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入关前汉军举人群体考述
2016-05-04沈一民
沈一民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中心,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清入关前汉军举人群体考述
沈一民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要:入关前,清(后金)共举行了三次科举考试,取中33人,其中汉军19名。依据16名的仕宦资料,可知清入关前的科举考试主要是针对在职的汉军文人而举办的。以清入关为分水岭,之前多供职于清(后金)的中央政府,之后则主要任职于地方,为清朝统一全国、巩固统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清入关前;科举;汉军;举人
清代的科举滥觞于入关前。皇太极统治时期,清(后金)政权面向八旗文人先后在天聪八年、崇德三年、崇德六年举行了3次科举考试,遴选出一批影响清朝政坛的八旗文人。尽管诸多著作对之皆有讨论,但多为制度层面的绍介,并未对科甲人物进行专门的讨论。本文尝试着从个人传记入手,通过仕途的梳理以期明晰清入关前科举考试的内涵。
一、天聪朝
天命十一年(1626),刚刚即位的皇太极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调和辽东满汉之间的激烈矛盾。努尔哈赤晚期,由于辽东汉人的反抗,努尔哈赤实施了一系列的血腥压迫政策,“对辽沈地区破坏最大的是一些后金行政措施,莫如命令女真人与汉人合户居住,大量强迁汉民,捕捉无谷之人与编庄戮儒等项了。”[1]496这些政策导致大批汉人逃亡,加剧了汉人对清(后金)的反抗,严重威胁到清(后金)的统治基础。为了稳定政权,皇太极宣布“满汉之人,均属一体,凡审拟罪犯、差徭公务,毋致异同”。[2]卷一,26并实行了编户为民、优礼汉官等措施,努力改变汉人的政治、经济状况。科举考试,作为皇太极优待汉人的政策之一,也作为清(后金)政体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有条不紊地逐渐推开。
天聪三年(1629)九月,清(后金)举行了一次考试。“考试儒生。先是,乙丑年十月,太祖令察出明绅衿,尽行处死,谓种种可恶皆在此辈,遂悉诛之。其时,诸生得脱者,约三百人。至是考试分别优劣,得二百人。凡在皇上包衣下、八贝勒等包衣下,及满洲蒙古家为奴者,尽皆拔出。一等者,赏缎二;二等、三等者,赏布二,免二丁差徭。”[2]卷五,73这次考试实际上是皇太极对努尔哈赤晚期屠杀汉族文人政策的一种补救措施,是重新承认汉族文人社会地位的一项举措。而且取中之生员只是分别等第,按照等第分赏布帛、免除徭役,并没有得到功名,所以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举考试。具体讨论,请参见拙文《后金天聪三年考试述论》(《东北史地》2011年第5期)的相关论述。
真正意义上的科举考试始于天聪八年(1634)。此次考试分为两个阶段。三月,“考试汉人生员,分别等第。一等十六人,二等三十一人,三等一百八十一人。”[2]卷一八,236四月,又进行了一次广泛针对满洲、蒙古、汉军的考试。“初命礼部考取通满洲蒙古汉书文义者为举人。取中满洲习满书者,刚林、敦多惠;满洲习汉书者,查布海、恩格德;汉人习满书者,宜成格;汉人习汉书者,齐国儒、朱灿然、罗绣锦、梁正大、雷兴、马国柱、金柱、王来用;蒙古习蒙古书者,俄博特、石岱、苏鲁木,共十六人。俱赐为举人,各赐衣一袭,免四丁,宴于礼部。”[2]卷一八,239尽管在程序上还有待完善;但考试由礼部主持,且授予取中者以举人的头衔,清(后金)的科举考试已经初具规模。
本次考试取中16名举人,汉军文人多达9人。其中朱灿然、梁正大2人生平无考。朱灿然,“辽东人”。[3]卷一五五,3592顺治二年(1645)所立《增修舍利塔寺碑记》的作者署名为“乡进士古宜朱灿然”,[3]卷二五九,5696或为同一人。梁正大,“辽东人”[3]卷一五五,3592,在崇德元年(1636)六月文臣考核名单中,隶属“内国史院”。[2]卷三0,383
