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阅读中融入思辨 在思辨中发展思维

2023-10-28柯智群

新教师 2023年9期
关键词:王戎思辨性语文课堂

柯智群

【摘 要】本文依据语文课程内容结构化理念,从三个方面进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策略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思辨性 文本 实践探索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强调思辨,直指思维能力这一语文核心素养内涵,倡导理性思维主导下的阅读与表达。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学生“读中有思”的习惯,使学生思维得以激活,心灵得以开启,智慧得以培植。培养思辨能力,是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语文教学侧重阅读理解、阅读感悟以及朗读训练,不够重视高品质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成了短板。本文从学习主题、语文课堂、拓展资源三个方面对培养学生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能力进行实践探索。

一、以学习主题为统摄,开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强调要围绕学习主题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学习主题要具备较高的统摄性、较大的涵盖面。有了学习主题,整个单元就有了共同目标。

如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关于“神话故事”的。经过细读文本,从单元整体教材中提炼出“英雄”这一主题。教学时,可围绕“英雄”二字,引领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分别从盘古、精卫、普罗米修斯和女娲等神话人物形象入手,通过分析、归纳、综合,建构神话中的“英雄模式”:凡英雄者,心中必有大爱,能在危难之际,为了普罗大众挺身而出,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遇到什么困难”“选择怎么做”“怎样战胜困难”“什么是真正的英雄”,在思辨中,在阅读与表达中,“英雄”主题贯穿始终。

又如,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课文,虽然主旨不同,但最终都指向同一个主题,即科学精神。如《文言文二则》中,《学弈》一文体现的科学精神是做任何事情,都要专心致志。《两小儿辩日》蕴含的科学精神内涵,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连孔子这样的大学问家也有不了解、不确定的知识,所以虚心好学是一种科学精神;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所以,实事求是是一种科学精神;两小儿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这也是科学精神。

立足文本,紧扣学习主题,兼顾单元整体与单篇课文,既固本,又创新,就能够抓住文本的思维“主脉”,拉开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序幕。

二、以语文课堂为园地,深耕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活泼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

1.思辨在关键语句上。

有思辨色彩的语文课堂,应是品读语言的课堂,阅读的思辨应以语言为支点,从看似平淡的一词一句一段中读出丰富的内容,从而加深对文本内核的理解。

比如,《两小儿辩日》一文,教师敏锐地抓住文本的要点——“辩斗”,以及两组关键词语“车盖、盘盂”“沧沧凉凉、探汤”,引导学生细细咀嚼、思辨。“一儿曰,一儿曰;一儿分辩曰,一儿反驳曰;一儿握紧拳头曰,一儿拍着胸膛曰;一儿提高嗓门曰,一儿面红耳赤曰……孔子不能决也,不禁叹息道……”在教师不露痕迹的引读下,学生时而引用原文辩斗,时而运用现代白话文辩斗,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你来我往,改寻常的诵读为激烈的辩斗。由读到演,由演回到读,这既是语言的训练,又是读书方法的指导,同时也落实了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以质疑为起点,以探究和辩斗为形式,以思想为结果,这种高阶思维训练,让科学精神得以发扬。

2.思辨在矛盾冲突处。

一旦找到文本的矛盾冲突处,课堂精彩的支点往往也就出现了。

比如,教学五年級下册《跳水》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聚焦矛盾冲突处,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效度。教师可以提问:“‘水手戏猴子取乐’‘孩子追猴子遇险’,在孩子命悬一线之际,如果当时你也在船上,你准备怎样救孩子?能确保万无一失吗?”教师不仅应关注学生“办法”背后的理性思维,更应留意学生一些超出文本内容的思考。教师还可继续追问:千钧一发的时刻,船长的办法是什么?谁的办法更好,好在哪里?鲜明对比之下,学生深切体会到了船长的临危不乱和机智果断。

3.思辨在文本空白点。

留白,是中国书画艺术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是有意留下的空白,是富于想象的空间。小学语文课文大多选自名家名篇,这些文章字里行间留下了不少空白点,这些空白点是作者艺术构思时的别出心裁。“补白”,就是在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结合生活体验,再通过想象,以思辨的方式,创造性地补上作者没有道破的弦外之音以及只可意会的韵外之致。

教学是一门艺术,孙双金老师《四季之美》的教学之所以能根植语言,思辨并行,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紧扣文本的“空白点”。孙老师引领学生细读优美的文字,在比较推敲中欣赏春天的变化美,夏天的动态美,秋天的感受美。“冬天写的究竟是什么美呢?想不想听听孙老师的感受?我也不知道。”在学生各抒己见后,孙老师没有顺势进行总结归纳,而是留下了一个训练片段:“每个人的角度和感受都是不一样的,课后我们就写一段‘冬天最美是 ’。”折服于教者的艺术“留白”,有探究性的阅读与表达训练既能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保护学生刚刚培植起来的思辨品质。

阅读和思考是一种辩证的结合,读中有思,思中有读,把静止的文字读活,把薄薄的书本读厚,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样,才算是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在语文课堂上“深耕细作”了。

三、以拓展资源为延伸,提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统编版教材体现了课内外阅读并重的编排特点。思维的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在迁移拓展中潜移默化、不断巩固。

比如,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学生读懂故事并不难,难的是体会并学习“神童”王戎由观察现象到推理原因,再到做出判断的逆向思维过程。不妨在学完课文后,再用类文《王戎观虎》进行拓展,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中内化思维。“大家都跑了,王戎为什么不跑?”“这个故事中的王戎是个怎样的人?”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潜心会文,主动探究王戎的思考与判断过程。再次回顾王戎“观察—推理—判断”的逆向思维过程,对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又如,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以“走近鲁迅”为人文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教学中,可运用互文解读、比较阅读、类文同读等方法,把本单元中的课文整合起来,构建一个关于鲁迅的“超文本”。同时,“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将课内外有机结合,文字、图片、视频相辅相成,帮助学生认识鲁迅。具体来说,学习《少年闰土》一文时,可联系《故乡》一书中的相关片段,与课文进行对比阅读。学习《好的故事》一文时,可以借助课后两篇“阅读链接”,看看别人的评价以帮助理解课文。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可拓展阅读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和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促进学生体会“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日积月累”中都是鲁迅的名言警句,可以引导学生查阅资料,积累更多鲁迅的名言警句,并在具体的语境中运用。

总之,思维能力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因而,要帮助学生在思辨与表达中拓宽思维空间,激活思维,发展创造力。

猜你喜欢

王戎思辨性语文课堂
神童王戎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事实上的名士”王戎,“魏晋风流”的一个样本
吝啬的王戎
王戎识李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