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聪耳通窍汤联合耳聋左慈丸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临床观察

2023-10-25刘厥军

光明中医 2023年19期
关键词:通窍中耳炎听力

刘厥军 焦 敏

分泌性中耳炎是耳鼻喉科常见且多发一种疾病,也是导致患者听力损失的一种疾病,主要是由于中耳常含乳突,引发腔内逐渐形成积液,导致听力下降的炎症疾病,慢性分泌性中耳炎主要指的是病情反复迁延大于3个月或病程持续大于8周的患者[1]。临床常通过给予患者糖皮质激素、抗生素等药物进行联合治疗,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可能出现反复发作的情况,致使病情迁延不愈[2]。中医学认为该病属于“耳胀、耳闲”等范畴,在发病初期以耳胀较为多见,主要表现为耳内胀闷的症状,可能还会伴有一定的疼痛;病之久者则见耳闭,可表现为听力下降、清窍闭塞、有物阻隔,通常由于耳胀迁延不愈、反复发作致使邪毒在耳窍内滞留所导致[3]。聪耳通窍汤包含有白术、党参等多种中药成分,具有通窍聪耳、行气活血之功效[4]。耳聋左慈丸主要由牡丹皮、熟地黄等多种中药配制而成,具有通利耳窍、疏肝解郁之功效[5]。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应用聪耳通窍汤联合耳聋左慈丸治疗的疗效,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人民医院2021年6月—2022年6月收治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7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晓并签订知情同意书,且本研究已经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人民医院的医学伦理委员会部门许可。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病程、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例,

1.2 诊断标准中医参照《中医耳鼻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6]、西医参照《临床实践指南:分泌性中耳炎(更新版)》[7]中关于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符合上述中医和西医的相关诊断标准者;均属于单耳发病者;近3个月内未接受其他中成药治疗者;心、肝、肾功能均无异常者;认知功能及精神状态均正常者等。

1.4 排除标准伴有耳鼻喉占位性病变者;其他原因致使中耳发生积液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对本研究所使用药物(阿奇霉素)过敏者等。

1.5 方法

1.5.1 治疗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措施,早餐前口服阿奇霉素片(规格:0.25 g/片,国药准字 H20023655,国药集团汕头金石制药有限公司),0.5 g/次,1次/d;饭前口服标准桃金娘油肠溶胶囊(成人装)(规格:300 mg/剂,注册证号:Z20100008,德国保时佳大药厂),300 mg/次,3次/d;每晚睡前口服氯雷他定片(江苏苏中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041016,规格:10 mg/片),10 mg/次;外用盐酸赛洛唑啉滴鼻液(湖北远大天天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10940166,规格:10 ml/剂),2滴/次,2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聪耳通窍汤,组方:白术、党参、陈皮各15 g,法半夏、茯苓各12 g,白芥子、香附、川芎、桔梗、路路通、石菖蒲各10 g,柴胡9 g,炙甘草、升麻各6 g。水煎至400 ml为1剂,1剂/d,分早晚2次服用。耳聋左慈丸治疗(陕西渭南华仁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 Z20063331,规格:1.6 g/丸),1.6 g/次,2次/d。2组均连续治疗10 d。

1.5.2 观察指标①临床疗效:对2组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②中医症状积分:分别于治疗前后,依据《中医耳鼻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6]评估2组中医症状积分,包括头晕眼花、手足心热、听力下降、耳闭,根据症状情况分别评为0分(无症状表现)、2分(偶尔有症状发生)、4分(长期存在症状表现,偶尔有所好缓解)、6分(存在难以忍受的症状表现,且难以缓解)。③血清水通道蛋白(AQP-1)、复合性粘蛋白(SIL-2R)、缺氧诱导因子(HIF-1α)水平:分别于治疗前后,对2组静脉血进行采集,约5 ml,置于离心设备进行处理15 min(转速为3000 r/min),检测血清AQP-1、SIL-2R、HIF-1α水平,检测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法。④骨导、气导阈值:分别于治疗前后,使用纯音型听力计(杭州惠耳听力技术设备有限公司,浙械注准:20142070249,型号:HT001-B)在标准隔音室中对2组患侧耳进行纯音测听检查,分别记录在1、2、4、8 kHz频率的骨导阈值和在0.5、1、2 kHz频率的气导阈值。⑤不良反应:记录并比较2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包括肝肾损伤、腹泻、呕吐。总发生率=总发生例数/总例数×100%。

