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治家格言》的理学内涵与当代价值

2023-10-27朱光磊

江苏地方志 2023年4期
关键词:工夫事物

◎朱光磊

(苏州大学,江苏 苏州 215123)

朱柏庐是明清之际苏州昆山的理学家。他一生恪守朱子之学,写了很多著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要属《治家格言》。《治家格言》一般被视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启蒙读物,里面包含着大量的道德教诲。但若结合朱柏庐的理学家身份来看,《治家格言》则颇具理学工夫论的特色。

《大学》八条目包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八条目可以视为儒家仁德扩充工夫的不同阶段。如果以《大学》为参照来审视《治家格言》,那么治家就是以齐家为中心的修行工夫,书中的道德教诲就具有不同层级的工夫论意涵。当然,八条目是首尾一贯的,故治家并不仅仅局限于割裂的“齐家”部分,而是要包含了前面“格、致、诚、正、修”的内涵,并且孕育了“治国”“平天下”的旨向。

一、“洒扫应对”的持敬工夫

朱熹在论述《大学》之前,认为在学习《大学》之前尚有小学阶段。朱熹说:

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1]

小学阶段需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这些练习主要有两个目的,一个是让年轻人掌握基本的人生礼仪,一个是让年轻人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人生礼仪主要是让人们在劝导性的行为动作之中养成持敬的习惯,从而保持心气平静,为未来的学习和实践打好基础。当然,通过人生礼仪开始逐步培养的持敬状态也十分有利于知识技能的学习,甚至需要持续贯彻于一生的道德与知识的学习过程之中。《治家格言》首段言:“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此段的内容就是小学阶段人生礼仪的延续,具有持敬的功效。这样的人生实践可谓是由小学通大学的不二津梁。

二、“格物致知”的穷理方法

若不敬以立心,则物之所在,都只混账放过,何由穷至其理?故必此心专一,卓然精美,几微瞬息,不少间断,然后随其所遇,无物不格。[2]103

理学家认为,世界上一切存有包含着理与气两个部分。气是运动变化的,而理是运动变化后的准则。心是气,具有觉知的功能,可以觉知事物的应然之理。但气心一旦随物而生起情欲,则会扰乱其觉知功能,事物的应然方向就变成欲望方向。故持敬工夫就是保持自心不要情随物迁,从而清明地觉知到事物的应然之理。在持敬的工夫下,物格就是让事物以其自身的方式呈现出来,知致就是让自心能够清明地觉知到事物的应然之理。理有两种,朱柏庐分辨如下:

朱子曰:“凡物理皆有所当然而不容已,与其所以然而不可易。”格字必兼此二意方到,如视当明,听当聪,手当恭,足当重,是其所当然而不容已者。究其所以然,则耳目手足,皆天所赋予,本明、本聪、本恭、本重,一定而不可易者。推之君臣、父子、仁孝、敬慈之理,莫不皆然。盖所以然者,皆天也。天体物而不遗者也。[2]96

朱柏庐继承了朱熹的说法,理有所当然之理和所以然之理。所当然是必然如此的现象,所以然是必然如此的现象的形上基础。前者是理在气上的表现,而后者是气必然如此运行之基础,属于形而上学的理。

但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气心本身不够持敬,故情随物迁,气心中的必然如此的道德方向和情欲方向交错纵横,因而真正的所当然之理和所以然之理不容易被觉察到。于是,人们就需要做格物致知的工夫。朱柏庐说:

专心与事物所在,理会多后,自有了徹境界。如曾子平日随事精察而力行之,真积力久,则于一贯之呼,自然应速而无疑。惟其不由顿悟,而必由用力之久而来,故禅家离物以为知而空虚无据,吾儒即物以为知而真实有用也。[2]102

Study on the stress patterns of unstiffened steel plate shear walls

物不是与认知主体无关的认识客体,而是人所处的事物、事件。理学家继承先秦儒家的传统,认为当人的心灵达到澄净时,自然而然就有四端之心,天生就有善恶是非的判断。但是这种天生的价值判断在遇到具体事件时,如何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就需要格物工夫。比如,人天生就有乐于助人的道德本能,但面对一个爱吃糖的儿童,给他吃更多的糖算帮助他,还是控制他吃糖的数量算帮助他,这就需要医学知识。又比如,见孺子入井而有怵惕恻隐之心,但见快干死的鲤鱼入井,则会有欢喜之心。孺子入井对孺子而言是不好的,而鲤鱼入井对快干死的鲤鱼是好的,这是基本的知识储备。如果我们缺乏这样的知识储备,虽然我们的四端之心仍旧存在,但在发动上就会受到影响。当然,一般我们身边的事物都属于生活常识,只要稍微有生活经历的人就能掌握。但是,对于宏大的科学技术工程或者宏观经济政策,从长期看对国计民生的利弊如何,则需要专业的知识判断,这对于格物的要求就更高了。无论是周围身边的事物,还是大到国家政策的事物,只要觉知到具体事物、事件中的理,就是致知。

