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的艺术特征

2023-10-26黄莹

参花(上) 2023年11期
关键词:协奏曲代表性音乐创作

◎黄莹

小提琴是一门源于西方的艺术。从二十世纪初开始,国人逐渐走出国门,学习西方的艺术,汲取世界优秀的文化,一些小提琴家开始创作带有中国元素的小提琴作品。自此以后,具有民族风格的小提琴作品不断地面世,也因此出现了一批杰出的小提琴作曲家。随着中国小提琴音乐不断地进步与发展,到了新时期,很多小提琴作曲家已经意识到,唯有取自本国素材的音乐,方能传达民族的声音。只有把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作为根基,将小提琴音乐民族化,才能促进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的成长与壮大。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的经济得到蓬勃发展,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不断碰撞和交流,这极大程度上推进了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小提琴音乐创作在此过程中取材得到不断丰富,创作体裁更是多种多样,创作技法也进行了中西结合。本文从新时期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中的题材、体裁、技法入手,分析新时期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的艺术特征。

一、新时期小提琴音乐创作概述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我国小提琴作曲家在西洋大小调体系的作曲技法中加入了许多具有中国民族风格、民族语言的音乐特征,将中国音乐元素融入其中,使得中西结合、各取所长。这一时期国内众多音乐家将饱满的热情投入到音乐创作中,创作出了符合时代发展的诸多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创作中或展示我国的民俗民风,或展示我国的悠久文化和人文精神,或是对哲理的深入思考,抑或是对自然风光的无比赞美。作品的体裁形式也变得丰富起来,包括室内乐、协奏曲、幻想曲、随想曲、舞曲等不同类型。不同的题材内容以不同的体裁形式来表现,灵活的体裁形式和独特的艺术构思都离不开具体的创作手法。作曲家既注重传统的创作手法又结合现代的创作手法,并且将本民族的音乐元素进行完美融合,使这一时期的作品“彰个性之美,展多元风采”。

二、题材内容

(一)民俗风情

新时代以展示民俗民风为题材的音乐作品比比皆是,小提琴作品的创作也紧跟时代步伐,这一时期创作了大量该题材的作品,描绘了一幅积极向上、蓬勃发展的美好社会景象。这类作品大多选材于民间传说或民俗风情,做到情景交融、有情有景,代表性的作品有《鹿回头传奇》《瑶山篝火》《赛里木湖抒情曲》《惊蛰》等。

诸如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黄虎威1979 年创作的《赛里木湖抒情曲》是一首田园牧歌式的音乐诗。他采用优美而清新的哈萨克族的音乐元素,饱含厚重的乡音乡情,运用浓墨重彩的写景手法,把位于新疆西北部赛里木湖的风景用小提琴那宽广的音域、迷人的音色、多变的演奏技巧进行了完美的诠释。那里的湖水森林、蓝天、白云以及牧场和畜群,被作曲家描绘成一幅幅疏朗、明快、清新、秀美的相映成趣的图画,展现了当地独特的民俗风情。

(二)人文精神

包含人文精神的小提琴作品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类作品多从古诗词或古曲中得到创作灵感,甚至有些作曲家直接取材于同名古曲,以小提琴的音色和演奏技法来表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意蕴美,作曲家本人也以此讴歌了我国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代表性的作品有《白石道人曲调三首》《峨眉山月歌》《山之女》《空谷幽兰》等。

创作于1978 年的《白石道人曲调三首》是此类作品的开山之作,由著名作曲家杨宝智创作而成。这首作品直接取材于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姜夔的两首词调歌曲和一首琴歌,作品曲调婉转,或高亢激昂、或陷入沉思。以小提琴的技法将词人怀才不遇、内心苦闷的压抑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哲思类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后,随着人们思想的不断开阔,更多的人开始对中西方哲学进行思辨对比式学习,并有很多音乐家将此思维运用至小提琴音乐作品中去。这一时期的小提琴创作中,此类作品有着相当大的比例,作曲家大多以自我的生活感受或真实的社会体验或对哲学深入思考以后的感悟为创作题材,作品往往带有较强的寓意性和哲理性。代表性的作品有《谷》《盼》《空》《沙之书》等。

小提琴曲《谷》是这一题材作品中的代表性作品,也是最早创作的作品,由著名作曲家瞿小松创作于1979 年。在这首作品完成之时,作曲家在作品最后尾注一句话:“当你在这深山的沉寂中听见自己,此刻便在过去和未来中无限延伸”,作曲家力图以小提琴曲的方式找寻人和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在幽静的山谷中倾听着人和大自然静谧的对话,作品给人以静谧悠远沉思之感。自1979 年始,作曲家瞿小松先后创作了多部此类作品,时至今日,此类作品依然是作曲家创作的热门题材。

