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知语言学对俄罗斯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策略的探究
2023-10-28王瑞莲
王瑞莲 朱 燕
在当今“后真相政治(post-truth politics)”时期,舆论对抗已成为国家博弈的重要手段。以大众媒体为代表的国际传播舆论场,也因此成为政治博弈中引导舆论并进一步影响大众思想与行为的主要平台。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舆论对抗已不再以传统宣传和公共动员的形式呈现,而转变为更加系统化、复杂化的认知对抗,各方充分调用多种媒体平台,运用多种舆论引导策略,试图在舆论场上争取广泛支持。本文尝试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入手,解析俄罗斯媒体塔斯社在发布新闻时所采用的舆论引导策略,结合认知学分析、语言学解码等方法探讨认知语言模式对于引导舆论效果的重要作用。
一、文献综述
新闻舆论传播能够借助全媒体传播体系,综合应用各种传播手段、不同层次的传播渠道以及传播方式,将新闻信息传达到更多更广泛的受众,能够强化新闻信息的传播力,最终提升新闻舆论的影响力与公信力。杰弗瑞在《公众舆论与信息源的启发式处理》一文中提到,舆论引导背后的认知机制推进了公众对议题的知情程度及对议题的有效评估,使得公众对某一议题的评估扩展到与其相关的政策评估。也就是说,舆论对抗中,针对某一事件的舆论造势若能取得公众的认可,可能会影响到公众对于这一事件相关政策的认可度,甚至在之后的相关事件中使公众站到造势方立场思考问题。国内外学者对于国际舆论对抗的研究常结合两方或多方主流媒体新闻报道,就某一事件、议题的舆论引导展开分析,其理论借鉴多从传播学、舆论学与政治学等角度探讨舆论的要素构成、运行机制、载体方法等。其中,挖掘舆论引导的内在认知学机制在国内外研究中备受推崇,相关研究多结合政治语篇、新媒体话语、网络热点事件等分析公众舆论的认知模式,探讨深层次的舆论生成与应对机制。然而以往关于国家间舆论对抗的研究多从单一学科入手,关于舆论的交叉学科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尝试将舆论学、认知学、语言学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对俄罗斯塔斯社的舆论引导策略进行探究。
二、研究方法
史密斯将“舆论”定义为非客观的消息,认为舆论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影响受众或推进议程:一是通过有选择性地呈现部分事实来引导公众产生特定观念;二是使用煽动性话语引导公众对某消息作出与理智相对的感性反应。本文以史密斯对于舆论的定义为基础,将俄媒舆论引导策略依其不同的认知语言模式进行分类,剖析俄媒引导舆论时所依托的认知过程及原理。本文语料选自2022年俄罗斯塔斯社(Tass.com)发布的372条新闻,所有新闻均有俄语、英语两个版本,分析案例时选择了其中明确表明立场主张、有引导舆论倾向的新闻并对其进行了认知语言学层面的探究。分析步骤如下:首先,根据认知语言模式将所有引导舆论的新闻进行分类;其次,结合语料分析该新闻影响大众认知的过程;最后,从认知语言学角度阐述该策略的内在机制和其引导认知的潜在效果。
三、案例分析
结合史密斯对于舆论的定义及认知语言模式,本文将俄媒舆论引导策略分为以下四类:第一,将个人观念替换为集体观念;第二,将信息进行排列组合;第三,运用能够触动大众神经的词语或画面;第四,激发大众情绪。下面将结合上述四类舆论引导策略对俄媒的舆论引导实例进行案例分析,探究其背后隐含的认知学原理。
(一)将个人观念替换为集体观念
