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传播的共情策略探析

2023-10-26王一赛乐琦

新闻潮 2023年9期
关键词:国际传播纪录片策略

王一赛 乐琦

【摘 要】传播可通过唤醒受众共情得以延展和加深。近年来,传播学领域在共情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共情传播理论,并将共情传播视为国际传播工作的催化剂,是讲好中国故事,建构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重要策略。中外合拍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讲述了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几位普通中国人逐梦小康的故事,激发了海内外观众的情感共鸣,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本文基于共情传播理论,对该纪录片中的共情传播运用机制进行分析,总结出四点共情传播策略:一是聚焦普通人物,讲述真实故事,二是融入中国文化,寻找共同价值,三是关注细节描写,激活共情触点,四是中外合作摄制,融合多元视角,进一步探索共情传播对于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国际传播;共情传播;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策略

当今国际社会充斥着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逆全球化思潮暗涌,美西方国家将中国视为主要竞争对手,利用国际主流媒体平台抹黑中国形象,误导国际民众对中国的认知形成偏见。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格局和舆论环境,我们一方面应坚定地用事实证据回击不实言论,另一方面要积极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然而,国际传播本身存在异质文化造成的思维隔阂与认知壁垒,再加上西方国家对中国形象的恶意诋毁,造成国际民众难以理解中国故事、不愿倾听中国声音的困境。

共情是指对他人情感状态的感受与理解,有利于增进双方沟通的真诚度与信任感,是促进人们相互理解的关键因素之一。[1]在共情理论的基础上,传播学的学者们发展出共情传播理论,认为唤醒受众共情能够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效果,[2]是建构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重要策略。纪录片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传播方式,将共情传播运用于其中,有助于赢得国际受众对中国故事产生兴趣与信任、共情与理解,促进各国人民民心相通,提升传播效能。

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监制,中宣部对外推广局等单位指导,中国报道杂志社解读中国工作室联合腾讯视频等机构共同出品,邀请英国纪录片导演、两届奥斯卡奖获得者柯文思执导。该片开播后,美联社、德新社、法新社等220家海外主流媒体进行了广泛报道,覆盖8600万海外受众,其中《琳宝》一集荣获第12届芝加哥独立电影节最佳纪录短片奖,引发国内外舆论热议和各界好评。[3]本文通过对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中的共情传播策略进行分析,探索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有效路径。

一、共情传播的概念与意义

近年来,“共情”理论引入传播学领域并成为一个新热点,为国际传播的研究与实践开拓了新思路。学者赵建国(2021)对共情传播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提出“共情传播就是共同或相似情绪、情感的形成过程和传递、扩散过程”[4]。学者许向东等(2023)对共情传播在国际传播中的意义进行了阐述,指出“共情传播是通过情绪的感染性特征来实现情感共鸣、内容共通,从而弥合国际传播中的文化鸿沟”[5]。学界已充分认识到共情传播对于提高传播效能的重要性与价值,但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仍存在一定的脱节。通过对成功案例中的共情传播策略进行分析总结,有助于为传播实践提供更具体、有效的路径方案。

二、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中的共情传播策略分析

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时间节点,讲述了几位普通的中国人心怀梦想、依靠智慧和勤劳摆脱贫困、走向小康的系列故事。纪录片运用平实的白描手法,真实记录着每位主人公的生活和内心情感,令海内外观众为之深深触动,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正如导演柯文思所说:“我们希望这四个故事不仅具有可看性,更能让观众产生共情。”[6]

(一)聚焦普通人物,讲述真实故事

情感主要是通过人来表达的,故事中的人物是引起受众情感共鸣的关键因素。尤其对于讲述与国家成就相关主题的故事,采用个体命运和真实生活的叙事视角,能使海外受众感到更亲切、更真实。[7]约翰·哈顿和利亚姆·莫雷提出的“共情桥梁理论”认为,跨越文化和语言障碍的共情,需要通过嵌入式观察和经验分享来实现。通过分享他人的情感经验,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更好地理解彼此并建立情感连接。[8]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正是深入到每位主人公的日常生活中,与观众分享他们最真实的生活经历、内心想法和情感变化。首先,拍摄团队历时8个月进行调研,采访了上百户人家,最终选出4位在山里长大的普通人。在拍摄过程中,团队融入当地生活,与拍摄对象建立起信任,使他们在镜头前更放松、更真实。此外,该片如实记录了人物生活中遭遇的困境,使观众的心情随着人物的喜怒哀乐上下起伏,感同身受,从而产生共情,加深对人物经历的理解。

(二)融入中国文化,寻找共同价值

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对中国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将中国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融入到故事中。从共情传播角度,对外讲好中国故事还需要寻找能被多种文化共同接受和追求的价值观,有助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对传播内容产生共情。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中蕴含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也体现了追逐梦想、寻求发展、渴望自由等人类共同价值观。在《开勇》中,村支书常开勇为做好村里的扶貧工作而“顾大家、舍小家”,体现出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小干溪村村民面对搬迁政策时,既尊重老人的想法又考虑孩子未来的发展,反映出尊老爱幼的文化传统。在《琳宝》中,琳宝克服重重困难,如愿成为一名女卡车司机,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不断追逐着让自己和爱的人过上更好生活的梦想,展现出中国女性勤劳勇敢、自立自强的品质。在《怀甫》中,从小与杂技结缘的怀甫,一直勤学苦练坚持至今,即便身体伤痕累累,仍不放弃追求他的艺术梦想,即便早已走出乡村,仍常带孩子回乡寻根,体现了中国人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浓厚的乡土情结。在《子胥》中,几位敢想敢拼的年轻人开拓了民营快递行业,摆脱贫困、有所成就的他们仍心系故乡,致力于为家乡做贡献,体现出顽强拼搏、饮水思源的精神品质。该片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通过人物故事具象化地呈现出来,让观众产生共情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认知和理解中国文化。

