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汶上县“人防+智防+物防+机防”绿色防控新模式技术集成推广

2023-10-26朱庆荣沈志河杨文营胡英华

农业科技通讯 2023年9期
关键词:汶上县病虫植保

朱庆荣 沈志河 杨文营 胡英华

(1.山东省汶上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山东汶上 272500;2.济宁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山东济宁 272000)

汶上县地处鲁西南部,耕地面积6.26 万hm2,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常年稳定在10 万hm2左右,总产稳定在80 万t 以上,高标准农田5.12 万hm2,土地流转率79.14%,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因病虫为害年均造成粮食损失较大。为实现山东省“两增两减”虫口夺粮促丰收行动目标,汶上县深入推进粮食绿色高质量发展工作,以“绿色植保、公共植保、科学植保”为理念,积极探索“人防+智防+物防+机防”四位一体粮食绿色防控新模式,强化模式集成推广与应用, 大大减轻了病虫害对粮食增产稳产的影响,稳住了农业基本盘。

1 病虫害发生概况

汶上县气候适宜,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雨热同季,县境内以平原为主,常年种植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甘薯、蔬菜等作物,病虫草害发生种类多,全县农作物常发性病虫害有150 余种,其中为害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的有害生物有60 余种。 近年来,受气候、耕作制度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作物病虫害为害程度加重,暴发性、突发性、流行性、迁飞性病虫害呈多发频发态势。 小麦条锈病、赤霉病、茎基腐病、玉米南方锈病,蚜虫、草地贪夜蛾、玉米螟,大豆点蜂缘蝽、甜菜夜蛾、烟粉虱等病虫害发生频次高,常年累计发生面积380 余万亩次, 严重影响着粮食生产安全。

2 主要做法

2.1 坚持监测先行,构建强有力的“人防”技术队伍

2.1.1 县乡联动开展有害生物监测预警 县乡两级农技人员每年从2 月下旬开始,按照《农作物病虫调查历》, 对各种作物田科学开展系统调查和大田普查。 系统调查每3 d 一次、大田普查每7 d 一次,及时掌握病虫发生消长动态,准确发布病虫信息和预报,利用互联网、移动终端等向各乡镇农办、种粮大户、科技示范户、新型农民经营主体年发布病虫情报20 余期、下发技术指导意见10 余期,科学指导农民进行适期防治、达标防治,实行“一虫一策、一病一方”,实现减药控害。

2.1.2 配齐配足基层农技力量 每个乡镇配置植保测报员1~2 人, 负责本辖区的病虫监测及防治技术指导工作,及时上报病虫监测情况,加强上下信息互通,确保各类病虫害“早发现、早报告、早防治”。

2.1.3 大力培育乡村植物医生 分区域、分作物、分时令开展常态化技术培训,年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农民合作社骨干、土专家等2 000 多人,以农促农、以农带农,种植户对常发性病虫害达到会识别、会防治,确保各项技术第一时间“零距离零沟坎”推广到田间地头。 2020 年、2021 年、2022 年连续3 年,小麦条锈病发生早、来势猛、扩散快,汶上县及早制定了坚持“带药侦查、打点保面”的防控策略,采取“发现一点、防治一片,发现一片、防治全田”的预防措施,积极组织县乡农技人员,广泛发动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高素质农民、植保服务组织、村干部等2 000 余人拉网式的进行排查,县乡村三级联动,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田,打响了监测防控小麦条锈病的“人民战争”,对田间平均病叶率在0.5%~1.0%的田块,用氟环唑、戊唑醇、丙环唑等杀菌剂,及时开展了大面积应急防治,抑制了病害扩散流行。 做到了早发现、早报告、早防治,有效遏制了小麦条锈病的扩散流行,保障了夏粮稳产丰收。

2.2 坚持精准研判,构建全方位“智防”科技载体

2.2.1 运用智能化农作物病虫害数字监测预警平台2017 年, 汶上县被国家纳入植保工程能力提升项目建设县, 实施了农作物病虫害智能化预警监测能力建设项目。 建设智能化监测预警平台6 个,科学布设了智能化、自动化监测设施,实时监测和早期预警,形成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网络。 通过物联网、云服务、大数据等可以自动完成虫情信息、病菌孢子、农业气象等环境因子的图像及数据采集分析, 农技人员不用出门可及时远程掌握田间病虫发生情况、作物生长状况、灾害突发情况,准确把控区域内农业有害生物发生发展动态, 及早制定病虫害防控应急预案,科学发布病虫害预警预报,实现了重大病虫疫情精准化监测[1]。

