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佛光寺塔坪新发现唐“没故和尚”经幢研究
2023-10-25李小龙韩炳华
李小龙 韩炳华
摘要:2022年7月,佛光寺塔坪步道整修过程中,在杲公和尚塔东南方向发现一截经幢幢身。经幢八面,正面题额“奉为没故和尚造佛顶陀罗尼经幢”,第二面线刻“圣老人(文殊菩萨)见佛陀波利像”,第八面有“会昌二年”纪年。经研究,该经幢应为佛光寺僧众专门为“没故和尚”修建的一座墓幢,是目前五台山地区已知年代最早的经幢实物,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对唐代经幢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佛光寺 没故和尚 佛顶陀罗尼经幢 会昌二年
Abstract: There was a section of a Buddhist stone pillar discovered in the southeast of the Gaogong Pagoda during the renovation of the paveway of Foguang Temple in July, 2022. On the front side of the octagonal stone pillar, the inscription is titled as “for worshiping Monk Mogu to build the pillar with Usnisa Vijaya Dharani Sutra”, the second side is engraved the image of Manjusri meeting the Buddha, and there is the date “the second year of Huichang Reign”. Therefore, this was probably a tomb pillar built by the monks for memorial of Monk Mogu. It is the oldest Buddhist pillar in Wutai Mountain area so far,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studying the Buddhist stone pillar and buildings in Tang Dynasty.
Keywords: Foguang Temple Monk Mogu Stone pillar with Dharani Sutra Second year of Huichang Reign
佛光寺塔坪位于忻州市五台县豆村镇,东南距佛光村约1500米。现存有唐、金等时期墓塔四座。其中三座距离较近,一座位于墓塔群东北方的山沟之中。四座墓塔中,最大的一座平面呈方形,为唐代“解脱禅师塔”;该塔西侧不远,为“杲公和尚塔”,塔身有“金泰和五年”(1205年)碑碣(现已丢失)。剩余两座均为无名和尚塔,暂不知其归属。
2022年7月6日,佛光寺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项目施工方在对塔坪步道进行拓宽作业时,于“杲公和尚塔”东南约35米处的耕地中,发现一经幢构件,即“没故和尚”经幢幢身。该经幢距地表约50厘米,其西侧不远为冲沟,东南方向为普通和尚墓区,GPS坐标:38°52′22.98″N,113°22′43.51″E,海拔1228米(图一)。目前仅发现经幢幢身,八边形,正面(第一面)题额可见“奉为没故和尚造佛顶陀罗尼经幢”字样。
一、“没故和尚”经幢基本信息
经幢为青石质。幢身残高126厘米,顶部微向内凹,八边形,直径(内接圆,下同)约45厘米,底部同样为八边形,直径约47厘米;幢身八面,每面上宽18、下宽20厘米;顶部正中有用于拼接使用的圆形榫接凸起,底径约16、高约10厘米(图二)。
经幢每面刻字十列,每列字数依据空间确定,大体相当。经幢字径一般为1.5厘米,字间距0.5~1厘米,阴刻楷书,字迹规整,但排列不甚整齐。比对佛光寺唐大中十一年经幢和唐乾符四年经幢,“没故和尚”经幢幢身底部应已残断、缺失,导致内容不全。第一面补齐文字后,每列约58字(以最长记,下同);第二面补齐文字后,最长一列62字;第三面补齐文字后,一列最多可写71字。
