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研究生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

2023-10-28岳琳安鸿雪廉静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9期
关键词:研究生课程

岳琳 安鸿雪 廉静

摘  要:“水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研究生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文章基于课程真实性、典型性、应用性等特点,通过搜集、整理、筛选案例,系统构建课程思政案例库。案例库主要涵盖生态文明思想、责任意识、创新精神、职业素养四个层面,深入根植可持续发展、家国情怀、工匠精神、职业认同等思想,通过思政案例与教学内容的合理融合,激发研究生自主学习,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深入结合、专业与思政教育有机统一。

关键词:水污染控制;研究生课程;课程思政案例库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7-0092-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研究生教育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的最高阶段,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任。在研究生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是研究生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战略任务的重要举措,更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有效途径。

“水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课程是一门环境类研究生必修课程。该课程系统整合了水污染防治规划、污水控制工程、水环境质量改善與生态修复等相关理论与技术,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思想,水污染控制从单纯的水污染防治向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生态管理转变,突出体现一体化保护、系统治理、统筹发展理念。课程教学内容涵盖丰富的思政元素,具有得天独厚的思政教学优势。如何将思政元素恰当地融入教学过程,发挥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润物细无声”地提高研究生的专业水平和科学素养,课程思政案例的选取和有效利用成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的重要手段之一[1]。

一、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2]。首先,水污染控制方面的课程思政教育素材较为丰富,但案例针对性不强,且时效性较弱,往往浮于表面,思政元素与课程知识点无法融合升华[3];其次,由于研究生教育体量不大,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的落脚点主要放在了本科教育上,容易出现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目标不清晰甚至缺失现象,或者简单套用本科生课程思政案例,这样无形中矮化了研究生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4];最后,与本科生培养相比较,研究生培养更强调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在注重学科专业广度、深度探究的同时,容易忽略利用思政元素引导研究生思考、探索,导致研究生参与思政教学积极性不够,热情不高[5]。

案例式教学法思想是从专业育人全过程、专业课程全覆盖的多维度、立体化视角出发,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案例元素和相关资源[6]。教师应借鉴案例式教学真实性、启发性、互动性等优点,将课程思政案例库作为媒介,在有效引导学生达成课程教学目标的同时,渗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强化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实现真善美的统一和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思政案例库的建设和有效的教学设计,也可有效提升专业教师的思政素养和授课能力,有利于打造推陈出新、生动活泼的专业思政课堂[7-9]。

二、课程思政案例库的建设策略

基于本科阶段的理论学习,学生的污水处理基础理论知识已得到夯实,研究生阶段则要产学研相结合,在学习中谋求知识广度、深度地扩展,在研究中谋求创新,在科研实践中谋求成果转化。在教学过程中,以每章节为思政设计单元,整理归纳课程的知识点并对其深入剖析,充分挖掘、融入思政元素。“水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课程在内容上涉及以下几方面:1. 水污染控制技术;2. 水生态修复技术;3. 水生态环境管理。在课程案例库的建设过程中,立足课程内容,综合考虑行业发展和实际应用,收集可将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自然融合的案例,形成系统的案例库。思政案例应具备真实性、典型性、应用性等特点,通过授课时教师的启发性教学,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师生互动,达到让学生内化吸收、外化表现的思政育人目标。“水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课程思政案例库主要涵盖生态文明思想、责任意识、创新精神、职业素养四个层面,深入根植可持续发展、家国情怀、工匠精神、职业认同等思想。“水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课程主要知识点与思政要素如表1所示。

三、课程思政案例库主题模块设计

将“水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所涉及的思政元素进行分类,建设“知识点明晰、案例支撑有力、专业和思政相融合”的课程思政案例库,设置生态文明教育、责任意识、创新精神、职业素养四个主体模块。

(一)注重区域发展特色案例,开展生态文明教育

深度挖掘课程中蕴含的生态文明德育要素,将“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思政要点融入其中,使学生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想、新目标、新要求和新部署。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实地考察雄安新区建设规划时强调:“建设雄安新区,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五年来,白洋淀治理保护一路高歌猛进,取得了一系列优异的成绩,2021年,白洋淀淀区整体水质提升为地表水Ⅲ类标准。白洋淀淀中村生活污水和垃圾的处理是白洋淀流域治理专项行动的目标之一。通过在课程中介绍89座污水站采用的9种处理工艺,针对农村污水的特点,分析各种工艺流程的优势,从处理效果、经济效益、技术管理和环境影响等方面构建评估指标体系。授课中结合穿插讨论法、辩论法等授课方法开展教学,培养学生批判、探索、意义建构的精神;通过展示党和国家在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使学生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一盘棋”思想;通过讲述河长制等一系列推动生态文明的政策,让学生明白流域环境法律与政策的相关知识;通过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讲述流域整体性概念,引导学生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进行思考与规划。

(二)探讨社会时事与热点案例,培养责任意识

2020年9月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我国,污水处理行业的碳排放量约占全社会总排放量的1%。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10月《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指出,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国将陆续发布重点领域和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和一系列支撑保障措施,构建起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2022年7月1日起实施的《污水处理厂低碳运行评价技术规范》是基于我国246个污水处理厂近四年运行数据研究分析而制定的污水处理领域首个低碳团体标准。该规范优化了污水处理厂生产过程碳排放的核算方法,建立了在不同进水水质、处理规模、工艺、排放标准等情况下,对污水处理厂进行低碳行为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教师授课时,应启发研究生利用该技术规范从专业视角分析污水处理厂碳排放情况和碳减排的有效措施,进而分析污水处理过程中蕴含的科学问题,鼓励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创新。通过以时间为轴,梳理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决心和信心,使学生坚信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坚定学生作为环保人的责任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三)回顾水处理技术发展历程,培养创新精神

