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心用情,让新闻报道温度深度“双提升”

2023-10-25李云淑

新闻世界 2023年10期
关键词:守边新闻报道爱心

○李云淑

2016 年2 月1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新闻舆论工作者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对新闻媒体而言,只有把新闻写在大地上、写在人民心坎上,才能让新闻报道有温度,更有深度和高度。

如何才能打造出有温度、有深度的新闻,从而打动读者?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深入践行“四力”,转作风改文风,真正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以人为本,在做好舆论引导的同时,更要关注受众的诉求。群众利益无小事,哪怕再“微小”的民生事也需要关注,只有把与群众相关的小事写好,讲好能引发群众共鸣的故事,才能打造出有温度、有力度的新闻报道,温暖受众的心灵,凝聚向上的力量。

一、聚焦社会热点,让新闻报道有温度更有深度

新闻要有温度,就要坚持党性原则。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在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上,要始终坚持和坚决服从党的领导,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尤其是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和社会现象时,新闻工作者要能准确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同时,还要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要吃透党的政策,摸准群众心理,对群众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使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疫情防控是每个国人的关注热点。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常态,作为边境县,守护国门、守好边境,成了文山州麻栗坡干部群众的第一大事、第一工作、第一职责、第一任务。为加快构建边境立体化防控体系,该县由党员干部、群众、民兵等力量组成的20余万人队伍积极参与边境线物防建设,风餐露宿、与星为伴,通过60余个昼夜风雨无阻地攻坚克难,实现全县边境线物防“全线贯通”。在麻栗坡抗击疫情、强边固防的战场上,这样一群人用行动立下“疫情不退,我们不撤”的铮铮誓言,他们都是一群普通人,但他们用生命守卫国土,用行动谱写着平凡人伟大的爱国情怀。

如何弘扬守边人身上的正能量,激发受众的爱国情怀,让大家汲取干事创业的力量?此时,如果一味地喊口号,很难引发受众的共鸣,只有深入一线,和守边人一起巡边护边,感受他们的酸甜苦辣,新闻报道才会有温度有深度。记者和守边人一起同吃同住同巡边,写出了生动的报道《边境线上的“更夫”》。李家湾三级联防所负责的边境线共有2.4公里,行走在坑洼不平的土路上,耳边是不知名的虫子撕破嗓子的叫声,山风吹得杉树沙沙作响。众多强光手电射出的光柱在山间游走,那是执勤队员正在夜间巡逻。数不胜数的灯一盏连着一盏,沿着国境线延伸。跟着他们巡逻一圈,记者已经感受到他们的不易:坡陡路滑、杂草丛生,稍不注意,许多带刺的藤条随时能刺穿衣服。

通过对守边人细节的描写,将守边的艰辛生动地展现出来。如《边境线上的“平凡英雄”》一文中写道:枯燥、辛苦,对他们而言是家常便饭,甚至受伤也时常发生。前段时间,吴康聪在东山卡点值守时,就被毒虫咬伤,可他全然不知,直到感觉全身无力、体温升高,他才急忙到县医院检查。这一查才知道,他被一种毒虫咬伤,导致血液中毒,在医院住了10 多天后,他又被紧急召回,去八里河联防所担任所长,继续负责巡边守边。记者采访时,吴康聪站得笔直,全然看不出前几天他因为夜间巡逻跌倒把腰扭伤。“夜间巡逻因为下雨路滑,一不注意就跌倒,没想到这次扭到腰,这几天已经好很多了。刚受伤那几天,巡边时走起来就一阵阵地疼。”受伤仍坚守,对于他们来说是常事,吴康聪说,所上经常有巡边队员受伤,但大家都是擦点药后继续坚守,就在采访的前一天还有位队员巡边时踩滑滚下山坡,还好没伤筋动骨。

随着记者的深入采访,《风雨“守边人”》《云端上的守边人》《绽放在边境一线的“铿锵玫瑰”》等一篇篇“沾泥土”“冒热气”“带露珠”、有温度有深度的新闻报道纷纷推出。“感动,为这些守边人点赞!”“泪目,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他们就是我们的英雄。”……受众被守边人的精神震撼,大家纷纷在媒体平台留言点赞称:这是一组非常接地气的报道,同时,弘扬了正能量,激发了大家的爱国情怀。

