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赋能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2023-10-26李少旺

参花(上) 2023年11期
关键词:公众高质量数字

◎李少旺

一、引言

数字赋能公共文化服务主要体现在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深度与广度,助力服务转型和满足广大民众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尽管数字赋能为公共文化服务带来了诸多优势,但公共文化服务的普及与精细化程度仍需进一步加强,服务的整体影响力和公众的认同度也有待提高。为应对这些挑战,建议以数字技术赋能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的管理框架打牢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同时以数字技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度和普及度,并努力平衡不同地区和人群的文化服务差距,以确保不同地域、不同年龄层和不同层次的人民群众均能受益于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

本文旨在探讨数字技术如何赋能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现有机遇与挑战进行深入分析,以及提出策略性建议。期望本文的研究能为公共文化建设提供切实的理论与策略指导,助推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

二、数字赋能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1.数字技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传播速度与覆盖广度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处理、人工智能等科技领域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结合算法和计算力的增长,公共文化服务的响应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同时服务效率也有所优化,整体实施成本得以降低。在此背景下,公共文化领域呈现出几个显著的技术优势。首先,数字技术为公共文化部门提供了对需求更为细致的洞察,由于其处理大量、多来源、高速更新及多维数据的能力,使公共文化部门在众多信息中更为迅速地捕捉到关键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1]其次,面对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多样性,数字技术提供了高效的需求识别机制。这使从个体到整体的文化需求都得到了精确的反映和满足。最后,通过应用深度学习等先进技术,相关部门能够深入洞察群众的需求趋势,并据此预测未来需求,为服务优化提供更具前瞻性的指导。

当前,许多公共文化部门已经在积极采纳数字技术,旨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这种整合不仅优化了资源的分配与调度,而且显著缩短了从识别需求到响应服务的周期。得益于服务的高效交付,其受益范围持续扩展。随着数字技术的支持,信息获取成本逐渐降低,这有利于长期进行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监督和品质跟踪。再者,数字技术在交易中的介入加强了信用监控,显著降低了由于市场风险和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潜在成本。

2.数字技术助推公共文化服务转型

数字技术对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的改革与升级具有深远的影响。数字化技术与公共文化服务业密切结合,推进了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服务模式上的创新和多样化服务渠道的形成,包括开放数据边界的研究、新型管理模式的探索等,进而对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产生良性的溢出效应。这种源源不断的创新力助推了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提升,并加速推进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转型。

同时,这也有助于公共文化机构在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过程中,更加注重数字文化产品开发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紧密结合,从而在文化产品层面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2]此外,随着数字服务的深入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在提供过程中更加注重个性化、精细化和高品质化,进一步提高了公众的满意度和对公共文化服务的信赖程度。

3.数字技术有利于提升群众数字素养

为真正理解并衡量公共文化服务,必须站在广大民众的角度进行观察和分析。随着数字技术的崛起,促进了公众数字技能的提升,从而构建了从“个性化服务”向“共创共享服务”的新格局。

在这一格局中,数字技术首先为公众在公共文化服务决策中的参与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得益于各种数字化平台,使得公众能够更容易地获取信息,更方便地表达和传递自己的意见和需求。不仅如此,这些平台进一步加强了公众参与文化及社会事务的认知和实践能力。甚至对于老年群体,经过数字平台的适配与改进,也能更加广泛地接受其对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反馈,提出宝贵的意见。这种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确保了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更贴近真实需求,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此外,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伴随而来的是数字技术的创新、数字政务平台的建立以及大数据处理和分析领域的人才储备。这为公共文化部门在服务提供、合作伙伴关系建立、服务内容的数字化革新、深度需求分析以及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等方面,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能量。[3]借助这些新的资源和工具,公共文化部门可以更加敏捷、准确地响应并满足公众的需求,进而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和有效性。

(二)挑战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并行推进的大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承担着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还是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增强文化自信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载体。[4]然而,如何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确保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满足日益增长的公众文化需求,尚存一系列挑战。

1.公共文化服务的普及度与精细率不足

确保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满足广大民众的根本文化需求,并在城乡间建立公平机会,以使每位公民都能共享文化利益,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宗旨。在当代社会中,公共文化服务所面临的挑战包括如何在满足大众基础文化需求的同时,顺应文化多样性的呼声,如何将公共文化服务转化为高质量体验,以及如何巧妙地结合服务的标准化与个性化。

在数字化技术的利用下,公共文化服务不仅要更加健全,更为关键的是要深入识别服务中的不足,不断提升服务的整体水平,以适应更广泛的文化需求。虽然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在形式和内容上已经相当丰富,但其对年轻一代的吸引力却仍然有限。同时,公共文化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往往为老年人和儿童,与此相对,年轻群体对普惠性文化活动的关注度较低。因此,为了更好地强化公共文化服务在社会教育中的角色,必须对服务内容和形式进行创新,确保公共文化平台、活动内容以及目标受众之间能实现精准匹配,从而有效地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普及度和受众满意度。

2.公共文化服务的影响力、知名度和公众认同度有待提高

在现行的文化资源配给体系中,公共文化产品的流动和传播主要取决于公共文化机构的把控。但由于缺失反映民众需求的渠道,这导致了公共文化产品与民众实际需求之间的错位,与当地的文化发展情况难以紧密结合,以至于尽管相关部门投入巨大,但公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和了解度仍然较低。

