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政策下初中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

2023-10-27

考试周刊 2023年37期
关键词:双减篮球群体

李 奇

一、 引言

“双减”政策符合中国特色教育情景,符合我国本土教育发展及变革规律,是针对性促进我国中小学教育系统改革和教育体系重建的重要举措。“双减”政策针对的是当下学生过大压力以及不合理负担问题,目的是打破中小学生天性释放束缚。体育活动属于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发展规律及特征组织开展个性化教育活动,能够满足学生学习成长需求,使其更好地享受学习成长过程中的快乐。“双减”政策的实施,很大程度上能够为初中学校体育发展带来重要机遇,相关部门和学校应注意抓住教育领域深化改革契机,探索新的发展空间。此次研究结合“双减”教育改革政策背景,深入探究初中体育教学模式创新发展策略。

二、 “双减”政策下初中体育教学现状

“双减”政策要求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后负担,教育部门从学生以及学校和家长等多方面需求考量,组织开展课后延时服务。在初中课后延时服务当中体育活动属于学生倾向性较强的课程:一方面,体育运动比较受到学生的喜爱和认可;另一方面,体育活动锻炼身体符合“双减”政策要求。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一些初中体育教学开展现状存在一定问题。

目前,有的学生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认为自身身体素质一般或是较差,并不适合开展大运动量训练;有的学生对体育运动,尤其是田径运动项目兴趣明显不足;也有的学生认为体育运动相较于文化课学习而言可有可无。小学阶段学生参与田径运动通常是出于自身兴趣,初中学生受到考学压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会将注意力更多放在文化课学习当中。因此,从整体来看,我国初中生运动锻炼不足,体质较弱主要是由于运动兴趣不强,对运动锻炼的重视以及理解认知存在偏差。

三、 “双减”政策下初中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

(一)合理应用小群体体育教学模式

1. 案例分析

研究对象:以初一年级排球课为例,通过实验法对比分析小群体体育教学模式应用前后学生的体质、垫球情况、体育兴趣及群体凝聚力。

研究方法:选取学校初一年级的两个班级各24名女生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设为研究1组和对照1组。其中对照1组采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研究1组采用小群体体育教学模式,实验为期两个月,每周开展两次排球实验课,在学校室外标准排球场开展。

研究结果分析:如下表1和表2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组学生实验前后的体质状况指标并无明显差异,且组内实验前后对比也无明显差异(P>0.05)。这是由于身体素质提升是一个长期性过程,在短时间内无法形成显著差异。实验后两组学生的垫球个数均较同组实验前明显增加,且研究组高出对照组(P<0.05),这表明传统教学和小群体体育教学模式均能够改善学生排球技能水平,但小群体教学模式改善效果更加显著;在体育积极兴趣方面,研究组实验后体育积极兴趣显著增加,对照组显著下降,实验后研究组学生的体育积极兴趣明显高出对照组(P<0.05),表明小群体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群体凝聚力方面,研究组实验后群体凝聚力显著增加,对照组显著下降,实验后研究组学生的群体凝聚力明显高出对照组(P<0.05),表明小群体教学模式能够通过小组活动方式强化学生合作能力,更好地提升学生理解力及强化力,而传统教学模式采用讲授及展示方式,团队学习环境相对较差,无法有效培养学生凝聚力。

表1 两组实验前后的体质状况指标水平对比

表2 两组实验前后垫球情况、体育兴趣及群体凝聚力对比

注:*表示与同组实验前相比,P<0.05。

注:*表示与同组实验前相比,P<0.05。

2. 总结与建议

初中学生处于青少年阶段,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和竞争意识,采取小群体体育教学模式,比较符合学生个性化心理特征。小群体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彼此间以及教学小组间形成良性竞争,有助于促进学生个体潜能的培养,并且更好地发挥群体优势。体育课堂中,教师会将每个教学小组综合表现作为评价学生表现的主要依据,整体团队荣誉受到学生个人行为的重要影响,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形成集体荣誉感和个体压力。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知识和技能,通过互相帮助、优势与不足的有效互补,实现共同提升目的。另外,小群体体育教学模式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更加注重教师主导,学生课堂参与度受到一定限制,学生学习兴趣及动力受到影响,小群体教育模式使单一训练方法得到有效转变,课堂当中学生成为导演及艺术家,而教师主要扮演技术导师的角色。现代社会高速发展,对高水平综合素质人才要求显著提升,尤其是不同部门及社会成员的分工愈加明显,很多建设性工作是需要多人共同完成的,小群体体育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合作竞争意识的提升。体育小组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配合小组开展学习及相关活动,有助于发挥学生及小组潜能。此类小组学习活动采取对抗式或是合作式,均有助于培养学生个人沟通技巧以及集体合作能力。

