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感觉训练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的影响
2023-10-28郭静婷
郭静婷
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ICU 300140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一种常见骨折类型,占成年人股骨骨折的24.56%,主要是由外力引起,由于骨折部位较特殊,血供较丰富,骨折后失血量较大,预后较差,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1]。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术是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首选治疗技术,早期手术能够有效复位骨折,为骨折愈合提供良好的力学环境[2]。但PFNA内固定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依然是一个漫长过程,为帮助患者尽快康复,加强对患者术后康复训练指导至关重要[3]。本体感觉训练是一种新型康复训练方式,包含关节运动觉和位置觉,能够有效增强关节功能的稳定性,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4]。此训练方式对膝关节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已得到诸多证实[5-6],但其在髋关节功能恢复中的应用较为少见,本研究旨在探讨本体感觉训练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0年7月—2022年7月接收的8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纳入标准:(1)均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股骨转子间骨折;(2)Evans分型为Ⅰ~Ⅲ型;(3)接受PFNA内固定术治疗;(4)凝血机制正常;(5)无言语交流障碍;(6)对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部位骨折;(2)骨折前即存在髋关节活动障碍;(3)失代偿性心力衰竭;(4)既往有髋、膝关节手术史;(5)难以耐受康复训练;(6)不配合随访;(7)严重认知功能异常。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4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训练。责任护士协助康复医师制定阶段性康复训练计划,训练过程中需循序渐进,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逐渐加大训练力度,并延长训练时间,训练期间安排专人陪护,确保训练安全性,具体如下:术后6h内协助患者取去枕平卧位,为患者进行下肢肌肉向心性按摩;术后6h协助患者从平卧位调整至半卧位,指导患者保持患肢外展30°,并教会患者正确咳嗽咳痰技巧;术后24h协助患者在床上被动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踝关节背伸训练,5~10min/次,3~5次/d;术后24~48h引流管拔除后协助患者继续在床上被动进行股四头肌的收缩训练、髋关节屈曲训练,10~15min/次,3~5次/d;术后3~7d指导患者借助下肢功能康复器进行髋、膝、踝被动屈伸训练,根据患者耐受性逐渐增大角度,30min/次,2~3次/d;术后1~2周协助患者进行床旁坐立训练、站位功能训练,并鼓励患者在床上进行髋、膝、踝主动屈伸训练及直腿抬高训练,15~20min/次,2~3次/d;术后2~4周指导患者进行髋部肌肉抗阻训练,10~15min/次,2~3次/d,并鼓励患者进行扶拐下地不负重行走训练,15~20min/次,2次/d;术后1~3个月X线检查结果提示局部骨痂形成后鼓励患者进行部分负重行走训练,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渐增加负重量,并缓慢过渡至弃拐行走训练,20~30min/次,2次/d,训练过程中穿插一些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1.2.2 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同时辅以本体感觉训练。于术后1周开始,每周训练5d,持续训练3个月,具体如下:(1)髋关节多角度重复训练:将屈髋的角度分别设置至30°、45°、60°、90°、110°,各角度停留3~5s,于睁眼、闭眼情况下各训练1次,15min/次,2次/d。(2)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训练: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对患肢进行触压、挤压等刺激,帮助患者弯曲患肢,指导患者进行等张组合训练、拮抗肌节律性稳定训练,快速拍打下肢肌肉,再协助患者取俯卧位,指导患者进行屈肌放松—保持训练,15min/次,2次/d。(3)平衡训练:指导患者背靠墙站立在平衡垫上,将瑞士球放在患者背部与墙壁间,让患者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环抱于胸前,缓慢下蹲后维持10s后再站立,休息10s后继续上一步骤,必要时在悬吊保护下进行,15min/次,3次/d。(4)Moto-med训练:协助患者取坐位,让患者下肢进行摆动运动,调节好运动阻力,由小逐渐加大,15min/次,3次/d。
1.3 观察指标
1.3.1 髋关节功能。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价,包含4个维度,即疼痛(44分)、功能(47分)、畸形(4分)及关节活动度(5分),总分100分,总分值越高表示患者髋关节功能越佳,量表的Cronbach’s α值为0.756[7]。于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各测评1次。
1.3.2 生活自理能力。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8]进行评价,涉及进食、洗澡、如厕等10项内容,总分值100分,分值越大表示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越佳,量表的Cronbach’s α为0.841。于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各测评1次。
2 结果
2.1 两组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术后3个月观察组的Harris髋关节功能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分比较 术后3个月观察组M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MBI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已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主要髋部骨折疾病,早期PFNA内固定术治疗能够帮助患者尽快固定骨折部位,有效缩短患者的骨折疼痛时间,从而改善患者转归及预后[9]。尽管PFNA内固定术相较于传统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来讲,具有中心固定、力臂短、创伤小等优势,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已非常成熟,但术后由于患者骨质疏松、骨密度流失等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极易出现髋关节功能恢复不良,严重降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10-11]。岳慧玉等[12]研究发现,股骨转子骨折患者PFNA内固定术后进行早期下肢康复训练,能够有效促进患者术后淋巴液回流,防止患者术后肌腱和肌肉的粘连,从而加快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
本体感觉又称深感觉,主要是指肌肉、肌腱、关节等深部结构的感觉,是关节功能稳定性的重要影响因素[13]。骨折患者术后由于关节和周围肌肉组织部分分化,本体感觉功能随之减退[14]。以往常规康复训练一般侧重于关节活动度的改善,而忽略了患者本体感觉的恢复,康复训练时往往会发现较难控制自身的运动能力及平衡能力,无法准确调整身体姿势,严重阻碍术后康复训练的进行[5]。邓旭等[15]研究发现,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在传统康复治疗同时辅以本体感觉障碍康复治疗,能够明显减轻患者术后本体感受的缺陷程度,促进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本研究对观察组给予本体感觉训练后,髋关节功能各维度评分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可见,本体感觉训练对股骨转子骨折患者PFNA内固定术后康复同样具有积极作用。究其原因,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多为老年人,常伴有骨质疏松问题,其病变周围本体感觉本身减弱,而PFNA内固定术治疗又会进一步干扰患者髋关节的本体感受系统,降低患者肌肉控制能力,从而阻碍患者术后康复,本文中,在常规康复训练同时指导患者进行本体感觉训练,包含髋关节多角度重复训练、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训练、平衡训练及Moto-med 训练,能够充分叠加不同康复训练的作用机制,明显增强患者的体位感和平衡感,避免患者关节运动失去调控,提高患者的髋关节稳定性,从而促进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此外,髋关节功能障碍是影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PFNA内固定术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16]。本文结果发现,本体感觉训练的开展还能够明显降低功能障碍给患者日常生活造成的影响,有效改善疾病预后。
综上所述,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PFNA内固定术治疗时在常规康复训练同时又予以本体感觉训练,能够明显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进一步保证术后康复效果,值得临床借鉴并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