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研究
2023-10-26李思孜
文_李思孜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由于美术学科综合了心理与艺术等多方面的相关理念,所以学习美术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潜意识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更好地贴近生活,获得成长。
“2022 年版新课标”将艺术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聚焦于“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个方面,着力贯通核心素养和课程教学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通过学习美术提高自身艺术素养、重视审美。对此,作为美术教师,不能仅仅围绕美术技法进行教学,要学会让学生联系生活,提升综合理解能力,通过艺术思维发现问题与观察问题。
有效的审美感知
一年级的美术教学,重在激发儿童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儿童的审美感知。作为幼小衔接的过程,在这一阶段的美术课堂应注重教学的趣味性和生活化,将审美感知落实到课程各个环节,把握好美术学科中特有的图像识读教学。
例如,在“岭南版”美术一年级上册《美妙的小世界》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儿童了解自然界中的生物名称,更应该让他们观察自然界中的色彩、花纹与形状等,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勇于表达自身真实发现与感受的意识。再如,欣赏中国著名画家吴冠中的作品时,让他们了解抽象绘画更加注重传达艺术家的感受与情绪,而不仅仅是追求画作与客观世界的相似度,通过点、线、色构成画面,走出人们“画画一定要画得像”的认知误区。
如此,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去表达世界,寻找那些隐藏在生活中的点、线、色,用美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事物,加强对知识点的记忆与理解,发掘审美感知素养,提升感知能力,丰富审美情趣,进而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
趣味的艺术表现
艺术创作的过程也是人类精神世界产生的过程,是一种审美创造活动开展的过程。其中包含艺术体验、艺术构思、艺术传达三个层面。一年级儿童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动机很简单,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达不到构思这一层面,但有了前期的审美感知引导,当他们面对客观物象的艺术表现时,在实践中会感受到更多的趣味性。
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充满魅力和个人兴趣的世界,而不是充满事实与规律的世界。但只是让他们自己思考创造,而不提供指导思想和所需的环境条件,那他们的创作往往是流于形式的、空洞的创作。教师在课程设计时,应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对症下药”,通过多元的培养发展学生的美术素养思维,引导他们养成正确的作画方式和习惯。
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情感变化,大胆进行想象及创作。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教学内容与生活体验紧密联系,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注重知识与技能美化生活的作用,进而在生活中发现美,大胆地表现美。
丰富的创意实践
致力于积极的课程改革,南科大第二实验学校积极探索“统整项目课程”,创立了学科内统整、跨学科教学、跨学科统整、超越学科的主题统整等四大课程模式,多学科内容充分融合,齐头并进设计教学。
如一年级的“职业体验统整项目课程”,不同的组别会设计出有不同特色的人物。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美术教师充分发挥艺术组中美术学科特性,让学生快乐地感受和体验学习主题。前期,我们通过学习单的方式,向学生诠释项目主题的概念,让学生对其进行系统性了解。之后,我们带领学生进行职业画像。先让学生表达内心对于职业的所思所想,再通过观察记录不同职业人物的特征。课前,我们准备了人像形状模板纸,让学生以基础人像模型为参考,再根据不同喜好自由构想人物特征,创意描绘人物职业轮廓,锻炼了学生的构图布局能力与色彩搭配思维,从而创作出丰富的职业画像。
从儿童的视角去感受职业,用儿童的眼光去完成职业画像,让他们在课堂实践中体验职业身份的转换,可以从小培养他们的职业理想和热爱生活的美好信念。让学习走进生活,让生活联系学习,丰富的创意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对知识温故知新,激发了他们更多的可能性。
全面的文化理解
艺术的审美价值使其成为有力的传播媒介。早在先前孔子就提出了“礼乐相济”的教育思想,强调了“乐”的教育功能。从艺术扩展进行全面的文化理解与情感传播,是核心素养中非常重要的一点,艺术的教育功能隐藏在审美价值之中。学生通过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对于美术有了全面的了解后,对美术的理解可以升华到文化层面。
如法国近代美术史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的油画作品《拾穗者》,画面宁静庄重,传达出艺术家对农民生活的深刻同情,表达了其对农村生活特别的挚爱,我们通过作品背后丰富的情感彰显和深刻的文化价值,对学生进行教育。再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社会“疫情”的话题,引导学生将所思所想与所学美术技能方法结合,运用不同的艺术技法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随机生成创作设计,记录生活,记录真实。我们还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爱护大自然、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等方面的情感,提高他们对社会文化的关注理解。
核心素养教育在教学实践中至关重要,应从小抓起,从根引导。教育需要发现儿童,走进儿童的真实世界,追溯儿童成长中的本真状态。教育需要从内出发,倾听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研究儿童所表达的意愿,打破已有格局,走出已有经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