以经幢第一面内容为例,每列缺少13~16个字。考虑到经幢底部基本平整,且经文刻字局部存在间隔的情况,以每列缺16字为准,对幢身进行复原。经过测量,经幢16个字的长度约为32厘米,故而推测幢身实际高度在160厘米左右。
幢身第二面上部镌刻有“圣老人(文殊菩萨)见佛陀波利像”(图三),讲述的是文殊菩萨在五台山虒阳岭化身老人,让佛陀波利回“西国”取“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故事。图中圣老人居左,手持禅杖,长眉长须,身形高大,佛陀波利站在老人对面,左手持念珠,右手行单掌礼,虔诚求教。图像与《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并序》中的相关记述相呼应,是五台地区目前所见最早的,刻于幢身上的图像样式。
经幢释文(图四):
【第一面题额】
奉为没故/和尚造佛顶/陀罗尼经幢」
【第一面录文】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并序」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者婆罗门僧佛陀波利仪鳳元年从西国来至此土到五台山次遂五体投地向山顶礼曰如来灭后众圣潜灵唯有大士文殊」师利于此山中汲引苍生教诸菩萨波利所恨生逢八难不睹 圣容远涉流沙故来敬谒伏乞大慈大悲普覆令见尊仪言已悲泣雨泪向山顶」礼礼已举头忽见一老人从山中出来遂作婆罗门语谓僧曰法师情存慕道追访圣踪不惮劬劳远寻遗迹然汉地众生多造罪业出家之辈亦多犯」戒律唯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能灭除众生恶业未知法师颇将此经来不僧曰贫道直来礼谒不将经来老人曰既不将经空来何益纵见文殊亦何」必识师可到向西国取此经来流传汉土即是遍奉众圣广利群生拯济幽冥报诸佛恩也师取经来至此弟子当示师文殊师利菩萨所在僧闻此语」不胜喜跃遂裁抑悲泣至心敬礼举头之顷忽不见老人其僧惊愕倍更虔心系念倾诚回还西国取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至永淳二年回至西京具」以上事闻奏 大帝大帝遂将其梵本入内请日照三藏法师及勅司宾寺典客令杜行顗等共译此经施僧绢三十疋其经本禁在内不出」其僧悲泣奏曰贫道捐躯委命远取经来情望普济群生救拔苦难不以财宝为念不以□□关怀请还经本流行庶望含灵同益帝遂留」翻得之经还僧梵本其僧得梵本将向西明寺访得善梵语汉僧顺贞奏共翻译帝□□请僧遂对诸大德共贞翻译译讫僧将梵本向」
【第二面录文】
五台山一入□余不出今前后所翻两本并流行于代小小语有不同者幸勿怪焉至垂拱三年定觉寺主僧志静因停在神都魏国东寺亲见日照三藏法师问」其逗遛一如上说志静遂就三藏法师谘受神呪法师于是口宣梵音经二七日句句委受具足梵音一无差失仍更取旧翻梵本勘校所有脱错悉皆改定」其呪初注云最后別翻者是也其呪稍异于杜令所翻者其新呪改定不错并注其音讫后有学者倖详此焉至永昌元年八月于大敬爱寺见」西明寺上座澄法师问其逗遛□如前说其翻经僧顺贞见在住西明寺此经能救□幽显最不可思议□□者不知故具录委曲以传未悟」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罽宾沙门佛陀波利奉 诏译」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住□多林给孤独园与大苾莒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又与诸大菩萨僧万二千人俱尔时三十三天于善」法堂会有一天子名曰善住与诸大天游于园观又与大天受胜尊贵与诸天女前后围绕欢喜游戏种种音乐共相娱乐受诸快乐」尔时善住天子即于夜分闻有声言善住天子却后七日命将欲尽尔时善住天子闻此声已即大惊怖身毛皆竖愁忧不乐速疾」往诣天帝释所悲啼号哭惶怖无计顶礼帝释二足尊已白帝释言听我所说我与诸天女共相围绕受诸快乐闻有声言善住天子」却后七日命将欲尽命终之后生瞻部洲七返受畜生身受七身已即堕诸地狱从地狱出希得人身生贫贱家而无两目天帝云何令」
