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治理的创新路径研究

2023-10-28张嘉欣

传媒论坛 2023年17期
关键词:谣言舆情受众

烁 宁 张嘉欣

当今,我们正处于一个网络媒体时代。相较于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借助互联网的传播渠道,及时整合复杂多元的信息,通过与受众实时互动,以此来满足受众获取多样化信息的需求。自媒体的本质是创作者利用网络新技术进行自主信息发布,并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最终实现信息共享的实时交互平台。个人作为传播主体创作的文章、视频、图片消解了传统媒体的严肃性,既满足了受众对多样化信息的获取需求,又充满娱乐性,贴近受众的心境。因此,分析与研究此问题对我国网络舆情治理、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以及引导网络舆情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自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新特点

(一)信息谣言混杂难辨真假

近年来,自媒体队伍逐渐壮大,社交媒体管控困难,越来越多的个人或平台注重“博眼球、刷流量”,以“新颖、独特、超前”的信息内容获取受众的点击、浏览、转发和评论。自然而然,会有许多虚假新闻和谣言衍生出来。谣言混迹在信息中,公众难辨真假。越是社会生活中的不确定信息,公众的关注度就越高,事件越模糊,谣言越容易滋生。在社会生活中,谣言是人们在即兴讨论中产生的。辟不尽的谣言,求之不得的真相,对媒体和受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

(二)媒介多元立体化

传统媒体时代,传播形式较为单一,受众只是信息接收者。而现如今,我们处于一个信息聚合平台,受众也是信息反馈者,反馈同样是构成事实信息的一部分。随着现代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舆情的传播渠道日渐多元,现代社交媒介让受众拥有了更多的选择。社交媒介和舆论生态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传播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微信朋友圈、QQ动态、微博中的好友点赞与评论互动,都容易产生分歧和站位,都可能成为舆情发生的主战场。

(三)意见领袖话语主导引发次生舆情

信息传播逐渐从“单向输出”变成了“去中心化传播”,甚至在主流媒体发布之前,个人创作者就会先行发布相关未经核实的信息来搬弄是非、渲染情绪。某些信息内容一旦引发关注,就会有许多网红、社交平台大V发表自己的观点态度。而在这一过程中,面对海量的信息内容,公众无法分辨核实,对某一事件的评论、看法、站位很容易跟着意见领袖走,意见领袖在网络舆情中主导着话语权。而许多关键意见领袖发布的信息内容真伪难辨,容易引发次生舆情。

(四)宣泄负面情绪造成共情传播

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较2022年12月增长110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1]在“人人互联”的时代,网络传播的突出特点是速度快、时效性强。当然,其弊端也不容忽视,负面情绪极易引发网友共情,形成错误的立场站位,进而造成舆情扩散,网络舆情引发受众共情就是利用受众对某一现象的不满以及对社会某一群体的刻板印象进行情绪渲染。当我们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电脑等通信工具转发、评论时,信息将被放大并快速地传播出去,形成多次舆论大潮。

二、网络舆情治理的困境分析

(一)对谣言消息反应滞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的人反应迟钝,信息发布跟不上,真理还在穿鞋,谣言已经跑遍天下”,“有的时候网上讨论得热火朝天,各种误读已经传播甚广,但有关部门的回应千呼万唤始出来,甚至千呼万唤也不出来。”[2]随着网络舆情的大肆传播,我们会对许多事情产生持续而微妙的偏见,并且这种印象短时间内难以扭转。当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噪音,受众很容易被信息误导,不切实际、荒唐的评论很可能引起“全民沸腾”。所以,保持信息畅通,及时澄清事实,一方面可以减少网民的恐慌与无端猜测,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舒缓网民的不良情绪,有助于网络空间稳定有序运行。

(二)个体媒介素养不高

言论自由是一把“双刃剑”,其好处是公众利用弹幕、留言等方法及时表达自己看法,在平台上集体评论,相互交换意见。但是,由于网络治理规模大、难度高、任务重,其弊端就在于个人媒介素养缺失会导致网民对某一现象人肉搜索、谩骂。言论自由是有边界的。“四川德阳女医生自杀”“刘学州事件”、因为染粉色头发被网暴抑郁死亡的24岁杭州女孩郑灵华……令人痛心的网络暴力事件时有发生,而究其根源是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自媒体的开放性和隐匿性使网络环境变得更加复杂。但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一字一句可能击垮一条鲜活的生命,当人人都是自身内容发布的把关人,更应该强化自身的主体责任,在享有自由的同时,要以不干涉他人为前提,尽到相应的责任和义务。理性思考、谨慎发声,提升自身媒介素养,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环境。只有提高全民媒介素养,人人都能文明上网,网络暴力事件才能停息,网络平台才能健康稳定地发展,网络才能真正成为公众表达情感、互换意见的信息平台。

(三)意见领袖造成传统媒体权威性失衡

在“全民记者”时代,人人都能发布信息、传播信息,我们正在成为自己的编辑、把关人和新闻聚合器。[3]当引起广泛关注的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意见领袖们纷纷主导着话语权,在信息茧房作用下,网民频频收到同类信息,模棱两可、鱼龙混杂的信息导致传统媒体的权威性被消解。但其实,意见领袖们可能找到了“流量密码”,他们往往会选择发生概率较小,事实与接受者心理距离较近的关注点进行评论。实则,并不是某类事件突然增多了,而是媒体“探照灯”更为聚焦了,从而加剧了公众对于风险的感知。自媒体创作者作为“意见领袖”引导着公众情绪,更要注重仔细核实、谨慎发言、追根溯源、刨根问底,避免未经核实肆意发表评论性话语。