2.2.2 运用智慧性诱测报系统 利用性信息素引诱雄性成虫,年安装性诱监测诱捕器300 套,以“美人计” 对靶标害虫形成良好的监控, 针对性地收集数据,精准计数,分析研判虫情发生趋势,提高对靶标害虫监测预警的时效性和准确性[2]。 近年来,智慧性诱测报系统对准确把控玉米螟、 草地贪夜蛾等夜蛾类害虫的发生消长动态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2.2.3 运用标准化病虫观测圃 在县科技示范厂,建设标准病虫观测圃0.67 hm2, 分季节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定时规范监测各类病虫害发生消长情况和消长规律, 为指导农民大田有效防治病虫提供了科学依据。

2.3 坚持生物绿色高效, 构建多层次“物防” 支撑保障

2.3.1 实施杀虫绿色防控 整合 “重大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农业产业社会化服务”“高标准农田建设” 等项目资金, 共计500 余万元,开展实施杀虫绿色防控。 累计安装太阳能杀虫灯2 000 余盏、粘虫板300 多万张、性诱捕器2 000 多套,实现1.3 万hm2病虫害绿色防控,有效控制了蛴螬、棉铃虫、甜菜夜蛾等重大病虫害的发生。据2021 年统计,郭仓南洼方田220 盏太阳能杀虫灯6-7 月共诱杀各类害虫216 万多头,平均单灯日诱杀害虫量160 多头,降低了害虫为害基数,施药次数减少1~2 次,减少30%的化学农药用量[3]。

2.3.2 推广抗病品种, 实施种子统一包衣 通过政府采购等激励措施,推广了济麦22、太农198、山农20、济麦44 等小麦品种,推广了鑫瑞25、登海605、登海618、德单123 等玉米品种,推广了齐黄34、荷豆33、圣豆5 号、安豆203、山宁29 等高产、抗病、抗逆性强的大豆优质品种。 采用隐蔽施药技术, 用27%苯醚·咯·噻虫或11%唑醚·灭菌唑等实施种子统一包衣,种子包衣率达100%。 有效预防了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土传病害、地下害虫和苗期病虫危害,延后了苗期施药时期,减少了农药施药次数和使用量[4]。

2.3.3 推广健身栽培技术,开展农业绿色防治 小麦推广深耕深松、适期晚播、宽幅精播、播后镇压,玉米推广单粒精播、种肥同播、合理密植,大豆推广免耕精播、轮作换茬等健身栽培技术,搭建合理群体结构,提高了植株抗病抗虫抗逆能力, 达到了减药控害的目的。

2.3.4 实施重大病虫害防控物资储备 充分利用各级财政重大病虫防控补助资金,每年开展“两增两减”虫口夺粮促丰收行动,提前谋划农药、器械、防治服务等政府采购,2022 年春季采购杀虫剂15 t、杀菌剂10.8 t、叶面肥35.8 t,开展小麦“一喷三防”统防统治4.77 万hm2,秋季采购杀虫剂10.8 t、杀菌剂21.6 t,开展玉米大豆“一防双减”“一控双增”统防统治4.76 万hm2,实现夏粮秋粮统防统治全覆盖。 2023 年4.94 万hm2小麦 “一喷三防” 的防控药剂及飞防服务已采购到位,共采购杀虫剂11.12 t、杀菌剂8.9 t、叶面肥11.12 t。在防病治虫的同时,合理增施叶面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等,药肥混用、保粒增重,实现防病治虫与单产提升的有机统一。

