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深度融合背景下出版业的创新发展
2023-10-27任瑜强宋彦延
任瑜强?宋彦延
【摘要】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出版深度融合为出版业擎画了新蓝图,使出版业迈向了新阶段。然而,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不足、平台全媒体化进程较慢、内容同质化严重等问题的出现,阻碍了出版业的转型发展。对此,优化人才队伍、整合传播平台、创新传播内容形式成为出版业实现创新发展的有效路径。
【关 键 词】编辑出版;出版融合;发展;数字化
【作者单位】任瑜强,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宋彦延,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
【中图分类号】G230.7【文献标识码】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3.16.010
2023年全国出版(版权)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快出版深度融合,塑造出版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深入实施出版融合发展工程[1]。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出版深度融合为出版业擘画了新蓝图,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为出版业给予了方向指引和政策保障。在深度融合背景下,出版业的创新发展不是传统的延续,而是一场行业革命,这需要出版人以过去的积累为基础,客观地看待和分析当前出版行业的不足及发展态势,拥抱行业革新,使出版业借助出版深度融合的东风向更高阶段发展。
一、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
从人类文明历程发展的角度来看,编辑出版是一个促使技术变革与社会存在不断相互适应的活动。《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指出,推进内容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支持产业链上下游深度融合,优化出版发展生态,转变出版发展方式,构建出版业发展新格局。内容、技术、平台、组织的深度融合,是出版业提升传播力、实现良性互动的有效路径。
1.新型传播方式与新载体的支撑
大数据时代,知识传播渠道全面升级,传播形式趋于多元化。在新兴传播途径的支持下,知识与信息传播和储存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内容更多元、渠道更便捷,这意味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突破了时空的限制[2],人类获取知识的效率越来越高,获取知识的途径也从传统意义上的文字阅读形式逐渐发展到图像与声音形式。互联网信息技术能够瞬时且高效地将不同种类的数据、信息与知识进行系统整合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一些采用新兴技术的现代传播媒介开始突破传统出版技术与渠道等方面的瓶颈,使知识与信息的传播方式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当前,新兴出版技术与传统出版技术深度融合,数字化转型成为出版业升级的大势所趋,在此背景下,出版工作不再局限于单向传播,而是逐渐强化其知识服务属性。
2.新旧媒体的共融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纸质出版物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随着信息通信技术在商业中广泛应用,从信息化阶段到数字化阶段再到智能化阶段,数字化阅读逐渐取代传统的纸质阅读。如今,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数字出版产品的生产比例呈现只增不减的趋势[3]。根据《2021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我国数字出版物出口金额达5631.4万美元,数字出版物出口金额首次超过传统出版物。出版深度融合是新时代出版产业升级的体现,对资源进行整合与开发,是当前出版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3.相关政策的出台
黨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国家出台的系列政策,确保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地位,站在国家发展的战略性高度自上而下地进行产业优化,如大力推进全民阅读建设,对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丝路书香工程等工程予以资金支持。根据《2021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主题图书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总印数30740.1万册,较2020年提高9.8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出版业的产业升级是国家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加快推进出版强国建设是出版业面临的重要任务、紧迫工作。
二、出版深度融合背景下出版业的发展新趋势
出版深度融合不仅能够加快出版业生产效率的提升,还能够在新的生产关系中推动传统出版业迈向新阶段。
1.数字化转型
根据《传媒蓝皮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21)》,由于受到新兴技术的影响与冲击,以期刊为典型的纸质广告刊登收益断崖式下跌,大部分纸质读物的购买率连年走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纸媒受众规模缩小、传统出版行业经营不善的现状。与此同时,互联网技术带动移动端应用的开发与普及,移动用户数量增势迅猛且持续增长,信息传播渠道更为多元化,信息的可交互性增强[4]。由此,传统媒体必然同新媒体相融合,传统出版向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
2.集群化发展
当前,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生产与技术方面的交互性与融合性日益增强,出版业在新兴技术的渗透下逐渐找到多领域深度融合的发展道路。然而,过于分散的产业转型无法形成一股维持行业生存发展的力量。根据《2020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108家图书出版、报刊出版和发行集团的主营业务收入达3491.0亿元,占全国书报刊出版和出版物发行主营业务收入的80.5%。纵观竞争激烈的文化产业市场,可以发现部分出版企业并没有足够的能力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维护好自身发展的稳定性。对此,出版企业需加强集约化创新能力,积极整合资源,突破行业发展限制,制定联合升级战略,从而实现出版业的融合与集群化发展[5]。
三、出版深度融合背景下出版业的发展现状
在出版深度融合背景下探究出版业的发展路径,能够对出版业的发展问题与其所面临的潜在威胁予以有效重视和防范。
1.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不足
