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茶文化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研究

2023-10-25王晓娟

福建茶叶 2023年9期
关键词:茶文化中华群体

王晓娟

(山西传媒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全球经济一体化持续深化的新形势下,国内社会经济体现出繁荣发展景象,而为了充分满足社会经济增长诉求,积极发展国家教育事业,提高新时代人才输送数量和质量是保证社会经济稳定且良性发展的必要前提。自从国家推行新课改政策以来,教育单位逐渐转变教育重心,从以往的应试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模式转变。而高校作为面向国家与社会培育高层级与优秀人才的重要场域,其不但要承载教授学生专业理论及实践能力的教育责任,而且还要充分完成自身育人使命,正向引导大学生明确积极三观,使学生正确认知优秀品格对自身日后发展的重要意义。但是,在高校思政教育层面,还有部分高校存在一定问题。对此,管理层要高度重视和关注思政教育工作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与发挥的重大作用,基于教育思维、教育模式及教育环境等层面加以完善,优化思政教育现状,以此为依托为国家发展与教育事业进步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1 中华茶文化相关概述

中华茶文化作为国家民族文化的珍宝,其不但蕴藏道家思想,也彰显了儒家学派文化。[1]中华茶文化不但在茶道茶具等层面呈现茶思维、茶精神及茶文化,而且还在茶文化层面呈现我国传统民族文化教育性、趣味性、艺术性和人文性等特征。一方面,在中华茶文化体系中,茶文化自身便具备一定教育价值及文化价值,借助茶文化传播,不但可以引导社会群体树立积极三观,而且还可使社会群体始终保持积极乐观心态。另一方面,作为特殊的艺术形态,茶制作的各个环节均体现出不同韵味,可以使大众在这些环节中感知茶的奥秘,积极融入茶文化当中,进而感知茶的特殊魅力与浓厚意境。诚然,茶的这些元素均能充分呈现在中华茶文化当中,对此,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引入中华茶文化,不但可以丰富高校思政教育内容,还能促进茶文化传承,使国家传统文化实现长效发展。

2 中华茶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优势

2.1 有助于提高思政教育质量

就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在理念、内容、模式及实践等层面存在的滞后性、局限性、单一化等问题,把中华茶文化渗透到思政教育当中,不仅能够创新思政教育模式,同时还可以推动思政教育质量有效提升。[2]一方面,针对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理念滞后的问题,渗透茶文化思维,能够以茶文化渗透到教育活动的根本性为基准,推动思政教育主体思维模态与思想观念有效转变,促进思政教育以茶文化思维为支撑,积极践行新时代素质教育观念与教书育人理念,充分发挥高校思政教育所具备的文化育人价值,从而提高思政教育整体育人质量。另一方面,针对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内容局限的问题,将中华茶文化元素渗透到思政教育中,能够推动茶文化思维、理念、内容、方式及活动等要素的渗透,组织实施泡茶与茶道等多样性实践活动,切实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及实践活动,拓展高校思政教育路径与学生群体文化信息面,进而切实提高思政教育实践总体水平。除此之外,针对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单一化的问题,可以以中华茶文化思维为引领,推动思政教育和信息化教育手段充分结合,以信息化教育方法,基于学生群体现实诉求及发展需要,建构适宜、合作、自主及探究的思政教育环境,使大学生们深入其中,并从中获取丰富的思政信息与茶文化信息。

2.2 有助于完善学生品格品质

众所周知,中华茶文化作为国家文化瑰宝,蕴藏着大量育人资源,主要包括修身养性、礼仪、价值观与利益观等。[3]这些资源对学生群体发展均有着促进和引领作用,可以净化学生内心,让学生群体朝着更加积极的方向不断前进。对此,将中华茶文化元素渗透到高校思政教育当中,能够升华学生群体思想认知,塑造学生们人格品质。比如,在思政教育实践中,组织实施泡茶活动,思政教师可以基于中华茶文化,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讨。学生们借助茶文化实践活动、探讨活动及认知活动,能够深刻掌握茶文化思维和基本内涵,亦可深化其对于思想政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教师还可在思政教育实践中,组织实施茶文化主题实践活动,以活动主题为导向,引领学生群体探究茶文化的礼仪关系,通过深入探讨和交流,学生群体能够从中掌握茶文化相关修身养性及礼仪信息,从而推动学生们不断完善自身人格品质,推动其实现综合发展。

