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考古发掘及博物馆保管中文物保护问题探究

2023-10-26柳萌

参花(上) 2023年11期
关键词:文物保护考古湿度

◎柳萌

一、引言

我国具有非常丰富的历史资源,几千年的发展留下了许多珍贵文物,在对其进行发掘和保管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出现文物破损等情况。基于此,为了保证文物发掘保管质量,须开展一系列的文物保护措施,降低文物在运输和保存中发生破损概率,实现对文物的全面保护。

二、文物的特点

(一)价值客观性

文物是文化的载体,现代人通过发掘文物和研究文物的方式了解古人的生活习性以及生产生活状态等信息,实现跨时空的交流,可见文物对国家历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1]文物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属于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后人可以通过文物了解古代祖先的生活,因此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其中涉及生产、文化、科技等各项内容。文物内在价值体现历史文化精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代表着历史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文物中的价值客观存在,可以分为有形价值及无形价值。

(二)不可代替性

文物除了自身物质属性之外,同时也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这是历史赋予文物的独特价值,每个文物具有独特性,也是历史文化的载体。而历史所依存的社会以及环境已经远去,在现代无法对其进行复制,即便复制出外形相同的文物,其内在价值以及历史意义也无法再次呈现,因此,即便利用先进的技术,也无法复刻出完全相同的文物。所以每个出土的文物都具有不可替代性,其在历史中都有独有的地位和价值。虽然文物在受到损坏之后可以修复,但是由于部分文物制作结构以及工艺复杂,无法实现完全还原复制,文物自身的历史价值也会受到影响,这一问题反映出文物具有不可代替性。正是因为这一特点,文物保护工作需更加系统全面地开展,不能仅仅由于认知水平的局限性,便忽视了对某个文物开展的保护工作,这一做法可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2]

三、文物的影响因素

目前文物保护中存在的影响因素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一)温度湿度

在文物存储过程中,如果外界环境与地面的温度湿度差异较大,会导致文物发生一定变化。例如,空气中湿度如果高于土壤湿度,则文物可能会发生重量增加或者膨胀等现象,在温度湿度较低的情况下,文物中水分流失,进而会发生变色和开裂。

(二)微生物

文物在出土之后,经常出现取出之后发生变色的情况,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文物与空气中的细菌、真菌等接触,产生反应发生变色。

(三)光照

光线会对文物颜色产生直接影响,文物在地下土壤中并没有紫外线,而在出土之后紫外线会导致文物出现氧化反应,甚至会对文物内部结构产生损害。[3]

四、考古发掘中的文物保护措施

(一)全面控制文物发掘环境

文物在发掘出土阶段,周围环境的温度、湿度以及光照等因素都会对其产生影响,进而导致文物完整性以及真实性受到影响。所以,在考古阶段,要对周围环境展开全面控制。在发掘之前,要细致全面地考察周围环境、土质以及天气变化等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文物挖掘方案,降低周围环境对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温度湿度控制措施

文物所在的地下环境与地上环境有所不同,出土之后要避免出现水分大量流失等情况,例如,针对木头和竹子等材质的文物,其水饱和度较高,因此,可以选择以清水浸泡的方式保证湿度。而对于器皿等文物,对湿度的要求较低,则可以通过密封方式完成处理,避免出现水分蒸发的现象。青铜器等文物需要在较为干燥的环境中,所以可以选择用干燥剂完成处理。总而言之,要保证文物出土前后的湿度在相对较小的变化范围之内。[4]

2.环境微生物控制措施

通常在文物出土的瞬间,其所处环境发生变化,打破了文物状态的平衡,尤其是对于织物类文物,其有机质非常丰富,这为微生物以及细菌的增长提供了条件,文物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在文物出土之后,要立刻使用熏蒸剂对文物表面的微生物以及害虫等进行有效控制,熏蒸剂的渗透性较强,可以在短时间之内完成挥发,既能够保护文物的完整性,又不会产生残留,不会对文物产生影响,运用在文物保护中效果较好。

3.光照空气因素控制措施

为了避免文物受到光照和空气的影响,可以使用黑色塑料袋对文物进行密封处理,黑色塑料袋的遮光性较强,因此在文物出土保护中的使用范围较广。从经济角度出发,黑色塑料袋的获取成本较低,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制氮机保护文物,最大程度上避免文物与空气接触,使文物处在密封低温状态。该种处理方式主要运用在书画、纺织品等文物中。

(二)提高文物采集处理水平

文物在出土过程中虽然已经采取了保护措施,但是在出土之后的处理环节可能会受到破坏,这就需要将文物运输到实验室中完成修复,这一过程也要注意保证文物的完整性,提高文物现场采集处理水平。文物长时间在地下位置,自身较为脆弱,所以在文物采集阶段要保证轻拿轻放,利用专业工具处理土层,保证文物处于原有状态。例如,山西雁北地区的北魏青铜器已经在地下埋藏了上千年,针对该类文物的采集工作就需要由专业考古人员完成,设想采集阶段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制订相应的应急处理预案,若在出土中由于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文物损坏,要第一时间保护现场,并对现场资料进行记录存储,从而为文物后续修复工作提供数据参考。[5]

(三)落实文物保护机制

近年来,我国考古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在我国经济文化水平不断提升的情况下,更是为我国考古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文物保护过程中,相关人员要落实文物保护机制,严格执行文物出土的各项环节制订工作标准,提高考古现场管理的规范性。第一,选择专业的考古人员,确保文物发掘中文物的完整性,不能改变文物是考古工作的基本要求。第二,落实相关规定,对文物发掘工作进行科学规范管理,避免其中出现不规范操作,降低发掘过程对文物产生的影响。第三,提高考古人员责任心,定期对其组织培训,除了专业考古知识培训之外,还要对特殊考古环境以及情况进行模拟,增强考古人员的应急能力,使其能够在短时间之内制定问题解决方案,提高文物保护水平。