随后,一些热心人和企业纷纷奉献爱心,在中秋节送上月饼、在冬天送上棉衣,许多生活物资送到守边人手里。大家纷纷表示,虽然不能像守边人一样在边境线上坚守,但希望能为强边固防贡献一点力量。同时,这些爱心也温暖了守边人,他们用行动坚守在一线,他们立下铮铮誓言:“疫情不退,我们不撤!”“我不是党员,但既然守护在边境一线,我上要对得起国家,下要对得起乡亲们。”

新闻导向是新闻工作的灵魂,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可以为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起到极大的动员、鼓舞作用。“守边人”这组报道,在坚持正确导向的同时,肩负起了媒体的政治责任,做到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二、深入基层,找准切入点,用暖新闻讲好群众身边的好故事

坚持人民至上,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本质要求,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新闻报道中的具体体现。在思想观念上,要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将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评判新闻工作成效的最高标准。

在采编实践中,要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报道主体、服务对象,俯下身沉下心深入群众的生产生活,走进群众的内心世界,感受群众的喜怒哀乐,展现群众的精神风貌,用有温度的暖新闻,讲出群众身边更多的好故事,做到“讲一个好故事,讲好一个故事”。

新闻作品要想得到受众认可,就要弘扬以人为本精神,发现平凡人的闪光点,讲好平凡人的温暖故事,从而带给受众积极向上的力量。

2020 年底,文山日报推出《文山脱贫攻坚故事会——身残志坚篇》专题,集纳了记者深入基层采写的12名残疾人自立自强、不等不靠的励志故事。

一位名叫刘立万的重度残疾人不等不靠、不埋怨,虽然做农活有些困难,但生活中他始终保持着一种“挺立”姿态,与同是身体残疾的妻子用勤劳的双手消除贫困;在砚山县江那镇听湖村委会俩勒村,农劲松成了“网红”,虽然身体残疾,但是却不等不靠,通过网络直播带货,搭上了电商创业的快车,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以手为眼,杜其生“盲编”了33年,因为看不见,他的手每天与竹为伴,双手无数次被竹篾划伤,功夫不负有心人,杜其生凭借勤劳的双手于2018 年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笑着要过,哭着也要过,残疾人黄英翔夫妇是直面生活的“勇士”,即使生活再艰难,他们都没想过放弃,用双手一点一点改变生活,甚至他们还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其他残疾人……12名残疾人奋斗在各自的人生路上,在他们身上我们虽看到生活的艰难,但更能体会到奋斗的美好。

这组关于残疾人奋斗的故事与其他脱贫攻坚的故事有所不同,残疾人是“折翼的天使”,也是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他们同样在勤劳、默默地为社会做贡献,他们身残志坚,自立自强,他们的事迹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温暖了受众的心,也给受众以力量和希望。这组专题报道获得2020年度云南新闻奖一等奖。

新闻要有温度,就要找准切入点。如果这组报道仅仅是普通正常人的脱贫故事,可能一时很难打动人心,只有找到好的切入口,发现有吸引力的新闻素材,才能增强新闻的感染力,赢得受众。该专题的12 篇稿件,除了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外,文章说实话、说大白话,顺应时代发展的形势,弘扬主旋律,客观真实反映社会,做到让新闻“吸睛”。当然,新闻报道的作用不只是“吸引眼球”,更是要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和引领全体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旗帜,作为新闻人,应该用手中的笔、镜头和话筒记录时代,发现群众身边的好故事,创作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好作品。

三、增强责任感,让群众成为新闻主角,传播社会好声音

基层是新闻的源泉,人民群众是新闻报道的主角。如果新闻离开了实际生活,特别是基层生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样,脱离了群众、脱离了生活,媒体就失去了群众的信任,新闻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因此,新闻工作者要有社会责任感,善于发现平常生活中的感人事迹,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帮助群众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做出真正的好新闻。