在朱柏庐的《治家格言》中,所格之物都是日常的事件。对于这样的事件,朱柏庐一方面指出事件本身的特征,一方面指出事件中所含之理。比如:“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质朴,训子要有义方”。

祭祀祖宗、教育子孙、居身、训子是所格之物。而其中所含之理,就是致知的内容,包含:要诚心地去祭祀,通过读经来教育子孙,保持质朴来居身,讲明道理来训子。

格物致知就是去除人的欲望影响,通过后天对事件知识的全面了解,让先天的道德判断充分地表现在后天事件上,从而为道德主体后续投入事件、改善事件指明方向。

三、“诚意正心”的己意抉择

人面对所处之事件,可以通过较为全面的认知来觉察到对于这个事件自我应当如何去做,但这种认知并不能决定人真实地如此去做。应该如何去做,是天理落实在具体的气心上的表现,而人真实地如此去做,则是气心自身之发动,就是意。意的方向既可以与理落在气心上的方向上达成一致,也可以与理落在气心上的方向不一致。这一致与不一致,都是心灵自我的抉择。在此关节上,工夫可以分为静存与动察两种。

《大学》专言动察不兼静存者,一则意是心之动,二则亦是引而不发意。何者?要做动察工夫,必不容不做静存工夫。若不静存,单要动察不来。[2]104-105

静存工夫就是不做己意,让事件之理在心灵中自我呈现出来。而动察工夫就是发动己意,并让己意与事件之理的方向一致。但这种一致,则十分地不易,朱柏庐说:

曰毋自欺者,何也?人心之灵,莫不有知,凭它汩溺,终不泯减。况当既致知后,善恶岂有不明者?但或一念之善,自家也晓得是当为的。随转一念道:此事甚小,不为也罢。又事事皆善,只此一善,不为也罢。一念之恶,自家也晓得是当去的,随转一念道:此事甚小,不去也罢。又事事不敢为恶,只此一恶,不去也罢。这便叫作自欺。[2]104

人心之“知”,就是面对事件而产生的“格物致知”之“知”。这个时候,善恶已经非常明白。但一念己意,是跟从此“知”,还是违背此“知”,则完全都由着自己。明明知道应该如此做,却不去如此做,这就是自欺。明明知道应该如此做,也确确实实地如此去做,或者改过自新地如此去做,这就是诚意。故诚意是让意归之于正,归之于知的方向。

在朱柏庐的心性学中,正心是与诚意相对的概念。如果诚意是让己意发之于正,那么正心就是让情欲的己意不要发动。朱柏庐解释正心:

程子云:“心有主则实。”又云:“心有主则虚。”何谓实?理在中也,此分明说诚意。何谓虚?物不入也,此分明说正心。先儒亦有云:“意欲实而心本虚。”[2]106

心之实与虚,分明是一体之两面。心之实,就是续接理的方向的意,这样心意就能做真正的道德实践;心之虚,就是去除违背理的方向的意,这样心意才不会被其他外物所牵引。

朱子说,诚意是人鬼关,是人是鬼,就在诚意与否。如果说理落实在气心上是人在物格后的第一念,第一念只要格物,人人皆有类似的价值判断,那么这个己意就是第二念。第二念是否主动继承第一念的价值判断,这就是人、鬼的区分。第二念是人是鬼,完全在于抉择者自身。在《治家格言》里,朱柏庐将格物致知之天理与诚意正心之方向合并起来一起说,比如:“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辞严法肃”。

对待兄弟叔侄这一事件,格物致知之天理是分多润寡,而诚意正心就是如实地去做好分多润寡。对待长幼内外这一事件,格物致知之天理是辞严法肃,而诚意正心就是如实地去辞严法肃。

对待事件,若不以理的方式,而以人欲的方式,则为意不诚、心不正。意不诚、心不正,那就必然会导致事件向相反方向变化,比如:“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在对待他人上,若以刻薄的方式,则必然不能长久;对待伦常关系上,若以乖舛的方式,则立刻就会败亡。这是从不正心的角度上,用反面方式进行治家的劝诫。

