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政新闻报道的融合创新探析
——基于2019—2023年全国两会报道的观察

2023-10-28杨慧霞

传媒论坛 2023年17期
关键词:手绘时政新闻报道

杨慧霞

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网民达到了10.79亿,短视频用户规模达到了10.26亿。大众的信息来源主要是移动社交媒体(如微博、微信)、自媒体和新闻客户端(如今日头条、腾讯、网易、人民网等);大众的娱乐需求在手机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等)上得到更多的满足。手机移动端正在以一种新传播方式、新生活方式的“身份”迅速改变着这个世界。

用户获取和传播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及新媒体发展的多样化,使得媒体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媒体趋于融合。融媒体突破了单一媒体内容生产的局限,改变了传统媒介生产流程和模式。在数字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融媒体充分利用各种媒介载体的形式,将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在人力资源、形式内容和宣传推广等方面进行整合,制作包含文字、图形、视频、音频和其他传播手段的新闻产品。[1]融媒体时代,新闻产品具有更强的时效性、更丰富的报道方式、更有效的信息交互性和更突出的报道创意性。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对时政新闻报道提出了新的要求,时政新闻报道需搭上媒体融合的快车。融媒体时代,创新时政新闻报道方式,管好用好新媒体,是时代赋予的必答题。时政新闻报道在保持传统媒体报道优势的同时,创新内容的表达方式和接收方式,积极制作丰富的融媒体产品,输出更多长图、动画、H5、短视频等用户喜爱的报道作品。主流媒体需要扩宽传播渠道,积极构建网站、微博、微信、APP、短视频平台等媒体传播矩阵,实现时政新闻报道多维度、立体化传播。

一、时政新闻报道融合创新的原则

(一)注重报道权威性与深度

时政新闻报道的融合创新,不能一味追求有趣和转发,只进行浅显、碎片的报道,而要在创新报道形式、贴近用户的同时,注重报道权威性与深度。首先,在进行会议等程序性报道时,推出相关专题报道,从不同侧面、角度,反映会议上的重要问题和决议以及相关背景,深入挖掘会议的精神和内涵,让公众不仅了解会议上的决议是什么,还要深入了解为什么作出这些决议以及决议的影响等。其次,在日常时政新闻报道中,也要重视报道的深度。时政新闻报道既有短平快的动态报道,也应包含揭示事物本质和发展趋势的深度报道。

(二)综合运用“党言党语、法言法语、民言民语、网言网语”

融媒体时代的时政新闻报道语态会呈现“年轻态、网语化”趋势。报道语态年轻化,网络元素的使用与报道内容深度融合,有力助推了时政新闻报道传播。以新华社两会宣传片为例,其中不乏“编写的稿件绕地球几圈”“燃,现场新闻,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看两会,刷弹幕,通通到我的碗里来”等网言网语。宣传片由年轻人串场,将新华社两会期间的报道提前预告,让更多的年轻人关注两会。[2]

同时,政府工作具有政治性和严肃性,时政新闻报道不能毫无节制地使用网言网语,用文字“卖萌”,而是应该综合运用好“党言党语、法言法语、民言民语、网言网语”。对于政治性和法律性比较强的报道,要在坚持准确性和权威性的同时,灵活运用网络语言拉近报道与用户的距离。

(三)优化舆论引导方式

时政新闻报道融合创新在有效传递时政信息的同时,还要优化舆论引导方式,在轻松活泼富有创意的报道中完成价值导向的输出。融合创新的时政新闻报道的舆论引导,应该是春风化雨,不能过于刻意。时政新闻融合创新不仅要把握内容的精准,更要注重传播时间点,以更加轻快、亲切的方式来进行政治发声,以生活化引入政治观点,用更优质的形式具象化表达,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升华报道主题,把握住发声时机,在重大政治主题报道上发挥舆论引导力,达成良好的传播效果。

二、时政新闻报道融合创新的策略

(一)新媒体技术为时政新闻报道赋能

2023年全国两会报道中,数字主持人、元宇宙直播间、跨次元对话、数字感知交互、裸眼3D漫游等新颖的报道形式,为时政新闻报道带来新的传播动力。新媒体技术让新闻报道充满无限创意,具有移动化、交互化、全息化特征。每年的两会报道都是新媒体技术的“练兵场”,各种新型的装备、先进的软件技术运用于新闻作品,给用户带来了精彩纷呈的报道。技术赋能为时政新闻产品融合创新提供了基础,媒体融合的战略发展为时政新闻产品融合创新提供了方向和动力。