其余7人的生平约略都有记载。宜成格,乾隆《盛京通志》记为“汉人”[4]卷四八,191,不过《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却将之系于满洲镶白旗。应为乾隆朝抬旗所致。宜成格主要贡献在于翻译书籍。“令在史馆行走。将《太祖高皇帝实录》满文译汉,又翻朝鲜所奏表章及《礼部会典》诸书。授司库,寻升吏部启心郎。”[5]卷四四,511齐国儒(亦被译作“齐国如”),“辽东广宁人。”[3]卷一五五,3592天聪五年(1631)七月,皇太极仿效明制设立六部。在礼部的官员名单中,提及“启心郎笔帖式诸申祁充格、敦拜,汉齐国如、吴延祖。”[6]15可知此时齐国儒为礼部启心郎。崇德元年六月文臣考核名单中,隶属“内弘文院”。[2]卷三0,383后再任礼部启心郎。崇德三年(1638)九月,“以齐国佐、周文业为礼部启心郎。”[2]卷四三,574此处的“齐国佐”乃是齐国儒的误写。章奏可咨佐证。崇德四年尚可喜奏本中写有:“崇德四年五月初六日,礼部启心郎齐国儒送进。”[7]9“顺治二年,山西平阳知府。七年,分守河东道。迁按察使,湖广左布政使。”[3]卷一五五,3592罗绣锦,辽阳人,隶汉军镶蓝旗。天聪五年时出任工部启心郎。崇德元年调任内国史院学士。“顺治元年擢河南巡抚……二年擢湖广四川总督。”[4]卷七九,658雷兴,辽阳人,隶汉军正黄旗。早在努尔哈赤时期便已入值文馆,“太祖定辽东,兴以诸生选直文选。”[4]卷七七,627崇德三年,“改都察院理事官。顺治元年十月,擢天津巡抚。二年四月,调抚陕西。”[8]卷一九五,4572后起授河南巡抚,未至任而卒。马国柱,辽阳人,隶汉军正白旗。天聪七年(1633)正月,自陈曰:“臣蒙召留书房,四年有余”。[9]48可知,马国柱早在天聪三年就已入值文馆,后供职于内弘文院。崇德三年,“为工部理事官,旋升都察院左佥都御史。顺治元年七月,加右副都御史衔,巡抚山西。”二年,擢升宣大总督。四年(1647),调任江南江西河南总督。[8]卷一九六,4580金柱,辽阳人。《天聪五年八旗值月档》中记载户部启心郎时提及“汉晋珠、朱虎珠”[6]15。“晋珠”应为金柱的不同音译。“顺治初任直隶昌平兵备道。三年,迁浙江布政使。”[3]卷一九六,4335王来用,汉军镶蓝旗人。“崇德元年,授工部启心郎。”[10]卷二三,353顺治元年十月,“以工部启心郎王来用为山西布政使司参政、保定道。”[2]卷十,103二年,升任山西布政使。九年,授顺天巡抚,达到仕途的巅峰。十一年(1654),“时定南王孔有德梓归京师,诏近畿地方官迎,通州官不至,敕督抚查参,来用以奏参迟延,降署湖广按察使。”后死于河南大梁道任内。[11]卷三四,1001
二、崇德朝
崇德三年(1638)八月,清朝再次开科取士。程序上趋于简化,将二场合并为一场,中式的人数也大为减少。其名单如下:“赐中试举人罗硕、常鼐、胡球、小毕礼克图、王文奎、苏弘祖、杨方兴、曹京、张大任、于变龙等妆缎蒙肩彭缎朝衣各一件,授半个牛录章京品级,各免人丁四名。”同时分别出一等生员十名,二等生员十八员,三等生员十八名。[12]358
10名举人中有6名汉军文人。其中,曹京事迹无考,《奉天通志》仅记其为“辽东人。”[3]卷一五五,3593王文奎(即沈文奎),浙江会稽人,隶汉军镶白旗。归清前驻于遵化。“天聪三年,太宗文皇帝征明,下遵化,文奎随众降。”[10]卷十八,284就职于文馆。《天聪朝臣工奏议》中收录其奏议4份。崇德元年(1636)五月,王文奎被任命为内弘文院学士。清入关后,王文奎先后历任要职。“顺治元年七月,任保定巡抚。二年五月,升漕运总督。”[8]卷一九八,4625苏弘祖(亦作“苏宏祖”),《奉天通志》引《辽海志略》,“辽阳中卫人。”[3]卷一五五,3593隶汉军正红旗。“崇德三年,由举人办事内院,迁启心郎。”顺治十一年,“外转福建分巡兴泉道布政司参政……十五年,以佥都御史任南赣巡抚。”[8]卷一九八,4622杨方兴,“字浡然,汉军镶黄旗人。初为广宁诸生。”[13]卷七六,963杨方兴的仕途也始于文馆,在天聪六年十一月的奏议中自称“书房秀才”[9]41。崇德七年五月,杨方兴被任命为内秘书院学士。顺治元年七月,“以内秘书院学士杨方兴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督河道。”[14]卷六,69“张大任,辽阳金州人。顺治二年,山西忻州知州。三年,直隶口北道。五年,河南右布政。”[3]卷一五五,3593于变龙,“开原籍铁岭人。”[3]卷一五五,3593崇德三年九月,“命举人于变龙与已举荐之生员迟变龙二人为内国史院副理事官。”[15]211可知,考试过后,于变龙任职于内三院。顺治元年十月,“以内院副理事官于变龙为山西布政使司参政驿传道。”[14]卷十,102后为“山东东兖道,历直隶霸州兵备道,福建分守建南道。十六年,广东左参政,山东按察使。”[3]卷一五五,3593
崇德六年(1641)六月,清政权举行了入关前的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赐新中式举人:满洲鄂谟克图、赫德,蒙古杜当,汉人崔光前、卞三元、章于天、卞为凤各缎朝衣一领。”考取的一等生员十一人,其中满洲二人、汉军九人;二等生员十五人,其中满洲二人、蒙古一人、汉军十二人;三等生员十八人,其中满洲四人、蒙古一人、汉军十三人。[2]卷五六,254
