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转型升级适应劳动力资源新变化
2023-10-25张厚明关兵
张厚明 关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拥有的人口红利优势支撑制造业快速发展,一跃成为世界制造第一大国。国家统计局今年1月公布的《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末全国人口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死亡人口1041万人,死亡率为7.37‰;自然增长率为-0.60‰。这是我国人口近61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人口走势的拐点悄然而至。与此同时,我国制造业劳动力资源也呈现出总量逐年减少、人口少子化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劳动力素质不断提升以及制造业就业人数持续减少等新的变化趋势。劳动力资源的巨大变化在倒逼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将削弱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加剧制造业人才紧缺程度并推动我国制造业部分行业加速外迁。当前,应采取建设性举措积极加以应对,以推动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劳动力资源呈现四大变化趋势
(一)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呈逐年减少态势
近年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不断减少,从总量及占总人口比重方面看呈现出明显的下降态势。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的数据可见,2011年以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从总数量上看是持续增长的,但从2011年达到峰值94072万人以后已经连续11年减少。202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为87556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2.0%,较2011年劳动年龄人口峰值减少了6516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也降低了7.8个百分点(见图1)[1]。另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测算,到2030年左右,我国劳动力总量将会呈现大规模下滑态势,预计每年将减少700万个劳动力。而到了2050年,我国劳动力总量将缩减至7亿左右。
(二)人口结构中少子化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
首先,我国总人口中少儿人口与老年人口占比走势呈现倒挂现象。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82—2021年我国0-14岁、65岁以上人口比重分别由33.6%、4.9%快速转变为17.5%、14.2%,少儿人口占比下滑16.1%,老年人口占比提高9.3%,各自抚养比分别由54.6%、8.0%迅速变化至25.6%、20.8%,表明我国人口少子化、老龄化趋势日渐明显(见图2)。其次,《2021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20年制造业劳动力年龄老化程度已接近全行业水平,对比2015年数据,30岁以下比重下降8.9%,降幅高于全行业该年龄段5.5百分点,45岁以上比重提高7.7%,增幅高于全行业该年龄段2.1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劳动力年龄老化速度正在不断加快。
(三)劳动力素质不断得到提升
伴随着科教兴国战略以及人才强国战略的落地实施,我国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劳动力的素质也随之不断提升。近年来,我国较低受教育程度(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就业人员占比持续下降,2009—2021年未上过学的就业人员占比从4.77%降至2.3%;小学文化水平的就业人员占比从26.3%降至15.8%;初中文化水平的就业人员占比从2010年的最高峰48.8%降至2021年的41.0%;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就职人员占比近年来呈现持续上升态势,但其占比仍然不高(2021年为40.9%),特别是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就业人员占比更低(2021年仅为11.6%)[2]。由此可见,尽管我国近年来就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有了较大提升,但高学历人才短缺问题仍然较为严重。
(四)制造业就业人数持续减少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从业人员的规模整体上呈现出持续缩小态势。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22》发布的数据,2012年我国城镇制造业就业人员总数的为4262.2万人,2013年达到峰值5257.9万人,此后一直呈现下降趋势,2021年下滑至3828.0万人,较2013年减少了1429.9万人,降幅达27.2%(见表1)。此外,从分注册类型看,城镇制造业国有企业就业人员比重从2012年8.7%下降至2021年的1.35%,城镇制造业集体企业就业人员比重从2012年2.7%下降至2021年的0.5%,而制造业其他单位的就业人员比重上升幅度较大,2021年占比高达97.6%,这主要是由于国企改革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所导致的。
二、劳动力资源变化对制造业的影响
(一)劳动力结构性变化倒逼制造业转型升级
在2011年达到峰值后,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连续多年呈现下降态势。在本世纪初国内出现了“用工荒”“用工难”现象,伴随着我国劳动力供给的减少,劳动力短缺问题进一步凸显。近年来随着我国生育率不断走低,国家陆续实施了一对夫妻可以生二个孩子、三个孩子的生育政策,但现在出生的人口未来要成长为劳动力至少需要十几年的时间,在此间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正不断加速,人口抚养比也不断创新高,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因工作强度大、薪酬低而面临“招工难”。更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始走向转型升级发展道路,即利用资本要素和技术要素来替代价格高企的劳动力要素,从而推动了整个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发展[3]。
(二)劳动力供给不断减少进一步削弱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总人口规模快速增长并不断扩大,使得我国拥有了廉价且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从而帮助我国制造业发展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了比较优势,支撑我国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近年来随着我国劳动力供给不断减少,“人口负债”(低储蓄率、高抚养比、低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现象开始显现。据国内学者测算,人口红利对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影响为14.56%,而其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影响则高达40.77%,后者是前者的2.8倍[4]。这表明人口红利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其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尽管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都会受到人口红利减少的影响,但后者受影响的程度更大。