近年来,尽管社会对公共文化的关注度逐渐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众了解度仍旧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大众对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意愿仍需进一步增强。相关工作人员要认识到,当前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不仅要确保文化服务到达“最后一公里”,更要深入到“最后一厘米”,真正走进群众当中。这需要破除现有的障碍,将创新产生的高质量文化品牌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以民众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持续完善服务内容和策略,致力于提高服务质量,从而进一步增强公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好评度和认同感。

3.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不均衡

为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需制定更具针对性、广覆盖范围、能迅速实施并带来显著成果的策略。其中,首要任务是对现有公共文化服务的短板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和整改。特别是要将文化资源和服务深入推广至基层、农村、偏远地区,确保公共文化服务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公平、普及和便利性。

但要实现这一愿景,存在不少挑战。城乡和不同区域之间由于经济、教育和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差异,公共文化资源和服务的分布存在明显的不均。中西部地区的乡村,在人员配备、图书阅读设施、文化活动空间、专业培训和技术支持等方面都面临巨大的差距。针对这一问题,除了提高投入,更需要通过系统性地整合和调整各相关领域资源,确保公共文化服务的均衡发展。

三、数字赋能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策略

(一)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框架

在全球化和数字化的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因此,管理方式的调整与创新尤为关键。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框架不仅要允许文化服务创新、尝试和调整,更要确保其满足各种群体和领域的文化需求。一是持续优化基础性公共文化服务。例如,不断地更新图书馆的藏书、提高博物馆的展品质量等。同时,对于非基础性的公共文化服务,如特色文化活动、主题展览等,应积极寻求创新,以确保更多的公众受益。二是重塑管理框架。由相关部门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传统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复杂多元的文化需求。新的管理构架应当更加强调公共文化相关部门、居民和社会的三方合作。在这个框架中,公共文化部门仍然是主导者,但它的角色更偏向于为文化服务提供策略指导和政策支持,而不是直接提供服务;居民则是服务的主要受益者,他们的需求和反馈应该是公共文化服务制定和调整的重要依据;而社会力量,包括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他们是服务的重要提供者,他们有更多的创意、资源和经验,可以更好地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

(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管理精准度

在公共文化服务的治理中,“精细”和“准确”不仅是核心理念,而且是最终实现制度模式与生活方式互动融会的途径。以深入挖掘需求为起点,建构优质文化生活是由多种复杂因素驱动的进程。其中,不仅需要相关部门和各级管理主体针对实践提炼出真实的需求,而且要细致区分并筛选出各地域和社群的特殊文化服务需求。

考虑到城乡共同体和区域一体化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作用,文化需求应在尊重文化环境的基础上,追求求同存异,同时寻求互补。此外,针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联合项目和地区特色项目,应采纳整体策略。特别是基层的需求,如老年人、儿童、乡村留守人口等特定群体的需求识别,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对弱势群体的针对性和覆盖性。供需关系的精准匹配同样是关键。一方面,需求端的声音应主导供给端,在关键的政策制定、议程设定、方案决策等环节,应尽量采取广泛的民主方式和程序,如公众意愿征询、诉求回应、听证会等。另一方面,供给端应充分利用多样的文化元素激发需求,将其转化为受众喜爱的公共文化服务。

而在整个公共文化服务的管理流程中,反馈环节是桥梁与纽带,它直接关联到服务的质量与效果。为确保治理体系的持续完善和优化,必须对收集到的反馈进行高效、精准的处理。开放性的反馈机制能吸引更多公众参与,使管理体系能够接纳多样性的声音与建议,提供更为丰富和多元的视角。此外,灵活的处理方式意味着在收到反馈后,公共文化服务可以及时调整策略,实现服务内容与形式的实时更新与优化。为此,确保治理的灵活性、效率和责任性变得至关重要。只有持续倾听、及时调整,公共文化服务才能真正满足公众需求,实现其深远的社会价值。

(三)平衡公共文化服务的差距

数字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缩小服务差距的有力工具。一是以线上形式调和地域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不均衡。在传统模式下,城市与乡村之间、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文化服务存在明显差距。而数字技术,尤其是远程教育、在线博物馆和虚拟图书馆,为乡村和边远地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文化资源接入可能。借助云计算和大数据,公共文化资源的分配也变得更为合理,有助于实现真正的地域均衡。二是以智能工具缩短不同人群对公共文化资源的获取能力的差距。数字技术可以为特殊群体提供服务。例如,添加语音识别和自动翻译功能帮助听障或视障人士更好地获取公共文化资源。数字技术还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个性化提供了可能。通过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公共文化机构可以更好地了解公众的需求和喜好,从而为他们提供更加贴近需求的服务。

四、结语

在数字化时代,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并追求其高质量发展既是现实发展趋势,也是紧迫的社会需求。借助精细的管理策略和数字技术手段,为公众提供更为定制化、高效和多元的文化服务已成为相关部门的共同任务。通过持续地洞悉并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致力于减少各种服务的不平等,以确保不同地域、不同年龄层和不同层次的人民群众均能受益于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最终形成数字化、规范化、系统化、现代化的公共文化治理模式。

猜你喜欢

公众高质量数字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公众号3月热榜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