【第三面录文】
我得勉斯苦尔时帝释闻善住天子语已甚大惊愕即自思惟此善住天子受何七返恶道之身 尔时帝释须臾静住入定谛观即见善住当受七返恶道之身所谓猪狗野干猕猴蟒蛇」□鹫等身食诸秽恶不净之物尔时帝释观见善住天子当堕七返恶道之身极助苦恼痛割于心谛思无计何所归依唯有如来应正等觉令其善住得免斯苦尔时帝释即于此」日初夜分时以种种花鬘涂香粖香以妙天衣庄严执□往诣□多林□于世尊所□已顶礼佛足右绕七帀即于佛前广大供养佛前□跪而白佛言世尊善住天子云何当受」七返畜生恶道之身具如上说 尔时如来顶上放种种光遍满十方一切世界已其光还来绕佛三帀从佛口入佛便微笑告帝□□□帝有陀罗尼名为如来佛顶尊胜能」净除一切恶道能净除一切生死苦恼又能净除诸地狱阎罗王界畜生之苦又破一切地狱能回向善道天帝此佛顶尊胜陀罗尼若有人闻一经于耳先世所造一切地狱恶业」皆消灭当得清净之身随所生处忆持不忘从一佛刹至一佛刹从一天界至一天界遍历三十三天所生之处忆持不忘天帝若人命欲将终须臾忆念此陀罗尼还得增寿得身口意」净身无苦痛随其福利随处安隐一切如来之所观视一切天神恒常侍卫为人所敬恶障消灭□□菩萨同心覆护天帝若人能须臾读诵此陀罗尼者此人所有一切」地狱畜生阎罗王界饿鬼之苦破坏消灭无有遗余诸佛刹土及诸天宮一切菩萨所住之门□□□碍随意游入尔时帝释白佛言世尊唯愿如来为众生说噌益寿命之」法尔时世尊知帝释意心之所念乐闻佛说是陀罗尼法即说呪曰□□□□□□□□□□……」那谟□□□□□□□□□□底□□□吒□□□□□□□耶□□□底………耶娑摩三漫多……」
【第四面到第六面字迹漫漶不清,无法辨识】
【第七面录文】
寒
【第八面录文】
大和五年九月二十□日忽□□□悲鸣音香□室加□闭目无疾恶终□亦立乎□□□三□□近将□□□□□□忍□□诚□旧……」灵之假索亡而忽□有□却亡尊尊贱贱莫得而免往又复矣多百半□□尔之知会藏师光蕴□□□□□能用是谓□之为□……」于诈妄□□□毒□□于内不得□归于□来□□□□冲哉宜自省察玄鉴等号□迌感荼□□野铭诸行宝□在忆……」死生无□□□□如蚁回环 缅怀今古 索□宁闲 粵惟长老 已□憎爱 三界远游 去来自在 平……」孰见常身□□思荅遗灵 幢资景福 感慕□昔 形难再复……」会昌二年□月十六日建造幢毕 门人比丘元昭 友均 幼真 从亮 玄纵 玄鉴等廿一人……」应助修佛□□□胜幢施主等 滑州律大德僧惠安 律大德尼怀照 律大德尼契真 律大德尼妙明 押衙孙球 李图 □……」张戡 李□□ 杨君楚 傅弘 郑行钧 张审同 田华 徐荣 贾火麻 王公政 聂士俛 女弟子乐氏 贾氏 杨氏 李氏 张氏 尔氏……」江陵府禅田寺沙门神干 崛山寺审栖 龙兴寺达初 邓州智宝寺临坛大德尼契棱 宿州尼大德条广 法恶……」襄州律大德□□彻 尼大德永橾 尼常敬 徐州尼大德弘真 契贞 贞素 疑照 楚州尼□制 智幽 施主王文叔……」
二、“没故和尚”经幢内容分析
经幢第八面有明确的建造纪年,即“会昌二年”(842年),而佛光寺目前现存经幢的年代都在其后。该经幢对于研究佛光寺晚唐时期宗教活动有重要意义。总体来说,幢文内容可分为四部分,一是《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序言”部分,涉及幢身第一面和第二面,主要记叙经文由西域传入中国的起因、过程等;二是《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意译”部分,涉及幢身第二面和第三面,借“阿难”之口,转述经文的由来;三是《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音译”部分,即“尊胜陀罗尼”咒语,仅在幢身第三面结尾保留部分,且字迹漫漶不清,无法释读;四是经幢建造原因、佛弟子、功德主等信息,位于幢身最后。
与佛光寺现存的“唐大中十一年”及“唐乾符四年”经幢相比,“唐会昌二年”幢文中“序言”的内容基本一致,区别主要体现在个别汉字的写法上,如“群”与“羣”、“遛”与“留”、“﨤”与“及”等。当然,部分句子中还存在增减字的情况,其中“唐会昌二年”第二面第八列录文中,“后七日命将欲尽”与“尔时善住天子”之間缺少了“命终之后生瞻部洲受七返畜生身即受地狱苦从地狱出希得人身生于贫贱处于母胎即无两目”一句,其中缘由尚不得而知。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第一面第七列,幢文缺失了佛陀波利取回“陀罗尼经”的具体时间。目前,学者们对此大体有四种观点:永淳二年、仪凤四年、开耀元年、回避时间。本文采用“永淳二年”观点,一方面是与佛光寺内其余两座唐代经幢保持一致;另一方面,这也是从唐至今最为流行的说法。