从“高高下下,疏川导滞,钟水风物”的大禹治水,到农业文化遗产桑基鱼塘,讲述古代治水兴农、保护生态的理念和智慧;从明代《天工开物》记载利用明矾作为絮凝剂对天然水进行混凝、沉淀净化,到近代第一个雨污水处理工程;从新中国成立以后,污水收集管道、污水土地利用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全面运行,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在与水博弈,中华民族发展史也可以说是一部治水史。历史的前进必须通过创新驱动发展。以水处理相关的前沿科技为切入点,如石墨烯异质结重水膜分离技术、短程反硝化耦合厌氧氨氧化技术、抗生素及耐药基因的有效去除等,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思想和创新意识。在遇到问题的情况下,能够不断地自我改进和自我完善,创新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案,在精益求精的探索实践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和路径。通过案例引导,不但培养学生知识、技术能力,而且强化学生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职业道德精神。

(四)引入典型案例真题真做,培养职业素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人类活动排放污染物超过自然水体纳污能力,出现水体黑臭现象。除了过度排放污染物之外,水体动力不足、底泥长期沉积也是造成黑臭水体的主要原因。通过让学生动手查阅资料分析成因,寻找解决途径,从卫星遥感、断面监测、控源截污、水体修复、活水循环、政策保障等几个层面分析解决黑臭水体治理问题,通过“真题真做”的方式,构成一套科学、合理的综合整治技术措施。利用分组布置作业,锻炼学生借助文献或相关方法识别和分析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效沟通、撰写报告、陈述发言和团队协作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水体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协调配合。在理论结合实践中提升研究生职业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育人铸魂。

四、思政案例库建设成效和完善

教师通过搜集、整理、筛选案例,结合专业课知识点,构建基于课程思政的“水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案例库;通过不断更新、补充素材,提升案例库的时效性和应用性;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调动研究生自主学习,在分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团队汇报中,学生各抒己见,求同存异,通过思想碰撞提升研究生综合实践能力,实现专业和思政同向同行;通过案例库建设和课堂互动式教学,教师和教学团队的素质和教学水平得到不断提升,有助于打造研究生专业课程思政示范课,落实立德树人的宗旨,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

要在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管理中,设计课程思政实施质量评价标准,推动课程思政创新性和高质量发展。从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过程、案例设计、专家同行评课、学生评课等多维度综合评价专业和思政的融合效果。在教师、学生、专家层面形成多层次反馈机制,促进提升课程思政持续改进效果,形成完备的课程思政运行体系。

五、结语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和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重要渠道,是构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的重要基础。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生专业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提高研究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贯彻新发展理念,还可以激发研究生的责任意识和家国情怀,培养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对于工作实践具有相当重要的指导作用。

“水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课程思政案例库的建设促进了团队教师间的交流合作,实现课堂教学从“举例”到“课程思政案例”,学生从“听课”到“研学思”的转变,达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深度结合、专业与思政教育有机统一的研究生培养目的。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思政元素的融入,研究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教学效果良好。随着社会和行业的快速发展,教师要不断与时俱进完善授课内容,将法规、政策、行业发展前沿动态融入课程思政建设,不断更新思政案例库,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雅萍,景海涛,杜久升,等. 太行山抗战GIS实验案例库建设与实施[J].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4(S1):33-39.

[2] 刘雪茹,惠壮,李延,等. 化学实验课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初探[J]. 大学化学,2022,37(10):285-293.

[3] 王凯,陈美玲,吴丽杰,等. 以《中国药典》为支撑基于“学术育人”的《仪器分析》课程思政案例库的建设与实践[J]. 广东化工,2022,49(14):196-198.

[4] 王义康,李海芬,王一. 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研究生教育研究,2022,69(03):57-60.

[5] 朱丽霞,吴棒.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建设研究[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21,41(05):92-96.

[6] 刘明军,陳邵涛,仲崇文,等. 针灸推拿学专业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与实践探索[J]. 光明中医,2022,37(08):2837-2839.

[7] 王玉哲,李键,陈世品,等. 彰显家国情怀的生态环境类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构建及效果评价[J]. 高等农业教育,2021(06):95-99.

[8] 高俊超. “民用航空法规”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与实践[J]. 海峡科技与产业,2022,35(04):64-66.

[9] 汤术丽. 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 大学,2021(24):149-151.

(责任编辑:罗欣)

猜你喜欢

研究生课程
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教学改革初探
基于技术管理方法的课程教学质量督导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
国际贸易专业研究生课程全英语教学实践与思考
云计算环境下研究生课程信息化体系的重塑与优化
加强和规范研究生专业课教育的必要性以及策略
材料表面工程技术研究生课程教学新思路探讨
英国电子信息类课程观摩与思考
生命科学学院开设研究生扫描电镜课程的探索
澳大利亚研究生课程的外部质量评估
研究生课程“专业—学术—工程”三维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