四、“修身齐家”的伦理教诲

在心性上做好了持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工夫,而其所面对的所有事件都是物。修身齐家就是要在面对家庭、家族范围的事件时,觉察其中应然之理,并如实地去实践。朱柏庐说:

齐家大旨,不外“正伦理,笃恩义”二语。所谓燦然有文以相接,欢然有情以相爱也。循此二语做去,诸辟自无。[2]107

所谓“正伦理”,就是将人伦之理如实地去实施;所谓“笃恩义”,就是将恩情道义如实地去表达。在《治家格言》里,“正伦理,笃恩义”至少包含了自奉之道、待亲之道、待友之道。自奉之道有:“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勿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所谓自奉之道,就是自我的德性修养。朱柏庐认为,一个人要做到勤俭节约,简约质朴,做事要有预期,不能贪财酗酒,不能乖僻自是、自甘堕落。

待亲之道有:“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辞严法肃”“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所谓待亲之道,就是对待祖宗、父母、妻子、子女、亲戚的伦常要求。朱柏庐在这个方面主要用了正面教诲来告诉大家应该怎么做。他认为,一个人对待祖宗要诚心祭祀,对待父母要孝顺大方,对待妻子兼听则明,对待子女要读书教育,嫁女求妇不要贪图钱财,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成就,依照伦常行事。

待人之道有:“勿营华屋,勿谋良田,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牲禽”“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倚”“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愬,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再想”“施惠无念,受恩莫忘”“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所谓待人之道,就是对待家门之外的其他人的伦常要求。朱柏庐在这个方面主要用了反例来劝诫大家不应该怎么做。他认为不要相信三姑六婆,不要仗势欺人,不要和游手好闲之辈交往,不要乱讲话,不要好争执,不要心生妒忌,不要幸灾乐祸,不要见色生淫,不要暗箭伤人。

在自奉、待亲、待人之外,朱柏庐也表达了治国平天下的愿望,他说:“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朱柏庐劝人读书,读书能够明理,其目的不是为了自己做官发财,而是为了国家和天下。所以,虽然《治家格言》主要限于家庭、家族的范围,但八条目本身就具有通贯之旨,内含治国平天下的更高诉求。

五、《治家格言》的当代价值

朱柏庐的《治家格言》虽然诞生在明清之际,但放到当下仍旧具有时代意义。这个时代意义可以从契理契机两个层面来看。契理就是符合普遍的原理法则,契机就是符合当下的时代需求。

(一)儒家心性论具有超越的形上普遍性

儒家学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其肇始于先秦,发展于汉唐,在宋明而有理学之集大成。儒家的理学系统是一个综合的理论体系,以人生的道德价值为核心,尝试赋予天地万物以生生不息的德性精神,并在此基础上促使人们与天地万物进行提升与改善。家庭是儒家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既是个体修身所处的环境,又是德性向外王开拓的始点。朱熹发挥了《大学》学说,建立了人在天地万物中如何获得改善万物的形上学基础。而以朱柏庐为代表的一批理学家则又尝试用朱子学的格物说进一步处理人在家庭中的道德实践。

儒家这一套学说长期以来构成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虽然其心性论的理论细节只被部分专业学者所掌握,但心性论的情感倾向则容易获得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共鸣。应该说,儒家心性论的构建具有其超越性,可以摆脱具体时代特征的束缚,从而解释不同时代下的各种特殊性问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朱柏庐的《治家格言》虽然诞生在明清之际,但对于当下的家风家训建设仍旧具有启示意义。

(二)家庭矛盾的解决仍旧是时代的需求

当下时代与明清时代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若从家庭伦理这一维度看,虽然当下时代的家庭伦理具有了很多新的特征,但传统家庭美德仍旧具有主心骨的作用。无论是自奉之道,还是待亲之道、待人之道,《治家格言》中的教诲大部分也都为当下时代所接受。《治家格言》中正面的诚意正心之道,是当下所应该坚持的;而贪婪自负的反面例子,也是当下所应该警惕的。我们应该看到,现在很多家庭悲剧的发生,都与《治家格言》中的反面例子如出一辙。正是因为这个理由,要解决当下的家庭矛盾,还可以从《治家格言》中寻求古人的智慧,以此来促成家庭关系的和谐美满。

猜你喜欢

工夫事物
美好的事物
另一种事物(组诗)
对生活中的事物的联想
“工夫”与“功夫”
一杯热茶的功夫
“诗内”与“诗外”工夫
“功夫”和“工夫”
一杯热茶的工夫
奇妙事物用心看
TINY TIMES 3: A REAL 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