引进科技创新人才是出版业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当前,出版业已迈向全新的发展阶段,这必然会引发产业转型与人才培养间的信息差异与现实冲击,如人才素质不够高、人才使用不合理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出版业的改革步伐。伴随着新型出版产业的发展和传统媒体产业的萎缩,出版从业者面临新考验,适应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成为推动出版业有序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出版技术的发展,出版业对复合型出版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此外,部分高校的学科划分、教学培养相对滞后,其课程设计与教学内容难以适应和匹配深度融合背景下出版业的工作岗位需求。
2.平臺全媒体化进程较慢
出版深度融合为出版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但当前出版企业的“数字底座”即软件、平台等建设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有待进行业务体系的深度转化与再造。其一,当前各出版企业积极打造APP、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媒体矩阵,但大多数平台缺乏良好的品牌知名度。出版企业须面向多边用户,根据用户需求进行个性化内容生产和分发,构建数字文化资源产品平台。其二,数字文化资源是出版业在深度融合发展中的基础,构建文化数据库、对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已成为出版业新的发展点。出版业在产业数字化与网络化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数字文化资源,但由于我国文化资源储量庞大,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化需持续推进。其三,出版企业打造的数字出版平台缺少有效连接,资源分布零散,导致资源浪费。其四,现有的出版技术和出版物的内容需求不匹配,特别是部分出版企业存在过度依赖传统出版技术的情况,对数字化与网络化程度较高的先进技术不够重视。其五,我国出版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行业竞争力的提升。
3.内容同质化严重
出版深度融合背景下,新技术与内容策划有效连接。例如,一些中国经典传统文化著作在出版深度融合趋势下实现跨媒介的IP开发,与网文、短视频等展开二次创作,广泛融入游戏、动漫、电影等艺术创作。IP开发模式现已成为出版业在媒体融合时代新的增长点,但这也使得出版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多数出版企业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盲目追求热点与噱头,过于迎合某些热门文化需求,导致文化产品良莠不齐,且过度消费文化IP的品牌价值。此外,内容同质化问题日益凸显,根据市场数据分析展开的内容策划更关注短期内的市场价值与受众的接受度,导致各出版主体在内容策划上逐渐重合,这将阻碍出版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出版深度融合背景下出版业的发展路径
充分认识和分析出版业,是探究其在深度融合背景下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出版业应坚持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方向。
1.优化行业人才队伍,加强科技创新运用
深度融合背景下,出版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受众的支持,出版企业不仅要站在受众的立场上综合分析其阅读习惯与阅读需求,还要将目光放在出版产品内容的创新上。出版企业要具备资源整合能力,在深入分析信息资源的基础上把握行业趋势,延伸出版产业链,科学应用电子信息库和数字图书馆等[6]。出版人要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不但要在内容上下功夫,还要制订合理的营销方案,以互联网思维推动出版产品更新换代。出版企业应重视出版人才的培养,融汇科技、文化、法律等相关领域的知识信息,为出版人才提供系统性培训,同时要加大培训力度,将行业发展思维与理念融入日常出版工作中。出版企业还要加强与院校的联系,协同高校培养适应我国现代出版行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出版人才。
2.营造高效平台载体,整合文化资源要素
出版融合发展需将传统出版业的内容优势与科技创新相结合,通过技术赋能打造全新的出版理念与出版流程,并推进内容、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资源的深度开发,以共享共融的方式推动技术、产业与人才融合发展。随着媒介融合的深入推进,出版业的首要任务是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塑出版形态,通过数字化、网络化形成新的生产要素,通过零散资源间的有效连接形成完整、高效的产业链。出版企业应把融合视为高质量发展的契机,深入思考融合出版的结构、内容与手段[7],同时推进跨界布局,规划好产品与平台的经营方案。一是将移动终端作为主要传播平台;二是融合视频、音频、图文等多种形式呈现内容,为受众提供沉浸式阅读体验;三是持续拓宽内容传播渠道。针对潜在资源的深度开发问题,出版企业要整合专业、资本、社会资源的不同优势,以差异化、多元化、可持续化的健康发展模式为推动力,进一步加强信息的有效传播。
3.创新内容生产服务,理性对待技术应用
在信息内容泛滥、同质化严重的背景下,内容创新成为出版深度融合的重要手段[8]。出版企业应意识到,智能技术赋能数字出版提质增效的同时也衍生了一系列的技术风险。对此,出版企业应明确人机系统中的主体地位,在面对智能技术时坚守出版的人文关怀和价值理性,做好出版流程的管理、内容把关以及人机关系的协调[9]。国家部门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制度和政策上保障数字出版的发展以及技术风险的防范。
出版深度融合背景下,出版业的发展、运行模式及整体流程发生新的变革,出版行业集群化发展成为新的趋势。出版业要想在新时代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就要从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创新运用等层面发力,积极推进改革创新,着眼时代需求,多措并举,不断优化发展路径,使出版业持续焕发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本刊评论员. 加快推进出版深度融合持续释放创新创造活力[J]. 中国出版,2023(3):1.
[2]陈川.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出版技术史研究回顾[J]. 中国出版史研究,2019(1):49-58.
[3]张小强,谢玉佳. 出版技术70年:从工厂印刷机械化到5G万物传播智能化[J]. 科技与出版,2019(9):38-46.
[4]张淑敏. 数字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数字化分析[J].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21(6):141-143.
[5]赵萌. 开放科学-国际科技出版技术新趋势2023的意义[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1(1):4.
[6]艾尼瓦尔·买买提. 新媒体时代期刊编辑出版工作创新策略研究[J]. 今传媒,2022(10):61-63.
[7]曹继东. 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模式探析[J]. 出版科学,2016(3):24-27.
[8]房丽娜. 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创新途径分析[J]. 采写编,2023(2):118-120.
[9]智能出版技术风险的责任伦理困境及其出场路径|科技导报[EB/OL]. (2023-05-19)[2023-07-19].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54AQP3V0511DC8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