中式举人7人,4人为汉军文人。崔光前,“广宁汉军旗人”[3]卷一五五,3593。崇德元年六月考察文臣名单中,崔光前为“税课生员”。[2]卷三0,384顺治元年七月,“崔光前为山东布政使司参政,分守青登莱道。”[14]卷六,70顺治二年七月,“调山东莱州道参政崔光前为湖广兼按察使司佥事、岳州兵备道。”[14]卷十九,168顺治四年四月,“湖广右布政使崔光前以病致仕。”[14]卷三一,260卞三元,“字月华,一字桂林”[16]卷一,332,汉军镶红旗人。“六年,授内秘书院理事官。”[8]卷一八九,4480顺治元年,被放补到地方,先后担任登州府知府、扬州府知府、山东副使、淮海道参议、上荆南到副使、山西按察使等职。顺治十六年,升补为“贵州巡抚”。[14]卷一二三,952康熙朝升为云贵总督。章于天,“辽东人”[17]卷八十,6688。崇德六年十一月,“章于天为礼部启心郎”。[2]卷五八,788入关后,先后担任兖西道参政、湖广布政使司参政等职。顺治三年十月,“擢江西巡抚。”[17]卷八十,6688顺治五年江西金声桓、王得仁叛乱中,章于天从叛被杀。卞为凤(也被译作卞威丰、卞卫奉),“奉天盖州卫汉军正白旗人。”[3]卷一八一,4143卞三元之父。早在崇德三年八月的科举考试中,卞为凤即考中一等生员。[12]358同年九月,“命一等生员卞卫奉为内弘文院副理事官。”[15]214此后不见记载。
三、总体分析
清入关前的三次科举考试,共取中举人33人,其中汉军19人,约占总数的58%。这一数据再次佐证了汉军文人在清(后金)政权中的文化优势。就个人生平而言,除朱灿然、梁正大、曹京等3人无从考证外,其余16人皆有记载。这为我们进行整体分析提供了依据。
第一,多数汉军举人在参加科举考试之前已经出仕。纵观16人的传记,有9人明确记载了科举考试之前的仕途经历。5人为文馆——内三院系统。雷兴早在努尔哈赤时期便已入值文馆。马国柱、王文奎、杨方兴也相继在天聪朝入值文馆。天聪十年(1636)三月,文馆改为内三院。卞为凤也在科举考试前供职于内弘文院。齐国儒、罗绣锦、金柱等3人皆于天聪五年出任六部启心郎。
崔光前则在中举之前为“税课生员”。崇德三年科举考试中,清(后金)对取中生员进行奖赏,“生员授专达品级,已入部者免二丁,未入部者免一丁。”[12]358这则规定不仅说明随着清(后金)政权的正规化,大量的生员被广泛地任用于各个领域,从事一些事务性工作;更重要的是,这证明在清(后金)统治下,只要具有生员的身份,就具备了出仕的资格。与崔光前的经历相印证,其他没有明确记载的举人也不排除科举考试前出仕的可能性。只是因为从事的工作较低级,所以未能出现在文献记载中。
第二,清入关后,汉军举人多为地方大员。入关前,这些人主要在清(后金)的中央政府中任职;但清入关后,随着统治区域的迅速膨胀,地方官员匮乏成为清朝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这些汉军举人与其他辽东汉族文人一样,被任命为各地的地方官员。除宜成格继续任职于中央政府、卞为凤缺乏记载外,其余14人皆有地方任职的经历。罗绣锦、马国柱、王文奎、杨方兴、卞三元等5人位至总督,秩从一品;雷兴、王来任、苏弘祖、章于天等4人位至巡抚,秩从二品;齐国儒、金柱、张大任、崔光前等4人位至布政使,秩从二品;于变龙位至按察使,秩正三品。14人无一例外地专阃一方,手握大权。
而且他们所任地方多为对清朝的统治至关重要之处,也体现出清朝政府对他们的重视。如入关之初,消灭李自成是清朝的当务之急,中原地区是两股力量决战的重中之重。为此马国柱巡抚山西,齐国儒、金柱、张大任、于变龙等也任于山西,直接与大顺政权对峙。王文奎任保定巡抚、罗绣锦任河南巡抚,巩固后方。杨方兴总督河道,保障漕运通畅,维系国家的经济命脉。到了顺治中期,“南明弘光政权、鲁王政权、隆武政权相继覆亡以后,战争重心转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清廷遂调罗绣锦总督湖广、四川,王文奎总督淮杨兼督漕运,马国柱总督江南、江西、河南。”[18]119难怪《八旗通志初集》评价道:“当是时,取士之额虽少,而名臣多出其中。”[8]卷一二五,3389
综合以上分析,依据清入关前汉军举人的仕途经历,可以看到清入关前的科举考试主要是针对在职的汉军文人而举办的。这实际上体现了清(后金)统治者在如何运用汉人问题上的两难选择。作为人数远逊于汉人的满族统治者,既要依靠汉人巩固统治,又要防止汉人反噬。经过努尔哈赤、皇太极两代君主的努力,清朝已经摸索出一条成功之路。一方面通过设置汉军,达到分化汉人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长时间的养育,选择被认为可以信任的汉军充实各个机构,为清(后金)统治中国提供助力,从而有效地管控庞大的国家。从这些汉军举人的传记来看,这些汉军举人正是依凭着科举考试,被清朝重用,在清入关后,被任用于各处紧要地方,为清朝统一全国、巩固统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由此可见,清入关前的科举考试无疑是成功的。正是清入关前科举考试的成功性,顺治二年(1645),在各地反清运动此起彼伏之时,清朝便再次开科取士,从此清朝科举考试走向常态化。
[参考文献]
[1]袁闾琨,等.清代前史[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4.
[2]清太宗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奉天通志[M].沈阳:东北文史丛书编辑委员会,1983.
