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考城县北亳、庄子、葵丘、济阳、戴国与疆域等争议探析
2023-10-27胡帅王亚新
胡帅 王亚新
【摘要】有关北亳、庄子、葵丘、济阳江氏、济阳蔡氏、戴圣籍贯地、戴国故地、戴姓发源地、考城县治所与疆域、刘秀出生地、张从正故里、于谦祖籍地、黄河故道变迁、考城近代社会经济等的研究存在较大争议。笔者认为不能孤立地分析每个争议,而应把这些争议放在一起进行综合探究。通过实地走访黄河故道等相关古迹,查阅有关地方志与族谱文献,考查村落历史,走访当地居民,参考人口迁移与黄河改道等因素,笔者得出这些皆属古代考城县的结论。
【关键词】兰考县;民权县;黄河改道;北亳;葵丘;庄子
【中图分类号】K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36-007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6.023
古代考城縣,周时称戴国。在历史的长河中,考城县是一个历经沧桑的地方,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查阅考城县相关的历史资料,不难发现存在很多争议。虽然考城县大部已被合并入兰考县,但是考城县相关的考古研究仍然较多。目前有很多学者对考城县相关的北亳、庄子、葵丘、济阳江氏、济阳蔡氏、戴圣籍贯地、戴国故地、戴姓发源地、考城县治所与疆域、刘秀出生地、张从正故里、于谦祖籍地、黄河故道变迁、近代社会经济等相关研究存在较大争议。笔者走访了河南省兰考县与民权县的黄河故道等相关遗迹,参考《考城县志》《仪封县志》《兰阳县志》《东明县志》《曹州志》《归德府志》等相关史料,按照时间逻辑,采用综合分析法来解释考城县相关的考古争议。笔者认为不能孤立地去分析每个争议,应该把这些历史争议放在一起,采用系统与联系的观点来探究。
一、北亳与蒙地都在古代考城县
北亳是先商都城,是商汤部落的始居之地。商朝建立后北亳又做为商朝的第一座都城,北亳的地理位置存在较大争议。《考城县志》最早可追溯至明朝,有多个版本,但是大多已经遗失,部分版本仅存序,目前仅有三个比较完善的版本存世。清康熙版《考城县志》记载:“(考城)商北亳故地”。1924年版与1941年版《考城县志》也都记载:“考城为北亳,景亳薄是,有景山亳城汤亭,受汤命都之”。这都说明北亳就在考城县。同时,《史记·殷本纪》曰:“自契至于成汤八迁。汤始居亳,从先王居。”《史记·殷本纪》正义:“宋州北五十里大蒙城为景亳,汤所盟地。”《孟子》曰:“汤居亳,与葛为邻。”[1] 《史记·殷本纪》:“汤征诸侯,葛伯不祀,汤始征之。”[2]葛国即今商丘市宁陵县。综合这些史料,说明商汤部落最开始是居住在北亳,北亳与葛国相邻,即今宁陵县的北面,也就是今兰考县与民权县一带。
进一步求证,在很多古籍中都明确指出北亳就在考城县。《通典》:“考城有北亳,成汤都也。梁国有二亳,南亳在谷熟,北亳在蒙,此即北亳也,亦曰景亳,亦古戴国也。又有北郜城,左传云‘取郜大鼎’,即此。”《城冢记》:“北亳,在蒙城西北。”《太平寰宇记》:“梁国有二亳,南亳在谷熟,北亳在蒙,汤会诸侯于北亳,即蒙之北亳也。”《括地志》云:“宋州北五十里大蒙城为景亳。”[1]《夜航船》:“曹州考城县曰北亳,西京谷熟县曰南亳,西京偃师县曰西亳。”[3]但是,商丘与曹县都主张是北亳所在地,归根结底是因为考城县在历史上大部分时期都是被曹州或归德府管辖。综上所述,北亳不在今商丘市区,也不在曹县,而是在考城县一带。
二、庄子出生地在考城