2.3 有助于推动茶文化的传承

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主要分支之一,在新时代社会环境下,茶文化所具备的引领性、人文性以及艺术性等特征,对学生群体有着较强的教化价值,所以,应在时代与社会发展进程中不断传承和弘扬中华茶文化。而伴随近些年国家国际贸易交往愈发频繁,其他国家多元文化涌入中国,生成了多元文化协同发展的新模式,部分高校学生思想观念产生变化,出现崇洋媚外的错误思维,这对于中华茶文化传承及持续发展具有不利影响。对此,在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当中,教师要依托教育平台,推动茶文化思维与思政教育的有机整合,借助课堂教育主渠道,深化学生群体对于中华茶文化内涵的认知,加深学生们对于茶文化知识的理解和吸收,让学生们能够主动践行茶文化思维,推动茶文化元素在社会发展方面不断推广和传承,从而落实弘扬中华茶文化的根本目的,与此同时提高思政教育实践总体质量和效率。[4]

3 中华茶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困境

3.1 中华茶文化认知偏差

中华茶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融合应用,还存在部分问题。一方面,当代高校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茶文化,了解相对片面,这不但对中华茶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造成较大阻碍,而且也对中华茶文化思政教育功能的发挥带来不利影响。近些年,国内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并逐渐运用到诸多领域,互联网技术的使用已然占据社会群体大部分生活。[5]互联网凭借其娱乐性、交互性、信息海量性、匿名性等特点,深受大学生喜爱,但也促使大学生们持续受到外来文化所侵蚀。例如,热衷万圣节、情人节、圣诞节及观看日韩电视节目等,现如今这些活动仿佛已然成为新时代高校学生群体的生活日常,而对本土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与学习,在其生活实际中所占比例则微乎其微。特别是中华茶文化,多数学生对于茶是否属于民族传统文化都不甚了解。对此,若想把中华茶文化有效运用到高校思政教育当中,提高学校管理层、教育工作者及学生群体对于中华茶文化内涵及文化底蕴的认知程度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们在思想层面、情感层面以及生活层面全面接受中华茶文化,并自觉了解与学习茶文化内容。

3.2 茶文化传播路径狭窄

在中华茶文化传统传播进程中,因为欠缺行之有效的文化传播路径,使得当代高校学生群体对中华茶文化的内容了解有所不足,对于品茶与喝茶并不了解,同时也不懂得茶叶的制作流程。[6]对高校大学生来说,中华茶文化犹如几个世纪前的文化遗产,认为茶文化只可远观,使得其现实生活与茶文化距离愈发遥远,而中华茶文化中包含的茶道与茶艺等内容更是让高校学生们难以接受。伴随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科技手段不断进步,互联网技术实现广泛应用,使社会群体生活产生巨大变化,社会群体利用手机和电脑等智能产品,便可迅速获取与了解多样性信息内容,对此,在中华茶文化传播进程中,需要不断与时代发展对接,与信息技术对接,借助网络传播技术,真正把中华茶文化内容搬到各类网络平台中,使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深入了解中华茶文化知识,掌握茶叶与茶具的制作流程,使中华茶文化切实融入大学生群体的现实生活当中。

3.3 茶文化实践途径较少

新时代背景下,在高校思政教育具体开展过程中,尽管中华茶文化内容普及和传播较为到位,但学校与教师提供给大学生们的实践路径却相对较少。一方面,在现实生活当中,中华茶文化难以与生活实际密切融合。另一方面,在物质生活富足的新时代环境下,多数高校学生普遍更为重视自身利益与物质生活质量,在事情和问题处理层面,往往将个体利益置于优先地位,该现象造成高校大学生们普遍存在一定自私自利意识,团队意识淡薄。除此之外,对于家庭环境和经济条件良好的大学生而言,其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强烈,个人性格特点明显,利他意识薄弱,在此种思想意识影响下,尽管中华茶文化实现有效传播,亦难以在高校思政教育及日常生活当中获得实践,也难以充分发挥中华茶文化所具备的教育价值及人文价值。[7]