(四)自然风光类

体现风光类的小提琴作品多是作曲家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被不同的景致所吸引,并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折服,由此激发对大自然的崇敬和热爱之情,最终创作出来的。此类题材的小提琴曲主要进行个人感情的抒发,代表性作品较多,其中以《月夜歌》《欢乐的牧野》《山野晨雾》《大凉山素描》最为出名。

《月夜歌》是著名作曲家胡海林创作于1980 年的小提琴独奏作品。作曲家胡海林在湖南侗族地区采风期间,以迷人的夜色为创作切入点,融入侗族民族音乐的音乐元素,将淳朴的侗族人民的情感和自然风光进行完美结合,给人以轻松愉悦之感。

三、体裁形式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各种艺术形式的创作空前发展,小提琴创作亦是如此,不光内容题材丰富,在80 年代前极少涉及的西方器乐体裁形式在这一时期被作曲家广泛应用,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小提琴作品中的体裁形式,也极大地满足了中国民众的审美需求。

(一)室内乐

室内乐创作是新时期小提琴创作中最主要的体裁形式。室内乐体裁作品源自欧洲,最早特指欧洲宫廷演奏的一些重奏曲,在室内乐作品的创作中,各个乐器的声部之间旋律同等重要,没有主次之分,一首完整的作品需要不同乐器的完美配合。

我国小提琴作曲家大胆地地在创作中借鉴西方音乐体裁形式,并将中国民族音乐元素融入其中,据统计,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以室内乐为体裁的小提琴作品多达200余首(部)。此类作品的创作中,既有将西方乐器进行不同组合顺序的音乐创作实践,又有创造性地将西方乐器和中国乐器进行完美结合的创作实践。作曲家大胆地将中国民族乐器,如竹笛、胡琴、琵琶、古筝等和西方乐器进行混合编创,不同民族的音乐碰撞给人带来前所未有的听觉审美享受。室内乐小提琴曲代表性作品有《风雅颂》《第二弦乐四重奏》《川江叙事》《春夜喜雨》等。

小提琴曲《第二弦乐四重奏》创作于1985 年,是我国著名作曲家罗忠镕先生运用西方现代十二音技法、又借鉴了序列音乐的创作思维,并且将我国五音体系进行融合的室内乐小提琴作品,该作品一经问世便得到广泛认可,作曲家高超的创作技艺使该作品成为新时期以来室内乐作品的代表性作品,也是中国民族音乐和西方音乐元素进行完美结合的代表性作品,在我国小提琴音乐作品创作中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二)协奏曲

协奏曲这一作品形式最早源于16 世纪意大利的一种有伴奏的声乐曲,后被移植到器乐创作中,通过一件或者几件乐器与具有庞大编制的乐队进行配合,既显示出乐队的立体音乐效果,又能将独奏乐器进行主角烘托。

这类作品在我国的小提琴音乐创作中早有出现,新中国成立前我国著名音乐家马思聪先生便创作了我国第一首小提琴协奏曲《F大调小提琴协奏曲》,20 世纪70 年代前此类作品数量极少,影响力也较小。此后,小提琴以其优美的音色唤起众多作曲家的创作热情,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受到空前重视。新时期以来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多达百首(部),代表性的作品有《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王昭君》《双小提琴协奏曲》《川江魂》,等等。

小提琴协奏曲《王昭君》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陈钢继《梁祝》之后的又一力作,作品题材家喻户晓,在创作技法中直接借鉴了粤剧《王昭君》的唱腔特点,被誉为《梁祝》的姊妹篇。作品将广东民间音乐和小提琴创作融为一体,整部音乐娓娓道来又极具戏剧冲突,将作曲家的无限想象力和极高的创作技术手法进行完美表现,是小提琴协奏曲作品中的代表性作品。

(三)幻想曲

幻想曲是一种形式自由、旋律跳跃、富有变化且乐思浮想联翩的器乐曲。在我国的小提琴音乐创作中此类作品相对较少,七十年代以后部分作曲家开始将民族风格和时代气息进行融入,使个人的主观情致得以抒发,思想情感以小提琴音乐的形式得以表达。该体裁的小提琴音乐代表性作品有:《四首中国主题小提琴幻想曲》《满江红幻想曲》《蓝月亮幻想曲》,等等。