再说一下蒙地,这涉及到庄子的出生地。司马迁《史记·老庄申韩列传》曰:“庄子者,蒙人也,名周。”[2]《路史》:“蒙即考城,为庄子生处。”《方舆揽胜》:“蒙在县(考城)东北。”[4]明代《通雅》:“考城今有亳越,有大蒙,小蒙。章本淸云:汤迁南亳,即归德府。亳一作薄。”上文说了商朝的北亳在考城县,北亳又称“蒙亳”“景亳”“亳”,这都是一个地方。[5]参照史籍,九大古泽之首的孟渚泽处在商丘东北、曹县东南一带。而蒙泽位于孟渚泽以西,与孟渚泽相邻。蒙泽的大概方位就在兰考县东南与民权县东北一带,蒙泽之北称蒙地,北亳就在蒙地,故亦称“蒙亳”。景亳在景山(又称大伾山,并非今曹县景山)附近,历史上黄河多次泛滥,其遗迹今已不存,但今兰考县境内还可以看到两条黄河故道遗迹。[6]兰考县与民权县境内的明朝黄河故道大致流经闫楼乡、小宋镇、南彰镇、考城镇、许河乡,目前还可以在小宋镇王岗村南、考城镇刘土山村北与王土山村北、许河乡杨桥村等地看到明黄河堤遗迹。清乾隆年间决口的黄河故道大致流经仪封镇、程庄镇、北关镇、林七乡等地。所以,蒙地在考城县境内。
既然蒙地在考城县境内,为什么会有民权县与东明县争庄子故里呢?这是东明县的迁移导致的,东明县治所最先是在今兰考县境内,金朝1218年间东明县改辖冤句故地,东明县治所迁至今山东省境内[7],这导致了兰考县与东明县有很多文化交叉,例如东明县主张的历史名人王鹗、光武帝刘秀等,从地理位置来说都应该是出生在今兰考县境内。再看《考城县志·沿革志》引《路史》:“今宋之考城,古蒙城。东魏为蒙都,今兴化之冤亭,有庄子漆园。汉之冤句,亦蒙地也。”这说得很清楚,冤句县也是蒙地,也就是说,蒙地包括了今兰考县、民权县与东明县等地域。除了东明县迁移以外,黄河改道与人口迁移也导致庄子的后代往考城县四周扩散,最终在东明县与民权县形成了两个庄姓聚居区,古人重视祭祖,故在东明县与民权县各有一处庄子墓。笔者认为东明县与民权县的两处庄子故里都是后人所建,真正的庄子故里已不可考,但庄子故里应该在考城县境内。
三、葵丘在考城县境内
据《史记·齐世家》记载:“齐桓公会诸侯于葵丘。”[2]《括地志》:“葵丘在曹州考城县东南一百五十步,即桓公会盟处。”《元和郡县图志》同样记载:“葵丘在考城县东南一百五十步。”《金史》:“考城宋隶东京,正隆前隶曹州,后来属。有葵丘、黄河、黄陵岗——元光二年改为通安堡。”《考城县志》:“考城实古葵丘地。”葵丘在考城县是毋容置疑的。[4]
与庄子故里类似的是,东明县与民权县也在争葵丘会盟所在地。如同上文提到的两个庄子故里都是后人所建一样,这两个“葵丘”也都是后人所建,真正的葵丘应该位于今兰考县考城镇、许河乡与民权县北关镇一带[11]。还有金代名医张从正,因出生于戴国故土所以自号戴人,睢州考城张老庄人,今兰考县小宋镇有其后人居住,今民权县王庄寨乡吴屯也有其后人居住。[8]碑文与正史都一致记载张从正为睢州考城人,这点没有异议。根据《儒门事亲》:“郜城,戴人之乡也。”《路史》:“今曹之考城东南有北郜城。”[8]再看上文《通典》:“考城有北亳,成汤都也。梁国有二亳,南亳在谷熟,北亳在蒙,此即北亳也,亦曰景亳,亦古戴国也。又有北郜城,左传云‘取郜大鼎’,即此。”这说明,“北亳”“北郜城”都在考城县。还有于谦故里,一种说法是在民权县程庄镇于庄村(有说是于谦遇难后其子逃难至此),但是在曹县庄寨镇白茅东村却有于谦纪念堂。
南宋1128年发生黄河改道,流经今兰考县,此后黄河河道多次在兰考县境内改道,造成大量的人口迁移,同时伴随周围的县治变迁[9]。再考证《仪封县志》,仪封八景之一是黄渡渔歌[13],在古时有一个黄河改道淤积而成的黄渡湖,位于今南彰镇、小宋镇、孟寨乡、考城镇一带。但是黄渡湖今已不存,已变成大片农田。考察村落历史后发现,兰考县东部村庄的建村历史几乎全部是明清时期,尤其以清时居多。而民权县与东明县则有一些千年古村落,这也证明兰考县东部在宋元时期的黄河改道导致了人口大迁徙。所以,葵丘也应该是人口迁徙导致的分歧,东明县的葵丘与民权县的葵丘都是后人重建,葵丘最先的位置应在今兰考县东部。
四、济阳江氏与济阳蔡氏根在兰考县东部
