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境·具身·验证:小学语文“习课堂”的策略分析
2023-10-26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江陵实验小学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江陵实验小学 周 静
“习课堂”也称为“家常课”。家常课在常态中传授基础知识与技能;在常态中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在常态中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在语文家常课中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提升语文实践能力,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呢?下面,笔者来谈谈“习课堂”的三个策略。
一、“习”在家常课中的必要性
(一)“习课堂”的内涵
“习课堂”是江苏省特级教师管建刚和他的团队一起创设的,是以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长安实验小学为主要根据地的语文家常课的改革项目。习课堂“习”的都是刚需:①当堂读熟课文;②当堂背出课文(段落);③当堂抄写、默写;④当堂完成课后习题;⑤当堂完成课文理解性习题。这些作业,“习课堂”称之为“刚需作业”。将重要的作业放在重要的课堂上完成,放在教师面前完成,做到了这一点,家庭作业也能基本完成,教学质量还能明显提升。习课堂研发了统编版教材1~12册每一篇课文每一课时的任务单和配套课件,每一节习课堂都有一张任务单,上面的四个任务就是“任务分配”。教师的任务就是组织、管理、激励学生完成任务。通过计时器和奖励章、习课堂Q币等工具或手段训练学生高效完成作业的速度,提升使用零碎时间的能力。习课堂强调课堂激励,给予学生最朴素的人文关怀。
(二)“习”在家常课中的必要性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出:“绝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在一节课上所要讲的时间,不应超过5-7分钟。”著名教育家魏书生也要求教师讲课时间不得超过15分钟。剩下的时间做什么?让学生练习。习课堂也是如此,强调的就是“习”的必要性。通过时间驱动、任务驱动、课堂激励等技术手段的运用,在课堂上花费大量的时间让全体学生读熟、背熟、练熟新知识,而不是在课后再花费大量的时间读书、背书和练习,从学生角度出发,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习课堂”规定教师在课堂的40分钟内让班上的每个学生都要完成4项任务,任务一和任务三是“读”,任务二和任务四是“习”。读是语文能力的重要体现,“读”了马上“习”。任务一和任务三的“读”,为任务二和任务四的“习”服务。第一课时的任务一和任务三以读课文、读段落、读关键句、读词语为主;第二课时的任务一和任务三以读课文、读关键段、读关键句、读关键词为主。第一课时及第二课时的任务二和任务四是做练习题,这些练习题来自书本的课后习题、省内名师编写的习题,可用性非常高。
二、“习”之得法,行之有效——小学语文“习课堂”的三个策略
(一)设境——创设“习”的实践背景
1.营造紧张高效的学习氛围
家常课的“习”是在教师面前的“习”,是同伴伴随的“习”。管建刚老师说过,“学生要在一个组织起来的集体里‘习’,而不是在一个松松垮垮的群体里‘习’。”“习课堂”倒计时的小闹钟营造了全体学生参与的紧张高效的学习氛围。“习课堂”要求,学生在40分钟一节课内完成4项任务才算合格。因此,课上的每一分每一秒教师都要精确计算。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把课文至少读2遍,记录读完一遍课文所花的时间,推算出学生读一遍课文所需的时间,记在教师版的任务单上。一节课至少要用4次计时器,4个任务之间的切换都会用到倒计时或者计时器,我们俗称为大小闹钟。紧张高效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传统课堂上学生开小差、扰乱纪律的现象基本消失。
2.创设秩序井然的课堂环境
“习课堂”的上课氛围是紧凑而秩序井然的。为了让学生上课铃一响就进入“习”的模式,教师首先要准时进教室,甚至提前几分钟进教室,做好上课准备。完成任务一时,教师喊口号,学生齐回应。如:语文书——捧起来,要求学生动作、声音一步到位,如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有个别学生拖拉、动作慢的,教师可提高音量再喊一次。教师起头的字有精气神,只要口号一喊出来,学生的精气神也就跟着出来了。这是习课堂管理口号的第一目的——调动学生的精气神。
任务一的朗读时间一到,教师喊口号“时间到”,学生紧接“全放好”,语文书全部合起来放在桌子左上角。任务一到任务二、任务二到任务三、任务三到任务四,任务之间的切换,都由教师的口号来管理。如果学生喊口号一直拖拖拉拉、不够整齐,教师要利用额外的时间单独训练,比如早读课。口号的内容还要时常更新,如果一个口号一个学期都不变,学生就容易产生倦怠感,喊得有口无心,达不到该有的效果。喊口号能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教师的管理效能。这是口号的第二功能——组织教学。