基于此,对初中体育教学创新提出以下建议:教师需要注重转变教学观念,摒弃单纯关注学生体育考试成绩的理念,关注学生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培养。与此同时,部分教师对新型体育教学模式不够熟悉,教师自身需要注意学习并掌握小群体体育教学模式,将其顺利有效地应用到体育课堂当中。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从教学和教材特征出发,规划设计学生学习节奏,并对不同层次小组及个人动作进行有效指导和调整,确保课堂教学质量。另外,小群体体育教学模式的应用要从教师及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注重总结反馈,做好教学反思,不断完善教学策略。除此之外,小群体体育教学模式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但能力培养并非短时间能够实现的,因此教师需要持之以恒并不断丰富相关研究和实践。

(二)强化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

1. 实验案例分析

研究对象:以初二年级篮球课为例,通过实验法对比分析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前后,学生的专项素质、篮球技能、体育学习兴趣、合作及竞争意识。

研究方法:选取学校七年级的两个班级各30名男生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设为研究2组和对照2组,其中对照2组采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研究2组采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实验为期3个月,每周一节课,共计16课时,地点为学校篮球场。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传统课内篮球理论知识讲解的同时,融入部分篮球游戏及竞赛内容,以此提升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同时课外采取篮球体育社团形式,对教学内容进行延展,而课外篮球社团活动的开展又能够促使课内教学任务有效完成。

在课内教学中,仍旧将篮球基本理论知识学习及技能训练作为主要内容,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内容上是在传统示范讲解的同时融入篮球游戏及比赛。篮球游戏及比赛能够促使学生更加迅速地融入体育课堂当中,在教学过程中更加轻松愉悦。并且教学过程中,游戏方式的应用还能够使学生篮球课堂参与度得到提升,学习兴趣及积极性显著提高,而篮球比赛有助于促使学生培养竞争意识,更加认真地对待篮球技能练习。教师还会在课上布置课后练习内容,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完成篮球练习。教师根据课堂实际开展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并从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出发,提出后续教学及学生技能要求,促进教学效果提升。整个课内教学流程的实施,能够促使学生各项身体指标及认知和能力得到提高。

课外的篮球体育社团属于课内教学的有效延展和补充,篮球体育社团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提升学生参与兴趣,学生通过社团活动可以更好地展示自身技能和知识,体育社团活动还能够使课内教学内容得到有效复习和巩固,促进学生篮球运动技能熟练度得到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锻炼能力。篮球体育社团开展属于有组织过程,社团活动需要由班级选举小组长进行管理和规划,从而使社团活动的开展规范且有效。体育社团活动不仅能够巩固课内教学内容,同时还能够使运动技能练习难度提高。初始技能动作通常适用简单篮球场景,学生增加技能动作难度,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篮球情景,从而逐渐形成完整技能体系,使学生对篮球技术动作的了解及体会更加深刻。学生可以从自身兴趣爱好出发,选取比赛视频进行观看学习,掌握篮球知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具备较大自主选择权。除此之外,体育社团还能够为学生提供篮球知识和技能交流的重要平台,学生合作交流能力也会随之提升。篮球体育社团能够使学生具备更多自主选择空间,技术动作及身体素质均可得到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研究结果分析:

如下表3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组实验前的专项素质及篮球技能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后两组的专项素质及篮球技能水平均较同组实验前明显改善,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这表明,传统教学模式与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均能够促进学生专项素质和篮球技能提升,但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效果更加显著,而传统教学模式下练习形式较为单一,学生基本在完成教师要求后,不愿意主动练习,导致其专项素质和篮球技能出现差异。由表4可知,实验前两组的体育学习兴趣、合作及竞争意识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后对照组体育学习兴趣、合作及竞争意识未发生明显变化,而研究组明显优于本组实验前水平,且组间对比研究组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合作及竞争意识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并有效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及竞争意识,通过课内游戏、竞赛以及课外体育社团活动方式,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从而提升其体育学习动力及合作能力。

