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大学生社团协同育人研究

2023-10-28李晓晓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8期
关键词:大学生社团协同育人

李晓晓

摘  要:大学生社团是高校“第二课堂”的主要阵地,是大学生自发成立的校内组织。学生通过社团组织各种类型的活动,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思政课实践教学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渠道。文章致力于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大学生社团协同育人的有效对策,改革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方法、内容、模式,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融入社团元素,进一步突出大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让大学生社团真正成为有趣又能有效为思政教育服务育人载体,进而培养合格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思政课实践教学;大学生社团;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4-0083-0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重要阵地和渠道,上好思政课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中国高校高度重视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不断进行课程改革创新,探索出新的思路和方法。做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不仅要立足于理论课堂,更要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充分发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通過理论知识传授、实践活动引导,让学生在思政课堂中提升综合能力、实现价值认同、坚定理想信念、立志报国成才,让思政课实践教学真正立起来、动起来、活起来。大学生社团是高校第二课堂的主要阵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聚焦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大学生社团协同育人,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融入社团元素,深化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有利于培养合格的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大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分析

思政课实践教学由专职思政课教师在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指导下,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大纲和教学安排,引导学生进行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的各项实践活动。很多高校都开设思政实践课程,建立和完善课程的教学体系,探索思政实践育人的有效机制。除了思政课实践课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外延很广,包括多种途径,如课堂实践,学生课堂演讲、情景模拟、主题辩论、小组讨论等;校内实践,主要是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担任团学等职务、获得荣誉、各项培训学习、参观校内思政实践中心等;校外实践,有教师组织学生统一到思政实践基地实践、参加暑期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社会调研等。通过灵活多样的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思政课真正服务社会,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社团作为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的主要活动阵地之一,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有积极作用。大学生社团是指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拥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自愿创办的学生组织[1],其打破原有的学院、专业、班级的界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自发地参与不同的社团,借助社团这个平台互相学习、提高能力、陶冶情操、展示自我,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大学生社团是自发成立的非营利性组织,大部分高校高度重视社团建设及其育人作用,制订专门的社团管理办法、指导教师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规范社团的成立、管理、建设、考核、奖励等各个环节,使社团的建设和发展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校共青团直接管理社团,各个社团在社团联合会的监督下,遵守社团章程、社团财务管理规定,完善档案资料、明确组织机构与成员分工、开展各项活动。

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大学生社团协同育人的必要性研究

通过对两者的内涵和育人功能分析,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大学生社团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和一致性,因此可以思考把两者融合起来,发挥两者的最大价值,进而致力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两者教育目标具有一致性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教师指导下的统一实践和学生进行的自发实践活动,以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为基础,增强学生在思政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服务社会,增强学生对党和国家政策的理解和支持,增强学生使命感,在服务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大学生社团活动比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更丰富全面、时间更充裕自由、方式更灵活多变,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必要的条件。两者都致力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2]。

(二)两者教育实践具有相通性

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大学生社团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如思政实践教学组织学生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团中也有关于农村社区普法宣传、问卷调查的活动,活动形式的内容、主题关联度较高。大学生社团有学术社团、志愿服务社团、创新创业社团、文化体育社团等,根据社团性质开展丰富的活动,比如摄影比赛、普通话大赛、辩论赛等。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也丰富多样,如“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课外实践,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比如参观新时代社区农村进相公庄、解放阁、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主题短剧,参加福利院青年志愿者活动等。

(三)两者教育内容具有互补性

思政实践教学活动的时间、覆盖面远远比不上大学生社团活动,山东协和学院有100多个学生社团,即使社团成员更新换代频繁,也能保证每个社团平均人数在一百人,这保证了社团活动运行的可持续性和传承性。实践教学的运行有专业思政教师指导、有相应理论知识做支撑,规范性、纪律性更强,学生的完成度更高。因此如何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思政理论知识服务社团建设和活动,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助力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大学生社团协同育人思考的重要环节。

