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译报周刊》的青年宣传动员:内容及特点
2023-10-28李志娟
李志娟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在抗战时期,面对社会上各种思想交织、妥协悲观论调盛行的局面,为牢牢把握舆论宣传主动权,《译报周刊》1938年10月10日在上海创刊。由梅益、王任叔、林淡秋、冯宾符等负责编辑,《每日译报》编辑部出版。在上海孤岛时期虽然只发行了37期,发行量曾达到2万份,是当时上海定期刊物中发行量最高的。1939年5月后,中共领导的洋商报刊几乎停刊。《译报周刊》坚持出版到1939年6月22日,在出版《抗战两周年纪念号》后被迫停刊。自创刊以来后,《译报周刊》承担起了对青年思想的引领作用,指导青年参加革命活动,使众多青年在思想上受到了积极影响,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一、《译报周刊》对青年宣传动员的内容
《译报周刊》是中共江苏省委(当时上海地区由江苏省管辖)组织创办的,刊物的宗旨是坚持抗日,反对妥协。《译报周刊》创刊号发表的《抗战熔炉中的双十(漫画)》更清楚地指出,该刊的主旨是“团结建国,持久抗战”。从创刊到最后被迫停刊,它一直坚持这个原则,在组织“孤岛”和沦陷区人民群众开展抗日救亡斗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一支十分重要的抗日力量。
(一)宣扬爱国主义精神唤醒青年
作为孤岛上“洋旗刊物”之一的《译报周刊》对于宣扬爱国精神,唤醒孤岛青年的爱国热情产生了积极作用。青年时代正需要知识来充实自己,汲取精神的营养,是学习的最佳时期。《译报周刊》是青年的启明灯,“它是目前孤岛上为正义呼喊的一个咽喉,它指示了不少正确的理论”[1]。读书是当时获取知识最方便的方式。
《译报周刊》专门开设了“读书顾问”专栏,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读书顾问”专栏,拉近了和青年读者的距离,使宣传的内容更容易让读者接受。《译报周刊》特别强调书本知识在实践中运用才是最终目的。巴人在读书指导中就写了《吃和化》的文章:“人都是要活到老,学到老,我都吃一日三餐,也需要消化。读书也是,很多人讲了如何读,也就是吃。”[2]《译报周刊》指出,生活实践是读书消化最重要的方法,要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要在实践中去检验、去消化。
《译报周刊》关注外部环境对于青年的影响,坚持抗战到底。在孤岛时期,悲观论、文学无用论等消极的观点,影响青年的积极学习态度和心理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抗战的事业。《译报周刊》对这些悲观消极的观点进行抨击,使读者树立正确积极的抗战观点,团结抗战,全面抗战,反对妥协论。《译报周刊》对于当时孤岛的悲观论调给予了强烈反击,指出当前的任务是要全面的抗战,坚持抗日统一战线,反对妥协投降主义者,这样中国的抗战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译报周刊》宣传的爱国主义精神主要是两点内容:一是勇于参加社会实践。《译报周刊》针对青年学习中的困难,强调知识运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用所学到的知识去指导实践,遇到新的问题再去看书和学习,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二是坚持抗战到底。在上海孤岛时期,加强思想上的统一,防止极“左”的倾向是重要任务。“目前我们中华民族正遭遇空前未有的危机,客观的形势在急迫地需要我们用‘发振’的运动,来唤醒民众抢救民族的生命。”[3]对于统一民众思想,激励民众特别是青年人的斗志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鼓舞青年
在孤岛时期,上海的政治和军事的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思想变化是有个过程的。抗战只有充分得到全国人民尤其是青年人的精神支持,人力物力才有可能发挥。《译报周刊》积极宣传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从精神层面上来鼓舞抗战的斗志,团结一致地抗战。
第一,贯彻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促进教育界统一团结,积极发挥引领青年的作用。对于上海的教育界来说,《译报周刊》的文章中提出了当时教育界的任务是扩大统一战线,巩固统一战线,只有把上海整个教育界团结在一个总目标下,改善教育,节约救济等工作才能有力地开展。《译报周刊》对上海教育界工作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扩大舆论的影响力,尤其是争取更多青年的关注,增强其抗战到底的决心。