(三)关注细节描写,激活共情触点

细节描写是讲故事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激活共情的一个有效触点。故事中精妙的细节刻画,可以起到点睛之笔的作用。《柴米油盐之上》善于用真实、生动的镜头语言,捕捉蕴含丰富感情的细节,使故事的讲述更富有感染力,触发观众产生共情。在《开勇》中,贫困户陶银秀在村干部的劝说下,放下顾虑,决定搬迁,在离开老房子前,她卖掉了家里的老牛,当牛被买主牵走时,她在老牛后面跟着走了很远,这个画面体现出她对家乡的不舍与眷恋,这个无声的细节比语言更能打动人心、引发共情。在《琳宝》中,琳宝的小儿子由于多年未见母亲,课间与琳宝相见时显得十分生疏,几乎面无表情。镜头捕捉到小儿子一边按照老师的要求朗读课文,一边偷偷地抹去止不住的眼泪,这个细节与之前小儿子的反应截然相反,观众这才明白孩子并不是对妈妈很冷漠,而是在极力克制自己内心复杂的情绪,直到看不见妈妈时才忍不住流下泪水,这个细节令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四)中外合作摄制,融合多元视角

讲好中国故事不仅需要强大的自塑能力,也需要借助他塑力量,有时还需要双方的“合奏”。[8]因此,我们在国际传播中引入“他者”视角,共同讲述中国故事,在合作交流中碰撞出令人惊喜的火花。[9]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采用中外合拍的方式,邀请英国导演柯文思执导,通过这位外国导演的视角观察和讲述中国决战脱贫、共赴小康的故事,使该片具备和体现国际化视野和表达。[10]该纪录片还在每集的最后设置了导演阐述内容的环节,让柯文思导演表达自己对片中人物和故事的理解与看法。这些都可能成为西方观众的兴趣点和共情点,从而对人物故事获得更深入的理解。导演面对镜头与观众分享自己观点的方式,既为该纪录片注入了外国人的视角,又能起到与海外观众交流互动的效果。

三、国际传播中共情策略的思考与启示

通过对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中的共情传播策略进行分析与总结,从而为国际传播中共情传播策略的运用带来启示。第一,在国际传播中,若想实现使海外受众产生共情的传播效果,应尽量避免宏大叙事,寻找真实、生动的小切口,多采用以个人命运、日常生活为主题的微观叙事,以温情的视角、平实的语言、生动的内容和富有亲和力的方式体现国家成就、展示国家形象。第二,中国文化的传播需要融入具体可感的载体中。在国际传播中,一方面受制于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本身具有的抽象性,另一方面囿于异质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和鸿沟,让海外受众对中国文化产生共情面临困境。因此需将中国文化融入“小而美”的故事、艺术、民俗等文化载体中,并体现各文化都追求的共同价值,是引发共情、促进理解的有效途径。第三,丰富生动的细节描写是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文化魅力的重要方式。“于细微处见精神”,细节往往是饱含人物感情、体现文化精神的窗口。在对外讲述中国故事时,应注意捕捉与刻画人物真实情感流露的细节,将受众带入故事讲述中,激活受众对人物产生共情,从而使受众对故事内容有更深的理解。第四,在国际传播中与外籍人士合作,引入“他者”视角,共同讲述中国故事。外籍人士可以为选题策划、内容制作提供受众视角,从而更符合受众需求。此外,让外籍人士“现身说法”,可以提高海外受众的信任度和接受度,更容易引发共情。

四、结语

近年来,由于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关系,使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交流面临重重阻碍。面对差异和隔阂,单靠理性的分析与辩论容易使双方的关系变得更远。情感的价值却日益凸显,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共情传播就是在充分认知情感价值的基础上,积极发挥共情对拉近彼此关系、增进彼此信任方面的作用,为跨文化沟通搭建桥梁。在跨文化传播中,差异是必然存在的,寻找超越文化差异并理解不同文化的共通之处是实现跨文化沟通的有效道路,也是达成共情传播的前提基础,从而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 “转文化传播”。[11]纪录片不像学术作品,理性思辨远大于情感表达,也不像一些文艺作品,主观情感远超于客观真实,纪录片可以兼顾客观真实和个人情感,既能令人信服又能引发共情。因此,融入共情策略的纪录片是国际传播的一种有效方式。本文通过对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中的共情策略进行分析,以期对国际传播的共情传播实践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朱鸿军,汪文.人工智能技术在国际传播中的共情应用探析[J].对外传播,2023(06):4-7.

[2]吴飞,王舒婷,陈海华.提升中国国际传播中的共情力[J].对外传播,2023(06):12-16.

[3]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获第二十八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系列纪录片荣誉[OL].解读中国,2023(5).https://mp.weixin.qq.com/s/uiWJYmwoBVHnsvB26msdsA,2023.08.15.

[4]赵建国.论共情传播[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06):47-52.

[5]许向东,林秋彤.社交媒体平台中的共情传播: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新路径[J].对外传播,2023(02):13-16.

[6]如何更好講述中国故事?《柴米油盐之上》积极探索对外传播新途径[OL].深度文娱,2021(0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9434849044362143&wfr=spider&for=pc,2023.08.15.

[7][9]李彪,王梦丹.联通“自我”与“他者”:国际传播中的共情转向及创新策略[J].对外传播,2023(06):21-25.

[8][10]韩飞.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国际传播的观念与路径创新[OL].解读中国工作室,2021(10).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4826647,2023.08.15.

[11]史安斌.从“跨文化传播”到“转文化传播”[J].国际传播,2018(05):1-5.

猜你喜欢

国际传播纪录片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全球化与国际传播:媒体与公民的世界性互动
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