新闻,要朝着需要关爱的地方出发。80多岁的王文琼老人本该颐养天年,可老人却还在为生存操劳着。为了维持生计,她每天天不亮就要上山去采摘野橄榄再到文山市区售卖,生意好时一天能卖一二十元钱,生意不好时,等了半天也无人问津。记者在文山市街头,多次看到这位老人摆小摊卖橄榄,便拍下老人的照片,详细采访了老人的境况,并在报纸上刊发了系列报道《八旬“橄榄奶奶”无力讨生活求资助》。报道刊发后,引起市民广泛关注并纷纷送上爱心物资,小城爱心涌动,温暖了“橄榄奶奶”。笔者还在春节临近时,送去精心选购的棉被、大米以及食用油等物品。之后,经过多方努力,还为老人争取到了困难补助,申请到了廉租房,并且陆续有不少好心人看望老人,送去不少钱物,帮助老人度过难关。

新闻,要朝着有力量的地方出发。黄芬是文山州文山市卫健局的一名离退休老干部,如今已是90 岁高龄的她一直心系脱贫攻坚工作,希望通过自己的绵薄之力助力文山市打赢脱贫攻坚战。在2019年9月市卫健局扶贫挂包秉烈乡卡作村后,黄芬觉得应该为扶贫工作出一份力,便拿出1 万元钱交给市卫健局,市卫健局与秉烈乡卡作村委会对接后,大家一致同意将老人这份爱心用来资助贫困的在校高中生或者大学生。走访了解10 户学生的家庭条件后,最终确定了4户作为黄芬的资助对象,把老同志的关爱和温暖落到实处。报道《将爱传递,90岁老干部爱心助学的故事感动你我》推出后,许多读者都被黄芬老人的爱心感动,一些爱心公益组织更是积极想办法筹集物资,及时捐赠到最需要的学生手中,激发学生们努力学习回报社会。

李华春大妈是文山市一位普通的退休工人,每个月靠领几百元的补助生活。然而,她有一颗仁慈善良的心,常常关心、帮助正处于困难中的人们。看到媒体报道那些困难群体,李大妈总要捐出一二百元钱。患病青年、寒门学子、烫伤男孩……都曾得到过她的帮助,她将无私的爱传递给许许多多的人。《古道热肠李大妈》一文报道了李华春的善行,读者们纷纷表示敬佩。

有温度的新闻,不仅有大视野,更有众多的小切口,家长里短、小区邻里,点滴变化间反映着生活百态。《暖心!民警变身“托尼”为八旬老人上门理发》,讲述了民警王懿在下金厂敬老院看到有位老人的头发有点长了,主动提出帮助老爷爷理发,让老人享受到暖心服务的故事。事情虽小,但意义大,展现了民警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类似的暖心新闻还有《爱心企业为麻栗坡1195名孩子送过冬暖鞋》《来自上海的“爱心包”,暖了西畴的孩子们》《广南21岁大学生小伙回乡度假见义勇为救下落水男童》《20年来累计捐资450余万元!香港中文大学黄炽森博士心系麻栗坡贫困学生》等,都是从群众身边的小事着眼,以小见大,这些小故事体现了社会温暖,传递了正能量。

全媒体时代,人们倾向于碎片化阅读,于是有些人认为新闻不再具有提振精神、温暖人心的力量,其实不然,笔者认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一直都为新闻工作者指明了方向,只有坚持“三贴近”才能采写出更多更好的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有深度的作品,吸引受众静下心来认真阅读。因此,新闻媒体更应围绕民生民情做文章,突出“大民生”,以正面报道为主,促进民生问题的解决,增强民生新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只有奔跑在一线、扎根在基层、活跃在现场,新闻工作者才能够感知社会、了解群众需求、传播人情冷暖,给予需要帮助的人以暖心的力量。笔者认为,记者要坚持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这是新闻人不懈奋斗的方向,讲述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痛点,做有温度、有热度,更有“能见度”的新闻。

猜你喜欢

守边新闻报道爱心
西藏爱国守边精神的基本内涵、生成逻辑及重要意义
论新时代边境地区乡村振兴的三重逻辑
当好守边人·布茹玛汗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爱心树(下)
为爱奔跑 爱心满满
魏德友:半世纪的坚守
爱心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