表3 两组实验前后专项素质、篮球技能对比

表4 两组实验前后体育学习兴趣、合作及竞争意识对比

注:*表示与同组实验前相比,P<0.05。

注:*表示与同组实验前相比,P<0.05。

2. 总结与建议

初中体育教学当中,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专项素质提高,有助于篮球等运动基本功能得到强化,同时还能够使学生篮球技能水平得到提高,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系统地掌握篮球技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活动当中,学生健康意识得到提高,有助于其形成独立自主的锻炼习惯。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还能够使学生形成体育运动合作及竞争意识,通过课堂及课外活动培养学生沟通协作及竞争能力,促使学生情感体验得到强化。

在实际初中体育教学中采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时,要注意从学生实际年龄、性别以及身体素质和已有基础设施情况出发进行教学规划设计,合理控制学生运动量,确保有效刺激学生身体机能的同时不会对其身体造成损伤,避免过量运动导致伤病等情况。其次,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规划设计,需要将课内与课外教学形成一体化整体,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属于互相结合与补充的关系,因此课内与课外教学形式均应具备多样化特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选择。另外,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过程中,教师需要掌握教学安排和教学进度,从学生实际技能掌握情况出发,对课程计划进行合理调整。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中,课外活动中应适当增加趣味性体育锻炼活动,从学生身心特点出发,培养其体育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

(三)在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合理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

1. 实验案例分析

研究对象:以初一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为例,通过实验法对比分析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前后,学生的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及参与、学习情意与合作。

研究方法:选取学校初一年级的两个班级各5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设为研究3组和对照3组,其中对照3组采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研究3组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实验为期3个月,共12周课,每周练习频次为3次,每次40分钟。

课前自学阶段:课前自学阶段主要是教师将所学基础内容的课件资源和视频资源推送到平台上,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基本的了解,并有意识地进行自学。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识别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并向教师反馈,以便教师有效地收集学生信息,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整个过程都是在线的,学生可以利用碎片时间进行自学。在自学过程中,可以点击PPT页面上的“不懂”按钮,对遇到的任何问题进行反馈。教师应及时总结学生反馈的信息,对预设的教案进行适当的修改,以满足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需求。

课堂内化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在线下进行。老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示范,讲解完成后,让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自我练习。学生自主学习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课堂展示,学生需要对课堂上所学的内容进行简要的总结,并以小组或个人的形式进行展示,其他学生和老师则需要对展示进行相应的评价。

课后深化阶段:课后深化阶段是一个总结和反思的过程,不仅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反思,也是对教师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反思。学生首先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然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对课程有疑问的学生可以在课后参与讨论,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交的作业打分,并参与学生的讨论。之后,教师需要反思和总结教学,改进教学计划和方法。

研究结果分析:如下表5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组实验前的体能、知识与技能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后两组的专项素质及篮球技能水平均较同组实验前明显改善,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传统教学模式与混合式教学模式均能够促进体能以及体育技能提升,但混合式教学模式效果更加显著,而传统教学模式下练习形式较为单一,学生基本在完成教师要求后,不愿主动练习,导致体能及技能出现差异。由表6可见,实验前两组的体育学习态度及参与、学习情意与合作精神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后对照组体育学习态度及参与、学习情意与合作精神未发生明显变化(P>0.05),而研究组明显优于本组实验前水平,且组间对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P>0.05)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体育学习态度改善,提升学生参与度,并有效培养学生学习情意与合作能力精神。

表5 两组实验前后体能、知识与技能对比

表6 两组实验前后学习态度及参与、学习情意与合作意识对比

注:*表示与同组实验前相比,P<0.05。

注:*表示与同组实验前相比,P<0.05。

2. 总结反思

在系统分析初中一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结合以往的研究经验,将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对课堂的数据分析表明,学生参与程度高,能够很好地完成各项任务,说明该模式具有较高的可行性。通过对比实验,验证了“运动与健康”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实验数据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前后得分均有提高。实验结束后,对对照组和研究组的成绩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混合教学模式相比传统教学模式更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效果。

四、 结论

综上,初中体育教学中,从分组教学、人本主义思想理论及混合式学习理论出发,设计应用小群体体育教学模式、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及混合式教学模式,均能够促进学生身体素质、专项体育技能、体育学习兴趣以及合作意识的提升,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更加突出。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实际特征和需求出发,并根据课程设置情况,选用适合的体育教学模式,促进“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效果与质量的提升,改善初中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并促进其掌握相关技能,提升自身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双减篮球群体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篮球36计之瞒天过海
篮球
篮球辉煌(中篇小说)
过了把篮球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