著名作曲家夏良于1983 年创作了以小提琴为主奏乐器的《幻想曲》,这部作品在音乐的选材上大胆且丰富,将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音调和节奏融入其中,拍子的运用极为丰富,先后出现了5/4 拍、3/4 拍、6/4 拍、6/8 拍、7/8 拍、9/8 拍等诸多不同的节拍。不同的拍子中,既有单拍子又有复拍子,更有混合拍子,不同拍子的交替出现使音乐玄幻多彩,再加之民族元素的完美融合,使这首作品迅速走出中国,走向国际,在国际上获得多项大奖,得到国内外听众的广泛赞誉。

(四)随想曲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前随想曲体裁的小提琴作品仅有一首,八十年代以后此类赋予自由和幻想的作品形式得到广泛重视,代表性的作品有《民族主题随想曲》《一随想曲》《高原随想曲》《飞云碧》,等等。

小提琴随想曲《飞云碧》由作曲家赵薇创作完成于1979 年,是一首以随想曲题材写作的小型小提琴协奏曲。该作品取材于爱情故事,整首作品浪漫至极,旋律悠扬舒缓,钢琴部分简练低沉,抒发了作曲家对爱情的赞美和歌颂。

四、创作技法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小提琴音乐作品创作技法随着中西方音乐文化交流的逐渐深入而不断发展进步,不同的作曲技法在我国古老的大地上进行有序碰撞,因此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元新格局。

(一)传统创作技法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前,传统创作手法是我国最主要的音乐创作手法,在传统的创作手法中将中国民族音乐元素进行有序融入是这一时期音乐家长久的坚持和追求。新时期以来,这一创作路线依然是众多作曲家的坚持方向,以此创作技法创作的代表性作品有《鹿回头传奇》《红楼梦》《祖国颂》《峨眉山月歌》,等等。

在小提琴曲《红楼梦》中,作曲家巧妙地将影视剧插曲《枉凝眉》的旋律对女主人公林黛玉的形象进行替代,并将该旋律在小提琴的中高音区进行移植,极大程度上发挥出了小提琴的音色,又能将女主人公的音乐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并通过旋律的拉宽处理以及节奏的二度创作进行简单变奏,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二)现代派创作技法

现代派创作技法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传入我国,并广泛地运用到我国的各种音乐体裁创作中,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的不同音乐体裁作品。现代派作曲技法以十二音技法为基本创作原则,打破了传统的音乐空间,给人以另辟蹊径、独树一帜之感。此类创作技法的代表性小提琴音乐作品有:《火天堂》《太平谷》《声音的图案》《土韵》,等等。

著名作曲家郭文景先生创作的《土韵》正式运用12 音序列自由组合的现代作曲技法写作的小提琴协奏曲的代表性作品,将中国戏曲中的传统脸谱以音乐的形式进行表现,以不同的三音列、四音列等多种音列形式表现不同的脸谱,不同脸谱的人物性格以追求彼此相异的音高序列进行表达,使得西方现代派创作技法和我国传统文化进行完美结合,给人以全新的听觉审美享受。

(三)民族曲调元素的运用

之前,西方技法在我国的音乐创作中占据主流,如何将西方技法与我国传统民族音乐元素进行结合是中国小提琴作曲家对民族风格与精神意蕴在较高审美层次中的探索和追求,作曲家大胆地将民歌、民族器乐和民间戏曲音乐等不同的音乐素材进行移植和改编,突破了西方技法中的大小调体系,保持了我国民族音调元素的主导地位,创作出大量符合国人审美的小提琴音乐作品。此类创作手法的代表性作品有《川江魂》《幻想曲》《侗乡情》《空山鸟语》,等等。

小提琴曲《侗乡情》由著名作曲家胡海林先生创作,作曲家巧妙地以湖南侗族民间音乐曲调为素材进行作品创作,以小提琴的音色和演奏技法对侗族人民的生活情趣进行直接反映,保留了侗族音乐中的“大歌”,民族调式的运用使得这首作品注入了新的活力,深受国人喜爱。

五、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小提琴音乐创作在新时期得到蓬勃发展。题材丰富、形式多样的小提琴作品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音乐世界,满足了国人的音乐审美需求,时至今日,这一时期创作的小提琴音乐作品依然保持着极高的上演率。

猜你喜欢

协奏曲代表性音乐创作
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简介
姚晨琴歌四首《云·山·风·松》音乐创作初探
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闽台地区代表性道地药材
戏曲音乐创作应把握的三重风格——以朱绍玉戏曲音乐创作为例
从两篇音乐创作评论引发的思考
托布秀尔音乐创作简析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勉冲·罗布斯达
海浪协奏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