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仪式建构与集体记忆:港乐竞唱献礼综艺《声生不息》的价值传播

2023-10-28薛千惠刘维付

传媒论坛 2023年17期
关键词:粤语仪式建构

薛千惠 刘维付

《声生不息·港乐季》是由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港澳台办公室、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宣传文体部指导,芒果TV、香港广播电视有限公司、湖南卫视联合打造,献礼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的港乐竞唱综艺节目。该节目自播出以来,话题度高,收视火爆。它通过巧妙的仪式建构,塑造了观众的集体记忆,成功做到让有传播意义、审美价值的港味好歌回归大众视野,让同根同脉的两地人民通过音乐对话,更加了解彼此、了解祖国、民心相通。

一、媒介仪式构建集体记忆

20世纪20年代,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首次明确提出了“集体记忆”的概念。他认为集体记忆是在一个群体里或现代社会中人们所共享、传承以及一起建构的事或物[1]。这个事或物,既可以是一种物质客体,也可以是一种象征符号,或是具有某种精神意义。集体记忆不是一个既定概念,而是社会建构概念。集体记忆的建构有利于形成群体成员的归属感。

20世纪8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詹姆斯·凯瑞提出“传播仪式观”的概念,强调传播中的过程分析,并认为传播不是信息的扩散和分享,而是对社会的维系,是信仰共享的表征。传播仪式的意义与集体记忆的内核大略一致[2]。美国学者保罗·康纳顿也认为,仪式操演不仅能唤起人们对过去的记忆,更重要的是在重复操演中人们对过去的记忆得以强化和延续[3]。这恰恰说明,媒介仪式对塑造集体记忆具有重要的作用。

媒介组织制播充满仪式感的节目,通过种种媒介仪式的不断展演和象征符号的重复再现,在演播空间内构筑起一个“想象的共同体”。这个“想象的共同体”将观众由原子化的个体联结成拥有共同记忆的集体,所有人都在此过程中确认了自己共同体成员的身份。《声生不息·港乐季》通过仪式建构了观众乃至全社会的集体记忆,推动观众在享受音乐演绎的过程中强化民族认同与家国意识。

二、仪式主题建构

《声生不息·港乐季》设定以“竞唱生生不息的香港音乐”献礼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来自内地和香港的不同代际的文艺工作者,分成男女两队,在适当创新表达的基础上,通过合唱竞演或个人竞演的方式共同唱响港乐、传承经典、链接情感。“竞唱港乐”是节目的仪式主题,贯穿于节目始终。然而《声生不息·港乐季》并不是普通的音乐综艺节目,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港澳台办公室、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宣传文体部等官方部门指导;时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林郑月娥及湖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杨浩东等重要人物致辞都加持了节目的仪式厚重感。

马立新根据综艺节目中文化仪式的内容和形式,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竞赛比拼仪式、神圣象征仪式和表演召唤仪式。其中表演召唤仪式是指在节目中建构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的现场舞台表演行为。“竞唱港乐”中的“竞”在《声生不息》这个节目中被弱化了,没有专业的打分评委,竞争的结果也不那么重要。相比之下,节目更注重对“唱”的仪式过程的享受。由此,与其将“竞唱港乐”视作竞赛比拼仪式,倒不如将其定义为一种表演召唤仪式,歌手们在每一首港乐歌曲的极致演唱中诠释着强大的港乐感召力和展现血浓于水的家国情怀。

三、仪式符号建构

媒介仪式是文化传播活动,符号是传播活动的文化载体,也是构建集体记忆的重要节点。《声生不息·港乐季》以港乐为线索,串联起香港、粤语、金曲推荐官等一系列仪式符号。

(一)地理符号:香港

《声生不息·港乐季》的创办初衷就是以歌声纪念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香港,是一个重要的地理符号,回望香港发展是该综艺向观众传达价值的必要仪式环节。节目在首播前的先导片中,以历史影视资料的形式,细数了从1997年香港回归、2000年中华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成立、2003年香港全面战胜非典、2005年内地香港自由行开通到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通过的种种经典且重大的时刻,唤醒观众对于香港的相关集体记忆。

