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稻机插秧综合配套栽培技术的应用

2023-10-26潘亚娟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3年9期
关键词:东辽县秧盘早稻

●潘亚娟

(东辽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吉林 辽源 136200)

东辽县位于吉林省中南部,属半湿润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5.2℃,四季分明、雨热同期。除了东辽河外,境内还有灯杆河、三道河等大小20 余条河流,黑土肥力充足,为水稻的高产栽培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近年来,东辽县响应政策号召,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在这一背景下探究水稻机插秧综合配套栽培技术的应用策略,对促进水稻增产、农民增收,助力东辽县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水稻机插秧前期准备

1.1 种子准备

选择品质优良的水稻品种,在晴朗天气进行晒种。将翻晒后的种子倒入清水中浸泡、去杂。捞出后沥干水分,进行种子消毒。将种子置于16%咪鲜·杀螟丹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中浸泡48 h,然后将水稻种子捞出,用流动的清水冲洗干净。挑选背风向阳、地势较高的地方,挖直径为100 cm、深度为80 cm 的地窖,在地窖底部铺一层作物秸秆或一块草垫,将温水预热的水稻种子用蛇皮袋或麻布袋装好后放入地窖,在种子上方填铺稻草,直至与窖口齐平,在窖口覆盖一层塑料薄膜,并用石块压住。每隔4~5 h 翻谷1次,24 h 左右水稻种子即可露白,当露白种子达到90%以上时,即可准备播种[1]。

1.2 基质与秧盘准备

育苗所用床土为水稻专用育苗基质,育秧盘为中国水稻所研发的18 行钵形毯状机插硬秧盘(规格为30 cm×60 cm)。根据水稻品种不同,秧盘用量略有差异:早稻用量25~30 盘/667 m2;晚稻用量20~25 盘/667 m2。

1.3 秧板准备

结合东辽县的气候条件,选择大棚旱育秧。根据大田面积确定秧田面积,两者比例为100∶1。划定秧田后,要做好清理地面杂草、疏松土壤、开沟作畦等秧田整理。畦面宽度1.8~2.0 m,保证秧盘能够横向并排放置3 盘。沟渠的宽度控制在30~40 cm,深度约为20 cm。可以在秧沟的上方设喷水龙头,避免在补充水分时直接冲淋秧盘。

2 机械插秧技术

2.1 育秧

根据东辽县的气候条件,早稻的播种期每年的4 月上旬,秧龄在3~4 周,单季稻的播种期没有严格要求,5 月下旬至6 月上旬均可播种。受早稻收获期的影响,机械插秧的播种时间要比常规手工插秧播种时间晚2~3 周,即6 月中旬至7月上旬播种,秧龄在2~3 周。

东辽县早稻机插秧以常规稻为主,播种量为120~140 g/盘(以干种计算)。单季常规稻机插秧播种量为100~120 g/盘,杂交稻为80~100 g/盘。如果是连作晚稻,常规稻的播种量为130~150 g/盘,杂交稻为80~100 g/盘。实际育秧时要结合具体情况灵活调节,如水稻品种的发芽率、千粒重等指标会对播种量产生影响,如果选择发芽率较高、千粒重较轻的品种,可适当减少播量,反之则应当增加播量。

播种后要在秧盘上方覆盖一层无纺布,一方面能够起到保温、保湿的作用,有利于加快种子的萌发速度;另一方面还可发挥防虫作用。但要及时揭膜透气、炼苗,防止温度过高导致新发出的秧苗被灼伤。无纺布覆盖时间为10~15 d,待秧苗健壮即可撤去。

2.2 苗期管理

播种后到秧苗长出1 叶1 心,此期必须要加强温度和湿度管理,保证秧苗正常生根、提高成活率;从1 叶1 心至2 叶1 心,适当调整大棚内的温度,早稻温度在20~25℃,晚稻温度在30~35℃。另外,如果天气较好,可将大棚的一角揭开,或将大棚的两头掀起,保证通风,通风时间10:00~15:00,这个时间段气温相对较高,可避免冻伤秧苗。在大田移栽前7 d,可将大棚全部揭开进行炼苗,保证秧苗适应自然环境。

3 大田移栽

3.1 精细整地

移栽前15~20 d 进行大田翻耕,能够使土壤变得松软,提高土壤的透气能力和蓄水保墒能力,破碎土块、捡出石块,为秧苗的生长创造良好的立地条件。翻耕后灌水耖平,保证泥烂田平,高低落差在3 cm 以内,田面浅水灌溉。对于土层相对较薄、养分并不充足的大田,在移栽秧苗前还要施入基肥。

3.2 适龄移栽

不同品种的水稻,机插秧苗的移栽时间有所差异。早稻秧龄要满4 周后方可移栽,而晚稻秧龄达到2 周后即可移栽。另外,移栽前可观察秧苗,如果叶龄在3 叶(最大不得超过3.5 叶),株高超过15 cm,并且叶片为青绿色,植株矮壮,则也符合移栽标准。秧苗移栽时尽量成块掀起,目的是降低漏插概率,并且保证扦插均匀,有利于提早返青。

3.3 栽植密度

合理密植能减少秧苗对大田土壤中水分、养分的争夺。根据大田肥力的不同,栽植密度也有差异。土层肥厚、肥力较高的地块,机插秧的株距控制在15~20 cm、行距30 cm,栽种基本苗的数量在1.7 万~1.8 万株/667 m2;肥力水平一般的地块,行距不变,株距要适当增加[2]。

