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舞剧《只此青绿》中的意境营造和审美特征

2023-10-26张紫林

参花(上) 2023年11期
关键词:青绿舞剧舞者

◎张紫林

舞剧《只此青绿》讲述了一位故宫青年研究员穿越到北宋,以展卷人视角窥见18 岁天才画家王希孟创作的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的故事。该舞剧通过舞蹈艺术的动态形式还原了静态的山水之美,在传达意境美的同时,还加入了多媒体视觉艺术,极具美学特色。本文主要分析舞剧《只此青绿》的意境营造和审美特征,以探究舞蹈美学在《只此青绿》中的体现和运用。

一、舞蹈艺术的意境

意境是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是意和境、情和景的有机融合,是文艺作品中将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在舞蹈艺术中,意境包括生态意境、心态意境、情态意境等。而意境的营造则需要结合想象、联想、兴趣、分析、理解等主观因素,以及生活场景、画面等客观因素来实现意与境的相互融合,进而引发观众共鸣。由于舞蹈是一种瞬息万变的动态形象,因此舞蹈中的意境营造往往以演员的身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并与音乐、灯光、道具等相结合创造出情景交融、内涵丰富的舞蹈意境。

二、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舞蹈艺术具有丰富的审美特征,可以通过舞蹈动作和音乐节奏的配合来塑造不同的舞蹈形象,展现舞蹈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让观众在视觉及听觉两方面获得双重审美体验,引起观众共鸣,满足其审美需求。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素材丰富

舞蹈是一门与生活相关的艺术,不仅源于生活,也反映和表现生活。社会的多样性以及人们日常生活、民俗传说、文学作品等都为舞蹈作品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并且为舞蹈艺术提供多样的表现形式。如舞剧《鱼美人》就是根据民间传说而创作,编剧将大海公主鱼美人与青年猎人之间的爱情故事融入舞蹈艺术中,广泛地吸收了许多民间舞素材,再由舞者用优美的肢体动作来展现女性的柔美和男性的勇毅,同时也将“善良终将战胜邪恶”这一主题升华。该作品主题是舞蹈艺术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对现代舞剧的发展创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情感真挚

情感是舞蹈艺术重要的审美特质。首先,由于肢体动作可以表达难以言表的精神诉求和复杂的情感状态,因此在舞蹈艺术中,舞蹈动作绝不是简单的机械化运动,而是舞者要赋予抒情性的肢体表达,或真切淳朴,或高亢振奋。其次,舞蹈作品的情感表达绝不是个人情感的宣泄,而是要将个人情感与社会情感需求相统一,并经过创作者的编创和加工后,由舞者通过自身对作品情感和主题的深刻理解,进而对作品进行深情演绎。最后,在舞蹈艺术形式中,常用比拟、象征等手法,通过无声的肢体语言展现故事情节,表达情感。而观众在舞蹈艺术欣赏的过程中,也通过对表演者的舞蹈旋律、舞姿的感悟,充分展开联想,体会舞蹈蕴涵的真挚情感。

(三)想象意蕴

舞蹈作为生活现象的再现,并不是直观地叙事,而是将想象作为艺术表现形式,以此进一步展现舞蹈的审美特征。在舞蹈表演过程中,舞者可以通过身体动作代替语言,从而反映思想情感、展现主题内涵。纵观近现代经典舞蹈作品,其中运用想象意蕴来展现舞蹈艺术审美特征的典型代表是创作于1979 年的舞剧《丝路花雨》。该舞剧以中国大唐盛世为背景,以敦煌壁画舞姿为主要舞蹈语言,通过舞者对作品叙事的想象,用独舞的空灵和群舞的恢宏,共同为观众展现了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

总之,对舞蹈作品的审美特征进行详细探究,可以提升人们对舞蹈作品的鉴赏能力,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艺术享受。

三、《只此青绿》中的意境营造

(一)构思中的意境营造

《只此青绿》的构思旨在为观众展现一段跨越时空的对话,以现代艺术的方式对历史事件进行意境营造,使观众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全剧的七个篇章中,故宫研究员以“展卷人”的身份,走近王希孟,带领观众与他一同创作《千里江山图》,深入了解画卷背后手工艺人的匠心匠艺,使观众亲眼见证这幅旷世名作的诞生。随着“展卷人”的脚步,观众可以深入王希孟的内心世界,开启跨越千年的“古今对话之旅”。

