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们为何如此关注诺贝尔文学奖

2023-10-26苏素

留学 2023年20期
关键词:当代作家残雪诺奖

文_苏素

2023 年诺贝尔文学奖,花落挪威作家约恩·褔瑟(Jon Fosse)。有趣的是,在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前,中国作家残雪冲到了赔率榜的第一位,约恩·褔瑟则居第二位。而除了残雪外,中国当代作家余华、阎连科也同样榜上有名。

继2012 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这一奖项在中国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每年十月的诺贝尔文学奖,都能成为一个热点话题、一个饶有趣味的文学现象。一条条热搜、一个个弹窗消息都在引发全民的强烈关注。而在颁奖后,当届得主便会被推到“聚光灯”下,成为新晋“文学偶像”,他的作品将被大量搬上书架,带起一大波购书潮,甚至其人生经历和情感生活也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谈资。

只是相比于对诺奖作家本人的讨论,阅读其作品是一件难度更高的事情。就像今年的获奖者约恩·福瑟,在诺贝尔文学奖的官方页面上,有一个调查:你有没有读过福瑟的作品?截至北京时间10 月6 日晚,有7800 多人投票,其中91% 投给了“没有”。但这并不妨碍福瑟的作品在中国“身价大涨”。原价55 元的戏剧选集《有人将至》在某旧书买卖平台上,已经被炒到了6000 元。

不知花高价抢购到福瑟作品的人,读后是觉得实至名归还是曲高和寡?福瑟的作品并不好懂,诺奖委员会给福瑟的颁奖词是“表彰他的创新戏剧和散文,为无法言说的事物发声”。“无法言说”这一评价本身就很抽象。其代表作《有人将至》:一对情侣在海边的悬崖上买了栋老房子,准备过无人打扰的生活。面对无尽的大海、长夜漫漫的北极圈,两人的对话始终围绕着“有没有人来”展开。唯一的冲突就是前房主的拜访——那个“将至的人”使两人的关系开始变得岌岌可危。全剧没有复杂的情节,对白也极其简单,还一直在絮叨、重复。读者无法得知确定的主题是什么,只能模糊地感到作者是在探索现代人的一种精神困境。这对于看书讲究故事性、讲究情节起承转合的中国普通读者而言,自然是难以进入。在某书评App 上,很多读者的评价是“根本读不下去”“看完了,好无聊”“靠回车键写剧本的大师”“我读不了剧本,就像山猪吃不了细糠”。

诺贝尔文学奖通常被认为是文学领域最具权威性的奖项。在2012 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该奖项走进了更多中国寻常百姓的视野中,不再那么遥不可及。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仅是作家个人成就的体现,也是彰显一国文化实力的标志。中国当代作家残雪、余华、阎连科,能够屡次登上诺奖赔率榜,这无疑说明了世界对中国作家的认可,中国当代文学已与世界文化融为一体。即便大众不甚了解纯文学,也迫切希望作家能像奥运赛手一样,为国夺得“金牌”。

从另一方面说,诺贝尔文学奖也更具有大众色彩,是一种“高”却“可及”的存在。物理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得者,成果具有一定的专业门槛,如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之一卡塔琳·卡里科(Katalin Karikó),人们津津乐道于她的励志成长故事、培养女儿成为奥运冠军的“妈妈经”,但对其核苷碱基修饰的医学原理和医学价值,可能知之甚少。但对于文学奖的获得者,人们可以通过阅读作品来走进他的世界,就像每年关注高考作文一样,即便不熟悉,也能发表几分见解。更何况“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艺作品的衡量标准本身就带有争议性,这种争议性最容易引起广泛的互动和讨论。热议诺贝尔文学奖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了一种社交仪式,是否懂得甚至是否读过作品都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以何种姿态参与到这一话题讨论中以及如何紧跟这一文化潮流。

优秀的作品从不依靠嘉奖来增添光彩,伟大的文学家也不需要一个奖项来加冕。但我们仍相信,对诺贝尔文学奖的关注是件有意义的事。在纯文学被日益边缘化的今天,一年一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大概是纯文学得到最大曝光度的“高光时刻”。正如很多人或许听过流行歌曲《断桥残雪》,但未必听说过当代作家残雪。残雪的小说擅长用荒诞的情节、碎片化的结构、梦呓般的叙事手法以及沉闷的精神格调来刻画复杂的人性,被称为“残雪之谜”。这般晦涩、深刻的作品注定不会拥有大批读者。但在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大热人选后,残雪才第一次如此盛大地走进大众视野,很多“文学圈”外的普通读者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也开始读起了她的作品。诺贝尔文学奖给了读者一个了解冷门好作品的机会,激励全世界尊重文学、对严肃文学有所坚持。

作为普通读者,面对诺奖作品,我们仍可以读得懂就读下去,读不懂就放一旁。实际上无论是否“读懂”,当捧起作品的那一刻,读者与作者的对话就已经开始,每个人都能收获属于自己的启示,潜意识中对生活的认识也更为深刻,这就是文学的魅力。或许,人们关注诺贝尔文学奖还有一个深层原因,那便是在一个文学声浪式微的年代,每当文学被人们渐渐忘记的时候,每年都需要有这样一个时机,让我们重新讨论起文学。这就像一种不可缺少的大众文学生活,至少在这一刻,文学仍然能给人出神的体验,让我们走出日常麻木的时刻。

猜你喜欢

当代作家残雪诺奖
当代作家老照片
当代作家老照片
当代作家老照片
当代作家老照片
聚焦诺奖
雪中
残雪,为何能成诺奖热?
论残雪“新实验”文学的转向
诺奖也征服不了的好莱坞
屠呦呦获诺奖引发哪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