(四)情绪传播泛滥

当宣泄负面情绪造成共情传播被大肆利用时,纵使真相早已水落石出,网民也难以从愤怒的情绪中抽离出来,形成客观公正的认知。如长期以来,关于城管的负面报道屡见不鲜,当我们在互联网平台上搜索“城管”“殴打”等关键词,会弹出各地区城管与商贩之间产生激烈矛盾的信息。首先,受众对城管的刻板印象来源于城管在执法过程中运用的方式方法,如暴力执法问题;其次,驱逐商贩、罚款等措施损害了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导致商贩与城管之间的关系陷入僵局,诸多因素使城管频频被骂上热搜。很多这样的事件,真相早已公布,舆情早已反转,但在网民记忆中刻板印象却难以消除。

三、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治理的创新路径

(一)治理主体协同,联防舆情风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委和政府要担当责任,网络平台、社会组织、广大网民等要发挥积极作用,共同推进文明办网、文明用网、文明上网,以时代新风塑造和净化网络空间,共建网上美好精神家园。[4]网络舆情具有精细化、开放性、速度快等传播特点,想要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各监管部门应该强强联合、共同治理。首先,平台要严格把关,引导自媒体传播者传播积极、健康的内容;其次,主流媒体要注重树立良好的宣传榜样,制作精品节目,在丰富受众知识储备的同时,提升受众的审美鉴赏能力。网络舆情会持续向受众传递焦虑情绪,媒体要做的不是“惰性”地进行相似信息的推送,而应该更多地教人们如何去排解压力,如何正确认识自己。一个文明网络环境的维护是每一个网民的责任,网民同样应该积极配合、提供思路、及时沟通。只有多方联防联控,共同为文明的网络环境做出努力,网络舆情治理工作才会高效、有序进行。

(二)加强互联网人才培养,提升网络媒介素养

媒体覆盖了人们社会活动的全部方面,人们通过它来认识社会,新闻业将直接塑造大多数人对社会的认识。[5]而在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息创作者、传播者,传播内容的不可控趋势愈加明显。加强互联网人才培养刻不容缓,在高校新闻传播学、网络与新媒体、计算机、软件工程等专业开设相关课程,培养优质内容生产者和网络技术监测管理人才。充分发掘网络新技术,在基础平台大量支撑智能应用,通过关键词语高效建模,不仅能够实现对复杂多样信息的灵活监测,从源头方面阻断其广泛传播,在舆论未发酵之前应当迅速公布经官方查验的真实信息,而且可以实现网络舆情的全方位监测,做到早发现早解决。网络媒介素养提升工作应从高校抓起,让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这一代青年人真正懂网、用网,有新思路,更有新作为。

(三)创新治理理念,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媒介多样化给网络舆情治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只有不断创新治理理念,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才是根本。我国不断出台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着力规范网络舆情乱象,并且内容覆盖较为全面。例如《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对谣言治理、网络暴力和维护网络安全提出治理办法,其中规定:“任何平台或个人都不得利用网络和相关信息技术实施侮辱、诽谤、威胁、散布谣言以及侵犯他人隐私等违法行为,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等。”[6]法律是最基本的底线,只有不断压实底线基准,并结合当今时代网络发展现状,及时优化相关的治理体系,才能营造出一个清朗的网络环境,每一个社会成员才能共同受益。面对媒介融合的大趋势,各媒体之间理应相互监督,积极分享治理方法与治理经验。

(四)舆论引导同情绪疏导相结合,线上线下联通治理

“理性是目前中国舆论场上最缺乏的东西,有理性,常识就不会缺席,但理性是奢侈品。因此,中国舆论场上总是在争斗、抢夺、站队并解气解闷不解决。”[7]白岩松一语道破我国舆论场目前的艰难处境。煽动不满情绪对于社会与个体的伤害极为深刻,它绝不会带来理性的思考。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生态,媒体与公众的共同努力至关重要。媒体与公众二者是一个“同心圆”,线上线下都围绕着同一个圆点抓好舆论工作。民众要理性思考,增强自身媒介素养,不被情绪裹挟、不被戾气带偏;政府应该积极证实、及时调查、尽早公布,实现信息的公开透明。政府如何对内容进行把关、合理处置谣言和假新闻,考验的是政府对突发重大事件的处理应对能力;而记者作为“人民的眼睛”,最先到现场、得到真相,更应该加强自身的行业规范,在报道之前注重核实多方信源,采访过程中务必平衡多方话语权,最大限度还原事件真相。只有不断优化治理理念,政府、媒体与公众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有效改善网络环境,网络舆情治理工作才能取得可观的成效。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传播千变万化、日新月异。网络文化传播者要传播积极健康的内容,在满足受众兴趣和需要的同时,积极倡导维护安全、文明的网络舆论平台。后真相时代,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受众普遍存在“情绪先行”的特点,媒体要注重报道的全面性并及时挖掘新闻真相,减少媒体在报道过程中存在的偏差,确保媒体的权威性。唯有政府加强指引与重视、互联网传播平台注重审核与把关、自媒体创作者注重生产高质量内容、受众发表言论前核实信息真实性,多方共同努力,才能真正让一根根网线连起一条条民心,才能真正促使网络空间变得更加清朗,才能真正守护网上精神家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网信力量。

猜你喜欢

谣言舆情受众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谣言
舆情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舆情
谣言大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