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纵连横”探索地市级媒体外融之道
——以苏州广播电视台为例

2023-10-28李欢欢

传媒论坛 2023年17期
关键词:融媒苏州融合

李欢欢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要求,按照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原则,完善中央媒体、省级媒体、市级媒体和县级融媒体中心四级融合发展布局。中央媒体主导、省级媒体竞合、县媒体引导服务群众,在四级融合改革中,地市级媒体似乎动作显得比较慢,更多在“摸着石头过河”,甚至被一些专家称之为“木桶”的一块短板。可以预见,加快市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推进市级融媒体中心承上启下的角色实现与功能转换,将是地方媒体融合改革的工作重点[1]。

一、地市级融媒传播难在哪里

地市级媒体作为四级融媒发展格局中的中间一环,向上够不上全国性市场,向下本地的“地盘”被其他各级县媒体深耕、渗透。再加上信息传播赛道的变化、经济形势的不确定等因素,曾经风光无限的地市级媒体在内容和经营方面都面临巨大的挑战。

(一)资源、市场有限

与央媒、省级媒体以及全国性的商业媒体相比,地市级媒体受行政、市场等因素影响,其掌握的行政、报道、市场等资源相对有限,覆盖的用户也相对有一定的范围限制。

以苏州广电重点打造的新媒体平台“看苏州”APP为例,其用户总量超过450万,在地市新闻APP中名列前茅。可同样在苏州,苏州市政府力推的政务平台“苏周到”APP下载量突破了1500万。对比两个平台不难发现,“苏周到”APP由于有苏康码、往返人员信息登记等功能,大量往返苏州的人员必须下载使用,用户规模要广泛许多。而“看苏州”APP的用户主要集中于苏州市区,其内容传播范围、报道点击量、市场营销价值相对有限。

(二)面临“夹心饼”困局

当前,融媒不断加速推进中,中央媒体、省级媒体一步步地将触角往下伸。比如,2022年11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江苏总站苏南记者站启用,与地方政府签订一系列合作协议。近些年,新华日报、江苏广电总台等也积极布局,在各地级市设置采编、经营的机构。扬子晚报、现代快报等市场化程度高的媒体,甚至还推出市县版面,在新闻报道、市场合作方面不断下沉。与此同时,县级融媒体中心则积极向上抱“大腿”,与央媒、省级媒体进行对接合作。如此一来,地市级媒体反而成为融媒改革浪潮中的“孤勇者”,面临着“夹心饼”困局。

(三)融媒改革相对滞后

近几年,我国媒体融合进程不断加快,全国掀起轰轰烈烈的融媒改革。然而,地市级媒体由于所处位置不突出、缺乏足够的政策支撑和资源支持等因素,在深度融合发展的浪潮中没能及时乘风而上,亟需在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撑下和强大的资源支撑下加快融合步伐,大踏步迈向深度融合深水区[2]。从融合改革的推进进程来看,无论是运行机制还是内容传播,地市级媒体改革都慢了一大拍,特别近几年,地市级媒体似乎陷入方向不明、动作迟缓的“改革犹豫期”。

在内容传播方面,大趋势之下,传统电视、广播的收视率、收听率逐年下降,似乎成为被淘汰的落后产能。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传统的电视、广播在区域范围依旧有较强的影响力,仍然是不能丢的平台。然而,各新闻媒体大力打造的新媒体平台成长性有限,尚不能独当一面。于是如何在方向上下定决心,坚决地进行改革,成为一个现实难题。

二、地市级媒体外融之路如何破局

在我国四级融媒体格局中,地市级媒体究竟该如何破局,重塑影响力,笔者认为有“三驾马车”可以一起发力,加速地级市媒体拓展融媒新蓝海。

(一)“向上融”,研判热点、借力传播,多平台发力

鉴于我国特殊的媒体格局,地市级媒体平台的传播力、影响力有限,这就要求积极向上进行融合,与央媒、省级媒体建立顺畅有效的内容连接。研判热点、把握节点、借力传播,多平台发力,让内容传播能够取得“烟花般”的扩大效果。

2022年12月初,全国各地在不断优化新冠疫情防控措施的同时,积极推出投资招商、助企纾困等稳经济保民生实招,引发广泛关注,其中,苏州“出海”招商的内容被央视《新闻1+1》《新闻联播》等节目竞相报道,在新浪微博、今日头条等社交平台,也被全国网友热议、点赞,多平台的报道为苏州城市形象、营商环境做了一大波广告,而这一现象级传播的背后,是苏州广电采编团队在热点、节点的精准把控。

