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济南华山景观环境历史变迁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

2023-10-25王子康

艺术科技 2023年20期
关键词:历史变迁华山

摘要: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有着众多的风景名胜,这些风景名胜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大部分失去了原有的风貌。20世纪末以来,随着生态文明的发展,人们对绿色旅游及城市历史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大。在此背景下,旅游发展更加注重城市生态与城市文化的保护与挖掘,基于历史重现本土城市的样貌变得越发重要。因此,当前对风景区历史环境保护与历史风貌变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济南市华山历史文化湿地公园为例,研究其景观环境历史变迁特征与影响因素。文章研究发现,华山景观风貌变迁可分为起源、奠定、兴盛、顶峰、衰落与复兴6个历史阶段,山水环境、文化建筑、人群活动是华山风景区变迁的主要方面,呈现出具体的变迁特征;变迁影响因素分别为水位环境变化、城市经济发展、人文风物。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对华山景观環境历史变迁特征与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为华山公园的景观环境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华山;景观环境;历史变迁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20-0-03

0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环保理念愈发得到重视,人们对绿色旅游及历史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大,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历史文化景区的建设与发展,注重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与历史文化。因此,当前对风景区历史环境保护与历史风貌变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华山历史文化湿地公园(以下简称“华山公园”)的相关研究多关注地质资源[1-2],对其景观环境历史变迁与影响因素的研究不足。鉴于此,本文通过文献调查法还原相应时期的山水城格局,系统分析华山风景区的变迁特征与影响因素,以为各地区历史景观风貌恢复、公园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华山,全名华不注山,又名金舆山。坐落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北侧紧邻黄河,南接小清河,西至将军路。华山自古以来便是济南重要的名胜区,与大明湖、趵突泉并称“济南之三誉”,是古济南八景之一“鹊华烟雨”的所在地。华山景观环境在历史上发生过数次重大的变化,如今华山的景观风貌与历史上有很大的不同。2010—2013年,华山国家历史文化公园项目通过,将小清河和环湖路所包围的区域作为华山历史文化湿地公园规划用地,形成如今的华山公园。

1.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调查法,查阅搜集文献、舆图等资料,依据搜集结果还原各历史阶段济南与华山的山水城关系,运用对比分析法阐述华山景观环境的变迁过程及特征。

2 历史阶段划分

本文以华山风景区风景资源数量及景观风貌环境质量的变迁为依据,将华山景观环境的变迁历程划分为起源、奠定、兴盛、顶峰、衰落、复兴6个历史阶段。

2.1 商周秦汉时期:起源

商周秦汉时开始有对华山风景资源的史籍记载。华山在春秋时期是齐国泺邑北郊,即现在的济南北部,战国时泺邑又称历下邑,南依山峦,北面湖泊,位置险要,是军事要地。《左传》记载,春秋时期,齐顷公被晋军紧追不舍,到华泉得以逃脱。华泉位于华山南山脚下,是济南第二名泉,从记载来看,华泉是济南名泉中最早见诸史籍的,也是华山附近最早被记录的风景资源之一。秦汉之际,皇帝多次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因此济南逐渐发展为道教圣地。据记载,东汉时期济南拥有600余座大小道观,华山现存的华阳宫很有可能是这个时候建造的。

2.2 魏晋南北朝时期:奠定

晋永嘉年间(307—312),济南郡治所由东平陵迁至历城,自此历城成为济南的中心,经济与文化也更加兴盛。历城北郊山水环境优越,从北郊至华山一带形成大片水泊,即莲子湖(后称鹊山湖),水系纵横交错,将鹊山与华山串联成一个整体[3],鹊华风貌初步形成。这一时期,市郊园林开始兴盛,近郊的郊游活动成为当时文人与官员阶层的风尚,吸引众多文人、士大夫前去郊游,留下了很多人文风物。在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作用下,华山郊野公园的格局初步奠定。

2.3 唐宋时期:兴盛

唐宋时期,华山至鹊山之间是一片汪洋,时称鹊山湖。湖光浩渺,碧波万顷,“鹊华烟雨”为济南当时一大胜景。“周环二十里,湖中多莲花,红绿间明,乍疑濯锦”[4],“渔船掩映,罟罾疏布”。据记载,当时的鹊山湖十分广阔,以华山与鹊山为代表的济南北郊成为当时最核心的风景名胜区。这一时期,华山脚下建成了古代济南最初的几个公共园林,即使君林、莲子湖、房家园林。李白有诗云,“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5]13,正是对这一时期华山景观环境的描摹。

