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老子》中“道” 字的简析

2023-10-27杨会珠

今古文创 2023年36期
关键词:无为而治道德经老子

杨会珠

【摘要】老子是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体现在《道德经》一书中,是中国人内在思想的筑基,而老子其人,更是被道家尊为道祖。《道德经》分为上篇和下篇,一共八十一章,上篇三十七章,主要讲述一些思想层面的东西,下篇四十四章,主要讲述一些偏实际的问题。全书一共五千余言,阐述了老子的世界观、人生观,文字简洁,内容古朴玄奥,涉及的内容也极其广泛,包括宇宙论、治国、养生、修身、用兵等等,核心是“道”,包括自然界中的道和社会中的道。《道德经》一书的中心思想是无为而治,表现在自然界中是万物的生生不息,变现在社会中表现为小国寡民。老子在社会中,所体现出来的为君治国之道,为人处世之道,都是为了构建小国寡民的社会,并且“圣人”高于百姓,是唯一能够认识天道遵循天道的人。

【关键词】老子;《道德经》;无为而治;小国寡民;道;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36-005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6.017

春秋末期,诸侯割据,社会混乱,周王室衰微。正是这一时期,产生了诸多思想家,他们纷纷形成了自己的救国方案,各家的思想相互碰撞,形成中国历史上思想辉煌的时期。老子的思想是这个时期偏后产生的思想,保留在《老子》一书当中。“道”是老子书中的核心,这个字包罗万象,容纳了老子对这个世界的宇宙观、人生观、治国观,在老子书中,主要包括了三个层面的意思:一种是形而上学的存在;一种是宇宙生成、发展、运行的规律;最后一种则是处事的准则。

一、老子及其各家的“道”

《老子》一书又称《道德经》,一般认为其作者是老子。关于老子,国内学术界对此人存在较大的争议。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老聃,周守藏室之史也。”[1]2139此处记载司马迁是一个楚国的史官,但司马迁在后文又补充了另外一种记载,即:“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德而养寿也。”[1]2141最后又记载了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说老子是太史儋:“自孔子死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使秦与周和而离,离五百岁而后合,合七十岁而霸王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1]2142总之,司马迁记载了几种老子的身份,但是最終也没能有个确切答案,只好说“老子隐君子也”。[1]2142

关于《道德经》一书的成书过程也是颇具传奇色彩。《史记》中记载说:“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也,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所终。”[1]2143这一记载有诸多疑点,老子是楚国人,在周朝为官,何来以自隐为务的说法?因此,《道德经》这本书无论是从其作者还是成书的方式来说都很扑朔迷离。

但是这并不影响《道德经》一书的价值,它是中国人内在思想的筑基,而老子其人,更是被道家尊为道祖,奉为太上老君。道德经分为上篇和下篇,一共八十一章,上篇三十七章,主要讲述一些思想层面的东西,下篇四十四章,主要讲述一些偏实际的问题。全书一共五千余言,阐述了老子的世界观、人生观,文字简洁,内容古朴玄奥,涉及的内容也极其广泛,包括宇宙论、治国、养生、修身、用兵等等,被誉为“万经之王”。

纵观全书,不难发现,书中提及最多的就是“道”字,五千余言的内容,就提到了七十多次“道”。那么这个字究竟蕴含了老子的哪些思想呢?这是个包罗万象的字,在老子书中,主要包括了三个层面的意思:一种是形而上学的存在,一种是宇宙生成、发展、运行的规律,最后则是一种处事的准则,所体现出来的则是老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然,此只为笔者各自的看法,关于老子的思想,向来是仁者见仁,这也是老子思想的魅力之一。

“道”,不仅在老子的书中是核心的字,在整个中国的各个思想体系中,都是相当重要的。比如说《周易》,显而易见,《周易》和《老子》一书的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更有甚者,康有为还曾经认为《老子》不过是半本《周易》。当然此说法欠妥,但也有其合理之处。《周易》是一本卜筮之书,而楚国又是巫术极为发达的地方,最重要的是老子是一名史官,具有较好的条件去储备知识,《周易》无论是在政治或者经济上都是极其重要的。《老子》尤其受《周易》辩证法的影响,将辩证法运用得淋漓尽致,例如书中的长短、高下、有无、难易、进退、福祸等等。在《周易》一书中是这样描述“道”的:“一阴一阳谓之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2]245此中的“阴”和“阳”是对立的,所描述的“道”也是不可触摸的。