节目邀请的来自内地和香港的16位歌手都与香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歌手们会被请到后台讲述自己与香港的故事,比如香港歌手林晓峰在港乐的黄金年代出生,从小耳濡目染,优秀港乐如数家珍;香港歌手林子祥作为国宝级歌手,是率先打开香港“红馆四面台”的前辈歌手;内地歌手刘惜君成长在深圳的中英街,见证了夹在深圳和香港之间的界碑石从有到无的过程……

(二)声音符号:港乐

音乐是时代的回响。港乐在20世纪60年代起就已崭露头角,从粤曲戏剧逐渐发展成为红极亚洲的粤语流行歌曲。港乐记录了香港文化,见证了香港歌坛、香港社会的发展变迁,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划时代符号。除此之外,港乐凝结着香港与内地同根同源的家国情感。早期的港乐在香港著名填词人的笔下词意豪气,展现的多为中国人民的坚毅傲骨,亦或是民族大义,反映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再或是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气度。香港人民对于国家的深情厚谊就是在一曲曲这样的歌声中潜移默化形成的。

《声生不息·港乐季》通过呈现与港乐相关的其他符号,勾连出观众的旧时回忆。与港乐相关的传奇歌手、香港电台、香港四大颁奖典礼、五六十年代劲歌金曲奖……这些已经远去的符号在节目中被多次提及,被以历史影像资料、动效科普短片等形式展示出来。而老唱片、旧磁带是承载着经典港乐的物质符号,是跨越时间界限的物质媒介。它们被认真地摆放在节目采访桌上,透过屏幕随时召唤出观众的怀旧记忆。

《声生不息·港乐季》通过讲述不同主题的港乐故事,以情动人。节目将经典港乐分以六个不同的主题,如《港乐与我的骄傲》《港乐与我的愉快少年事》《港乐与我的城市人生》《港乐与我的一生所爱》等,这些主题囊括爱国、成长、青春、影视剧等方方面面,每一个人都能或多或少从中找到与自己相关的故事。而每位演唱嘉宾会在演唱前走入一个小房间,房间里以便利贴的形式贴满了观众手写的与某支港乐的动人回忆,歌手在看到纸条内容的时候也会想起自己的故事。

(三)语言符号:粤语

粤语不仅仅是地方方言,更是一种文化识别和身份指征,正如提到香港便能立刻想到粤语。粤语是内地和香港人民友好交流的中介和桥梁,正因如此,《声生不息·港乐季》中从国粤双语主持到国粤双语演唱,从访谈中讲粤语的香港作词人到歌手们的粤语文化交流,充斥着有关粤语的细节。内地著名歌手李健就经常在节目里询问香港歌手李克勤关于某些字词的粤语发音,引出了“东北人学粤语”的有梗话题,引发全网讨论。

此外,面向内地对粤语一知半解的观众,节目还有意识地插播科普粤语相关内容,传播粤语文化相关知识。例如,在节目第一期,嘉宾们讨论到粤语比国语更难唱,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教授侯兴泉指出粤语难唱是因为粤语的韵母非常丰富,声调尤其多,作词家选词区分空间大,内地人一般不好唱出。这些信息填补了部分观众的知识空白,激发部分观众对于粤语的学习热情。

(四)人物符号:见证官

詹姆斯·凯瑞提出,传播是人人参与的过程,是文化的共享,在这场仪式的举行中,没有传播者也没有受传者。人物的作用就是作为象征符号联结仪式内外的参与者[4]。在《声生不息·港乐季》的节目设定中,除选择有口皆碑的内地主持人何炅外,还增设了“金曲推荐人”王祖蓝。参与棚内录制的观众也不再以普通旁观者的身份出现,而是以“金曲出品团”的角色参与到整个节目中来。不同代际的十六位港乐歌手,区别于清一色的流量红人,他们大多兼具实力和地位,与港乐有紧密联系,而他们的身份也不仅仅只是参与竞演的歌手,同时也是不同时代港乐变迁的亲历者。节目还邀请1997年香港回归政权交接仪式上的升旗手朱涛、内地援港抗疫医生刘婷等人物做嘉宾,他们同样是可以回眸香港25年时光的时代见证者。

四、仪式流程建构

《声生不息·港乐季》遵循着一套仪式框架,所有的规则章程在这个框架中有序进行。而在仪式口播、仪式互动、仪式合唱这几个层面,该综艺展现了有别于其他综艺的仪式创新点,强化着集体记忆的建构。

