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碳目标下云南省农业绿色转型发展路径

2023-10-26王胜春

农业科技通讯 2023年9期
关键词:云南省农产品转型

王胜春 汪 秀

(1.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昆明 650201;2.贵州财经大学 贵州贵阳 550052)

工业革命以来,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在全球范围内的大量排放使得全球变暖现象日趋严重。 在过去的100 年里,全球气温平均升高了0.9℃,温室效应引起的碳排放问题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肩负大国责任感和使命感,于第75 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了“双碳”战略目标, 即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 年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 年实现碳中和,这就需要我国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优化促进作用, 发展低碳经济[1]。 目前三大产业之中,除了工业导致的碳排放量激增外,农业中的柴油、农药、农膜等农资的滥用也对碳排放总量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我国农业的碳排放总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7%, 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绿色转型。 值此挑战和机遇,云南省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通过强化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加强产地保护与治理、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构建农业绿色发展体系等措施来发展低碳农业, 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农业绿色转型[2]。

1 云南省农业发展现状

云南省具有低纬高原季风气候特点,“立体气候”明显,气温变幅小,昼夜温差大,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 十分有利于农作物干物质积累, 具备农业创高产的气候条件,享有中国“核桃之乡”“水果之乡”“乳牛之乡”“云南小粒咖啡发源地” 等多种美誉。 其农业资源丰富, 品种、 质量均在全国位于前列, 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省。 2022 年全省农业产业增加值达4 012 亿元, 同比增长4.9%, 增速高于全国平均0.8 个百分点, 占全国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15 年的3.56%上升到4.63%; 全省经济作物播种面积4 400 余万亩,同比增长2.7%。 通过融合发展,延伸产业增值收益,以示范创建为引领,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园区、产业集群、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强镇建设。 同时通过加大政策引导, 快速拉动农业投资,2022 年全省农业投资同比增长32.5%,投资总量和增速均居全国前列。 总体而言,云南省农业发展稳步向好, 为推进云南省农业绿色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在虽具备传统农业的发展优势,但双碳目标、 低碳经济和农业绿色发展对云南省农业的生产方式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目前云南省农业绿色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 与双碳目标提出的现实需求和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向往尚存差距。 为此, 要准确识别制约云南省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的关键问题,科学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建议。

2 云南省农业绿色转型的必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人民群众的民生福祉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视野, 肩担双碳目标、发展低碳经济的大国责任感,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3]。 云南省位处我国西南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其农业一直是该省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以及消费升级的需求压力, 云南省应该充分认清生态环境的极端重要性和面临的严峻形势,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要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推进农业绿色转型[3]。

云南省地形复杂,横断山脉纵贯其境,农业用地资源相对较少, 而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土地资源及农用化肥、农药等化学要素,这些化学物质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水体和土壤的污染,加剧温室气体的排放,进而破坏生态循环和影响人类健康,因此传统的农业生产是难以持续发展的。而采取绿色的生产方式,通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进种植结构、建设绿色食品品牌等措施,促进云南省农业绿色转型, 一方面可以解决土地资源紧缺和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 另一方面还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土地碳汇能力,有利于加快实现碳中和目标。 同时云南省农业绿色转型发展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必要举措, 过去云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 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破坏云南省整体的农业品牌形象,市场认可度低,不利于农业品牌的建设和塑造, 并且农民无法享受到生态环境优势带来的红利, 而推进农业绿色转型一方面可以加强云南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 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提供有力支撑,促进农产品升值;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升级和农业增效,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因此, 云南省农业绿色转型发展是充分且必要的, 不仅可以解决传统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还能有效地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顺应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实现双碳目标。 政府需要加大对农业绿色发展的支持力度, 加强政策引导, 通过推广绿色农业技术、 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措施,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3 云南省农业绿色转型面临的困境