(二)动作中的意境营造

《只此青绿》在编舞动作中融入了宋代美学的元素,将对宋代文人风骨的想象融入其中,从而使每段舞蹈拥有独特的魅力和感受。整体动作以“山水”为主题,用简单而富有变化的线条和色彩勾勒山水画卷,演员以轻盈飘逸的身姿向观众展示着山光水色,这样一种诗情画意的表达方式,让观众感受到独特的审美意蕴。其中,“青绿”作为贯穿全剧的舞蹈角色,它的设计源于深厚的宋韵美学。出场时,“青绿”舞者呈清一色松肩坠肘之态,后背微微倚靠,下盘拧转顿挫,借此营造出画作里“群山”“瀑布”等意境。在“入画”片段,舞者的第一个造型为侧身垂眸,双袖自然下垂,其为观众所营造的意境是“山的纹理”,袖边的“浅绿”暗喻山间瀑布。此处,舞者的舞蹈动作设计为时静时动。静时,观众眼前的画为立体的景物;动时,则变为动态的水墨画,借助动静结合的肢体语言,为观众呈现一场视听盛宴。

(三)音乐中的意境营造

《只此青绿》所呈现的意境,不局限于视觉上的“境”,还可以延伸为听觉上的“境”。舞剧是以古琴为主奏的主题音乐,生动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乐曲通过不同时期乐师对古琴音阶及调性的巧妙运用,呈现出清柔而刚劲的独特风格。这种音色充满张力,蕴含着空灵的审美意境。在独舞部分,由于展现出了全新的舞蹈风格,动作变得顿挫有力,动作密度和幅度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在音乐中,鼓的节奏逐渐加快,鼓点编排紧凑,与音乐前半段中连绵而悠长的鼓声形成强烈的对比,引起观众无限的遐想。

(四)舞美中的意境营造

舞剧《只此青绿》在营造视觉意境方面,采用了大面积留白的舞台视觉设计,通过简洁的画面和丰富的光影交织,生动地展现了故事情节和人物内心。从整体看,舞台空间被分割成多个区域,并运用不同色彩搭配与灯光效果,使整个场景更加通透明朗。当王希孟在寒冬中创作《千里江山图》时,舞台道具只有一座画案和一堵“白墙”,但舞台视觉则以黑色调为主。以简约的舞美设计呈现出王希孟寒窗绘画的场景,对人物内心世界进行挖掘,同时,通过留白处理,拓展了舞剧的意境空间。

四、《只此青绿》的审美特征

舞剧《只此青绿》以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北宋代表画《千里江山图》为创作背景,以“青绿”为视觉主色调,用舞蹈语言从展卷人和画作作者王希孟的角度来表现宋风雅韵。《只此青绿》虽以传统美学为基础,但并不是对宋代画卷的复制或简单的修复,而是找到传统与创新的平衡,取其精神、轻其形式,从宋代的审美特征出发,以当代视角对古典美学进行探索与实践。

(一)刚柔并济的中和美

中国舞蹈的身韵以“劲”来表现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艺术魅力,不仅限于男女之分,而且还根据情感意志的高低为出发点,通过“劲”的强弱来表现舞蹈内在魅力和外在动作的节奏。身体通过动作的轻重、节奏、分点等,表达出刚柔相济的“劲”,从而能凝结成人生经验和精神内涵的刚柔相济的“境”。而《只此青绿》一改以前的创作风格,通过舞者动作体现刚柔并济的美。例如,舞剧中的“青绿腰”,看似柔弱,但如果没有腿部和腰部的力量支撑,是无法做出标准动作的。还有青绿的每一步都是半蹲入画,看似简单,但实际上需要腿部给予较强的控制力,这些动作都充分体现了刚柔并济的特征。并且,《只此青绿》还融合了中国传统美学的“中和美”,将力与美融于舞蹈姿态中,以柔克刚、以弱制强,以静态为出发点,以动聚静,彰显着含蓄、内敛、包容的中和美。

(二)诗化的意象美

舞剧《只此青绿》采用了“诗剧”体裁,将全剧的叙事结构诗意化,在舞蹈编排上,从现代展卷人的视角切入,打破了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的限制,通过虚实结合的方式,将抽象的时间变化以动作的静止和舞台的流动来呈现,在视觉上给观众历史记忆叠加之感,让观众能够更好地进入《千里江山图》中。舞剧中,编导还将《千里江山图》中的青绿色抽离出来,转化为舞台上女性舞者的形象。《只此青绿》在整体上巧妙地运用了意象表现手法,提炼了诸多传统文化艺术元素,通过舞蹈语言展现传统艺术文化的时代气息,将《千里江山图》的意境还原,使观众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传统的审美情趣。