2.4 金元时期:顶峰

金代以后,由于河流疏浚与改道等原因,济南北郊水体规模逐渐萎缩为只存在华山周围,四周留下许多大小不一的湿地,颇似江南水乡。元代诗人王恽于至元二十年(1283)写下《游华不注记》:“以苇汀渔箔,周折湾淑,从城东北阿至舣舟山家,盖且十曲矣。”[5]159元贞元年(1295),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赵孟頫来到华山,画下了著名的《鹊华秋色图》,画中所现的华山一带景象俊美奇特,引来了众多游人观赏游玩。这一时期,华山及其周边风景资源的数量与景观环境都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华山成为济南首屈一指的风景名胜。

2.5 明清时期:衰落

明代的华山仍为济南绝胜之一,时人有言:“华不注、大明湖、趵突泉,济南之三誉也。”到了清代,华山逐渐没落。清道光五年(1825),黄河改道自山东入海,从华山与鹊山之间穿过,此后黄河多次在此地泛滥,泥沙淤积淹没了周边的湖泊湿地,附近的水系逐渐堵塞,景色大不如前。早在清乾隆年间,华山景观已大不如前。史学家全祖望慕华山之名来游,但他见到的华山却是“乱石横亘,蹊径芜塞”“华泉一线渐淤为小沟,游人亦鲜过者”[6]的荒凉景象。同时,济南南郊的千佛山逐渐繁盛,到了清朝末年,逐渐取代了华山在济南的地位。

2.6 近代至今:复兴

到了近代,华山一带变成村庄与田地,而华山湖更是萎缩到不足200亩。由于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大量工厂搬迁,因此华山景观环境遭到严重破坏。2002年,吴良镛来到济南参与对济南城市总体规划的讨论与研究,其间前往华山,对华山周围的环境与独特的风貌颇为赞扬,认为华山和鹊山“双拥”,可在济南北郊构建一处新的城市风貌区[7]。2010—2013年,华山国家历史文化公园项目通过,清华同衡、北京多义、济南市规划院等多家机构共同完成了项目方案的规划设计。2021年,华山历史文化湿地公园主体竣工,华山上的风景资源得以恢复与再现。

3 变迁特征与影响因素

3.1 变迁特征

3.1.1 山水环境

山体方面华山历史上变化不大,主要由华山山体、南卧牛山山体、驴山山体组成,占地面积约140公顷,其中华山占地约57公顷,南卧牛山占地约49公顷,驴山占地约34公頃。华山海拔标高197米,相对标高170余米,南卧牛山海拔75米,驴山38米。卧牛山因盛产“济南青”——一种珍贵花岗岩,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长期被过度开采,山体一度严重破损。2013年,济南市对全面禁采后的卧牛山进行生态修复,如今与华山形成相呼应的空间格局。

水环境方面,华山历史上发生过多次重大变迁。金元以前,华山所处的济南北郊为一处万顷大湖,水域面积广阔,到明清时期因黄河改道、小清河疏浚等逐渐干涸,一直到近代萎缩为仅200亩的池塘。华山历史文化湿地公园规划建设后形成如今270公顷的水域。

3.1.2 文化建筑

历史上华山上的文化建筑最早主要是道观建筑,秦汉时期整个济南有超过600座大大小小的道观,魏晋时期郊游活动与公共园林开始兴起,唐宋时期华山出现了济南最早的公共园林——使君林、莲子湖、房家园林等。清朝后期,逐渐被农田村庄所掩盖,如今现存的建筑古迹主要有两处——华阳宫与吕祖祠。金兴定四年(1220),道教全真教宗师丘处机弟子陈志渊对华山南麓的道观华阳宫进行扩建,成为“济南巨观”,明清时期又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修缮与扩建,华阳宫建筑群整体保存较为完好,观赏价值高,现存由兰桥、一宫门、东西钟、鼓二楼、二宫门、忠祠、孝祠、四季殿等古建筑,占地约2.1公顷,是济南最大的古建筑群。吕祖祠具体修建时间不详,据推测可能建于明嘉靖年间,位于华山山腰处,用于供奉道教八仙中的吕洞宾,祠堂内保存有雕塑、古树、壁画等,有较高的艺术与学术研究价值。