另一个就是儒家。儒家思想中也有“道”。《中庸》里,这样描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3]儒家思想多涉及天命、道统、礼法、人伦,这是儒家思想的特点,讲求用礼法来规制人性,来达构建一个有序的社会,他们主张积极入世,遵从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的思想,遵从亲亲尊尊、君臣父子的人伦秩序,这就是儒家的“道”。而道家的“道”则更多的是隐世观,主张无为而治,他们是这样来评价统治者好坏的“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4]39,让百姓感受不到其存在的统治者才是最好的,这才是最高境界的无为,除开现世观,老子还提出了宇宙观,也是以“道”来运行的。儒道两家的思想向来都是对立的,体现在老子的思想中,两家的道亦是不同的,正如钱穆老先生所说:“道家观念重于虚,虚而后能和天,儒家则反身内求,天即在人之中。”[5]

著名法家人物韩非对老子所提出的“道”进行了阐释,他认为“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理之所稽也”[6],管子也对“道”做出过阐述:“道也者,上至所以导民也”[7],显然,这些对老子“道”的阐述有偏于自然万物的,有偏于社会的,但在《道德经》一书中的“道”却远非如此,无论是天道还是人事,都保罗了进去,这个“道”玄奥深邃,神秘古朴,捉摸不到,却又无所不在,那么,老子是如何构建这个“道”的?

二、道法中的天道

关于“道”老子所做出解释那就是没有解释,他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4]3能够说出来的“道”那就不叫“道”了,如果一定要去描述一下它,那就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4]3。虽然没办法对“道”做出一个具体的定义,但是老子却是能够感触到它,如果只是一味地去写却无法描述,那么又何以使众人感受老子心中的“道”呢?因此,老子做出了对“道”的感觉的描述。对于“道”的生发源起之处,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4]57道是先天地而生成的,是万物之宗,万物之母,是至高无上的。这一至高无上的“道”包含了精神,也包括了物质,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有精甚真,其中有信。”[4]49不难看出,老子的“道”,是形而上的,老子以此形而上的“道”构架了关于这个世界的宇宙观,从自然万物到社会人事,从帝王到百姓,从个人到圣人,围绕着“道”,老子都给出了答案。

在诸侯争霸、战火纷飞的时代,老子提出了不同于其他各家的诉求。儒家要求礼乐秩序,墨家要求兼爱非攻,法家要求中央集权,以法治国,而道家的老子则提出了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这一诉求,体现在了老子哲学的方方面面。

首先是以“道”构筑的自然观。“道”与天地自然的关系老子在二十五章做出了描述:“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故道大,天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亦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4]57此处的自然是指事物的本来状态,这一状态的存在没有原因,这就是“道”,体现出的是一种无为,对于自然界中“道”的无为老子做出了这样的阐述:“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4]100这就是“道”与万物的关系,也阐述了“道”之所以“大”的原因,它是万物之宗,生发万物,却任由万物自然存在,不占为己有,即便如此,对于万物,老子的“道”虽是虚无的,但万物生发枯荣后,归处依然是“道”,是为“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觀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4]37万物蓬勃生长,枯荣盛衰,到期结局都只有一个那就是归根,复归于原初的起点,复归于“道”,不管是一朵娇花,或者一颗无不足道的草,因为在天地面前,万物平等,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4]13

三、道法中的人道

这就是老子关于天道与自然的关系。但不管老子如何描述,都要受制于当时的物质发展水平。当时科学未产生,古人最初都是以星象来解释这个世界的,日与月代表阴与阳,太阳升起,万物生发,谓之阳,月亮出现时,万物收敛静止,谓之阴。这样的两种属性后来被拓展到对万物的认知中,凡是火热的、上升的、向上的、蓬勃的、向阳的,干燥的等等都被称为阳;而阴暗的、潮湿的、背光的、静止的、缓慢的、向下的等等都称作阴。随着古人思辨思想的发展和对自然宇宙的进一步认识,生出太阳少阳,太阴少阴用其来对应天空中的五颗星星,根据星星的特点产生五行,这种特点又被运用对应到对自然的认识,即金、木、水、火、土五种属性,这五种属性之间相生相克。除了日、月、金、木、水、火、土星外,古人还观察到了有北斗七星:天枢星、天璇星、天玑星、天权星、玉衡星、开阳星与摇光星;二十八星宿即东南西北各方的七大星宿: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还有紫微和勾陈星宫。

