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陉:太行峡谷中的悬天古道

2023-10-28戎浩

文史月刊 2023年9期
关键词:双底黑毛陵川县

戎浩

太行八陉是古代晋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相互往来的八条咽喉要道,也是三省边界的重要军事关隘所在地。历经千年的太行八陉古道大多已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唯有白陉保存了一段5公里左右的“悬天古道”,得以让后人领略太行山脉和古陉道的壮美。

白陉是太行八陉中的第三陉,因倚白鹿山而建,故得名白陉。唐《元和郡县志》载:“第二太行陉、第三白陉,此两陉在今河内。”河内泛指河南省黄河以北的地区。白陉南起河南省辉县薄壁镇,向北跃上太行山经陵川县武家湾、双底、横水等村庄,过陵川县、壶关县北上到达上党地区(今长治市),与太行陉、滏口陉交会。白陉的关口名叫孟门关,位于陵川县马圪当乡与河南辉县薄壁镇后的南关山交界处,从太行山流出的磨河在这里冲出了一个大裂谷,两山高耸,宽度仅两米,被当地人称为“没牙豁”,是古代晋豫两地的军事要塞,因这里遍布紫色霞石,又称紫霞关。

据《陵川山水文化录》一书考证,白陉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商朝君主盘庚继承王位后,为了摆脱政治危机,稳固政权,决定将商朝国都从“奄”(今山东曲阜)迁至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盘庚认为新国都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左有孟门关,右有漳水和滏水,前有大河可作航行,北有太行山作屏障”。司马迁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也提到了“孟门”:“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可以推断,早在3300多年以前,就已经有了白陉及其关口孟门。到了公元前550年,齐庄公趁晋国内乱,攻伐晋国,走的便是白陉古道。《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记述曰:“齐侯遂伐晋,取朝歌。为二队,入孟门,登大行。”

白陉作为军事要道,在明清两朝受到很大的重视。据《辉县县志》载:“孟门,亦称白陉,古太行八陉之第三陉,山西、河南咽喉。从鸭口(原为丫口)可达。明成化元年设巡检司,弓兵把守。清康熙四年裁撤。”从明朝1465年设立到清朝1665年裁撤,在孟门关驻兵时间长达200年。

在战争的烽火逐渐熄灭后,白陉古道逐渐成为重要的商贸、生存通道。当地有碑文记载:“凡潞、泽两郡,自西北而来者熙熙攘攘,莫不由之”“至辉之薄壁,或通获嘉、修武,或达淇卫、汴梁,或历彰德而通山左。”在晋商横跨欧亚九千里、纵横商界五百年间,有无数的车马、货物通过这条古道进入山西,最终运往遥远的中亚和欧洲。同样,这条古道也成为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赖以生息繁衍的生命之道。山西百姓通过它下山前往河南换取粮食。在天灾降临、土匪兵祸肆虐时,河南的老百姓也会拖家带口上山避难。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68年,这条保存在黑毛沟大峡谷中5公里长的古道,仍是当地百姓南来北往的唯一道路。从商朝修筑,直到黑毛沟大峡谷修通公路后停止使用,白陉古道使用时间长达3000多年,是太行八陉中使用时间最长的古道。

白陉横穿太行山主脉的磨河峡谷,处在南太行最险峻、最难通行,也是最壮观的一段。曾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誉为太行八陉中最具有魅力的陉道。今天,人们从陵川县城驱车三十多公里,即可到达白陉古道入口。这段5公里长的古道,建在“黑毛沟大峡谷”峭壁上,由古栈道和七十二道拐组成,被称为“悬天古道”。

“黑毛沟大峡谷”位于陵川县东南部马圪当乡的横水村和双底村之间,长约5公里,当地人又称之为“十里河大峡谷”或“黑猫沟大峡谷”,从入口到七十二道拐,古栈道就穿行在这条峡谷的最精华处。這里上下最高落差将近400米,最窄处不足10米,山谷中草木茂密,遮天蔽日,凉爽宜人。清代陵川人都壮邦曾赋《十里河》诗赞曰:

两岸青山十里河,峰回路转总清波。

行来渐涤尘襟尽,一路潺湲流水多。

从横水河怪窟窿中涌出的山泉沿着峡谷流到双底村,与红豆杉峡谷的水流汇聚向南,在武家湾形成了太行平湖的景观。走在古道上,仿佛在天上穿行,在用石块铺筑的山路上,依稀可见深深的马蹄印迹。

