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能源汽车看我国外贸发展的挑战与应对
2023-10-25沈建光王若菡
沈建光 王若菡
2023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表现亮眼,在国内汽车市场占比中不断扩大,出口步伐不断加快,上半年出口53.4万辆,同比增长1.6倍,动力电池等关键零部件出口均保持快速增长。与此同时,二季度以来,伴随海外需求走弱,我国出口增速持续回落,7月以美元计价的同比降幅已经扩大至14.5%,不仅对美欧出口继续下行,对前期表现较好的新兴经济体出口亦转弱。在此背景下,新能源汽车成为了出口低迷下的一大亮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外需收缩带来的出口压力。
当前我国经济外部环境依然严峻复杂,为协同缓解出口下行压力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在加快技术创新和保障优势产品出口的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持续深化制度性改革开放:一是加大力度推进科技创新驱动战略;二是依据“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巩固对外资的吸引力;三是加快推进产业链升级,加大区域一体化合作。
一、全球贸易需求疲软下,我国出口承压
二季度以来,伴随海外需求走弱,我国出口增速持续回落,7月份以美元计价的同比降幅从上个月的12.4%进一步扩大至14.5%。
需求下滑带动对外出口全面下行,美欧经济下行波及对东盟出口。2023年以来,我国出口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东盟出口份额(15.7%)超过美国(14.5%)和欧盟(15.4%),成为我国第一大出口伙伴。但美欧经济下行带动需求放缓,加上我国和东盟对美欧出口存在上下游协同关系,导致我国对美国、欧盟、东盟的出口均走弱,7月份对这前三大出口地的出口同比增速分别降至-23.1%、-20.6%、-21.4%,三者对出口的拉动转为-10.7%(见图1)。
美国方面,制造业放缓、进口收缩制约我国出口增长。当前美国经济的韧性主要体现在服务业,而其制造业处于下行周期,导致美国进口需求走弱。美联储数据显示,7月份美国工业生产指数同比-0.2%,连续3个月负增长,其中制造业生产同比-0.7%,连续5个月负增长;截至6月份,美国销售和库存总额同比继续降至-3.1%和2%,仍处于主动去库存阶段。受此影响,6月份美国进口同比跌至-7.8%,连续4个月负增长,从主要地区(欧盟、加拿大、中国等)的进口均转负。加上美国对我国加快实施产业脱钩和友岸外包、近岸外包,导致我国对美出口增速下降更快,近三个月持续位于-20%左右的低位。
与此同时,产业脱钩和友岸外包也在推动美国降低对华进口依赖。2018年之后,外资企业特别是美资企业对华贸易策略加速转变,如以苹果公司为代表的企业加速将手机业务转移到越南、印度等地,带动富士康、和硕、立讯精密等供应商和配套工厂迁移,以减轻对中国制造的依赖。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美国先后推出《美墨加协定》《西半球近岸外包法案》等政策,通过低息贷款和免税待遇等措施,鼓励产业回迁或从中国迁往拉美、欧洲、东盟等地,带动其他发展国家快速对华产业脱钩和友岸外包、近岸外包。受此影响,2023年我国对美出口份额迅速下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简称USITC)数据显示,美国自华商品进口的占比从2017年21.6%快速降低到2022年的16.3%,降低部分由东盟、加拿大和欧盟商品占比提升填补。尽管2022年我国仍是美国进口的第一来源地,但进入2023年后下降态势加速:2023年1—6月,我国商品在美国进口中的占比大幅下滑到13.3%,不仅大幅落后于欧盟的18.8%,也落后于墨西哥(15.5%)和加拿大(13.8%),成为美国进口的第四来源地。
欧洲方面,经济处于衰退边缘,对我国进口需求乏力。一系列数据表明,欧洲经济增长仍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简称IMF)最新预测,2023年欧元区GDP增速将从2022年的3.5%降至0.9%,德国(-0.3%)将陷入衰退。欧洲央行也将今明两年欧元区GDP增长预期分别下调至0.9%和1.5%,较上次预测均下调0.1%。2022年12月以来,欧元区工业生产同比徘徊在零附近,7月份欧元区制造业PMI跌至42.7%,连续13个月处于收缩区间。Markit数据显示,今年3月份以来,德国、法国、意大利等欧元区主要国家进口持续负增长,导致7月份我国对欧盟出口的同步增速跌幅超过了20%。
新兴市场方面,面对全球需求收缩,我国对新兴经济体出口也大幅下滑。7月份我国对东盟出口的同比增速降至20%之下,同时对拉美、非洲、印度等地区出口同比分别降至-14.9%、-4.9%、-9.5%,只有对俄罗斯出口维持高增(51.8%,但也较前几个月100%以上的增速大幅回落)。以东盟为例,外需放缓下制造业景气度明显降温。7月份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我国对东盟出口占比前三大国家)制造业PMI均位于荣枯线下,泰国、菲律宾也呈现下行趋势。受此影响,东盟六国6月份进口同比为-17.6%,处于历史低位。此外,我国与东盟在对欧美商品出口上,存在较大的上下游协同,欧美需求回落也间接带动了东盟对我国进口的走弱。
二、新能源汽车快速崛起,成为出口新动力