“把失去的三年抢回来。”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被称为“最强地级市”的苏州“快人一步”,商务部门和企业人员包机赴欧洲开展招商工作。在出发前,报道团队就与商务局、企业进行对接,在采访拍摄、过程记录、内容提炼等进行详细沟通,不仅在电视节目连续呈现报道,还推出了《招商抢订单,12月9日苏州将包机赴法国德国》《闯!创!干!苏州来了!》《苏州赴欧“招商团”启程》《乘务长为苏州经贸包机送上祝福》《10天230场活动,将展现“苏州效率”》等短视频,以及《暌违三年再出发!苏州包机再赴欧洲招商》《带着一座城的自信,苏州包机一飞再飞》《抵达即开工,马不停蹄拜访世界500强企业》等微信图文产品,这样的全媒体传播很快被国内权威媒体所关注。另外,报道团队进行全程记录、采集素材的同时,在招商团队出发当天,融媒通联团队与央视等平台及时对接。就这样,在12月9日出发当天,主题突出的文字、视频等素材第一时间传送给央视相关节目,晚上,《新闻1+1》就播出了苏州“出海”招商的内容,第二天,《新闻联播》也进行了关注。事实上,浙江、四川、山东,甚至江苏省内众多城市,都启动了“组团出海”招商引资行动,甚至还有比苏州行动更快的。苏州的做法之所以在广受关注,主要得益于向上的融媒借力,在国内权威媒体以及新媒体平台形成了一定的报道声浪。

除了时政报道,苏州广电通过各具特色的新媒体品牌栏目,积极与央媒、网络大V等账号进行对接,传播苏州好声音。比如蟹视频依托两档民生新闻节目《社会传真》《新闻夜班车》,每天从日常的新闻节目中,挑选能够讲好苏州故事、传递苏州声音、传播凡人善举的新闻选题进行二次加工。通过精心剪辑、二次包装,提炼主题后以微博为主要抓手,央媒联动为重要支撑,进行全网分发。2022年,蟹视频发布自采短视频作品超230件,被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新华社三大央媒新媒体转发超780次,登上全国热搜超45次,全网传播量超49亿。其中,微博话题“班主任把封闭住校高三学生宠上天”曾登上全国热搜排行榜第一名,话题阅读量超1.4亿。还涌现了跳河救母女的残疾小伙、教科书式挽救患者生命的120急救调度员、25年备战圆梦清华的视障小伙等一批现象级短视频。

讲故事、讲好故事,是新闻最能打动人的方式,提炼好主题,把报道做“鲜”做“燃”,在连续多年对短视频品质坚持、锲而不舍地分发传播之下,苏州广电蟹视频等新媒体品牌,已经与央媒新媒体平台以及诸多网络大V建立了稳固的对接推送渠道,并成为这些平台优质的内容合作伙伴。

(二)“向中融”,横向合作,抱团取暖,做大影响力

当下,地市级媒体更多是单打独斗、孤军奋战,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单单凭借一家新闻单位,很难做出高品质、大影响力的内容产品。于是,在纵向“向上融”的同时,地市级媒体需要在横向方面谋求更多的合作,在一定的空间内抱团取暖,联合打造大声量的融媒报道,探索兄弟媒体横向融合传播新路径。

2022年,上海台联合北京台、苏州台、银川台等42家电视台共同推出《江山多娇——探访国家文化公园》系列融媒报道,从长城、黄河、大运河、长江、长征等五条路线,展现国家文化公园雄伟瑰丽的文化画卷。该系列报道通过大小屏联动,推出了10场网络大直播,每场直播都超过3小时,总的点击量近5000万次。这样的大手笔、大体量融媒直播,显然不是单个媒体机构所能完成的。

这次全国联动融媒大直播中,参与合作的各电视台都拿出看家本领,用丰富多彩的内容场景和云端接力的直播形式,登上万里长城、行走大运河、跨越黄河长江、重走长征路。同时,在直播过程中,统一呼号、统一视觉、统一海报、统一发布,充分展现了全国联动、全网互动的合作力量,大大提高了融媒报道的影响力,扩大了内容的参与面,实现了兄弟单位抱团之下的共赢。

在跨区域的融媒报道中,尤其是重大主题报道,积极牵头或者参与这样的合作,已经是苏州广电的标配做法。尤其是近些年,在长三角一体化、重大工程建设等主题报道中,已经积累不少成功经验。2020年7月1日,《通达长三角“桥”见新未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暨沪苏通铁路开通运营》三小时融媒直播节目播出,这是由苏州广电总台牵头,联合江苏广电总台、南通广播电视台推出的融媒直播行动,在江苏公共新闻频道、苏州新闻综合频道、南通新闻综合频道、南通都市生活频道以及荔枝新闻、看苏州、看看新闻NEWS、掌上南通等APP同步直播。三台统一呼号,直播信号、记者连线等内容共享,长达三个小时的直播,通过精细的内容设计、丰富的连线点位,全景式呈现了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沪苏通铁路开通运营的盛况。