济阳江氏与济阳蔡氏到底是发源于今兰考县东部,还是民权县?《归德府志》:“南北朝时,考城江、蔡二氏,蝉冕交映,台衮相袭,勒名帝筹藉,庆流子孙,斯为盛族矣。而人才辈出,累世列于史传,尤世所仅限覯也。”江淹、江子一、江总、蔡谟、蔡兴宗、蔡廓、蔡景历等,史书记载均为济阳考城人,但这是侨置在今江苏境内的济阳郡考城县,并非河南境内的考城县。[10]在济阳江氏的一些族谱中记载:江子一,字元贞,谥义子,南徐州济阳郡考城县(今江苏省境内)人,祖籍陈留郡济阳县(今河南省兰考县)。因永嘉之乱,东晋在南方建立政权,称“衣冠南渡”。为了安顿北来侨民,东晋侨置了很多州县,南徐州济阳郡考城县便是侨置而来的。济阳蔡氏一致认为蔡谟为“南渡鼻祖”,是济阳蔡氏开基第一人,蔡谟根据其祖籍地济阳而获封“济阳男”。《江氏家谱》:“江氏祖景符因讨伐诸吕,迎立文帝继位有功,按功赐爵,采地济阳文香庄,封济阳候。”蔡谟与江景符都因济阳而获封。唐朝贞观中期济阳县废,济阳县辖地即今兰考县东部、东明县南部与曹县西部一带。这就说明,济阳江氏与济阳蔡氏祖籍为济阳,确切来讲应该是今兰考县东部一带,并非民权县。今民权县程莊镇江集村应是江氏后代子孙迁徙导致。《江氏家谱》:“令江景符自河南登封县迁济阳文香庄。后裔江统迁考。”在族谱中,江统并非圉县(今杞县),而是“迁考”,即从济阳迁至考城县,也就是现在的兰考县东部。陈留圉县的江氏祠堂应该也是江统后世子孙迁徙导致。
五、戴圣籍贯地与戴国故地在兰考县东部
戴圣籍贯地争议很大,一说是河北成安县人,一说是民权县人,一说是兰考县人。1267年宋度宗以戴圣籍贯诏封其为“考城伯”,这说明戴圣就是考城县人,至于河北成安县的说法可能也是人口迁移导致。值得一提的是,考城县曾经改名为成安县,成安县城曾位于兰考堌阳镇一带。《汉志》:“成安县,属陈留郡。后魏孝昌中,复置成安县,为北梁郡治。北齐废郡,以考阳县省入。”这说明考城县在北齐时与兰考县东部的成安县合并。戴圣是戴国国君宋戴公的后代,戴国国都位于兰考县东部,这也是戴姓发源地。[11]兰考县东部的方言口音与兰考县西部的方言口音存在较大差别,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兰考县东部古时属戴国,而兰考县西部古时属卫国,戴圣祖籍地应为兰考县东部[12]。
六、考城县治所与疆域争议探究
考城的县城迁移,并非六次。按时间顺序进行不完全统计,汉代考城县治所在葵丘,晋省入外黄,北齐并入成安县,隋移治今民权县西南,金迁王桥镇,明洪武年间迁址程庄镇,明正统年间迁址北关镇,清乾隆年间迁址堌阳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迁址张君墓镇(今考城镇),所以,迁城次数远大于六次。[13]
有学者提出古代考城县在清朝1783年以前的疆域主要在民权县,这也有误。其实,考城县在唐宋时期就包括了黄陵岗(今兰考县南彰镇等)。金代1232年割考城、东明、襄邑等地置仪封县,仪封县主要辖地为今兰考县东部。据传,元朝考城县城计划迁址今南彰镇后城子村建新城,后作罢,故为“城址”,后演变为“城子村”。东汉83年,光武帝刘秀的孙子汉章帝为了纪念祖父出生于此地,取“昭光烈考武皇”之意,改甾县为考城县。[12]《后汉书》:“皇考南顿君初为济阳令,以建平元年十二月甲子夜生光武于县舍。”《东观汉记》:“光武以建平元年生於济阳县。”这都说明刘秀出生于济阳县(一说兰考县东北堌阳,一说兰考东许河乡,一说曹县庄寨白茅村,一说东明县满城),为何汉章帝不把济阳改名为考城?而偏偏改甾县为考城县?很大可能是当时的刘秀出生地已经归属甾县地域,也就是说东汉改名后的考城县很大可能已经包括兰考县东部、曹县庄寨镇与东明南部等地。再补充一下,一些时期,考城县周边飞地较多,政区变更也快,例如明时庄寨镇境分属曹县、东明县和祥符县,长垣县的管辖范围曾到今东明县东南部。商汤时的景山也在兰考与东明地域,即古代考城县。[1]所以古代考城县疆域大致在今兰考县东部、民权县全境、东明南部、曹县西部的范围内变迁。
七、综合探究所有争议