[4]盛京通志[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5]八旗满洲氏族通谱[M].沈阳:辽沈书社,1989.
[6]天聪五年八旗值月档(二)[J].历史档案,2001(1).
[7]奉宽.清理红本纪[M]//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
[8]八旗通志初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9]天聪朝臣工奏议[M]//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2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10] 清国史·第5册·大臣画一传档正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3.
[11] 满汉名臣传[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
[12] 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
[13] 陆耀.治河名臣小传[M]//钱仪吉.碑传集.上海:上海书店,1988.
[14] 清世祖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5] 崇德三年满文档案译编[M].沈阳:辽沈书社,1988.
[16] 铁保.熙朝雅颂集[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
[17] 清史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8] 张晋藩,郭成康.清入关前国家法律制度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责任编辑沈正军]
A Study on Han First-Degree Scholars Before Qing Army Invaded Mainland
SHENYi-min
(HeilongjiangUniversity,Harbin150080,China)
Abstract:Before Qing Army entered Shanhaiguan and invaded mainland, Qing (Kim) had held three imperial examination, took 33 people, including 19 Han First-Degree Scholars from army.Based on 16 eunuch information known, the Qing imperial examination is mainly for in-service of the literati and the Han army.Many scholars who worked fo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of Qing dynasty (late Jin) were assigned for local place after Qing Army invaded mainland.This policy were considered as efficiently unified the country, consolidate the ruling party of Qing governors.
Key words:Qing Dynasty.imperial examination, Han army; first degree scholar
中图分类号:K2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70X(2016)03-0077-04
作者简介:沈一民,男,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后。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专项项目(10D038);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15220088)
收稿日期:2015-04-08;修回日期:2015-07-13
PDF获取: 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doi: 10.11995/j.issn.2095-770X.2016.03.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