青年学子应培养什么样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让爱国主义思想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开出绚烂之花。
以部编版高中历史“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课为例,為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教师可带领学生回顾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儿女反对外敌入侵的历史,让学生了解相关英雄人物的反抗故事。而后,教师可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样的精神支持着先辈们坚定地反抗侵略者?”为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可在课上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中华人民抗击外来侵略的影像资料,播放纪录片《大抗战》的片段,呈现战士以顽强的精神意志做支撑抵抗日军侵略的场景,利用直观的视觉效果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从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中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军阀割据的状态,但是为什么中国社会没有像印度和一些非洲国家一样沦为完全的殖民地社会?提供了讨论方向之后,教师可让学生结合个人想法自由讨论,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的爱国志气和反抗斗争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总结
综上所述,若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教师需要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认知能力设计教学活动,依靠情境教学、课堂讨论、史料分析和故事讲述等多种类型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所学的历史知识,促进学生学习成长。
[参考文献]
杜瑞庆.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现代农村科技,2021(4):92.
刘均.信息技术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核心素养培养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4):178-179.
刘向阳.高中历史教学中时空观素养的培育策略探析[J].教育观察,2021,10(11):90-92.
李继,袁艳林.培育时空观念素养的历史教学逻辑[J].课程·教材·教法,2021,41(2):118-124.
张莹.谈如何培养高中学生史料解析的能力[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0,36(10):11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