舆论提供的消息是经过处理的现实影像,这一影像在认知语言学中被定义为“对世界的建构(construal)”或“对替换现实的建构”。因此,第一类舆论引导策略将个人对世界的建构替换为集体对世界的建构,将个人观点通过舆论手段替换为集体观点,以达到影响公众认知的目的。具体手段包括引用权威说法、运用群体支持策略等。[1]
1.引用权威说法
在新闻中引用权威说法一般指将该新闻的主体(作者)设定为权威个人或机构,如国家层面的人或组织、家喻户晓的名人名家等,通过引用权威方的发言,将个人观点转化为集体观点。例如,2022年6月,塔斯社报道“专家称新的军事集团将很快出现”,引用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发展与支持基金会董事会主席Andrey Bystritsky的访谈内容,发布“北约将世界划分成了正确与错误两个阵营,这一做法将推动其他国家建立起新的军事联盟”的新闻内容。该新闻以专家的口吻谴责了北约促使世界分裂的行为,并强调该行为对全球安全形势造成了极大隐患,内容中反复出现“专家Bystritsky认为……”“专家”这一身份强化了该观点的可信度与正确性,引导受众增加对该观点的支持度。
2.运用群体支持策略
运用群体支持策略是将个体观点转化为集体观点的另一手段。具体而言,就是强调某些信息是共识,而非个人观点。该策略蕴含的认知学原理为:个人倾向于将视角转向其所属的集体,如果发现自身想法与集体中的大多数不一致,就会质疑该想法的正确或客观性。民意调查是舆论对抗中运用群体支持策略的典型方式。2022年,塔斯社于5月报道“民意调查显示:多数公民反对奥地利加入北约,反对乌克兰加入欧盟”。该报道称,根据民意调查,75%的受访者反对奥地利加入北约,46%的受访者反对乌克兰加入欧盟,38%的受访者支持乌克兰加入欧盟。可见,民意投票、公投等能够充分展现民意,使个人将视角转向集体,引导公众将个人观点与群体观点进行对比并进一步调整个人观点。因此,运用群体支持策略可以争取更多的民众支持。[2]
(二)将信息进行排列组合
舆论常以有选择性的方式来呈现事实,目的是激活特定的认知概念。在认知语言学中,这一过程即为对现实进行建构的认知加工过程。据此,第二类舆论引导策略的手段有类比策略、规模调整策略、制造唯一焦点策略三类。
1.类比策略
当受众对某些现象或特征不熟悉时,媒体通常会使用类比策略对该现象进行认知重构,引导受众迅速按照利于舆论方的角度进行思考,以争取受众支持。例如,塔斯社曾报道乌克兰民族主义者在乌克兰东部地区的暴行,用“新纳粹分子(Neo-Nazis)”代指该团体,控诉其极端民族主义的种种行径。2022年7月,塔斯社报道“试图阻止新纳粹分子非人道行为的医务人员遭到了暴力袭击”,新闻中“乌克兰民族主义者”与“新纳粹分子”交替出现,用两种说法指代同一群体,将民族主义者类比为更能够触动大众神经,引起舆论效果的“纳粹分子”,让受众迅速了解对方的性质,从而引导舆论朝着利于己方立场的方向发展。
2.规模调整策略
规模调整是指通过调整事件或现象的某些值以达到预期舆论效果。规模调整策略最大的优势之一是既不让新闻偏离事实,又能有效调整公众视角。2022年4月,塔斯社以“俄罗斯军队摧毁了乌克兰军队的战斗机停靠站”为标题,报道俄军利用高精度炮摧毁了乌军位于尼古拉耶夫的一处燃料库的事件,使用“战斗机停靠站”这一说法显然比使用“小型加油站”更能体现俄军高精度炮的实力,可以引导受众在心理上把俄军摧毁的目标扩大。又如,一则报道称“乌克兰已接近高负债国家榜首”,标题中使用“nearing(接近)”突出了乌克兰负债的全球排名,内容中主要报道了乌克兰庞大的负债金额,让观众将关注点始终放在其债务总量“接近”榜首的事实。从认知学角度进行分析,首先,舆论方选择事件焦点(债务量),其次将该焦点的规模(排名)进行适度调整,最后达到影响大众观念的舆论效果。
3.制造唯一焦点策略