3.1 农业绿色发展环境复杂

“十四五”期间,云南农业绿色发展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内部矛盾不断凸显。 一是农业发展基础支撑不够。 全省高标准农田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 个百分点,其农田灌排设施配套仍不完善,资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问题并存,部分山区农田灌溉条件差,农业生产“靠天吃饭”问题依然突出,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比全国低20 个百分点。 加之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没有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制约着产业转型升级的推进,支撑产业压力大。 二是农业产业链条短。 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仅为1.68∶1,低于全国2.4∶1 的平均水平,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 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仅占农业总产值的3%,低于全国2 个百分点。三是品牌体系尚未形成。云南省农产品品牌不少,但存在小、散、弱、乱等现象,能够代表云南核桃、茶叶、咖啡、贡米、橡胶等特色优势产品的品牌还处于单点营销阶段, 未形成品牌体系合力,增加了企业的营销成本,难以提升区域绿色食品产业的知名度。四是龙头带动能力不强。全省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39 家,占全国总数的2.5%,销售收入仅占全国的1.6%。五是外部风险挑战持续加大。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 新冠病毒疫情对全球经济冲击仍在持续,农业外部发展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增加。 非洲猪瘟、草地贪夜蛾等时有发生,农业生产风险因素仍然较多。

3.2 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云南省大部分地区都是山区和丘陵地带, 农业生产的土地往往是通过砍伐山林和开垦荒地获得的。 首先,这种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会造成土壤的疏松和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质量的下降和养分流失,而这些养分和土壤颗粒最终流入水体中, 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其次,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导致污染。 在云南省的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畜禽养殖等投入品的使用过程中, 经常存在滥用和滥排的现象, 导致水土中积累了大量的农药和化肥等有害化学物质,而畜禽养殖业中粪便、尿液等有机物质的乱排放,导致周边水体的富营养化,严重污染了土壤和水体的生态环境。 此外,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传统的耕种方式、 大规模的集约化农业和广泛的农作物种植结构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污染问题。

3.3 农业产业支持保护体系建设不健全

虽然近年来中央、 省在增加农业投入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 但云南省各个市州的农业战略部署相对滞后。 首先,政策方面的不完善使得农业经营主体在进行生产经营中缺乏一定的保障, 如对农产品价格的补贴、 税收减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不到位,导致农民的收益受到限制,很多农企错失获得政策红利的机会, 此外农业政策的制定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政策适应性较差,很难满足当前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的需要。 再者, 从农业绿色转型的发展需要看,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产业流动仍有诸多障碍,农业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银行贷款难度大等问题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性解决; 农业技术服务是支持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但云南省的农业技术服务存在较大的问题,包括技术人才缺乏、技术服务机构不足等。 这些问题使得农民在生产过程中缺乏科学指导和技术支持, 无法有效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限制了农业产业的发展。 最后,云南省农业市场机制尚有不足之处, 市场环境的不稳定性、农产品的供应和销售渠道的狭窄、农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等,严重限制了农业绿色转型。

3.4 农业生态价值实现机制尚不健全

2021 年,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 《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首次将“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以文件形式进行了制度化表述[4]。 此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也再次强调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要求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5]。 要想促进云南省农业绿色转型升级,关键在于建立健全农业生态价值实现机制, 将生态保护与农业生产相结合, 通过生态保护的方式保护土地、水源、空气等自然资源,使农业生产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得到发展,提高土地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农业生态价值认证体系, 让绿色产品的收益高于普通农产品, 让农户在绿色发展过程中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 当前,云南省虽然初步建立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顶层设计方案,但在实施细节上,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性与农民特别是小农户的获得感和收益感还不相称,亟待进一步出台细化政策,从政府主导和市场引导两方面发挥作用。

