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之死新发现
2023-10-26王志强
王志强
历来解读垓下之战时,多注重于项羽之死的悲剧性,然而细读《史记》原文,这种印象与其说是历史真实,不如说是后代对项羽之死的历史重构。
南逃之路
魔鬼藏在细节之中。仔细阅读《史记》垓下之战的文本,根据楚军的突围情况可知,项羽被诸侯军包围的夜晚即选择了突围,而突围选择的是“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原因是骑兵速度较快。令人深思的是,“平明,汉军乃觉之”,即是说到了第二天,汉军才知道项羽突围了。可见这次包围圈之松散,过了一夜才发现项羽突围成功了;也可看出项羽保密工作做得很好,楚军没有发生骚乱,也就意味着楚军的大部队——步兵极有可能并不知道自己已经被主帅给抛弃了。项羽抛弃自己的主力部队,带领小部分骑兵南下,这种行为与其说是突围,不如说是逃跑。
垓下之战中,有着历史上著名的“霸王别姬”剧情。但跟后世想象中虞姬在楚营内自刎的情节不同,《史记》中并没有记述虞姬的结局。垓下之战开始时,太史公说项羽最珍重的是“常幸从”的虞姬和“常骑之”的乌骓。而垓下之战的结尾处,项羽对乌江亭长说他“不忍杀”乌骓马,这里可以大胆推测,与乌骓马并列的虞姬很有可能就是“忍而杀之”了。《史记》对刘邦遗弃儿女的详写和对项羽抛弃虞姬的淡化,微妙之间影响了后世读者的品读和理解。
垓下之战中第二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就是项羽逃跑时的穿着打扮。秦汉时,将军与士兵的服饰有着严格的区别:将军往往身穿铠甲,而骑兵只穿短甲,他们的头盔也不一样。将军的打扮在万军之中一目了然,便于指挥全军作战。而在垓下之战中,项羽的穿着打扮却跟普通士卒一般无二。据《史记》载:“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汉军在这二十几个人中都找不到项羽的身影,那就意味着项羽放弃了自己特有的将军战袍,穿着普通士卒的衣服,这才让汉军不能分辨出他来。“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这段话再次说明了项羽身上的衣着跟普通士卒无异,所以需要故人吕马童的指认,汉军才能确认项羽本人。
太史公在《史记》中将这些线索埋在暗地,如果不细细品读审阅,很难察觉出个中三昧。
失去天命
在垓下之战中,太史公借项羽之口连续说了三次“天之亡我”。项羽前两次说“天之亡我”是在遇到阴陵田父后,后一次则是在遇到乌江亭长后。阴陵田父和乌江亭长跟项羽之死有着密切的关系。孟子曾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田父的出现暗示项羽天时、地利不再,亭长的言语则蕴含着项羽失去了江东的人和。概言之,项羽之死,是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皆不具备下的时势发展的必然。
首先来看田父的象征意蕴。项羽突破汉军包围圈,抵达阴陵时,因不知方向而询问路边的田父。跟项羽素不相识的田父指出向左走,而左边是一大泽地,陷于水泽的项羽被汉军追及。陌路不识的田父为何要欺骗项羽,或者说司马迁这样叙述的背后暗示的是什么?或许可以借用汉武帝时期匈奴的“尉史天王”事迹为例来分析。
汉武帝因不忿汉廷与匈奴的和亲政策,密谋发动马邑伏击战。武帝令聂壹假装投降匈奴,引诱匈奴单于前来攻打马邑,与此同时汉帝国的三十万大军则埋伏在马邑城周边。单于行进至离马邑城百余里地时,抓住了正在行檄的雁门尉史,而尉史恰巧知道汉朝大军的动向,将汉廷的谋划告诉了单于,让单于避过了一次灭顶之灾。单于得到尉史的情报后大为惊喜,封雁门尉史为“天王”,认为这是上天对匈奴的恩赐。尉史的出现证明了天命在匈奴。
项羽遇田父之事亦是如此,项羽迷路时恰巧遇到田父,从未谋面的田父又恰巧欺骗了他们,这种叙述表达的即是“天意如此”,暗示的是项羽不再得到天命的眷顾。故项羽在阴陵被汉军追到后说:“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项羽认为被这个田父欺骗乃是天意如此,如之奈何?
失去人和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人物就是乌江亭长。乌江亭长出现之前,项羽的计划是东渡乌江。当他历尽千辛万苦,即将到达目的地时,却放弃了自己的计划,选择了自刎,此中缘由不得不令人深思。
这个时间点的乌江,只有亭长的这一条船。“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这又暗示着亭长对江边的船进行了一番清理,才能让乌江边只有他一条船。乌江亭长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这番话,表面看来似乎是来接项羽回江东去割据一方,称王称霸,实际却让项羽“愧于心”。
一是,项羽微末时起兵于江东会稽,落魄时想到的也是回江东,但在其人生最辉煌时,自封为西楚霸王,定都于彭城,这些荣耀跟江东没有多大的关系。而跟随项羽出生入死的江东子弟,亦少有封赏。对江东父老来说,跟随项羽的投入与回报并不成正比,这是他们对项羽不满的第一处。反观刘邦,他对家乡父老说:“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之后吾魂魄犹思沛。”眷恋之情溢于言表,并且将沛县定为自己的汤沐邑,世代不用纳税服徭役。
二是,亭长口中的“江东虽小”,对应的是汉军之大,假设项羽在江东称王,那么江东父老面临的就是以江东之小之弱,抵抗汉军之大之强。项羽回到江东,只会将战火引向江东,让无辜的江东父老惨遭战争的凌虐。概言之,亭长的意思是,江东父老们过去的投入没有回报,对未来也不抱有期待。
亭长的话深深刺激了项羽的自尊心,浇灭了他求生的欲望,所以他才改口说“我何渡为”。也就意味着项羽彻底放弃了突围逃跑的念头,心存必死之志了。
太史公的《史记》隐藏了太多的细节,值得后世細细咀嚼。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新的冒险,带来新的发现。
(摘自《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