(三)劳动力总量减少和老龄化趋势进一步加剧制造业人才紧缺程度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劳动力总量的增长放缓和不断减少,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也在不断加深,人口发展问题日益严峻,“招工难”“用工荒”现象持续至今并成为一个长期问题。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5—2020年,我国制造业的平均用工人数5年间减少了2161万人;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2022年第四季度全国招聘大于求职“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显示,我国制造业用工短缺现象持续存在,2022年第四季度国内与生产制造相关的行业大约有41个行业面临招工难;由此可见,未来我国制造业发展中人才短缺问题将长期存在,人才供给形势不容乐观。
(四)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将加速我国部分制造业行业外迁趋势
伴随着我国劳动力供给的不断减少,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形势将发生巨大变化,劳动力成本将快速上升,制造业中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传统优势将不断弱化。我国东部发达地区部分劳动密集型行业中一些制造企业,为降低企业发展的劳动力成本,将加速外迁至东南亚一些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发展中国家。2020年,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虽然较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低,但已显著高于印度尼西亚、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根据全球经济指标数据网发布的数据测算,2020年我国制造业工资约为6.25美元/小时,分别是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和马来西亚的4.88倍、3.61倍、2.28倍和1.24倍。此外,2019-2020年我国劳动力成本增幅约为6%,大幅高于同期东南亚国家的劳动力成本增幅[5]。可见,与东南亚国家相比,我国已经丧失劳动力成本优势,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外迁已是大势所趋。
三、对策与建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和“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当前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为有效应对劳动力资源新的变化趋势对制造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我国制造业发展必须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多措并举,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特别是各类优秀人才对制造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推动并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传统制造业结构调整
为有效应对当前及未来我国劳动力供给减少以及人口红利的消退,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变要素驱动为创新驱动,努力实现制造业发展的新旧动能转换。首先,进一步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企业、高校与政府三方参与的创新平台,推进相关科技成果的市场化进程,提高其转化成功率,鼓励自主创新和万众创新,支持核心技术创新、吸收创新等。其次,积极出台差别化的产业政策,通过财政奖补、税收优惠、设立专项资金等方式,鼓励传统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发展;与此同时,通过加征税收等惩罚性措施,对“两低一高”(低效率、低技术、高污染)的企业予以约束,强制这些企业完成能耗、排放等约束性指标。
(二)挖掘第二次人口红利,大幅提升劳动力素质
第二次人口红利主要表现为劳动者经验技能的提升、人力资本积累的增加以及人们为养老而进行的储蓄等。为充分挖掘第二次人口红利,首先,建议提高劳动力中接受高等教育人口的比重,提升我国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并进而提高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其次,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不断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教育从业人员的待遇水平,做大做强我国的教育事业。最后,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鼓励企业了解和运用各级政府的人才优惠政策,对外引进和内部培育相结合,不断提高企业人才的专业化水平,实现中高端人才“引得来、留得住”。
(三)推进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减少用工量
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历史机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大幅提升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破解制造业“用工难”“用工贵”难题。首先,鼓励和引导制造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利用先进自动化的高端机器设备对原有的生产设备进行改造升级,加快推进“机器换人”,并以此来减少用工量,有效提升劳动生产率。其次,鼓励企业加快信息化、数字化发展速度,利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提升企业技术改造水平,加快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等。
(四)积极出台优惠政策,为制造业发展提供有效劳动力供给
针对近年来我国劳动力资源的深刻变化,应着力从增加劳动力总量供给和提升劳动力供给质量两个方面开展工作。首先,加快修改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等来破解当前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短缺压力,例如,出台延迟退休政策等;与此同时,鼓励广大制造企业主动响应国家号召,勇于承担社会责任,雇佣使用年龄较大的劳动者,以缓解当前制造业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其次,针对当前少子化趋势,积极出台提供生育补贴、推行义务教育幼儿化、适当延长产假等多种鼓励生育的政策举措,以减少育儿成本,有效提升社会公众生育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