第二,坚持党的团结统一政策,强化职业青年集体观念,增强青年的抗战意志。《译报周刊》呼吁上海职业青年们要认清当前所面对的社会形势,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不是宿命论者所说的“上天注定”的,积极担负起抗战使命,加强团结,用集体的斗争来扫除社会黑暗的反动派,谋取应得利益。“几千年来的历史,特别是最近百年来的社会运动与革命史……(证明)团结就是力量,集体斗争会取得胜利,革命斗争必须是集体的斗争,这是非常明白的事情。”[4]它的目的是让青年有参与抗战活动的意识。小的集团聚合为大的集团洪流,加强这方面的战斗力,那就必须团结起来形成小组、小集团,进行讨论学习。
《译报周刊》从与青年紧密联系的教育界和职业界两个领域,积极宣传党的政策方针,团结民众,凝聚力量,对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年群体,起到了引导舆论,安抚人心,鼓舞斗志的作用。
(三)主动答疑解惑帮助青年
一是为青年解答家庭生活问题。在《译报周刊》读者信箱栏中,读者来信大部分是关于生活困惑问题。青年人正处于恋爱婚姻阶段,由于生理和心理还不是很成熟,有很多关于恋爱和婚姻问题的困惑。“本刊信箱的宗旨,是不论什么问题,凡是与青年生活有关系的都可解答,恋爱问题是青年问题中很重要的,自然也非例外。”[5]《译报周刊》作为青年之友,也得到青年的信任,读者来信很踊跃,许多问题是在读者讨论中解决的。对于恋爱婚姻问题,《译报周刊》用了很大的篇幅与读者进行讨论,读者知道了在恋爱过程中如何处理遇到的问题,比如说父母对于恋爱的干涉,如何处理与恋人的共同爱好和兴趣、什么是恋爱的基础、恋爱是通向婚姻的重要阶段和前提。周刊指出新时代的女性要独立,这样才利于自己的婚姻和全面的发展。
二是为青年提供工作与职业指导。工作是青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生存的基础。工作时的心理状态是不同的,有人乐观快乐地去工作,有人是痛苦麻木地工作状态。所以,如何去调整状态,让自己舒适地工作,是每个青年都会遇到的问题。《译报周刊》中有“生活漫谈”专栏,就专门谈论了职业问题,给青年读者们以专业、系统的指导,解决读者工作困惑。《译报周刊》对于青年的职业指导是全面的,既包括留在孤岛上的青年,也有打算去解放区的青年。对他们的问题给予全面的解惑,使他们能够安心工作,无论在孤岛还是解放区。《译报周刊》还指出,只要充分发挥了才智,都是有益的职业生活。
青年是上海孤岛时期重要的革命力量,《译报周刊》很关注青年的生活,为他们提供有利的环境。文中从生活和工作两个方面对青年面对的困难和问题给予了积极解答,几乎涵盖了青年生活的各个方面,读者都可以从中受益。这也是《译报周刊》受到青年欢迎的原因。
二、《译报周刊》对青年宣传动员的特点
在孤岛时期的特殊环境中,中共江苏省委充分利用一切矛盾,调整策略方针,改变斗争方法,有效组织群众,加强统一战线,争取抗战胜利。《译报周刊》发行量曾高达2万份,为孤岛期刊之冠,为广大读者了解国际国内形势,增强抗日的信心和斗志提供了精神的支持。在当时上海青年的心中,中共地下党创办的这些报刊,形成了他们的精神支柱和生活指南。《译报周刊》报道有自己的特点,形成了自己风格。
(一)宣传内容的政治性和多样性统一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改变战略,对国民党采取政治上诱降的政策,进行卖国求荣的政治活动宣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译报周刊》坚持抗日宣传的立场不动摇,将当时外文报刊中有利于中国的新闻报道认真遴选后编译刊行,起到了抗战宣传的堡垒作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报刊编辑坚持抗日宣传的立场不动摇,保持宣传内容的政治性不偏离。同时,《译报周刊》编辑部进行多样性报道,增加宣传的受众面,提高内容的吸引力,始终把内容的政治导向性和内容的多样化相统一,扩大宣传的影响力,坚定孤岛内民众坚持抗战的决心。
(二)宣传方式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统一
《译报周刊》是青年之友,青年担负着国家的希望,是传播抗战主张和反对妥协退让的有力宣传群体。《译报周刊》专门设立读者信箱、生活思索和学习专栏来分享读书过程的感受,解决读者在读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用喜闻乐见的交流方式,增加与读者互动。在内容宣传上,增加故事趣味性和漫画图像的表达,形成图文宣传形式,增加了可读性,扩大了读者基础。在出版遇到挫折时,《译报周刊》采取灵活的方式找到代理人的形式,坚持期刊的出版,宣传党的宣传主张,增加民众抗战的信心。
