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高级日语教学改革初探
——以赤峰学院日语专业教学为例

2023-10-26

广西教育·D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学时学期日语

王 莹

(赤峰学院 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2012 年,赤峰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提出《学分制改革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总体方案》,正式启动学分制改革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明确了转型发展的战略地位,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我校日语专业成立于2008 年,目前走过了14 个年头,整体来看,日语专业尚处于发展初期,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师资储备均略显薄弱。“高级日语” 是日语专业大三年级的专业核心课,是大一、大二“综合日语”课程的后续,是日语专业学习高级阶段的重要基础课程。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建设的需要。因此,为配合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笔者以我校2019 级和2020 级日语专业学生(共37 人)为对象,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改革尝试。

一、现存的问题

(一)学生主体意识不强、基础设施配套不到位

高级日语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理论加实践课程。不同于低年级的基础课程,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填鸭式地讲授书本上的单词、语法、句型以及课文翻译等内容,而是让学生将重点转移到分析文章、理解其背后的语言文化背景上来,从而强化其阅读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让学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对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应用自如。但是,由于我院日语专业受到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对于很多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尝试举步维艰。例如学生更加习惯于低年级的背单词、语法、句型等机械性学习方式,被动接受教师布置的任务,对于自主思考、积极查阅、团队讨论、解决问题等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消极配合;从硬件来看,作为基础设施的智慧教室的欠缺、语音教室设备老旧、图书馆资源常年不更新等等,阻碍了高级日语教学模式的改革进程。

(二)通识课学时增加,专业课学时不足

为响应国家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目标,大学里增加了通识教育课程的学时和学分,相应的,专业课程学分和学时则被大大压缩,因此高级日语课程的学时数也随之减少。以本校的情况为例,2018年以前,高级日语课程一共开设三个学期,前两个学期分别为大三上学期和下学期,每周6 学时(共96 学时/学期),最后一个学期开设在大四上学期,每周4 学时(共64 学时/学期)。2018 年新培养计划实施以来,高级日语课程缩减至两个学期,分别为大三上学期和下学期,每周4 学时(共64 学时/学期)。因此,如何在学时的压缩和完成培养计划的要求之间取得平衡,在有限的学时内充分完成教学大纲的目标,则亟需打破传统的高级日语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改革[1]。

二、教学方式改革的尝试

以我校日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导向,结合我校日语专业的实际情况,笔者在近一年的日语教学中,尝试了如下的教学方法,并颇有体会。

(一)因材施教,采取汉日结合的双语授课方式

笔者在授课之前没有接触过日语专业大三年级的学生,对学生整理的水平并不了解。因此笔者在课程开始之前,采取了问卷调查形式,对大三年级日语专业学生目前的水平进行一个整体的把握。具体内容包括“个人资料填写”“日本文化问答”(包括“日本人传统以及特色名字的读音”“你所知道的四字熟语”“日本东北地区的县名”“七五三是什么意思”)、日汉互译(以较有难度的敬语和口语实际应用为主)、小调查(希望的授课方式、你认为自己目前处于日语能力水平测试的几级、目前拥有哪些资格证书、毕业想从事哪方面的工作)等等,通过此调查问卷,笔者大体把握了每个学生对日语的兴趣浓度、日语语言能力水平的高低,对日本文化和社会的了解程度、对未来的规划等信息。

根据调查问卷得知日语专业大三年级学生的整体专业水平欠佳,对于传统课堂上教师持续90分钟的全日语输出往往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感,从而导致精力不集中、事倍功半,大大降低了课堂效率。针对日语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个人意愿,笔者打破传统的高级日语阶段的全日语授课方式,采取汉日结合的双语授课模式,二者的侧重点不同。在引领学生进行课文背景的思考、段落要旨的总结等方面采取日语表达,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接触一定程度的日语口语并进行模仿、自身纠正,提高学生的口语语言表达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而在比较基础的单词语法重点难点提示、疑难解答、长句翻译等方面采取汉语讲解,让学生在母语的环境下轻松掌握知识要点,课堂效率得以提升。