(三)气韵贯通的韵律美

舞蹈的美感不仅仅是外在的体现,还有内在的精神,而这种内在精神则是通过气韵传达的。气韵是表演者通过对呼吸的调控,从而以最佳状态进行情感表达,更好地表现出舞蹈作品的韵律美。在舞蹈表演中,“神”和“形”是决定舞蹈之美特征能否得以充分展现的关键因素,而这些都受到气韵和韵律的影响。因此,只有通过巧妙地贯通,将意、力、气、形紧密结合,才能实现以形传神和精准达意,最大限度地彰显舞蹈的美学特色,更好地展现舞蹈艺术的美学价值。例如,在舞剧《只此青绿》“入画”这一片段中,从舞者伴随着自然平稳的气息稳步移动,再到后来节奏加快,舞者的动作变得流畅洒脱,其气息也在随着变化有所调整,与节奏完全吻合,彰显出韵律和气势,从而使舞蹈动作更具质感。

(四)以转台构成的空间转换之美

《只此青绿》在舞台空间的设计上,打破了传统的镜框式编排,通过地面四层转台、空中三层轨道以及复杂而精密的数字机械构成了整个表演空间,呈现出不停流动的舞台效果,彰显出舞剧的独特魅力。旋转的舞台让舞剧具有便于空间转换、多视角呈现、可以快速转换场景等优势。根据古人赏阅卷轴的展卷习惯,舞台上的四层同心圆式转台,时而同方向旋转,时而反方向旋转,这些设备的巧妙搭配和运用,不断变换空间结构,使舞台像一幅轴画卷,从最初的“展卷”到最后的“入画”,舞台如长卷一般呈现在观众面前。此外,舞剧还利用了旋转和投影结合的方式实现了时空转换,将中国传统山水绘画中的结构呈现在舞台上。同时,这类多设备的舞台装置能够提升舞台调度概率,实现舞台多维度的无缝衔接,以独特的视觉形式,提高观众的观赏体验感,且就整体而言,各种“画外之音”“声外余响”的神韵也更能使观众移情入境,产生共鸣。

五、舞剧《只此青绿》的艺术价值

舞剧《只此青绿》把具有宋代审美特征的山水画以舞蹈的形式展现给观众。首先,展卷人在对《千里江山图》潜心钻研后,不经意间进入了画家王希孟的内心,时空交错让展卷人目睹了王希孟绘制画作的样子,以“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等七个篇章的交互,让观众跟随展卷人的视角,沉浸在中国传统美学意趣之中。其次,舞台上方圆形的装置和舞台上的圆形转盘均是当代舞台艺术中的创新之举,上方圆形的装置摆放在舞台上,既可以表示它是一幅画卷,又表现出它以旋转的方式向观众展开画卷的意思,台上台下的装置同时启动旋转,还可以表现时空理论中的时间、空间和速度,让过去与未来相交,每个空间可以相互重叠。这样的处理方式,让观众可以清晰地明白创作者所要表达的艺术内涵。最后,在“入画”章节的舞段设计上,编导采用让演员在舞蹈表演中做出各种生动表情的做法,给观众更多的感知想象,也给舞者更多肢体自由,这也是该舞剧具有实验精神和审美意义的体现。

六、结语

舞蹈艺术的精髓在于其所呈现的意境,这种意境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内涵,而且形态多样、意蕴深远。在创作过程中应注重挖掘其深层含义和美学特征,使之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以《只此青绿》为例来探究中国舞剧特有的艺术魅力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只有对舞蹈意境的艺术营造和审美特征进行精准把握,才能在汲取创作规律的前提下创造出为观众所喜爱的舞蹈作品,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促进中国艺术作品在世界舞台的发展。

猜你喜欢

青绿舞剧舞者
舞者
舞者
青绿人家
百科全书舞剧
舞者
舞剧《瑞鹤图》剧照
凡设青绿 体要严重 气要轻清 青绿山水画法探源
仿古脱古 清代青绿山水画
美丽舞者再翩跹
舞剧《红高梁》——一种对于生命的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