4 中华茶文化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

4.1 正确认知茶文化教育价值,转变传统教育思维

将茶文化元素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对于弘扬中华茶文化以及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均有着重要意义。以思政教育为载体践行中华茶文化精神,转变传统教育思维,应从高校思政教育源头与根本上解决其实践不足的现实问题。对此,中华茶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有效渗透,需要学校方面和思政教师高度重视传统教育思维更新,正确认知茶文化独有的教育价值,进而深化茶文化元素和思政教育有机整合,落实思政教育思维的彻底转变。一方面,在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大环境下,高校要立足中华传统文化,深刻认知传统文化传播及传承的时代价值,并基于本校办学方向及教育路径,促进传统文化弘扬及传承。比如,在思政课堂中,教师可以深入分析中华茶文化,确定茶文化思维模态,推动茶文化思维和思政教育融合。另一方面,提升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认知,确定思政教育在实践方面存在的不足,以中华茶文化为教育思维导向,促进茶文化思维和思政教育结合,从而创新思政教育方法与模式。除此之外,中华茶文化作为国家传统文化体系的重要分支,其不但蕴藏深厚文化理念,而且也蕴藏良好的思想意识,将中华茶文化渗透到高校思政教育当中,是培育学生群体正确思想意识,充实其文化知识的有效路径。对此,学校管理层要高度重视中华茶文化特殊价值,并正确认知茶文化元素的教育价值,依托高校这一教育阵地,积极弘扬和传承国家茶文化,最大限度发挥中华茶文化元素在思政教育中的特殊作用。管理层亦要转变传统教育思维,支持茶文化元素和思政教育的融合,提高思政教育整体质量,推动大学生群体思想健康发展。

4.2 丰富中华茶文化传播路径,深化线上线下教育

为有效提升大学生群体思政知识学习兴趣和热情,高校辅导员既要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华茶文化,将茶文化作为思政教育载体,深化茶文化内涵与思政教育融合程度。同时,还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思政教育交互性及娱乐性。在此过程中,辅导员应带领学生们在线分享中华茶文化映照的思想内涵,亦可带领学生们观看茶文化主题纪录片,要求学生们撰写观后感,特别要详细记录中华茶文化对自身思想道德层面的启发。借助线上思政教育,高校辅导员不但能够使学生们正确认知与深入了解历史悠久且底蕴深厚的中华茶文化,而且还能培育学生们对思政知识与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强化其对思政理论的认知。而在线下面对面课堂教学中,高校辅导员应不断强化和学生群体思想及行为的交流互动。在课堂教学中,辅导员可采取多样性教学手段提升学生们学习兴趣及学习成效,包括情境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以及多媒体教学法等。辅导员应引导学生们针对现阶段思政教育方法和模式提出意见与建议,在课堂中突出学生们主体地位,借助小组学习模式促进思政实践教育有序推进,使学生们借助文献资料查阅、调查问卷及采访等形式感知思政教育工作对新时代人民群众三观树立及思想道德培育的重要价值,进而深入认知思政工作基本内涵,不断学习和吸收思政教育中心思想及核心内容,提升个体思想觉悟。

4.3 拓宽中华茶文化实践途径,营造良好校园环境

为充分发挥中华茶文化优势作用,高校思政教师应以思政教育实践为依托,最大化发挥中华茶文化育人效果及功能,促进中华茶文化和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有机整合,协助学生群体了解及学习中华茶文化深刻内涵,营造积极学习氛围及环境。一方面,在中华茶文化和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融合过程中,要定期组织实施茶道表演与校园观影等多样性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网站与校园广播等媒体的作用,大范围宣传中华茶文化,激励大学生们积极参加茶文化主题校园实践活动,并在实践活动参加中切身感知中华茶文化特殊魅力,从而成为中华茶文化的弘扬者与传播者。另一方面,高校思政教师要提倡多方主体协同建设茶文化主题学术论坛。师生群体可以在该论坛当中深入交流与探讨中华茶文化,并分享自身学习茶文化知识的经验,深入解读中华茶文化内涵及底蕴,推动学生群体在互相交流和沟通中强化对于中华茶文化的解读及认知,从而让中华茶文化对高校学生群体思想价值及行为习惯带来无形的影响。除此之外,以高校社团为依托,组织实施校园文化实践活动,积极传播与弘扬中华茶文化。教师可以组织喜爱中华茶文化的大学生们协同建立茶文化主题社团,以社团活动为主导定期组织茶文化文艺汇演及知识竞赛等实践活动,推动茶文化元素真正渗透到思政教育课堂内外,把茶文化元素融入学生群体现实生活中,在实践活动当中不断培养学生们茶文化素养,以此提升思政教育效果。

5 结语

综上所述,中华茶文化在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当中的创新应用,以茶文化思维作为逻辑基点,确定茶文化元素和思政教育工作融合点,推动茶文化和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完善思政教育体系,充分发挥高校思政教育思维育人及文化育人作用,优化思政教育质量和水平,进而构建长效的思政教育实践模式。所以,在思政教育实践中,教师应注重创新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及教育方法,从而突出中华茶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特殊价值。

猜你喜欢

茶文化中华群体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茶文化的“办案经”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别具特色的俄罗斯茶文化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