(二)以学生为主体,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方式

2019 年,我校日语专业的高级日语课程更换了教材。将原来的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谭晶华主编的《日语综合教程》更换为大连外国语大学主编的《新经典日本语高级教程》系列丛书。该教材是对传统日语教学方式的一个颠覆,也是笔者尝试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教学模式的一个开端。同时,自2020 年3 月起,我校开始实施阶段性线上授课。笔者以此为契机,充分利用学习通、微信相关公众号、外语学习App 等网上资源,把现代社会网络的便捷以及学生的课余时间有效利用起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效获取知识的能力。并且初次尝试了翻转课堂等新兴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在开启一节新课之前,在泛雅学习平台为学生布置任务 (任务设置为任务点,每个学生务必亲自参与、亲自完成),任务涉及言语知识的学习、课文背景的考察、课文主旨的思考、课文思政点的探取等等。根据任务的不同,让学生以个人或以“分组任务”的形式完成。在课堂上,教师对任务点进行补充和讲解。引领学生从经济、社会、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所学的词汇、语法、句子、文章等,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扩宽学生眼界。同时做到“授之以渔”,引领学生从传统的“学习日语”过渡到“用日语学”,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研究能力。使学生在学习日语的同时,能够自主地从中日两国文化、习俗、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差异出发,能够更加有深度地去学习每一篇日语文章。

(三)提升课堂兴趣,采取“生生”互动式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互动式教学主要体现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引领、学生参与的简单模式。这种互动模式在提高学生在课堂的专注力、启发学生的思考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所以,在新兴教学模式的探索中,笔者对于互动式教学方式进行了发扬光大,除了保留师生间的互动之外,加入了“生生”互动的模式。旨在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新经典日本语高级教程第二册》的第八课《指》,原文为小说,对于学生来说是喜闻乐见并且通俗易懂的文章体裁,笔者特意抓住了学生的兴趣所向,又由于小说中的登场人数正好为每组组员人数,所以笔者让学生以分组的形式将整篇课文通过话剧的形式表演了出来,其他学生以评委的形式进行匿名打分。尤其要求学生通过对课文人物心理的分析,强调人物神态和身体语言。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度非常高,课堂气氛热烈。通过这样的“生生”互动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临场发挥能力,同时还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2]。

(四)建立课程思政框架,积极开展完整有效的课程思政

作为一名高校日语教师,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让学生能够掌握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日语语言能力,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从而为促进未来的中日交流、增加中日两国情谊、为两国间长远的互惠互利培养人才,实现立德树人的基本目标。

在日常的教学环节中,笔者将知识的讲授与思政教育融为一体,在培养学生日语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将爱国、励志、勤勉、求真、力行等思政元素有机地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同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既“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培养学生用外语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能力,在不断发扬光大我国文化的同时,引导学生辩证、包容地对待外来文化。

例如:本人在每周周五的高级日语课上,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以PPT 展示的方式,向学生用日语介绍本周国际或者国内发生的大事件以及和大事件相关的日语词汇,取名为“每周热词”。在大一新生入学后军训的当周,本人选取的热词为“军事训练”,和学生探讨了军训中常用词汇“踢正步”“站军姿”“军体拳”的日语表达方式,让学生思考军训的意义是什么(加深新生之间的羁绊、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刻苦耐劳的毅力、激发爱国热情等等)。最初学生可能只会说出单个词汇,通过不断提示和引导的方式鼓励学生说出完整的句子,提高日语表达能力。

对于课本里的思政元素的提取方面,本人进行了如下尝试。以《新经典日本语高级教程第一册》为例:

第二课的标题为“迷う力の素晴らしさ”(迷惑的魅力),导入文有这样一段话:また、皆さんは歴史上好きな、魅力的な人物はどのような人でしょうか。その人たちは、いろいろと失敗したり、迷ったりしながら生きてきた人たちではありませんか。少し回り道をしながらでも納得した生き方をしている人に私たちは魅力を感じるのではないでしょうか。(大家有没有你喜欢的、在你眼中极具魅力的历史人物呢? 这些人都是在不断经历失败、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度过了自己极其丰富的一生,这不就是其魅力所在吗?[3])于是,笔者趁机问了一下学生:では、皆さんは歴史上好きな、魅力を感じる人物はどのような人ですか。笔者和学生一起参与讨论,课堂气氛热烈。学生非常踊跃,积极在课堂上用日语陈述自己喜爱的历史人物、生平大事、英雄事迹等,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总结出喜爱此人物的几点理由并陈列于黑板上。学生在挑战比较有难度的日语表达的同时,提醒学生时刻不能忘记所有为实现国家解放、民族振兴、人民富裕而献出青春和生命的伟大的英雄们。

另外,在涉及现代信息发展的文章(第一课《情報の力関係》) 时,引导学生要善于分辨信息的来源,甄别有用信息和无效信息;在涉及人与自然类的文章(第九课《愛されすぎた白鳥》)时,引导学生思考应树立怎样的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中日间的自然观差异及相互借鉴之处;在涉及战争类文章时,引导学生牢记历史教训、热爱和平、报效中华;在涉及余暇娱乐类文章时,引导学生正确管理时间、制定学习计划和人生小目标,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为己所用等等。具体来说,可以将其贯穿到词汇、句型及文章内容的学习中,在引领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窥探语言心理和人际关系的建立;在引领学生理解文章时,除对文章内容本身进行深入剖析、挖掘内涵外,可以扩充文章的时代背景、中日文化交流背景及相关社会知识。

(四)摒弃“一锤子定音”,建立多样化的过程性考核体系

以往的评价体系为期末考核制度,学生一个学期的学习成果均通过几张纸质试卷来体现,考核形式过于单一且机械,存在不合理性。甚至有部分学生懈怠了一整个学期,通过考前一周突击的方式勉强通过考试,大大违背了学习和考核的初衷。我校近年来采取了过程性考核的方式,平时成绩为20%(作业、课堂表现、小组活动等),期末考试成绩为40%,阶段性考核为两次(各占20%),教师可以依据自己学科的特点,自行选择阶段性考核的方式。

对于两次阶段性考核,笔者进行了如下尝试。第一次阶段性考核为闭卷考试,题目类型为N1/N2模拟试题。重点在于使学生了解自己在日语国际能力测试过程中的实际水平,从而有的放矢。日语国际能力测试以及其他资格考试的合格证书对于学生就业来说,仍旧是一块分量很重的敲门砖,所以在进行素质教育的同时,仍然不能忽视资格考试、等级考试的重要性。第二次阶段性考核则不拘泥于传统的试卷形式,给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展示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凸显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例如,通过发表的形式进行和课文紧密相关的知识扩展。《新经典日本语高级教程第一册》 中第一课是《情報の力関係》,笔者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的理解,选择各个品牌中对于消费者冲击力非常强烈的logo 或者标语、宣传语进行PPT 发表,向大家介绍令你印象深刻的logo 或者宣传语,剖析其能够吸引眼球的原因,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面试环节打下一些良好的基础。在今后,预备采用更为广泛的考核方式,例如知识竞赛、辩论比赛、时事题材的小论文撰写等。

结语

2023 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也是赤峰学院创建赤峰大学、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今后,笔者将继续秉持我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目标,以日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素养为主要教学内容,在努力培养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上下功夫,为建成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而努力。

猜你喜欢

学时学期日语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学时压缩下有机化学教学方法探讨
新的学期 新的尝试
期末冲刺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卷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关于日语中的“のた”和“の”的研究
ACT和SAT的几个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