1.HTML5技术运用。H5来自“HTML5”,是指超文本标记语言(H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第五个版本。它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感、友好的交互体验、易于传播等特点。2023年全国两会,大河网推出互动H5产品《中国时间里的美好农事》,把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现代化技术相结合,使用了手绘漫画、长图、快闪、短视频等多媒体形式,界面视觉设计精湛,交互手段丰富,深受用户喜爱。

2.人工智能运用。自2015年腾讯财经与新华社先后推出写作机器人“Dream Writer”“快笔小新”以来,AI技术已经扩展到除财经、体育等题材的其他报道领域,并且逐渐从浅层次的消息报道到新闻生产端全流程赋能,深度应用新闻生产。[3]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财经评论员王冠为原型,推出了超仿真主播“AI王冠”,并推出王冠与AI王冠系列报道《“冠”察两会》。

3.MG动画等融合短视频的运用。两会报道短视频作品不是传统视频的缩短版,而是加入了手绘、3D、虚拟场景、动画等元素的融合短视频。例如2023年全国两会,津云客户端推出创意短视频《春AI大地》,借助“AI绘图”“AI推演计算”“AI编曲+演唱”等技术,展现了生机勃勃的中国。

4.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XR(扩展现实)交互运用。VR、AR、XR的报道作品在近年两会报道中非常抢眼,虚拟与现实的交错,带给用户不一样的接收体验。2022年全国两会,新华社推出的代表履职融屏系列访谈,运用全息成像、XR等技术,将新华社主持人“送上”太空,“走”进中国空间站,与王亚平代表实现面对面交流,此次天地交融的太空独家专访实现了真人与数字环境完美交融。

5.“5G+4K”等技术赋能,低延时高画质信息传送。“5G+4K”的硬核技术使得两会新闻报道的现场感增强,利用5G技术持续传输4K超高清信号。2022年全国两会,中央电视台基于“5G+4K”技术的两会高清直播报道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

(二)加强交互,重视用户体验

在融媒体时代,报道可以借助技术,实现双屏互动、照片识别、语音识别、个性化定制等互动,给用户带来不同的体验。例如用户可以通过自主选择按钮,接收不同的信息;可以在报道里献花、献唱、玩游戏;可以通过报道的一些装置,进行自我检测;可以通过特定方式直接参与事件,与报道里面的人物对话等等。QQ、微信、微博、抖音短视频、快手等新媒体形式层出不穷,且均带有互动评论功能,受众可以通过这些媒介主动参与政经时事,发表自己的看法。[4]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长城新媒体推出的交互式H5《奋斗吧,中国》,采用剪纸海报展现了2021年中国取得的重大成就,同时用户可以上传自己照片,生成属于自己的“奋斗吧,中国”海报,交互体验感非常强。

时政新闻报道融合创新不能只注重报道本身的质量,还要考虑用户的接收方式和接收体验,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调动用户积极性,促使用户更加深入参与到报道里面,有效实现传播目的。

(三)实现时政新闻报道的社交化传播

社交化是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重要趋势,直接改变了用户的信息接收方式。在移动化传播下,用户信息来源多为微信朋友圈、微博等平台,具有趣味性、交互性的融媒体报道产品容易刺激用户的分享欲望,实现社交化传播。

在时政新闻融媒体产品生产中,除了在具体的互联网传播理念影响下进行内容生产外,应有意识地考虑融媒体报道产品的社交化传播,主动尝试构建社交分享话题。2019年全国两会,人民日报推出政府工作报告账单的H5作品设置了关键词,用户点击关键词可生成个性化海报,刺激用户在朋友圈及其他平台分享。时政新闻报道构建社交分享话题的难点在于,其主流价值引导如何获得社交动力,从而形成人们可以转发分享的话题性产品,如何从高大上的时政话题转变为用户可感可知的日常关注点,如何从严肃的时政语态转变为鲜活接地气的民生话语,如何从国家、民族的使命召唤转变为用户的共情感受,这些需要在理念、方法与技巧上去积极探索。[5]