源于前些年的研发积累,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快速崛起。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已打造完备的产业链,自主品牌快速成长,带动了整个汽车产业的发展,成为了打造现代化产业和推动出口转型升级的成功案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充电桩等新能源产品产量分别增长35%、54.5%、53.1%;在出口整体快速下滑的大背景下,7月份新能源汽车出口超过10万辆,同比增长高达87%。
近年来,汽车出口稳中向好,新能源汽车成为外贸增长新动能。从出口的产品结构来看,1—7月中国总体出口在同比跌幅为5%的背景下,汽车包括底盘出口同比增长103.8%,成为出口表现最强劲的品类。从占比看,1—7月汽车及其零配件占总体出口的比重快速提升至5.5%,而2019年这一占比仅为2.7%。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步伐明显加快,1—7月新能源汽车出口63.6万辆,同比增长1.5倍,动力电池等关键零部件出口均保持快速增长(见图2)。
新能源汽车出口弯道超车,正加快改写全球汽车产业竞争格局。2020年以前,我国汽车出口以燃油车型为主,很难打破原有的销售渠道和供应链体系。而2021年开始,我国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弯道超车,成为推动汽车出口量增长的主要因素。2021年我国汽车出口超过200万辆,超越韩国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出口国;2022年汽车出口达到332万辆,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出口国。2023年上半年,汽车出口234万辆,同比增长77%,而同一时期的日本汽车出口量为202万辆,我国汽车出口量首次超过日本,跃居世界首位(见图3)。
新能源汽车出口的快速崛起,一方面得益于前瞻的产业政策支持。近年来,我国相关部门从供需两侧入手,强化新能源汽车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支持。在供给侧,通过财税补贴,支持开展高安全气候动力电池、热泵空调、整车热管理等技术攻关,促进锂资源产业发展和完善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加强新体系动力电池、电池梯次利用等技术研究,通过“中国汽车品牌向上发展”专项行动等打造世界一流品牌;在需求侧,组织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持续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近期又将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延长至2027年底。在这些政策的支持下,新能源汽车产销两端都实现了快速增长,截至2023年7月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459.1万辆和452.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0%和41.7%。
同时,积极推进的碳减排政策也为新能源汽车发展提供了额外动力。7月18日彭博社发文指出,2022年我国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在内的纯电动汽车销量达到567万辆,超过了全球总交付量的一半。在减少碳排放目标下,发达国家纷纷将新能源产业作为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的支柱,各国都在推出激励措施,以刺激电动汽车的销售。我国在这方面走在了前列,2022年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带动了汽车消费的大幅反弹。2019年末,我国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和插电混动)占比尚不足5%。但从2020年开始,这一比例就不断上升,今年6月份国内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到76万辆,同比增长30%,渗透率为34%,较去年同期提升了7.9个百分点。
新能源汽车出口的快速崛起,另一方面得益于积极推进的开放政策。2018年6月,上海引入特斯拉建造美国之外第一家超级工厂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当时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一年多就建设完成,彰显了我国优越的投资环境。因疫情扰动美国复工计划以及我国产业链完备及产能成本优势,2020年10月份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大规模生产并开始向欧洲与澳大利亚等地出口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2022年上海超级工厂交付了71万辆电动汽车,占特斯拉全年交付量的54%,成为了特斯拉全球出口中心。今年4月9日特斯拉在上海宣布加码投资,将在上海新建储能超级工厂(见图4)。
与此同时,我国也积极鼓励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出海。3月份比亚迪和哪吒汽车同时宣布在泰国建厂,预计2024年开始投产,将出口至欧洲和东盟国家。另外,比亚迪计划在越南建厂造车。面对汽车产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被欧美扼制多年的中国汽车工业,正以新能源为风口切入电动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浪潮,在政策、供给、技术等多重作用下,新能源车产业链逐渐走向成熟。