制造唯一焦点策略是指通过将某存疑信息进行概念结构重组将其转化为明确信息,受众可能会因为信息来源受限而对这种误导深信不疑。这一策略除了利用信息来源受限来排除其他可能性外,还可以利用某条约或规定中的条款限制其他可能性的正确性,以此来印证某观点的唯一正确性。例如,2022年2月,塔斯社的一则新闻中强调“向乌克兰输送核武器是核不扩散问题”。新闻称美乌双方都是《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签署国,向乌克兰输送武器不是乌克兰是否需要的问题,更不是美国是否愿意的问题,而是“核不扩散”问题。该新闻通过引用《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内容,将事件的焦点进行了锁定,引导公众关注新闻所引导的唯一可能性。[3]
(三)运用能够触动大众神经的词语或画面
在语言学层面,舆论的引导性话术实为有文体标记性词汇的组合,巧妙运用这些组合可以唤起受众的某些文化记忆。与此相关的第三类具体舆论引导策略包括长镜头策略、词语触发机制两类。
1.长镜头策略
长镜头策略是指运用连续画面、声音以及字幕输出信息的方式来引导舆论。该策略的认知学机制为:长镜头包含声音信息和视觉信息,一般带有文字评论的视频信息可以因听觉和视觉编码的外推性而产生较强的预期效果。例如,2022年3月,塔斯社在新闻中公布了一段视频,视频显示乌克兰民族主义者对待囚犯极其残忍,并且拒绝对重伤囚犯提供任何医疗援助。该新闻建构了“乌克兰民族主义者手段残暴”的世界,这一建构被长镜头强化,体现了世界建构的阐释功能。[4]从认知学角度分析,新闻画面中的采访对象不仅与舆论所引导的方向想法一致(即建构的阐释功能),还做出了相应的行为(即建构的调节功能),从而达到了引导舆论的目的。
2.词语触发机制
词语触发机制主要是基于某触发词对特定概念结构进行激活以达到引导舆论的效果,不同语境能够激活不同的概念结构,在新闻中通过设定特殊语境可以对某些敏感词进行舆论操控进而得到利于己方立场的舆论。例如,顿巴斯在词典中是有固定含义的地点名词,其概念结构包括“东南部欧洲、乌克兰、俄罗斯、工业、煤炭、矿业”等语义成分。然而,在舆论引导过程中,这一词汇单元激活的概念结构具有复杂多变性,取决于新闻发布方的立场,该立场一般通过新闻的语境来体现。新闻语料中同一词语所激活的概念结构中虽有相似元素,但其概念链接间传达的信息却是完全不同的,这种“概念结构易变性”体现了词语触发机制的认知学基础。
(四)激发大众情绪
大众对于舆论的感性层面认知大于理性层面,这种特殊的感知机制容易牵动人们记忆中根深蒂固的观念。所以,此类舆论引导策略会对公众产生较长期的影响,具体策略为激发恐惧、仇恨或同情等等。[5]
利用新闻激发情绪能够达到对舆论受众产生长期影响的效果,其中通过唤起受众对己方的同情和对敌方的排斥不仅可以得到受众相应的情感反馈,甚至还可以促使其因情感驱使而做出相应的行为。例如,塔斯社曾报道多起乌克兰民族主义者对弱势群体进行欺凌的事件。2022年3月,塔斯社报道称“乌克兰民族主义者强迫新生儿出院”,这一报道以催生受众的长期态度为目标,运用“强烈情感”诉求效应,通过唤起公众对于弱势群体的同情这一方式来达到引导舆论的目的。[6]
四、结语
本文基于认知语言模式对2022年俄罗斯主要新闻媒体所运用的舆论引导策略进行了探究,分析发现俄媒结合认知语言模式通过将信息进行有导向性的转化和有目的性的重组,达到了引导受众产生媒体希望达到的舆论效果这一目的,体现了认知学层面对世界的建构的阐释与调节两个功能。由此可见,大众媒体在推送新闻时,可以根据目标受众通过各种策略将立场和主张融入到新闻信息中,以在国内外舆论场争取更多关注和支持。
在当前全球认知对抗的大背景下,我国亟须探索出适合本国国情的舆论引导方式,这就需要国内各大媒体积极思考在当前舆论对抗中的角色定位,梳理并借鉴以往成体系的舆论引导案例和模式,结合受众进行有效的舆论引导,以提升我国国际形象,争夺国际话语权。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洪流中,以正确的舆论引导策略育新机、开新局,抓住战略机遇,全方位树立大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