3.4 合理穗粒结构

优质高产的水稻品种,产量达700 kg/667 m2,高产田应不低于750 kg/667 m2。群体质量指标为亩颖花量3000 万朵左右,有效穗达到25 万穗,穗粒数不低于120 粒,结实率达到93%,千粒重30 g 左右。

4 大田管理

4.1 水分管理

秧苗移栽至大田后到活棵期间都必须保证大田土壤湿润,以促进植株根系的生长。但是在灌溉时注意合理调控水量,防止深水灌溉导致根部呼吸不畅而出现死苗的情况;活棵期至够苗期,可适当降低土壤含水量,有利于分蘖发生;够苗期到叶龄余数2 期,分多次轻搁田,目的是抑制无效分蘖,促进有效分蘖生长;叶龄余数2 期至抽穗期,在大田建立浅水层,有利于大穗的形成;抽穗之后直到水稻收获前7 d,可采取间隙灌溉的方式,养根保叶,对提高结实率和增加粒重有良好效果;在收割前7 d 停止浇水。

4.2 合理施肥

根据土样测量分析结果,大田土壤中水解氮含量60~80 mg/kg、速效磷含量10~15 mg/kg、速效钾含量90~100 mg/kg,这种情况下施入的化肥应以氮肥、磷肥为主,辅以适量钾肥。施入氮肥18~22 kg/667 m2、磷肥10 kg/667 m2、钾肥5 kg/667 m2。氮肥需分阶段施入,其中30%以基肥施入,40%以分蘖肥施入,30%以穗肥施入(在抽穗前30 d 左右施入20%,在抽穗后14 d内施入10%)。钾肥和磷肥各自的70%作为基肥,30%作为促化肥[3]。

4.3 防除杂草

稻田杂草除了与稻苗抢夺有限的水分、养分,导致稻苗长势受到影响外,还会增加稻田中发生病虫害的概率。根据以往东辽县水稻杂草的防治经验,采用“双封一杀”杂草防除技术。“双封”指在大田整理后、秧苗移栽前进行一次土壤封闭除草,在插秧活棵后再进行一次封闭除草。这两次除草能够基本将大田中1年生禾本科杂草、阔叶杂草清理干净,显著降低后期发生草害的概率;“一杀”是根据大田中多年生杂草(如双穗雀稗、扁秆藨草等)的发生情况,选择针对性除草剂进行除草。使用化学除草剂治理田间草害时,必须严格控制农药用量,严禁过量用药,否则会导致杂草出现耐药性。另外,对于连续几年发生草害的地块,还要注意轮换使用不同种类除草剂。

4.4 病虫害防治

对于水稻病虫害应当坚持做到预防为主,对于已经发生的病虫害则要科学选择治理方法,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取得最佳的治理效果。东辽县水稻种植过程中比较常见的病害是条纹叶枯病,虫害的是水稻螟虫。

4.4.1 水稻条纹叶枯病该病病原通过灰飞虱传播,因此预防该病应注意及时清理稻田周边杂草,破坏灰飞虱的滋生环境,从源头上防止条纹叶枯病的发生。在播种前可使用20%菌虫清可湿性粉剂1000 倍液浸种48 h,或使用5%锐劲特悬浮剂拌种,再进行催芽、播种,能有效预防该病的发生。发病后,可使用48%乐斯本乳油75 mL/667 m2、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30 g/667 m2,两者混合后兑水120 kg,喷雾防治,每周用药2次,连续2~3 周即可取得显著效果。

4.4.2 水稻螟虫加强预防,推广使用双红外线电子测报系统,实现对田间虫害的动态监测和及时预报,随时掌握害虫活动规律,以便采取恰当的防治措施。机械收割应在深秋后焚烧稻茬,实现秸秆还田,同时清除沟边杂草,最大限度切断水稻螟虫的传播途径,降低害虫越冬成活率。选择抗虫害的水稻品种,施足基肥,促进水稻早生快发,也是降低虫害损失的有效措施。发病后,可选择开阔处放置黑光灯,利用水稻螟虫成虫的趋光性进行杀虫。也可选用化学药剂进行灭虫,如90%杀虫单可溶性粉剂800 g/667 m2兑水1000 kg,喷雾防治,清早或傍晚用药效果更佳,每3 d 喷药1 次,连续2~3 次可以杀灭90%以上的水稻螟虫。

5 总结

推广机插秧综合配套栽培技术,对实现水稻的优质高产有重要作用。东辽县在推广该技术的过程中,地方农技部门应当加强技术宣传与指导,尤其是药剂浸种与催芽处理、大田整地与秧苗移栽,以及病虫害的防治等方面,都是农民必须要掌握的技术要点,也是提高水稻产量、实现农民增收的关键。

猜你喜欢

东辽县秧盘早稻
早稻迎丰收
2021年全国早稻总产量2802万吨增长2.7%
2021年全国早稻总产量2802万吨 比2020年增产72.3万吨
宋代早稻若干问题探讨
一种插秧机钵育秧盘的低成本3D打印技术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东辽县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存
秸秆秧盘育苗效果研究
水稻秧盘形变测度方法与等级评价研究
水稻秧盘高速播种配套技术的发展与分析
基于MATLAB的东辽县电网累年故障数据处理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