1.5.3 疗效判定标准依据《临床实践指南:分泌性中耳炎(更新版)》[7]评估2组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将症状体征消失,鼓室曲线为A型,鼓膜和听力均恢复正常,症状积分降低幅度超过90%评为治愈;将症状体征消失,鼓室曲线为As型或A型,鼓膜基本恢复正常,症状积分降低幅度处于60%~90%评为显著改善;将症状体征有所好转,鼓室曲线为As型,鼓膜有所改善,症状积分降低幅度处于30%~59%评为改善;将症状积分降低幅度低于30%,症状体征、鼓膜情况均无缓解,鼓室曲线为C或B型评为无效。计算临床总有效率:治愈率+显著改善率+改善率=总有效率。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较高(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2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比较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各项积分降低,且观察组比对照组低(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分,

2.3 2组患者血清AQP-1 SIL-2R HIF-1α水平比较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血清AQP-1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比对照组高;2组患者治疗后血清HIF-1α、SIL-2R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血清AQP-1 SIL-2R HIF-1α水平比较 (例,

2.4 2组患者骨导 气导阈值比较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不同频率的骨导、气导阈值均降低,且观察组比对照组低(P<0.05)。见表5。

表5 2组患者骨导 气导阈值比较

2.5 2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2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例,%)

3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机制和病因较为复发,且可能是由于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导致,目前临床认为其发病可能与免疫学、变态反应、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等多种因素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联系,且具有迁延难愈、反复发作等特点。临床上常通过联合多种药物进行综合治疗,如抗组胺药可对患者咽鼓管或鼓室的水肿症状进行改善,显著降低分泌物的释放;表面活性物质药物可促进咽鼓管开放,致使中耳积液快速排除,缓解咽鼓管发闷、堵塞的症状,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但长期使用可能出现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影响预后恢复[8]。

中医学理论中认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与脾胃损伤密切相关,主要病理机制在于脾虚湿滞、风邪侵肺,是实虚夹杂之证,应以健脾利湿、疏风通窍、清热化痰为主要治疗原则。聪耳通窍汤中的白术可燥湿利水;党参可健脾益肺;陈皮可燥湿化痰;法半夏可消肿散结;茯苓可利水渗湿;白芥子可通络化痰;香附可疏肝解郁;川芎可活血化瘀;桔梗可化痰宣肺;路路通可通络祛风;石菖蒲可化湿和胃、开窍豁痰;柴胡可解热镇痛;炙甘草可清热解毒;升麻可清热解毒;诸药合用共奏通窍聪耳、化痰除湿之功效。耳聋左慈丸中的泽泻可利水渗湿;山萸肉可补肾固精;熟地黄可滋阴补血;牡丹皮可活血化痰;磁石可聪耳明目、平肝潜阳,诸药合用共奏通利耳窍、疏肝解郁、滋肝益肾之功效。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较高;治疗后观察组中医症状各项积分比对照组低;治疗期间,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经比较无明显差异,表明聪耳通窍汤联合耳聋左慈丸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张志敏等[9]研究结果相似。

AQP-1可参与到中耳腔内液体的调节过程;SIL-2R可与白介素2受体进行结合,抑制免疫作用;HIF-1α具有放大炎症的作用,促使中耳积液合成。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多伴有听力下降的症状,骨导、气导阈值是临床评估听力损失程度的常用指标。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白术中包含的内酯类成分可对机体内巨噬细胞的表达产生作用,降低炎性因子的合成和释放,发挥抗炎的作用,且其多糖成分可对机体淋巴细胞产生激活作用,诱导淋巴细胞的转化,发挥免疫调节作用,进而调节血清因子水平[10]。山萸肉中的多糖和总苷类成分可对黏膜分泌细胞的生长繁殖和黏膜上皮化生等产生抑制作用,减轻炎症反应对机体系统造成的损伤,减少分泌液的产生,进而达到改善听力下降的症状,促进听力水平的快速恢复[11]。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血清SIL-2R、HIF-1α水平、不同频率的骨导、气导阈值比对照组低;观察组血清AQP-1水平比对照组高,表明聪耳通窍汤联合耳聋左慈丸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可有效提升听力水平,调节血清AQP-1、SIL-2R、HIF-1α水平,与霍炳杰等[12]研究结果相似。

综上,聪耳通窍汤联合耳聋左慈丸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升听力水平,调节血清AQP-1、SIL-2R、HIF-1α水平,提高临床疗效,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猜你喜欢

通窍中耳炎听力
通窍活血汤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
化瘀通窍中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对症灸治,中耳炎不再犯
通窍活血汤家兔体内移行成分川芎嗪的分析
Units 1—2 听力练习
Units 3—4 听力练习
Units 5—6 听力练习
Units 7—8 听力练习
鼻舒通窍合剂制备工艺的优化
鼻内镜下咽鼓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