(三)宣传目标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译报周刊》在介绍战局时不仅仅是介绍战争的形势,而且还指出需要怎么样做才能取得抗战的胜利,呼吁当局和民众改变战争的策略。周刊通过感性的材料揭露抗战背后的本质,加深民众对现实政治的深刻理解。通过对战争的报道,读者了解战争的形势,明白应该如何来参与战争,增加行动力和实践性。《译报周刊》在提高读者学习能力时指出兴趣培养是读书的前提,只有形成兴趣爱好,才能真心地乐于学习。读书方法的介绍能帮助青年们养成正确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知识运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用所学到的知识去指导实践,遇到新的问题再去看书和学习,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三、《译报周刊》对青年宣传动员的启示
抗战时期,《译报周刊》在恶劣环境下灵活应对日本的新闻统制政策,努力传播党的政策方针,引导青年跟党走,体现了《译报周刊》报人的巨大勇气与高超智慧。《译报周刊》对青年宣传动员的实践,为当今加强党对青年宣传动员提供了启示。
(一)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加强对青年的政治教育
《译报周刊》对当时各阶层抗战倾向的差异做了一系列报道,加深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宣传。面对这样的形势,《译报周刊》在民众中发起了一场抗战精神的宣传活动,加强对青年的思想引领作用,培养青年爱国主义精神。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围绕中心任务,必须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广泛组织动员广大青年在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生力军作用。
(二)关注和解决青年的实际问题,采用喜闻乐见的策略进行宣传
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是我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要做广大青年值得信赖的人,就要深入青年中,倾听青年的声音,把青年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千方百计为青年排忧解难,发出青年的呼声。“要采取青年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用科学的理论武装青年,用历史的眼光启示青年,用伟大的目标感召青年,用光明的未来激励青年,使他们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不断增加对党的信赖、信念、信心。”[6]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民中大多数都是青少年,容易受到不同思潮影响。要把网络上舆论引导和网下思想工作结合起来,把要讲的道理、情理、事实用青少年易于接受的语言和方式呈现出来,既会“键对键”,又能“面对面”,团结带动更多青少年与党同心、与党同行。
(三)关心青年发展空间,重视青年的实践能力培养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7]坚定理想信念,不能空喊口号,一定要同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锻炼自我。动员广大青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建功立业,把满腔报国之志转化为立足岗位的工作业绩,把积极奉献精神转化为服务人民的实际行动,在实践大熔炉贡献聪明才智、书写青春篇章。
四、结语
《译报周刊》作为地下党组织领导的报刊,发挥了舆论宣传的作用,给孤岛民众增加了抗战的信心和抵御妥协论的勇气。《译报周刊》从创刊到停刊,发行了37期。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社会影响极为深远。它的销量曾达到2万份,是当时上海定期刊物中发行量最高的。《译报周刊》将结合青年实际困难作为青年宣传工作的基础,将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作为青年宣传工作的中心,采用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扩大舆论影响力的重要经验,为上海孤岛时期青年指明了革命的方向,也为新时代党的青年宣传积累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