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生长中后期田间管理技术
2023-10-26张瑞杰
张瑞杰
新乡县倡导创新发展理念,把粮食核心区、智慧农业、病虫防控、水肥一体等要素植入高标准农田建设,使之成为旱涝保收、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示范田。通过农田标准化建设,形成四纵四横路网,实现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安装物联网水肥一体机,实现灌溉输水管道化、灌溉管理信息化、灌溉控制智能化、水肥管理精准化,与农业绿色发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相结合,建立气象、土壤、虫情、病情、农产品溯源等物联网大数据平台,实现农情远程智能诊断信息。
进入5月,河南省冬小麦从南向北陆续进入扬花灌浆期,也进入小麦产量形成的田间管理关键期。小麦田间管理要以“防灾害、促灌浆、提品质、保归仓”为目标,以防干旱、防病虫害、防干热风、防倒伏为重点,做好浇灌浆水、病虫害防控、防灾减灾等工作。
一、适时浇好灌浆水
小麦从抽穗期到成熟期所需水量约占其全生育期的1/4。进入5月,河南省气温快速上升,水分蒸发速度同时加快,且大部分地区易出现干旱少雨情况。因此,若此期田间墒情不足,应在小麦开始扬花7 d左右及时浇灌浆水。充足的灌浆水不仅能满足小麦植株正常生长发育需求,保证结实率和籽粒质量,而且能够平抑地温,预防干热风等为害。浇灌浆水时,一是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避免在大风天气和降雨前灌水;二是要适量灌水,避免大水漫灌和过量灌水,否则易引起植株倒伏。
二、及时防控病虫害
小麦生长中后期,田间易发生多种病虫害,如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蚜虫、吸浆虫等。此期防治麦田病虫害可用“一喷多防”技术,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进行统防统治。
1. 小麦条锈病典型症状及防治。小麦条锈病易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快速流行,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该病以侵害叶片为主,也会侵染叶鞘、茎秆和麦穗。其典型症状为初期形成褪绿病斑,中后期染病部位出现锈色虚线状粉疱。在小麦生长中后期,如田间发现有感染条锈病的植株,每667 m2可用25%三唑酮乳油35 g,兑水75 kg,均匀喷施防治。15 d后再喷施1次,防治效果较好。若小麦条锈病症状较重,也可选用烯唑醇、腈菌唑、丙环唑、氟环唑、戊唑醇等药剂替换喷施防治,一般喷施1~2次。
2.小麦白粉病典型症状及防治。小麦白粉病在空气湿度较大条件下发病较重,尤其是种植密度过大、氮肥施用过量的麦田,发病尤其严重。该病以侵害小麦叶片和叶鞘为主,其典型症状为发病初期叶面出现白色斑点,中期病斑扩大并出现白色粉状物,后期病斑变为灰白色并形成针尖大小的黑色颗粒。该病防治方法与小麦条锈病防治方法相同,但应注意及早用药和轮换用药,否则会影响防治效果。
3.小麦赤霉病典型症状及防治。小麦扬花灌浆期如遇持续阴雨天气,空气湿度大则易暴发赤霉病,且为害严重。此期要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如小麦扬花期有连阴雨天气,应提前用药预防赤霉病流行发生。在小麦生长中后期,小麥赤霉病的典型症状是茎基部、穗部腐烂,阴雨潮湿天气病部出现红色霉状物。防治小麦赤霉病可选用的药物有氰烯菌酯、戊唑醇、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丙唑·戊唑醇等,可连续用药1~2次,注意轮换用药。为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要控制小麦扬花期的灌水量。
4.小麦蚜虫为害症状及防治。蚜虫通常集聚在小麦叶片、茎秆及穗部刺吸汁液,被害部位出现斑点,严重时整株枯萎、死亡,还会引发其他病害,造成严重减产。可以根据蚜虫发生情况,选择使用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高效氯氟氰菊酯、吡蚜酮等化学药剂喷施防治,也可用苦参碱、绿僵菌等生物农药防治。
5.小麦吸浆虫为害典型症状及防治。小麦吸浆虫以侵害麦穗为主,造成秕粒、空壳,严重时会大幅度减产。在小麦抽穗后应加强田间巡视,手扒麦垄看到1~2头成虫时,应及时用药防治。防治小麦吸浆虫的常用药剂有高效氯氟氰菊酯、毒死蜱、辛硫磷、呋虫胺等,可兼治小麦蚜虫和黏虫,严重发生时可在施药3 d后再喷洒1次,以提高防治效果。
在小麦生长中后期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应注意农药安全间隔期,一般小麦收获前15 d左右停止喷施农药。
三、多举措防灾减灾
小麦生长中后期是河南省多发干热风、暴雨、冰雹等灾害性天气时期,给生产带来不良影响。因此,此期还应采取多种举措,降低灾害天气影响。首先,预防干热风为害可在小麦扬花灌浆期适时灌水,同时用尿素、磷酸二氢钾等肥料进行叶面喷施,以提高土壤湿度、降低地温、保护植株根系和增强植株抗逆能力。叶面喷肥可结合病虫害防治进行,达到“一喷多防”的目的。其次,遇暴雨或冰雹天气,应及时疏通田间排水沟,避免积水导致植株倒伏;若田间植株已发生大面积倒伏,不可进田进行绑扶,应在喷施叶面肥的基础上,加强病虫害防治,以减轻因倒伏造成的减产。
(责任编辑 程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