3.1.3 人群活动

华山在人群活动的变化上主要表现为:使用人群由道士变为士大夫再到普通群众,活动由宗教活动变为贵族活动再到大众活动。秦汉时期,皇帝多次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又因华山环境独特,根据道家洞天福地的理念,早期华山的活动主要为举行宗教仪式与宗教活动。魏晋南北朝时期,近郊的郊游活动成为当时文人与官员阶层的风尚。唐宋时期,郊游活动进一步发展,郊游人群不再局限于贵族阶级,文人骚客纷至沓来。到华山历史文化湿地公园的建成,形成面向大众的、功能多样的综合公园。

3.2 影响因素

3.2.1 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的变化是华山景观环境变迁的主要因素,尤其是水文环境的变化。华山因水而起、因水而兴、因水而衰。金元时期以前,济南北郊山水环境优越,泺水经古大明湖、历水陂(今大明湖)到华不注山(华山)入济水(后称大清河,今黄河山东段干道),从北郊至华山一带,形成大片水泊,水系纵横交错,将鹊山与华山串联成一个整体。湖光浩渺,碧波万顷,“鹊华烟雨”为济南当时一大胜景。“周环二十里,湖中多莲花,红绿间明,乍疑濯锦”“渔船掩映,罟罾疏布”,形成“华山倒影”等景观。金代以后,鹊山湖湖水由于河流改道、大清河疏浚等原因,北郊湖泊逐渐萎缩,剩下许多大小不一的湖泊、湿地、池塘,因而在元代鹊华一带颇似江南水乡,形成如鹊华烟雨等著名景观。明清时期,黄河改道,泥沙淤积,水体彻底消失,华山的景观环境变成“乱石横亘,蹊径芜塞”,因此“游人鲜过”。如今,由于华山历史文化湿地公园与华山湖的兴建,因此华山自然风貌得到改善与恢复,华山景观环境质量得到提升。

3.2.2 城市发展

城市发展在不同时期对华山景观环境发挥不同作用。金元以前发挥着积极作用,明清到近代发挥着消极作用。济南历来是山东的经济政治中心,在春秋时期是齐国泺邑,战国时称历下邑。泺邑位于历水与泺水之间,南依山峦,北面湖泊,位置险要,是军事要地,也是济南最初的城市起源。秦汉在历下邑基础上设置历城县,历城得到进一步发展。秦汉之际,皇帝多次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济南发展为道教圣地。晋永嘉年间(307—312),济南郡治所由东平陵迁至历城,自此历城成为济南的中心,经济与文化活动也更加兴盛。明清时期,随着商业的长足发展,人口数量与田地规模扩大,又随着华山湖枯竭与耕地面积增多,华山景观环境大不如前。时至今日,经过修复与治理的华山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景观环境,但是如何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保护好历史风貌依然是如今华山面临的重要课题。

3.2.3 人文风物

人文风物对华山景观环境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作用,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此作对华山历史风貌有着最直接的描摹,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不同时代的文人们留下许多称颂华山景观风貌的著名诗句,对后世人们准确认知华山景观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4 结语

本文对华山风景区景观环境的历史变迁进行详细梳理,对其变迁阶段与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本文着力于将景区历史风貌的变迁与城市发展相融合,以深入分析区域历史文化景观规划设计面临的问题。但由于笔者知识有限,难免缺乏对多元史论材料广泛深刻的查阅,因此对华山具体景观资源变化的研究尚有不足,对一些重要景观节点的变化缺乏深入分析。今后将从更多元的角度探讨区域历史景观环境的变化、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等,以进一步丰富相关领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段秀铭,王庆兵,赵玉喜.济南华山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特征与开发保护研究[J].山东国土资源,2007(11):13-16.

[2] 亓协全.济南华山省级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分类及地学意义[J].山东国土资源,2021,37(1):44-49.

[3] 陆敏.济南水文环境的变迁与城市供水[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3):105-116.

[4] 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一广知[M].北京:中华书局,1981:63.

[5] 刘书龙,刘书奎.大明湖历代文萃[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9:13,153.

[6] 朱铸禹.全祖望集汇校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15.

[7] 吴良镛.借“名画”之余晖 点江山之异彩:济南“鹊华历史文化公园”刍议[J].中国园林,2006(1):2-5.

作者简介:王子康(1999—),男,山东济宁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猜你喜欢

历史变迁华山
Adaptive Neural Network Control for Euler-Lagrangian Systems with Uncertainties
咏华山
随王履登华山
峥嵘岁月:毛泽东在东华山
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变迁与现实观照
汉绣的现代激活方式
华山历“险”记
论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集体责任感及其教育方法的历史变迁
“放歌桃乡颂华山”全国征联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