(四)重视融媒体矩阵建设

时政新闻报道在坚守传统媒体阵地的基础上,要积极开拓门户网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手机客户端、抖音、快手、B站等多媒体平台,构建融媒体矩阵,实现报道的多样式和多渠道传播。融媒体矩阵需要共享新闻线索和新闻素材,各媒体平台根据自身传播特点制作适合本平台传播的新闻作品。融媒体矩阵构建了时政新闻报道多样化的立体报道网络,为时政新闻报道的传播提供了多样化的出口,契合了不同层次用户信息接收习惯。

三、时政新闻报道融合创新的多元化路径

融媒体时代,媒体格局和生态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时政新闻报道融合创新在遵循相关原则、实施整体策略的前提下,开拓多元化的创新路径,着力输出具有创意的产品,采用H5、图解、Vlog、融合短视频、动画等形式,立体呈现政府各项工作并进行多元化传播。

(一)时政新闻报道H5作品实施路径

H5作品不是简单图文视频的网页,而是融合了3D动画、动态信息图、深度交互等形式的融媒体产品。一些内容充实、创意丰富的H5作品成为爆款。

时政新闻报道可以突破传统的图文报道,打破传统的说教式的刻板印象,利用H5形式,结合文字、手绘、音频、视频,同时设置互动环节,让报道变得更生动,更具有张力。时政新闻报道H5作品可以采用回答、游戏、歌曲、投票等方式增加接收的趣味性,吸引年轻用户的关注。例如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政府网推出了手绘风格的游戏类H5《美术馆里看政府工作报告》。用户进入H5后,犹如置身美术馆中,墙上挂着各种画作,每一幅画里隐藏四个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元素,用户找到这些隐藏元素,就可以揭秘不同元素对应的报告内容。该H5设计极富创意,设置美术馆的场景和游戏环节,让新闻信息的接收过程富有挑战性,激起用户阅读兴趣。

H5的包容性较强,可以融合多种元素,在时政新闻报道H5制作中,需要大胆创新,并依靠相关新媒体技术手段实现这些创意,输出爆款产品,广泛传播政府相关工作。

(二)时政新闻报道图解新闻实施路径

图解新闻主要使用图片配以少量文字的方式报道新闻,有图集新闻、长图新闻、海报体新闻等形式。图解新闻顺应读图时代的到来,用图片来解读信息,内容一般简洁清晰,阅读起来轻松快捷。图解新闻使用比较多的是长图新闻和海报体新闻等。长图表现形式还可以更丰富,例如纯手绘、漫画等等。

图解新闻经常用于解读和展示一些数据。用图来解读数据,数据更加清晰明了,更加醒目而容易被记住。图解数据不会像纯文字形成数字堆砌,让人觉得枯燥而放弃阅读。时政新闻报道中有很多与发展有关的数据,可以采用长图或海报的形式展现。例如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日报的长图作品《与你有关!2020年,中国要实现这些目标》,报道用一幅图解读了政府工作报告中的2020年奋斗目标。长图用关键数据解读报告,阅读起来简单直接、清晰明了。还有中国新闻网“画说两会”的海报体作品《20张海报,带你看懂政府工作报告!》,每张海报展示一个政府工作报告里的关键数据,数据显目,图文紧密结合,作品浏览轻松快捷,符合手机用户阅读心理和习惯。

除了用来展示数据,图解新闻还可以运用在时政新闻报道的其他领域。长图还特别适合展现一些程序性的信息,时政新闻中一些程序性报道可以制作类似流程图的长图作品,让程序性报道较之纯文字更具体、直接、清晰。长图也可以用来讲述人物故事、解读政策等。海报则可以用来展现工作成绩等。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长图和海报属于视觉类作品,在制作时不仅要考虑内容,还要兼顾形式,注重设计感和美感。

