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资源支架幼儿园班本课程的创生
——以幼儿园草坪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例
2023-10-26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太湖实验幼儿园杨秀娟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太湖实验幼儿园 杨秀娟
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颁布,幼儿园课程改革逐步开展。在此背景下,幼儿园逐步建构了园本课程。在园本课程的实施中,一线教师在组织开展集体教学活动时仍然遭遇了以往幼儿在活动中不投入、师幼互动艰难等问题。我们不禁反思:问题出现在哪里?我们所利用的园本课程的文本是以往教师和幼儿共同建构的课程,它呼应了幼儿在一段时间内的生活经验、兴趣和需要,但当我们把它放在当下实施,就显示出水土不服的现象。我们所理解的园本课程的建构最终是要回归幼儿的生活,然而,通过实践我们发现,最好的课程则是班级师幼共同建构课程的过程,园本课程的建构是促进幼儿发展的途径,而不是最终目的,其中,班本课程的创生或许是最适宜的途径。我们在传承园本课程建构经验的基础上,利用园内草坪区资源,从幼儿个体、经验、兴趣等情况出发,尝试创生班本课程。
一、剖析资源,预见课程方向
幼儿周围生活中有价值的、值得学习的内容很多,幼儿的生活、经验、兴趣、需要都各不相同。如何才能找到一个适宜的学习载体,既能吸引幼儿参与,又能引导幼儿从活动中获得发展呢?教研室组织了一次关于课程资源开发的学习活动,其中,华林幼儿园陆老师的分享报告《走向活动与经验——幼儿园草坪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让我们深受触动。我们园区在改造户外场地时,开辟了草坪区,里面有多种植物、水、石头、原木、山坡、山洞、池塘、多样的道路等,充满了不同的颜色、气味、材质和声音。多样化的环境给幼儿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我们试图利用草坪区资源,因地制宜,引导幼儿在自然环境中去发现、去体验、去学习。
(一)外观——幼儿想做什么
张斌教授曾说,不要关注有什么资源,而要关注儿童眼中有哪些资源。那么对于草坪区,幼儿眼里有哪些资源呢?他们感兴趣的是什么呢?我们带幼儿到草坪区去自由玩耍,利用观察、调查表、谈话等方式,了解幼儿的真实的想法,用“我发现……”“我想玩……”的小问号卡来记录幼儿的已有经验和最感兴趣的内容。从中,我们发现幼儿对有色彩的、活动的、有显著变化的事物关注得比较多,多数幼儿更关注“我可以玩什么”。这样收集到的经验信息针对性比较强,是教师利用资源进行班本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
(二)内窥——教师要做什么
资源能否支持幼儿获得有益的经验不取决于资源本身,而取决于教师怎么利用它。草坪区里多样的物种、多样的材料,可以给幼儿带来哪些发展的机会和可能呢?我们梳理草坪区的资源,分析其核心价值以及可能引发的活动,并与《指南》中相应年龄的发展目标进行对照链接,同时预测课程实施的可能走向,做到眼中有资源、心中有准备,以确保幼儿在环境中能不断获得不同的新经验。
二、对话资源,生发课程内容
(一)利用自然环境,自主生发区域活动
《指南》指出,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与大自然的亲近感,幼儿到大自然中实践学习十分重要。草坪区的自然环境是丰富生动的活动空间,这里打破了幼儿被组织、被安排的要求与限制,他们要做的就是选择自己喜欢的地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尽情玩耍。因此,这里各种各样的活动会随机产生。
1.发挥材料的“支架”作用
让幼儿真正在环境中学习,需要教师注重户外环境的丰富化、功能化,把户外环境中的活动当作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通过建立草坪区资源库,提供了一些生活材料,如竹梯、麻袋、水桶、锅、篮子、铲子、帐篷、放大镜、纱网等,为幼儿的游戏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支持。他们在池塘边玩水,用不同的舀水工具将水运送到锅里;在山坡上玩滑滑梯,体验坐在麻袋、棉布等不同材料上滑下来的速度;在草坪上玩花仙子的游戏,与同伴共同表演;在草丛里寻找昆虫,并用纱网捕捉昆虫。幼儿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不停地探究,在自主性与内在动机相结合的游戏中享受快乐,获得自我的成长。
2.发挥教师的“支架”作用
教师在活动中最重要的任务是观察。细致观察幼儿进行的活动,判断幼儿的能力发展水平,针对幼儿的活动情况对环境及材料及时进行调整,避免环境中活动和经验的重复,以确保幼儿在环境中能不断地获得不同的新经验。比如在池塘区,幼儿用竹梯架在池塘的两端做了一座竹梯桥,他们利用匍匐爬行、站行等方式探索通过。当探索持续一周后,大部分幼儿能够非常顺利地过桥,他们对游戏的热情消退,竹梯桥也变得无人问津。教师又提供了不同宽窄的平衡木、竹筏等材料,给予幼儿多样化的选择,使幼儿探索的积极性又高涨起来了。《指南》明确指出,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因此,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仔细观察幼儿,觉察幼儿的需求,支架幼儿的发展。