古人将对星象的观察通过一个纽带与自然界的变化相连接,那就是“气”。关于气,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道家理论构建的不可或缺之物。在道家思想中生命万物的本质是气,同时也是天人沟通的一个重要纽带,由此产生的天人合一天人同构的思想。根据上述关系,演化出了年份、历法、二十四节气、四季,昼夜,此时古人有了明确的时间观念。老子的天道自然的观念也是在此基础上构筑形成的,如果未有天人感应的观念,老子就无法将形而上的天道运用社会。

“道”的存在始终是形而上的,但是社会始终是人的社会,于是老子在天人同构的观念指引下,将“道”也引入人的社会。上文已经提到《道德经》一书与《周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周易·系辞》一篇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像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2]262老子亦深谙此道,尤其是吸收了八卦中的辩证法,在书中将辩证法运用得淋漓尽致,例如在阐述这个世界运行的规制时说:“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4]6有本就是从无开始的,有了美的观念丑的观念自然也就产生了,世事纷繁,世界上的每个个体都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因此也就产生了不同的主观判断也就产生了纷争,所以老子提出了“无为”,如何无为,只要做到“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为无为,则无不治”[4]9。

与无为而治所对应的国家体系就是小国寡民,老子这样描述这个社会:“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4]181这是个理想化的社会,但是这种状态却是老子的“道”在社会中的一种实现方式,是《道德经》本书的核心内容,无论是老子对君或者对民,他的目的都是实现这样一种社会状态,百姓安居乐业,和睦相处,没有纷争,只有幸福和乐。

对于这样的社会,老子对统治者提出了要求“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4]131,对于百姓的治理,老子这样要求“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4]150老子坚信“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4]83。这就是老子所要求的统治者的“道”,要与天地一样,什么也不作为,却衣养万物,世界一片欣欣向荣,而万物生长于天地间,无法感受到天地的力量,在社会中,统治者也应该掌握这样的“道”,要使百姓感受不到自己的统治,这样才是最高的统治境界。

无论是对于统治者或者平民百姓,老字思想所反映出的都是天人同构,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要遵循天道。那么天道的“社会性”是什么?归结起来可以为一个字,那就是“弱”。何以?老子以为水是最符合“道”的一种物质,水无色无形,柔弱不堪,但是人们无论用怎样的尖兵利器都无法改变水,不仅如此,水还可以泽被万物,汇聚后,成为奔涌的大江大河,更是力量巨大,崩山毁石,因此老子得出了结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4]177。与此对应,“道”也具有“弱的品质”,那就是“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4]64“道”之所以大是因为它虽弱,却能够以柔克刚,以弱胜强,这就是老子的立世之道,相应的,老子提出了“三宝”的说法,何为“三宝”—— “一曰慈,二曰简,三曰不敢为天下先”[4]154这是对人们的品德要求,有了这几样品德,就可以在社会中立足。

除开统治者和一般的人,老子书中还有一类人。这类人懂得“道”,也遵循着“道”,他们高于百姓,似是一种超然的存在,这类人被称为圣人。老子讲这类人同天地相提并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4]13,他们具有同天道一样的品性,“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4]100他们心怀天下“以百姓心为心”,[4]112甚至连治国的方针,老子是借圣人的口中说出,在书的五十七章中,老子借圣人之口道出了他治國的方略:“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4]131这就是圣人,老子心目中“道”的践行者,他们“抱一为天下式”[4]51,坚守唯一的“道”作为规范。

四、结语

归结起来,老子的“道”分为天道和人道,基于天人合一的观念,这两者的本质是相同的,那就是无为而无所不为,“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4]167,这就是老子的“道”。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周易[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

[3]子思.中庸[M].合肥: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14:1.

[4]老子.老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3.

[5]钱穆.中国思想史[C].北京:九州出版社,2017:89.

[6]韩非.韩非子[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204.

[7]管子.管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181.

猜你喜欢

无为而治道德经老子
What Does ChatGPT Say:The DAO from Algorithmic Intelligence to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无为而治”引领下的班级自主管理
论“清单式管理”:现代治理改革重要标志之一
智者老子
《道德经》中的领导智慧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
《易说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