(三)时政新闻报道融合短视频作品实施路径

融合短视频并非时长缩短的视频,与传统新闻报道视频相比,融合短视频充分包裹快闪、虚拟与真实交错、RAP、MV、手绘、动画、Vlog(动画和Vlog短视频比较典型,会在后面单独论述)等各种元素和形式,着力于切入角度的构思和创意,画风轻松愉悦。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华龙网推出融合短视频《〈音小见大〉手绘RAP,绘一幅未来的画开出幸福的花》。该视频采用手绘水墨卷轴进行360度呈现,以说唱RAP类的MV形式,将虚拟与实景画面巧妙结合,展示了人民生活的提升和社会的进步,为用户描绘了一幅“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壮美画卷。整个作品鲜活生动,吸引年轻用户关注,赢得广泛点赞。

融合短视频形式多样,应用也比较广泛,时政新闻报道可以在众多报道领域尝试融合短视频。其中几个关键点需要注意:融合短视频制作需要创意,还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辅助实现这些创意,耗费的时间和精力会比较多,但一款富有创意的融合短视频往往会取得惊人的传播效果。

(四)时政新闻报道动画作品实施路径

动画作品主要包括手绘动画作品和MG动画。手绘动画采用绘制动画素材的方式来报道新闻内容。MG动画就是动态图形或者图形动画,融合了平面设计、动画制作和视听语言,它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具有极强的包容性。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江苏网推出手绘动画《“苏大强”的一天》。该作品以手绘动画的形式将“十三五”规划期间的江苏成就化为普通百姓的日常点滴,展现江苏可感可及的美好生活。手绘动画将动画与新闻信息巧妙结合,让用户在观看动画片的过程中轻松接收新闻信息。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长城新媒体推出MG动画作品《民生礼包,你来设计》,采用动态图片加文字的形式展示了网民对于“十四五”规划期间民生问题的关注点。

MG动画比较适合展示数据或讲述发展,相较于长图和海报等静态作品,MG动画展示的数据和成就是动态的,数字可以动起来,属于视频类作品。时政新闻报道在展示数据或成就报道时,除了可以采用长图或海报体,还可以使用动态的MG动画。手绘动画作品使用领域比较广泛,手绘动画作品需要一个故事脚本,展现个体经历或故事,以此来传输新闻信息。

(五)Vlog+时政新闻的实施路径

Vlog全称video blog,即视频博客,创作者通过拍摄视频记录日常生活。近年来,Vlog表达方式进入新闻报道尤其是两会新闻报道领域,记者或人大代表拍摄自己参与报道或参会过程的短视频向用户传递新闻信息。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新闻网推出《小新的两会Vlog》报道。该Vlog的拍摄者有中新网记者,也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记者Vlog突出实地体验,强化记者与新闻场的关系,强化记者个人化表述,真实记录了记者在会议现场的采访感受。”[6]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Vlog以第一视角记录参会感悟,让网民更深入了解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履职历程。与播报类的短视频相比,Vlog的形式更加“接地气”“有人缘”。Vlog叙事视角的个人化和文本表达的个性化,赋予报道情感和交流感,有较强的社交属性,容易吸引年轻用户的关注。

在融媒体环境下,时政新闻报道可以广泛采用Vlog的方式来呈现例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履职过程、监督视察工作等相关内容。Vlog带给用户类似“沉浸式”体验,同时增加了媒体人、新闻人物工作场景等内容,打破了台前与幕后的界限,使报道具有生活化和社交化的特征,减少了传统时政新闻报道正襟危坐的压迫感。Vlog使用户获得对时政新闻的价值与情感的双重认同,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激活年轻用户群体,让时政新闻报道实现从年轻群体的“边缘内容”到“中心内容”的转变。

四、结语

融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载体、信息传输和接收方式、传播渠道都发生了改变:新闻报道不再仅仅借助图文、传统的音视频,手绘、动画、游戏、交互、虚拟、长图、海报、Vlog等在融媒体报道中大行其道;信息传输不再仅仅是点对多的传播,更多是点对点的社交传播,用户接收信息的主动性增强,可以选择接收信息的内容和方式;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包括传统媒体、网站、APP、微信、微博、抖音、B站等。融媒体时代时政新闻报道必须开拓创新,遵循融合创新总体路径,实施多元化的融合创新策略,以适应这些改变。

猜你喜欢

手绘时政新闻报道
手绘风景照
齐心手绘《清明上河图》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手绘
手绘二十四节气
时政
时政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