五、博物馆保管中的文物保护措施

(一)构建数字保护系统

目前我国数字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并且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有效运用,对于博物馆而言,在文物保护过程中要充分运用数字技术,构建数字文物保护系统,保证文物保护工作的高效性和全面性。我国多数文物由于保存时间较长,在出土阶段就非常脆弱,部分文物由于特殊原因不适合在博物馆中展览,游客无法见到文物的真实样貌。但是在应用数字保护系统之后,工作人员可以充分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对文物进行扫描,全面记录文物的外形等信息,并将其上传到博物馆信息平台。利用这种方式确保每位进入博物馆的游客都能够欣赏文物,了解文物蕴含的历史信息与历史价值,该种方法确保珍贵文物能够进行展出,同时还降低了珍贵文物在展出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既实现文物的全面保护,又促进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效率的有效提升。

另外,随着文物出土数量越来越多,文物保护工作量增加,该种情况下工作人员可以利用数字文物保护系统,对文物信息进行全面快速地记录整理,归纳分类各种文物资源,及时更新文物数据库以及信息平台中的数据资源,为游客提供更加全面的文物信息。[6]

(二)健全博物馆文物保护方案

博物馆在保管文物过程中,存在较多的影响因素,因此需要设定全面系统的文物保护方案,保证最终文物保护的质量,其中涉及以下几点内容。

1.温湿度管理

无论是文物发掘还是出土还是保管阶段,温度和湿度都是其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博物馆要充分认识这一点,为文物提供适宜的温度湿度环境。在博物馆中利用恒温恒湿管理系统,实现对文物保管环境温度湿度的控制,最大程度上降低了环境对文物产生的负面影响。通常博物馆中温度控制在15℃~25℃之间,湿度控制在40%~65%之间,保证温度和湿度都在标准范围之内。

2.展示柜管理

游客在参观博物馆过程中,会造成内部空气流动明显加快,为了防止其对文物产生影响,须保证博物馆展示柜的密封性,通过技术手段控制和改变展示柜周围的状态,在微观环境层次上实现对文物的保护。

3.内部光源管理

光源也是影响文物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博物馆保管文物过程中要保证文物远离热源,热源除了明火之外,还包括运行中散热的设备设施等。博物馆内部在照明中通常使用光纤照明灯,并对光源给予严格控制。尤其是博物馆展示柜使用的玻璃材料,要保证其具有紫外线隔离功能,降低环境中紫外线对文物产生的影响。[7]

4.除尘管理

博物馆内部的除尘工作具有明确标准和规定,在对外开放过程中,由于场馆中人员流动性较大,外界中的灰尘和空气容易进入其中,一旦超过一定标准,文物的腐蚀速度将会加快,尤其是对青铜器金属,灰尘等污垢促使其氧化,进而在表面出现斑块等,影响文物保护质量。由此可以看出博物馆除尘工作开展的重要性,博物馆要定期进行除尘处理,在人流量较大的情况下,适当增加除尘工作次数,保证文物始终处在较为清洁的环境中。

5.博物馆内部建设

博物馆在内部建设阶段,须使用绿色环保材料,并在应用之前对材料进行检测,确保材料符合环保标准。博物馆建筑材料也会对文物保护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要加强对建设材料挑选的控制力度,确保每项材料都能够达到环保要求,减少对文物的负面影响。

(三)及时更新文物保护设备

文物完成发掘和出土之后,会将其运输到博物馆保存,这一过程中如果由于设施问题无法实现文物全面保护,可能会导致文物损坏,因此需要对文物保护设备进行及时更新。[8]尤其是规模较小的博物馆,由于参观人数较少,所以可能存在设备更新不及时的问题,这使文物保护工作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因此无论何种规模的博物馆,都要定期更新文物保护设备,其中包含空调系统、恒温恒湿系统等,定期对其运行状态进行检测,一旦发现运行异常,及时进行调整,避免设备在运行中产生安全隐患,确保能为文物保管工作提供科学良好环境。除此之外,积极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例如现代声波CT 技术,该技术可以对文物断层进行多层次扫描,完成之后形成二维图像或者三维图像,工作人员通过对图像进行观察分析的方式,确定文物存在的缺陷以及问题出现的地方,进而对文物实现针对性管理和精准修复。另外,X射线衍射技术的运用,可以精准观察到文物上的各种病害,以便于提出合理科学的处理建议,帮助管理人员提升文物病害的处理水平,更好地保护文物。

六、结语

综上所述,文物保护工作是考古以及博物馆文物保管中的重要内容,其中涉及的影响因素较多,因此要从各项环节入手,制订针对性的文物保护策略。本文从考古挖掘和博物馆保存两方面出发,提出了多种文物保护措施,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和设备,为文物建立一个良好的出土与保存环境,降低外界因素对其产生的不良影响,进而对文物实现有效保护,为今后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文物保护考古湿度
植物有话说(十七) 松果:开与合,看湿度
丹江口库区加强文物保护(之一)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三星堆考古解谜
工业锅炉饱和蒸汽湿度的运行控制
博物馆与近现代中国文物保护
基于湿度控制的室内空气净化器高压电源设计
名胜古迹
骨角质文物保护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