在新发展格局下,我国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正在获得越来越多的外资合作。在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大趋势下,造车新势力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外资青睐,全球传统汽车巨头纷纷与我国自主品牌寻求技术和生产合作。2023年2月份,福特与宁德时代签署电池技术合作协议。7月份,阿联酋阿布扎比旗下投资机构投资蔚来11亿美元、奥迪与上汽集团签署备忘录,加快电动车型开发。7月26日,大众汽车集团宣布,将向国产品牌小鹏汽车增资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0亿元),传统跨国车企首次增资国内造车品牌。
三、严峻外部形势下,外贸发展仍需政策积极发力
7月份,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要求“着力扩大内需、提振信心、防范风险”三大问题的同时,“多措并举,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近期,李强总理在上海调研自贸试验区建设时强调,积极推进更深层次、更宽领域的对外开放。下一步,政策上需要在以下三方面发力稳外贸稳增长。
(一)加大力度推进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提升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
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崛起表明,加快科技创新,是应对国际科技竞争和欧美产业脱钩断链的最终出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并在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中组建了中央科技工作委员会、重新组建科技部,大大加强了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组织保障。2023年5月28日,C919国产大型客机圆满完成了首次商业飞行,揭开了国产民机事业的新篇章,意味着我国在工业制造业领域上实现了新突破。新能源汽车出口的快速增长,印证了数字化绿色化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具有吸引力。下一步,要坚定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积极发展高技术制造业,提升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进一步提高我国中间品、资本品出口在全球贸易中的占比(见图5);坚定推进绿色化数字化转型,持续强化绿色贸易和数字贸易的比较优势。
(二)营造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特别是减少外资限制、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建立健全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制度,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规则、规制、管理、标准、技术体系,健全技术贸易促进体系,降低我国与其他国家贸易关系的不确定性,保障和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的地位,缓解“脱钩断链”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冲击。近期国务院印发《关于在有条件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的若干措施》,强调在具备条件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对接相关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下一步应积极推进落实,提升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此外,着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增加政策透明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以及维权的司法环境,积极联合跨国公司共同加入维护“全球化”的阵营。
(三)继续扩大区域一体化合作,持续深化内部制度性改革
进一步加快推进亚太地区的区域一体化,发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一带一路”的作用,促进产业融合和集聚发展。积极推进与东南亚国家的基础设施联通,拓宽我国与越南、马来西亚等国的互联互通,加快与东盟国家的电网联通。加快推进与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开放合作项目,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同时,统筹谋划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内部的制度性改革,来更好应对外部的制度型开放,从而真正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提出的“以开放纾发展之困、以开放汇合作之力、以开放聚创新之势、以开放谋共享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