其次,是对该经幢“陀罗尼经”版本的探讨。据统计,有唐一代,《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共有八个版本。其中以佛陀波利版本最为流行,《开元释教录》就有“比诸众译,此最弘布”的记录。张明悟先生亦对唐代“陀罗尼经”的版本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唐代早期经幢以佛陀波利翻译的版本为主;从唐大中年间开始,不空版开始增多”的观点,认为可能是“会昌法难”后,密教内部体系重组导致。
本次发现的“没故和尚”经幢,在第二面第五列有“罽宾沙门佛陀波利奉 诏译”字样,且从第三面第十列残存的“咒语”字迹判断,开头的“那谟”、残断处的“耶娑摩三漫多”都与“佛陀波利版”一致,而区别于寺内东大殿唐大中十一年的“不空版”。可惜“没故和尚”经幢的第四面至第六面字迹保存较差,无法得知经文的全貌。但就现有条件分析,该经幢的“音译”部分是不同于寺内的另外两座唐代经幢的。
另外,最难能可贵的是,经幢第二面线刻的“文殊化老人故事”。此类题材在敦煌壁画中多有涉及,如敦煌藏经洞P.4049白描图、莫高窟第61窟《五台山图》等,前者画稿大体为8世纪末至9世纪初时之物,所绘文殊老人戴风帽、着长袍、左手执拐杖,佛陀波利为老年胡僧形、着短袍、右肩挂斗笠、胸前持拐杖;后者为五代时创作,佛陀波利亦作胡僧模样,双手合十放于胸前,文殊老人戴帽,面对佛陀波利作讲话状。“没故和尚”经幢时代介于两者之间,但刻画的文殊老人与佛陀波利形象却与两图区别明显,为我们研究晚唐五台山地区佛教文化发展提供了实例。
三、“没故和尚”经幢性质初探
唐代经幢的迅猛发展,除了官方的支持外,更是与“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功效”及佛教徒对其的推崇不无关系。正如“陀罗尼经”序言所述:“能灭除众生罪业。”
而关于“没故和尚”经幢性质的探究,亦离不开对发现位置和建造原因的思考。该经幢见于塔坪,此区域为佛光寺历代僧侣的墓葬区。至于建造原因,经幢第八面首句记述了“没故和尚”圆寂的时间,即唐文宗大和五年(831年);第六列写明为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建造,两者相差十一年。虽然现在无法查到“没故和尚”的其他事迹资料,且幢文内容短缺,不便理解,但是“缅怀今古”“幢资景福”“形难再复”等字眼,表达出更多的还是一种追思之情。也就是说,该经幢最初应该是后人为表达对逝者的思念,立在“没故和尚”墓旁的。事实上,这种在幢尾镌刻生平的做法,也确实不同于佛光寺另外两个唐代经幢,更像是墓塔中镶嵌的“行实碑碣”。据考证,在坟墓旁设立经幢最晚可以追溯到北魏时期。到了唐代,随着地狱信仰的流行,特别是“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破地狱功能被放大,在坟茔旁建经幢变得更为普遍。这种经幢清人叶昌炽称为“坟幢”,刘淑芬先生则称为“墓幢”。
回到经幢的内容本身,在幢的设立过程中,有佛光寺门人比丘元昭、友均、幼真、从亮、玄纵、玄鉴等二十一人参与其中。在列举的这六个人中,需要特别注意“幼真”和“从亮”两个名字,他们可能都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经幢有关。其中,“幼真”直接出现在两个经幢上,而大中十一年经幢刻录的“从政、从则、从真”三人或许是“从亮”在会昌年间的同门师兄弟……从这个角度看,佛光寺虽然因唐武宗的“会昌灭佛”事件,受到极大破坏,但是寺内传承未断。
此外,在经幢结尾的功德主、供养人部分,先后提到来自滑州、江陵府、邓州、宿州、襄州、徐州、楚州七地的僧侣及众多的佛弟子、施主姓名,似乎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着“没故和尚”的德行与声望,见证着当时佛光寺的显赫与兴盛。
四、结 语