(三)“向下融”,整合资源,共享共赢,增强聚合力

在纵向合作中,除了向上,向下的融合同样也非常重要。目前,县级融媒中心数量最多、贴近性最强,在内容的生产传播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融合之大势下,内部互融,外部互通,尤其同在一个地级市的大家庭,应该“拒绝散装”。

2022年苏州两会期间,苏州广电与五县市区融媒中心互融互通,打造融媒系列报道《太湖会客厅》,重点展现苏州各县区发展特色、发展成果。节目提出以水为媒的概念,体现着苏州大市各板块密不可分的关系。张家港的“最美江湾”,常熟的美丽乡村建设,拥有江苏第一外贸大港的太仓,“中国第一水乡”昆山周庄,长三角的“水乡客厅”吴江,五地的记者、真人或虚拟主播进行连线,以水为媒,多形态呈现,讲述市域一体化下的发展变化。同时,在移动端、电视端,通过与各区县融媒体中心旗下的大号矩阵联动,形成苏州人朋友圈刷屏的传播效果。

2022年2月14日,苏州遭遇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苏州广电及时响应,推出《苏州战疫进行时》的直播报道,联动张家港、常熟、太仓、昆山、吴江五个县市区融媒体中心,建立市域联动直播报道沟通平台,各区县融媒记者走进企业、港口等进行连线报道,展现苏州全市各板块、各行业的一线战“疫”。不仅进行了电视大屏的联动直播,还有“小屏”的联动分发,体现联动苏州市域范围的“融效应”。

打破机构限制,发挥各自优势、进行资源共享,在互融互通、共建共享的新模式下,形成“1+N”的聚合效应。目前,苏州广电与五个县市区融媒体中心不仅深化了相应的对接机制,还建立了采编人员交流、培训的制度,在融合深度、广度方面积极探索,发挥市县两级融媒体中心的作用和力量,联合生产各类融媒产品,讲好苏州故事。

目前,包括苏州在内的全国许多地级市都提出了市域一体化、区域一体化的概念。从社会管理、经济发展等角度来看,这样的一体化融合,有助于破除区域发展壁垒,在交通互联、资源共享、产业融合等方面形成合力,进而增加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在市域一体化的过程,作为站在时代前沿的新闻媒体,自然更不能落后。通过建设以市级为中心的市—县融媒体平台,可加大政府舆论管控力度、整合全市各县区媒体资源、提升各县市区媒体价值、服务全市各县市区群众[3]。在全国各地,地级市媒体和县级融媒中心的组团“融合”已成为一种趋势。在联合策划、内容生产、联动分发,甚至扩大市场、合作经营等方面,不断进行更加常态化、制度化的相融相加,相信未来会涌现出更有亮点、更具特色的外融模式。

三、结语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抖音、快手、微信等社交媒体大行其道,快速聚拢用户、收割市场,已经成长为一个个“巨无霸”。面对这样的格局和市场,主流媒体,尤其是受区域限制较为明显的地市级媒体想要稳固话语权、稳定主流地位,就不能再囿于自己的一方小天地。

融媒,关键要义在于融字,不仅仅是内部的融合生产,打造符合用户需求的融媒产品,更要走出去,将眼界向外、向科技、向未来。在主力军加快挺进主战场的融媒大背景下,地市级媒体不能等,也不能靠,必须根据自身特点和独特的地位,在新的传播环境、新的传播格局之下,明确发展思路,与中央、省、县区等媒体平台,形成合作机制,实现合纵连横。纵向上,在增强自身实力的基础上发挥好连接省、县媒体的功能,联合县级媒体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传播集群,实现品牌效应。横向上,地市一级应加强统筹规划,各区域做好资源分享和有机联动[4]。

总之,在新的融媒要求和形式下,一方面,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地市级媒体要紧跟5G、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元宇宙等科技趋势,不断增加自身在内容生产、传播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在纵向、横向两个方向,加强融合连接、借力发力,不断扩大传播范围、增强传播能力,充分展现主流媒体的作为和价值。未来,随着融媒改革的深入、国家政策的变化,在市域范围内,甚至跨地市区域媒体平台进行整合,建成跨地域、一体化运营的新型主流媒体,何尝不可期待?

猜你喜欢

融媒苏州融合
主流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融媒创新调查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别逃啊,霍金!——一次跨越时间的融媒采编行动
以融媒之势扩大主题报道传播力——以嘉兴市广播电视台新闻实践为例
苏州一光
苏州十二忆
报业融媒要巧借“东风”觅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