在古道的下方山腰处,可以见到一条宽1米左右的取水渠,这便是为双底村南的十里河水电站引水发电的取水渠。十里河水电站位于双底村南,1968年开工建设,1970年12月建成投入使用,其水源便取自黑毛沟大峡谷起点处横水河中的“怪窟窿”。沿着白陉古道筑水渠将水引至山上,经过行巅第一桥,流至双底村西侧山头,水流通过若干垂直山壁的管道飞流直下,利用巨大落差形成强大动能。今天,从白陉古道拾级而上,行至不远处便可看到与古道并行的取水渠,继续向前,通过航拍俯瞰,便可见位于最高处的白陉古道、山腰处的水渠和山谷的公路,形成了山上古道、山腰水渠、山下公路“三道并行”的奇特景观。

白陉古道最让人震撼和津津乐道的是位于栈道尽头、双底村东北峡口处的七十二道拐。这里山高坡陡,由北向南的悬天古道走至黑毛沟大峡谷尽头时,被高耸的绝壁拦住去路,为了从距离地面400多米高的悬天栈道走到山下的双底村,古人选中了双底村东北一条上窄下宽的陡峭山沟,名叫“小磢圪洞”的地方,在两山之间修筑成迂回曲折的坡道,因其恰好有七十二处拐弯,因此俗称为七十二道拐。又因其总长1500余米,还被称为“三里磢”。光绪年《陵川县志·山川》中记载:“磢有七十二折,两山夹涧直下,蹇足往复回曲而达者。”

道路全部以山石铺筑而成,宽约2米,每一拐长度不一,在4至8米之间,随高度攀升而收窄,为保证车马通行,每层都修筑了石头砌成的“塄”以保证“拐”的抬高,局部地段还在路边修有边墙。通过这样的方法,顺利解决了在垂直落差高达400米的情况下修路上山的难题,突出体现中国古代杰出的建筑智慧。

顺七十二道拐下山,便到达了白陉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双底村。双底村原名“磢底村”,“磢”一般指峡谷,在陵川特指被两座山夹在其中的陡峭山隘或缝隙中修筑的登山道。因该村恰好位于白陉古道上七十二道拐的“小磢圪洞”下,因此得名“磢底村”,后被简化称为双底村。这里自古就是白陉古道上的重要休整补给点,行走在古道上的人马车队在此歇脚食宿。正如茶马古道上的背夫一样,在双底村也出现了一种特殊的职业——“挑夫”,他们通过帮助客商运送货物赚取收入。关于“挑夫”,在当地流传着这样的故事:从北而来要下山的商贩在七十二道拐上走累了,站在山头大声吆喝,山下的挑夫听到后便默契地走上山去,将货物挑下山。从南而来的客人需要帮手,进村招呼一声就有挑夫将重担挑上山去。随着社会的进步,今天我们已经见不到古道上的挑夫,但双底村仍然发挥着重要的驿站作用。

如今,這段太行白陉中保存距离最长、最为完整的古道经过修缮维护,已经打造成集旅游观光、历史遗迹、运动健身为一体的文化生态景观。位于黑毛沟大峡谷尽头,紧靠七十二道拐的双底村,依托天然的地理优势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发展起休闲旅游,村内民宿客栈林立,前来观光旅游、徒步健身的游人络绎不绝。在双底村的东部还有因生长着珍贵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树而得名的“红豆杉大峡谷”,这里深幽奇险,别有一番天地。在20多公里长的峡谷中出现了25道弯,形成了温暖湿润的独特地理气候,恰好适合红豆杉树的生长。在峡谷中流淌的磨河水,从古郊乡仙红磢起,峰回路转后在峡谷出口平缓处形成了一处壮观的瀑布,因形似黄河壶口瀑布,故被游人亲切地称为“小壶口瀑布”。从双底村向南,还可到达太行水乡武家湾,这里三山围绕,地势平坦,海拔较低,多条河流在此汇聚,因武家湾水库的修筑,形成了1平方公里的水域,如江南水乡一般山清水秀,美不胜收。

猜你喜欢

双底黑毛陵川县
腾讯业绩估值“双底”或已现 游戏广告迎政策曙光盈利回暖可期
归寻
陵川县蛋鸡养殖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上证指数酝酿双底趋势反转
可爱的“黑毛球”
2016年6月陵川县三次冰雹天气过程分析
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
趋势攻略之形态学(22):综合分析(一)
鸽子的群体性声讨
村落式建筑遗产的环境整治——以山西省陵川县龙岩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