3.5 行业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当前, 我国社会公众对绿色农产品价值的认知多停留在食品安全和健康层面, 一方面对绿色农产品环保、节能减排等方面的社会贡献认识不清,加之目前绿色农产品行业管理机制不完善, 绿色农产品防伪监管体系尚未健全, 导致市场上假冒绿色农产品谋取非法利益的行为屡见不鲜, 对云南省绿色农产品的品牌形象构成了严重损害, 农民无法获得相匹配的利润,消极种植绿色生态农产品,阻碍了云南省农业绿色转型。 另一方面现行绿色农产品标准缺乏系统化推广,社会公众对多层次、多元化的绿色农产品识别能力较弱,对具体细节难以进行区分,对绿色农产品的价值判断和购买选择造成了一定影响,导致云南省绿色农产品产业规模长期增长乏力,难以实现农业绿色产业的持续性发展。

4 云南省农业绿色转型的对策与建议

4.1 强化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

建立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将用地与养地相结合,以实施农业绿色生产为核心,集成推广绿色生产、综合治理的技术模式,对土壤污染严重、区域生态功能退化、 可利用水资源匮乏等不宜连续耕作的农田实行轮作休耕,以提高耕地的综合利用效率[6]。 同时,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配套建设耕地质量监测体系,进一步完善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工作, 为耕地轮作休耕制度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另外,配合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协同推进农业节水工程,因地制宜,推行管灌、喷灌、微灌、集雨补灌、水肥一体化、覆盖保墒等技术,分区域规模化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大幅提高有效灌溉面积,提高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4.2 加强产地环境保护与治理

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 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测土配方施肥,强化病虫害统防统治和全程绿色防控。 云南省政府应该积极完善农药风险评估技术标准体系,加快实施高剧毒农药替代计划。 建立农业投入品电子追溯制度, 严格农业投入品生产和使用管理,支持低消耗、低残留、低污染农业投入品生产。 全面推进秸秆和畜禽粪污等资源化利用[7]。以云南省“九湖”流域为重点区域,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建设农业面源综合治理示范区,探索农业湿地与面源污染监测体系建设,加快农田氮磷流失生态拦截工程建设, 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预警,完善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体系,建立健全产地环境省级监测控制点位, 构建覆盖全省的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信息管理平台。

4.3 构建农业绿色发展体系

首先要打造好绿色农产品产业链, 深度挖掘绿色农产品的附加值,带动绿色产业融合发展,统筹产地、销区和园区布局,形成生产与加工、产品与市场、企业与农户协调发展的格局[7]。 坚持政府主导、企业集中、功能集合,充分利用云南省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 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的集聚,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其次要完善农业绿色发展的生产体系,大力推广与应用绿色农业技术,减轻水土资源及环境污染。 最后要构建绿色农产品的流通体系,依托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整合设施存量,合理配置增量,按照“集聚发展要素,形成产业集群”的要求,构建“一核心、三区域”物流集聚区及“5+4+N”物流节点空间布局体系的现代物流产业布局, 同时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城镇设立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推广农超、农社(区)、农企等产销对接模式,搭建好农村综合服务平台,提升物流综合服务能力。

4.4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在云南省“九湖两江”流域大力推广“水稻+”综合种养模式, 探索水稻田保护和农业绿色生态发展路径。 努力挖掘粮食生产潜能,大力发展晚秋粮食生产和冬季农业开发,扩大小杂粮、小杂豆、马铃薯、鲜食玉米等粮食作物面积。 纵深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围绕粮食、茶叶、花卉、水果、蔬菜、坚果、咖啡、中药材、生猪、肉牛等绿色食品重点产业,抓住种子和电商两端,推进设施化、有机化、数字化发展[8]。 同时巩固临沧市、普洱市、德宏州、西双版纳州等适宜区种植面积,加快中低产蔗田改造,加强适宜丘陵山地机具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

5 结语

农业绿色转型是指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从源头上减少农业碳排放, 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从当前的农业经济发展形式来看,以生态建设为导向的农业绿色发展是未来的趋势和方向, 在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实现“双碳”目标已成为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共识。 推进云南省农业绿色转型发展,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和资源有效利用,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力,是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云南省农产品转型
云南省安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民国初期云南省议会述论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转型
云南省瑞丽市老年大学之歌
近31年来云南省潜在蒸散量的时空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