(二)敏锐捕捉需要,深入开展主题活动
虞永平教授曾说,幼儿园课程是一个以儿童为核心的整体性的行动方案。教育最重要的不是教师想教什么,而是幼儿想干什么和能做什么,教师必须关注幼儿的需要和可能性。当发现幼儿在草坪区活动过程中,对某种自然物的特性表现出持续的关注,或者有特殊的需要,教师就可以将幼儿的关注点或需要作为一次活动的主题,围绕一个主题来进行持续活动,引导幼儿由一个点走向更深、更广的探索,支持幼儿获得连续性经验。例如,在进行“绿野仙踪”的游戏时,一个女孩子在两堆轮胎中游戏,看上去并不安全,教师询问原因,她说:“我需要一个隐蔽的地方。”幼儿喜欢在封闭的地方进行游戏,对一些幼儿来说,狭小且封闭的空间的魅力在于,它似乎能够帮助他们逃离他人的视线,获得安全感。因此,我们围绕主题“隐蔽地”展开活动,利用草坪区的自然环境,通过“什么样的地方才是隐蔽的”“自然中隐蔽的地方”“动物怎样隐蔽自己”“我设计的隐蔽地”“我搭建的隐蔽地”“隐蔽地大比拼”等一系列活动逐步深入推进探究。幼儿能够自主设计并用多种材料建造隐蔽地,在活动中初步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动物生存的密切关系。更重要的是,幼儿在户外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隐蔽地”,拥有了不被轻易打扰的游戏时光,获得了需要的满足。
(三)持续聚焦问题,不断延展课程内容
幼儿在活动中会产生许许多多的问题,有的问题看似很简单,教师提供答案就能解决。但是,如果教师能够仔细思考一下问题背后蕴含的价值,引导幼儿自己去找寻答案,那么,这个找寻的过程将成为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这也是活动不断延展丰富的过程。例如,小峰从池塘里捞出一个黑乎乎的东西,谁都不认识,教师引导他回去跟爸爸妈妈一起研究一下。第二天的晨间谈话活动中,小峰告诉教师这是桃核。而桃核可以做什么呢?幼儿通过讨论、欣赏各种桃核作品的图片,发现桃核可以做成纽扣、项链、印章等很多有用的东西,他们感叹:“小小的桃核用处太大了!”其实,这个黑乎乎的东西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幼儿在追寻答案的过程中,他们的思考、交流、行动,以及从中获得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幼儿从中感受到自然中的万物都是有用的,只要敢于想象、创造,一个小小的桃核也能大有用处。教师和幼儿搜集草坪区里掉落的桃核、青梅、树叶、花朵以及各种种子,投放在班级的资源库中。我们将大自然带回室内,各种活动应运而生,室外活动向室内拓展的同时,也不断延展了课程内容。
三、评估资源,优化课程实践
对资源的评估体现在课程实施的动态过程中,与草坪区“教育现场”密切相关。我们对资源的评估,不仅体现在对资源促进幼儿已有发展的评估上,还体现在对资源促进幼儿潜在发展的评估上,借助定期、持续、动态的资源评估,不断优化课程实践,不断支持、引导幼儿的成长。
(一)以“反思日记”为载体
教师用照片、视频和文字等记录幼儿进行活动的过程,包括幼儿之间的互动或与资源的相互作用,思考“我在游戏中看到了什么?”(再现现场活动情况,捕捉问题)、“我看懂了什么?”(分析幼儿行为与资源的关系)、“我该做什么?”(建立资源与课程的关系)。教师通过“反思日记”的方式记录资源在幼儿活动中利用的情况,发现问题,调整活动,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比如,我们在评估草坪区资源时发现,这片丰富的场地仅用来开展主题和区域活动时,资源没有得到最大化的利用。《指南》“健康”领域在实施建议中指出,要创设多种多样的机会,开展丰富多样的、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各种身体活动,如走、跑、跳、攀、爬等。草坪区里的草地、山坡、丛林、小桥等能给幼儿带来不同的运动游戏体验,比塑胶和硬质场地更适宜开展晨间锻炼活动。因此,我们利用草坪区环境,拓展了户外体能游戏区,进一步丰富了课程内容。
(二)以“活动故事”为载体
在活动前的讨论、探索和活动后的整理过程中,分析与归纳对幼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引导幼儿用图画、标记、录音等方式记录自己活动的轨迹,展现自己活动的故事,比如,我的计划,我玩了什么,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我的困惑或我解决的问题等,将自己与资源的互动可视化。在“山坡上的游戏”这个故事中,幼儿记录了滑滑梯的“变化”:山坡上的滑滑梯已经不“滑”了,滑滑梯在一段时间内成为被冷落的资源,然而,一段时间后滑滑梯又成为很受欢迎的项目,我们三三两两地骑在沙袋上“呼啦”一下从滑滑梯上冲下来,探索着不同材料下滑的速度,比拼谁是最快滑手。通过幼儿的记录和讲述,从资源 “被冷落”转变为“受欢迎”中,我们看到了被忽略的幼儿的思考和主动学习的过程,我们发现幼儿自己就是课程资源的最佳创生者和评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