三、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大学生社团协同育人现状分析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大学生社团协同育人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两者在目标、性质、内容上有相通性和可借鉴性,但是当前高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大学生社团在协同育人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大学生社团协同育人的管理指导机制不健全

一方面,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大学生社团形成有效的协同育人机制,需要从学校整体层面制定两者协同育人的相关文件、政策或者对教师的激励措施,从宏观上形成思政实践教学和大学生社团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为下级部门铺开工作、协同育人奠定坚实的基础。目前来看,学校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学和第二课堂大学生社团建设,也在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但是一些学校对两者协同育人具体层面的政策、规章制度、具体措施并没有及时研究,不利于后续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大学生社团协同育人需要教务处、学生处、校团委、思政课理论教学部门等各个部门的通力协作才能有效实现。目前两者的所属部门能有效完成本部门工作、各司其职,但是与其他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交流,配合程度不够,遇到一些活动、事项需要两者协作完成时,虽各自完成了任务,但缺乏后续的总结、反思和进一步合作计划,难以形成协同育人的持续性效果。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大学生社团协同育人的资源保障机制不协调

做好思政课教学工作关键在教师,近年来,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迅速扩大,截至2021年底,中国高校专兼职思政教师配置达到了1∶350的师生比,思政课教师队伍也呈现出年轻化、高学历化的态势,这对思政教学改革和创新增添了极大的活力,但还存在师资配备不平衡、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大学生社团有效运转的关键也在于指导教师,但是高校社团数量繁多,共青团教师有限,其他兼职指导老师数量匮乏,指导老师身兼数职,无法投入足够的精力到社团的运行管理中,导致很多大学生社团在运行过程中不能得到专业老师的指导,社团建设管理工作难以有质的提高。此外,大学生社团和思政课实践教学都有专门的实践活动基地,但是两者之间不能实现场地、资源的互联互通,会产生资源浪费的问题。

(三)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大学生社团协同育人的考核评价机制待完善

高校关于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大学生社团协同育人的考核评价体系缺失,不能够充分调动老师们参与思政实践教学和大学生社团的积极性。如思政课实践教师担任社团指导教师,社团指导教师兼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否能作为职称评比、课时量计算、年终评优的指标,这都是教师关注的问题。学生在参与思政课实践活动和大学生社团活动中的成果是否都能体现在思政实践课评价中,或体现在社团的评优评先中,这关系到作为参与主体的大学生的参与力度、热情和效果。

(四)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大学生社团协同育人的活动内容需融合

大学生社团种类繁多,社团活动更是丰富多彩,但是社团活动存在质量低、效果差、娱乐性强等问题,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一些理论学习型社团活动具有理论性和深度,但是在指导思想、运行过程、理论科学性等方面需要专业的、综合素质更强的专业教师指导。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相比社团活动数量少、质量高,但是学生的参与面窄。一般看来,社团活动和思政课实践课教学活动就像没有太多交集的两条平行线,有的学生甚至会重复参加活动,既浪费资源又消磨了学生的兴趣,不能有效发挥两者的优势,弥补双方存在的不足。

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大学生社团协同育人路径研究

通过对思政课教师、社团指导老师和学生进行相关调研,根据当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大学生社团协同育人的现状,结合相关理论,探索出一条两者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

(一)完善顶层设计,建立协同育人的管理体系

各大高校不断统筹完善顶层设计、创新理念,加强建设大思政育人的格局。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抓手,大学生社团也在第二课堂教育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两者都要纳入高校大思政格局育人的框架之中。实现两者的协同育人,首先需要领导、制度、政策等保障实现。因此,由学校党委领导,教务处、学生处、宣传处、校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协同联动,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实践的指导管理体系是实现两者协同育人的首要措施。学校、各部门制定相关的政策、制度,共同创新了两者协同育人的制度体系、课程体系、评价体系、内容体系。