现在,我们对比来看这几个争议。考城有北亳,考城东的曹县也在争北亳,考城东南的商丘也在争北亳;考城北有东明县庄子故里,考城南有民权县庄子故里;考城北有东明县葵丘,考城南有民权县葵丘;考城北有兰考县张从正故里,考城南有民权县张从正故里;考城东北有曹县庄寨镇于谦纪念堂,考城南有民权县于谦故里;考城北部的兰考县是济阳江氏与济阳蔡氏的发源地,考城南部的民权县也在争济阳江氏与济阳蔡氏的发源地;甚至兰考县与民权县都主张是戴姓发源地(与古戴国有关);兰考县与民权县也都主张是戴圣祖籍地;兰考县东北堌阳镇、兰考县东许河乡、考城北的东明县、考城东部的曹县庄寨镇都在争刘秀出生地。古时黄河多次泛滥,导致考城县城在兰考县与民权县地域内多次迁移,考城县的疆域也多次变化。几条明清黄河故道基本都是东西或东南走向,把考城县分为南北两部分,人口也被隔开为南北两部分[14]。这些争议都以考城为中心,在考城周边,并且这些有争议的地点两两相距几乎都在五十公里以内。至此,逻辑很清晰了,这都是受到黄河改道与人口迁移的影响而导致的争议。综上所述,北亳、庄子、葵丘、济阳江氏、济阳蔡氏、戴圣籍贯地、戴国故地、戴姓发源地、考城县治所与疆域、刘秀出生地、张从正故里、于谦祖籍地等,都在古时的考城县。
总之,东明县、兰考县、民权县与曹县之间存在一些考古争议,几乎都与古代的考城县有关。从地理位置上看,古时考城县居于争议地域的中心,被东明县、曹县、民权县、兰封县包围。这根本上都是归因于古代考城县黄河改道、人口迁移以及其疆域变化,故应该从动态的角度去探讨这些考古争议。
参考文献:
[1]王云飞.商都北亳地望在兰考堌阳镇—— 《辞海》正误一则[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35(02):1-3.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张维华.汤都四迁刍议[J].中原文物,1993,(3).
[4]贾文丰.中原文化概论[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5]孟世凯.商史与商代文明[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
[6]殷继龙.清代黄河大工研究[D].吉林大学,2022.
[7]东明县志编纂委员会.东明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2.
[8]毛德西.从考城沿革谈张子和故里[J].中医药信息,1987,(03):46-47.
[9]吴朋飞,赵金华.黄河城市生命史:以兰考为中心的研究[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5(06):90-100.
[10]周明洋.仕宦选择与家族命运[D].河南大学,2020.
[11]李玉洁.先秦诸子思想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
[12]兰考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兰考县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
[13]民权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民权县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
[14]崔立钊.清中叶以来黄河改道与冀鲁豫三省交界地区的政区调整[D].复旦大学,2014.
作者简介:
胡帅,男,河南兰考人,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管理学、地方志。
王亚新,女,河南兰考人,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历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