2.4 坚持统防统治,构建全覆盖“机防”现代装备

汶上县政府高度重视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的壮大与发展,积极整合资源,科学设置项目,大力扶持发展植保专业化病虫害防治服务组织。2011-2013 年山东省财政扶持汶上县专项资金共计260 万元,全部购置了植保无人机、高地隙喷杆喷雾机、拖挂式喷杆喷雾机等大中型植保机械80 余台,扶持了汶上县专业化防控队伍的初期建设。2019-2020 年国家农机购置补贴项目扶持补助资金380 万元, 购买高地隙喷杆喷雾机150 多台、 植保无人机56 架,2019 年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扶持补助资金26 万元,购买植保无人机14 架,助推了全县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的健康发展。 截至目前,全县共发展各类专业化服务组织207 个, 其中植保专业化服务合作社46 家,从业人员1 500 余人, 拥有无人植保飞机近250 余架、大中型植保机械600 多台。 2011 年以来,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在小麦、玉米化学除草、小麦“一喷三防”、玉米“一防双减”,大豆、蔬菜等经济作物防控工作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2.4.1 运用植保无人机精准高效“空防” 2015 年以来,持续开展小麦“一喷三防”、玉米“一防双减”“一喷多促”、大豆“一控双增”等重大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累计出动植保无人机3 000 余架,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73 万hm2,病虫害防控效果在85%以上,损失率控制在4.8%以下,农药使用量减少30%以上,节约用水量90%[5-6]。

2.4.2 运用高地隙喷杆喷雾机均匀高效“低防” 在小麦、玉米、大豆苗期进行化学除草、病虫害防治,选择高地隙喷杆喷雾机,利用其大水量匀速作业、均匀喷雾的优势,作业效率高,除草、防病治虫效果好,农药使用量减少20%以上。 年出动高地隙喷杆喷雾机400 余台,开展小麦、玉米、大豆等病虫草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达200 万亩次。

2.4.3 运用带状复合种植喷药机安全高效 “双防”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喷药机, 在玉米3~5 叶期、大豆2~3 片三出复叶期苗后茎叶化学除草, 运用双药箱水冲式隔帘 “双防” 喷雾、 隔开施药, 安全高效。 2022 年全县0.33 万hm2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 采用100 台带状复合种植“双防”喷药机实现2 d 完成喷药。

3 取得的成效

通过实施“人防+智防+物防+机防”四位一体绿色防控新模式的应用, 有效助推了汶上县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解决了一家一户防治难、成本高、效率低、效果差的难题。 小麦、玉米、大豆三大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控效果在85%以上,危害损失率在4.8%以下,绿色防控覆盖率61.6%, 化学农药使用次数减少1~2 次,使用量减少31.4%,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明显,粮食持续连年增产丰产,2022 年全县小麦平均亩产达563 kg、 玉米平均亩产685 kg、 大豆平均亩产245 kg,粮食总产量达到87.4 万t。 2021 年汶上县获评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和统防统治创建县,2022 年11 月 “人防+智防+物防+机防” 四防模式被山东省农业农村厅作为典型案例在全省推广宣传。

4 示范及推广工作展望

积极开展“人防+智防+物防+机防”四位一体绿色防控新模式的示范和推广是有效减轻病虫危害、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手段, 也是助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的迫切需要。 该模式的推广应用受到了各级政府的充分肯定与支持, 同时也得到了广大经营主体和科技人员的接受与欢迎。 模式的普及与应用还应强化以下几点,一是与落实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相结合,优化农业重大有害生物防灾减灾应急预警机制,充分用好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补助资金和重大病虫害防控救灾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二是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进一步壮大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实施服务组织建档立卡和动态管理, 引导统防统治向农作物全生长期、全程化、整建制方向发展;三是强化县乡村三级植保组织体系, 持续推进植保体系建设,配齐配强专业人员和村级植保员,确保病虫防控责有人负、活有人干、事有人管;四是强化指导服务,逐级组建专家技术组,层层建立分片包干责任制,确保指导服务高质高效,重大病虫害防控关键时期,专业精干力量集中下沉,进田间、下地头,面对面、手把手指导生产主体开展防治; 五是推进智能化监测设备、新型植保药械应用,实现病虫害监测防控常态化快速反应,形成病虫害“监测—发生—预警—防治”防控闭环;六是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好电视、广播、报刊、网络、微信公众号等各种媒体平台,大力宣传防控病虫害、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营造社会关注、各方支持、广泛参与的良好社会舆论氛围。

猜你喜欢

汶上县病虫植保
2021年《广西植保》总目录
壶关县:开展2021年植保无人机操作手培训
果园病虫无公害防治助农提质增效
青春献蓝天 浩气留青山——追记山东省济宁市生态环境局汶上县分局董鲁光
玉米中后期病虫防控技术
汶上县玉米种植新技术推广途径探析
选用对口药剂 适期防治病虫
植保机何时走下“神坛”
汶上县少先队“微信群矩阵”凝聚10万人气
植保无人机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