(一)仪式口播

每场竞演开始前的倒数,摄制棚内都会以粤语重复这样一句话:“演出即将开始,在节目录制期间,请勿录音录影,可以大笑大哭,可以被感动,允许忘情歌唱,允许心跳加速,演出马上开始。”而每当观众要对歌曲进行投票时,主持人也会重复说着这样一句话:“你认为哪个作品更有生命力,更声生不息,就把票投给那个作品。”诸如此类重复的口播作为一种仪式,契合综艺主题,让观众在表演或投票前就进入状态。另外,不断重复能够不断加深记忆。这样的记忆一方面让节目价值传递更加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在这场“竞唱港乐献礼”的盛大仪式中,有利于观众们形成新的集体记忆。

(二)仪式互动

《声生不息·港乐季》以“共听、共享、共创港乐”为节目基调,积极邀请棚内棚外的观众实时参与到节目中来,共同留存关于港乐的深刻记忆。例如节目开始前,节目组根据每一辑的不同主题在网络发起歌单征集,让线上观众票选歌曲,排名较高的歌便会成为歌手们的演唱曲目;歌手演唱前,棚内的观众对即将演绎的作品原曲赋予了期待值,并依据期待值排序,歌手们就会根据歌曲排序进行选择性演唱……诸如此类的交互仪式打通与观众间的壁垒,让棚内棚外的观众都深深感觉到自己是节目的一份子,获得沉浸式的体验,从而乐于接受节目传达的价值观。

(三)仪式合唱

仪式合唱是在仪式互动的基础上出现的环节。每期结尾,观众票选排名第一的歌曲演唱者,便会走入观众席,和棚内观众一起演唱几乎所有人都耳熟能详的港乐曲目。在大合唱时,节目还增添了许多增加仪式感的桥段,比如在合唱《海阔天空》时融入已故歌手黄家驹的经典原声,再比如在大合唱《千千阙歌》时展示了原唱陈慧娴的手写信,并以原唱配音的形式念出来。每一位观众、每一个热爱港乐的人都能从中获得一种关于仪式的满足感,找到一份共鸣。

五、仪式结果:认同效果形成

《声生不息·港乐季》以巧妙的节目仪式设置让演播厅和屏幕前的观众在身临其境的同时,潜移默化形成对港乐和家国的认同,凝聚起香港与内地同胞血浓于水的共识。

(一)对港乐金曲的认同

《声生不息·港乐季》以“港乐竞唱”的形式,在六辑十二期内演绎超过一百首凝聚中华儿女文化认同、情感认同的代表性港乐,让港乐重回观众视野,走入观众内心。来自香港和内地的十六位歌手和其他嘉宾也在节目中以港乐为媒,丰富了对港乐的认知,获得了音乐上的交流与共识,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声生不息·港乐季》让观众关于香港和港乐的集体记忆被唤醒,内心升腾起港乐的过去未来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感触。节目以强烈的文化自信和实际行动通过港乐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让世界肯定港乐,认可“国货”。

(二)对血脉相融的认同

《声生不息·港乐季》节目用多样的形式展现了同根同源两地歌手,特别是年轻歌手是如何通过港乐文化相融、情感相连的。在歌唱仪式中,传播完成其教化和凝聚社会共识的作用。节目中演绎的不少港乐歌曲彰显着浓浓的爱国爱港精神,例如《狮子山下》《万水千山总是情》《我的骄傲》《中国人》等。流露着动人的爱国情,观众在爱国爱港的歌声中能够产生一种文脉赓续、血脉相融的力量,共同形成“我是中国人”的身份认同。

六、结语

《声生不息·港乐季》以港乐金曲为切口,通过一系列媒介仪式的建构,再现了港乐歌坛的黄金年代,凝聚起观众的民族情感。该节目无论从节目编排、收视口碑还是价值传递方面都可圈可点。《声生不息·港乐季》也为其他的音乐类综艺或是情怀类综艺打开了全新的创作思路,即如何在保留文化内核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表达,避开刻意煽情,通过集体记忆准确找到与观众之间的情感共鸣点。

猜你喜欢

粤语仪式建构
粤语学堂
广府人
——粤语·女独·伴唱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粤语对话庄文强 如何平衡双雄故事
优雅古风与经典流行的全新演绎 童丽《粤语十大金曲Ⅱ》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