虽然在佛光寺塔坪区域发现的“唐会昌二年”经幢,未经科学发掘,没有具体的层位关系,且在周边没有找到其他遗物,但是通过对幢文的释读,我们还是得到了许多有益的信息。
从时代上说,经幢早于大中年间重建的佛光寺东大殿,是目前五台山地区已知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经幢实物。经幢建成初期,八面应该都有刻字,可发现时,经幢的第四面、第五面、第六面内容已然缺失,第七面仅能辨别一个“寒”字,幢身亦残断,其中缘由,尚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我们判断“奉为没故和尚造佛顶陀罗尼经幢”是佛光寺僧众专门为“没故和尚”修建的一座墓幢。不同于“殿前立幢”的幢文内容,墓幢記录了“没故和尚”的生平,是极为难得的历史资料,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对唐代经幢内容、功能、性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资料,塔坪僧墓塔群有墓塔三座。此处将墓塔群东北方山沟中的无名塔也计入其中,合计四座。
白焕采:《五台山文物》,山西人民出版社,1958年3月,第25页。1955年佛光村村民在该塔旁掘得一块“长庆四年”碑碣,上有“解脱自遗”等字,故一般将其称为“解脱禅师塔”。
内释文系依据佛光寺唐大中十一年经幢和唐乾符四年经幢内容补全。
囿于幢身下部残缺,该面幢文内容无法补齐,特此说明。
前者为“唐会昌二年”经幢刻字(正文中已简化),后者为“唐大中十一年”或“唐乾符四年”经幢刻字。
魏郭辉:《佛陀波利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相关问题考略》,《敦煌学辑刊》2007年第4期,第222页。
刘淑芬:《灭罪与度亡——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之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9月,第12页。
(唐)智昇:《开元释教录(卷九)》,《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5册,第565页。
张明悟:《唐宋辽金时期经幢佛顶尊胜陀罗尼版本考》,《佛学研究》2021年第2期,第129~142页。
张明悟:《唐宋辽金时期经幢佛顶尊胜陀罗尼版本考》,《佛学研究》2021年第2期,第133页。
经幢咒语内容与张明悟先生归纳的“不空版”一致。
修身:《中国新样文殊与日本文殊三尊五尊像之比较研究》,《敦煌研究》1996年第1期,第45页。
沙武田:《敦煌P.4049“新样文殊”画稿及相关问题研究》,《敦煌研究》2005年第3期,第26页。
段文杰、樊锦诗主编:《中国敦煌壁画全集·9(敦煌五代·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第6页。
赵声良:《莫高窟第61窟五台山图研究》,《敦煌研究》1993年第4期,第97页。
刘淑芬:《灭罪与度亡——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之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9月,第125页。
(清)叶昌炽撰、柯昌泗评:《语石·语石异同评(卷四)》,中华书局,1994年,第278页。经幢:“奉佛之士,建幢墓域,谓之坟幢。”
周祝英:《五台山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初探》,《五台山研究》2019年第3期,第51页。根据文中研究,五台山地区仅存3座唐代经幢,其中佛光寺大中十一年、乾符四年有明确纪年;五台县广济寺大雄宝殿前石经幢根据形制推测应为唐代。
张峻崚:《五台山佛光寺总平面及唐代格局研究》,天津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2017年,第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