口号一开始都由教师规定内容,等到学生熟悉了口号的规则和用法,就可由学生一起开发出新的口号,创造属于本班的独有口号,这样喊口号就像是开启宝藏的独门秘语。教师喊口号的声音可忽高忽低、忽快忽慢,激发学生喊口号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学习状态也就跟着好了。这是口号的第三功能——“调节”和“娱乐”。管理口号的运用对创设秩序井然的上课情境有一定的作用。
(二)具身——持续关注“习”的状态
“习课堂”最根本性的变革是全体学生高度参与的教学,学生学习的时间约占总时间的70%。习课堂追求学生积极饱满的精神状态,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活动。学生进入“习”的状态后,教师就要管理学生整个“习”的过程。当个别学生在“习”的过程中出现松懈、怠慢时,教师要及时发现,帮助学生恢复积极学习的状态。
1.手——敲章奖励、组织教学
在“习课堂”中,教师的手主要用来敲章奖励,比如在自由朗读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读完了两三遍就开始懈怠了,这时教师要走到学生的旁边,弯下身子倾听该生朗读,用手摸学生的肩膀,听他读20秒,帮助学生及时调整状态。在敲章的时候,教师一只手按着学生的书本,另一只手用力敲章,目的在于让全班学生都知道教师对该生表扬了,增强该生的荣誉感,激励其他学生获得表扬。
教师在组织学生读词语、读句子、段落时,手势也可以灵活变换。比如读第三声时,做第三声的手势,还可以根据词语的意思做相应的手势。学生读完后,教师还可以做让学生坐端正的手势,读得好时做出竖起大拇指等手势。手作为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要学会灵活运用。
2.口——示范朗读、语言激励
“习课堂”上教师的“口”用来表扬激励,这里的表扬一定要落实到学生的具体行为上。教师不要用“你们”“大家”这样的词语表扬整个群体,学生真正想听到的是教师对个体的表扬。教师要把表扬的主语从“你们”变成“你”,表扬的内容也要具体化,一定要真诚。比如“小A同学吐字清晰,朗读节奏富有变化”“小B同学的眼睛一直看着书,这就叫专心”“小C同学不读熟不做题,为你点赞”等。这样的表扬,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肯定,更激发了其他学生想得到教师表扬的心理,培养良好的竞争意识。
除了言语激励外,教师的口还要用来示范。教师的“口”除了表扬激励之外,还要经常示范朗读。示范朗读不是整篇整篇、大段大段地示范,要小步走,从读好一个词语、一句话开始,常常示范,日积月累,学生的朗读必定能有所长进。
3.足——勤加走动、均衡关注
“习课堂”以学生的“习”为主,任务一和任务三是学生的读,任务二和任务四主要以习题为主。无论是完成哪一个任务,教师都要走下讲台,去指导学生。教师不要习惯于往一条直线走,容易造成视线局限。正确的方法应该是走几步,看了两三个学生后抬头巡视全班,三步一回头看看有没有疑问的学生、有没有趴着做作业的学生、有没有注意力分散的学生等。这些都是教师接下来要重点指导的对象,他们等待着教师的引导、关注和表扬。一堂课下来,教师至少要走500步,才能保证全班至少70%的学生得到盖章奖励。教师一定要勤加走动,均衡关注到前排、后排学生,随时指导,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持续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验证——有效保证“习”的作业
“习课堂”的作业完成了,教师如何保证“习”的有效性呢?家常课要求作业批改做到:当堂完成,当天批改,当天讲评,当天订正。学生的作业当堂完成了,教师一定要当天批改,而且必须是先批改再讲评。没有针对性的当堂讲评百害无一利,首先,教师没有批改,无法知道哪些题错误率高,学生的理解力处在什么程度。其次,讲评的时候,学生只会急匆匆地把错题改掉,把正确答案抄下来,没有认真听教师的讲解。这样,学生的思维力得不到训练,下次再遇到这样的题,学生还是不会做。
只有教师先批改再讲评,才能保证作业的有效性。在批改的过程中,教师还能检验学生的听课效率,哪些学生全做对了,哪些学生基础题还会错,哪一组的作业是最干净的,哪一组的作业交上来最慢,等等。有些题目只有一两个学生做错了,教师就只要单独跟这一两个学生讲,而不需要从第一题讲到最后一题。讲评后,学生当堂订正,教师再批改,有问题的再个别指导。长此以往,学生作业的情况教师了如指掌,学生也习惯了这样的评改方式,做作业时遇到难题就会积极思考。作业的“最后一公里”做扎实了,学生的成绩自然会提高。
三、总结
“习课堂”是对一线教师语文家常课的改革,它把课堂时间真正还给学生,把学习主体还给每个学生,“习课堂”重视知识的即学即用,把传统教学的课外作业基本上都安排在课内完成。“双减”政策明确规定: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这和“习课堂”的初衷不谋而合,“习课堂”通过设境、具身即创设“习”的实践背景,持续关注“习”的状态,能保证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有效避免“无效作业”。学习任务单还包含奖励题,适合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完成,保证了作业的有效性,真正落实中小学高质量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