(二)实现资源整合,完善协同育人的保障体系

一方面,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思政课实践指导教师、社团指导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政治素养和综合能力,才能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关键任务。学校重视思政教师队伍培训,为相关教师提供合作与交流的机会,充实思政教师队伍、社团指导教师资源库,联系社会专业人才、外校专家、优秀校友等,将其纳入导师库[3],打造一支体现学校特色、校内外协同育人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实现思政实践课教师和社团指导教师的互联互通、交叉任职。将思政课实践指导教师分配到相应的社团,指导社团发展方向、建设运行、活动开展、社员培训等系列工作,把握社团思想的先进性、正确的政治导向、正面的价值引领及规范的发展运行。社团指导教师充实到思政实践教师队伍中,将第二课堂育人经验、成果应用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过程中[4]。促进资源的优化整合,实现校内外实践基地、活动场地、网络平台等资源共享共建,同时保证思政教育实践活动和社团活动内容能够相互依托、联合有序开展。合理整合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才能确保协同育人效果的实现。

(三)建立全面评价,形成协同育人的考核机制

首先是对学生的考核。思政课实践教学重点考察学生的政治素养、思想素质和综合能力水平,考核成绩也是对社团成员参与管理、活动运行等过程及其自身成长的评价,两者在考核评价指标方面都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为了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可以将两者的考核有效结合,比如,将学生在社团中的奖励、任职经历、活动参与情况等按照一定的比例计入思政实践考核中,思政实践教学成绩作为社团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需真正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的协同考核机制。其次是对教师的考核。教师是实践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社团活动运行的关键力量,所以如何对教师进行有效考核,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也是必须思考的问题。将教师思政教学的水平、效果以及社团的参与程度、指导效果等与学校对教师的考核相挂钩,既能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成就感,又保障了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大学生社团协同育人的开展。

(四)社团思政育人,形成协同育人的内容体系

以大学生社团为载体,实现思政社团和社团思政协同育人,打造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新阵地,拓展思政教育新途径。加强思想政治类社团的建设,专门成立思政社团,以先进思想为引领,开展理论学习、时政热点播报、团课大家讲、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学习、红色歌曲故事传唱、乡村振兴主题实践等活动,将思想引领、政治学习等融入社团运行的全过程。以思政社团引领其他社团,真正形成“小社团、大思政”的氛围。可以将思政类社团宣传活动融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常用客户端中,如社团的公众号可以对当下时政热点以小视频的形式呈现出来,实时更新,将其活跃起来[5]。让所有的社团及其社团活动充满“思政色彩”,拓展思政教育的新途径,深入挖掘大学生社团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运用大学生社团的影响力和广泛覆盖性,让讲思政、学思政、用思政真正根植于大学生的心中。

五、结语

大学生社团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为第二课堂的实践运用提供可行渠道,是大学生学思践悟、知行合一的成长舞台。依托大學生社团的优势,实现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方法、评价体系等的改革,两者在资源方面互联互通,打破传统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是新时代下高校构建实践育人机制的有效路径,为培养新时代人才发挥最大的实效。

参考文献:

[1] 李丹梅. 依托学生社团活动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J]. 辽宁高职学报,2012(03):102-104.

[2] 陈学凤. 高职思政课与共青团第二课堂协同育人的路径探析[J].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2):44-47.

[3] 季君. 基于第二课堂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探析[J].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1(05):100-102.

[4] 李亚美,姜天宠.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第二课堂的功能定位及其协同[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8):18-20+38.

[5] 张敏,马春海. 新时代大学生思政类社团建设的几点思考[J]. 潍坊学院学报,2022(03):93-95.

(荐稿人:崔海燕,山东协和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

猜你喜欢

大学生社团协同育人
大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制约因素探究
论大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实现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大学生社团的职业素质培养功能探究
物联网工程专业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基于大学生社团文化视角下的校园文化建设探究
现代建筑技术协同育人基地的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