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视域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思政育人的实践路径
2023-10-25尹若笛
尹若笛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吉林 长春 130000)
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目的在于传授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与历史荣耀感,对学生的思想塑造有着重要作用。茶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其背后蕴含的禅茶文化、人文精神和工匠精神,充分体现了大学语文课程内容中所含的思政元素,将茶文化背后的思政内涵与教学内容相融合,对于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树立爱国情操、激发民族情怀,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健全学生人格,培养学生成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优秀应用型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1 茶文化的思政内涵
茶文化最早始于神农时期,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直至魏晋时期文人饮茶活动变得愈加频繁,与茶有关的诗词歌赋也日渐增多,“以茶养谦”的风气一时之间蔚然成风,发展出多种多样的茶道艺术和茶艺表演。随着历史变迁,老庄思想和儒家经学不断融入茶文化,呈现出以“廉美和静”为代表的中国茶德精神,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从物质文化到精神传承的转化过程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政元素,从“正气清风”的儒家精神到“上善若水”的道家思想,将“以茶养性”发展到极致,为提升人们的道德修养起到重要作用。茶文化的蓬勃发展离不开茶农对种茶事业的执着与坚持,每一亩茶田的辛勤耕耘、每一片茶叶的细心呵护都体现了茶农对茶文化的初心和坚守,将茶农身上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到大学语文教学中将会培育出一批优秀的技术型人才。除此之外,茶文化还蕴涵者丰富的人文精神,从修身养性到淡泊明志的清儒之风,再到恬淡坚韧的中庸哲学,茶人精神的传承有助于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塑造健全人格。
2 茶文化视域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现状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为此,全国各类高校针对全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改革,具有天然优势的大学语文课程更是作为重点科目进行深入探索与创新,但在实际进展过程中发现存在着一些现实问题影响教学效果。
2.1 课程内容乏味
我国的高职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专业的知识,更要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当前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上缺乏与现实生活的案例融合,教学活动较为单一,对于以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程度较弱,难以让学生深入了解茶文化背后的历史积淀和民族精神,缺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共鸣,不利于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不利于学生掌握中华文脉。
2.2 学生普遍重视程度较低
大学语文课程作为普遍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虽然有着长久的历史,但因不具备专业课的针对性,导致许多学生难以意识到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尤其在当今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下,高职院校的教育重点在于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导致许多学生将主要精力倾向于专业课程,忽略公共基础课程,对以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少深入了解和学习,导致其民族精神缺失。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和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的工具性和实践性有所不同,更多侧重在人文性,对于学生内在文化涵养的提升和价值观的塑造是循序渐进和潜移默化的,很难立竿见影地看到效果,也正因此特点,致使许多学生误以为大学语文是无用之课,难以把握大学语文的学习方向。
2.3 部分教师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各高职院校的教师们在大学语文课程上探索课程思政的教学方式时缺乏设立主体思政目标的意识,忽视对学生思政意识的培养,习惯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大量的碎片式教育,难以形成一个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改革,因此在整体上缺乏一套连锁的思政信息链。这种理论式的思政教学难以和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也不能联系现实生活,致使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参与意识较弱,活跃程度不高,无法活学活用,做到对自身内在修养的提升,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使整个课程的思政教育难以达到深入人心的教学效果。在长期的思政教育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老师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努力寻找解决办法,学会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将以茶文化为代表的思政元素和育人理念自然的融入到大学语文课程之中,但由于对相关理论的掌握不够全面,缺乏一定的严谨性,导致教学改革仍有许多不足之处。
3 茶文化视域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思政育人的意义
高职院校以就业为教育导向,强调实用性,大力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茶文化内含的哲学思想和道德精神,实现大学语文课程“文以载道”的德育功能,加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思政教育,力争将知识、能力、价值观教育实现三位一体的整合,将文化育人的思想贯穿于整个课程,实现思政教育和知识技能的有机融合。对于学生树立高尚情操,增强文化素养,提升道德修养,培养健全人格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1 发挥茶文化价值观引领作用
当今大学生身处在一个思想多元化的信息时代,各类文化的发展和传播速度都极快,面临各类主流及非主流的思想文化不断碰撞和熏陶,他们的价值观难免受到影响,而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一个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塑造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以茶文化作为切入点,进一步发掘茶文化蕴藏的文化精神和价值理念,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确保高职院校实现思政育人。
大学语文课程中所选编的篇目不乏经典的小说、散文、诗歌等等,这些文学作品的内核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其背后隐含着中国的历史、政治等多方面。[2]许多文学作品既能体现民族精神,又兼具茶文化的精髓,将此作为教学内容,让同学们感受茶文化的魅力,汲取古代先贤的智慧;让学生了解茶文化的传承演变,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主动抵制不良文化的输入。
3.2 借助茶文化筑牢理想信念根基
当代大学生出身在新世纪,祖国的繁荣富强为他们提供了稳定而优越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衣食无忧的成长经历使他们个性突出、敢于表现、勇于尝试,但与此同时也让他们逐渐以自我为中心,出现家国情怀淡薄、忧患意识和责任担当意识不足等问题,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尤为重要。借助茶文化的发展历史沿革,讲述种茶人的理想与追求,透过种茶人的传承与坚持看到他们肩负着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与使命,弘扬种茶人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工匠精神,由此坚定学生心中的崇高理想,树立信念意识,使他们深刻理解理想信念对于自己的重要性,意识到自身在这个时代的使命和担当,淬炼出敢于知难而上、勇往直前的优良品质。大学语文课程作为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因其自身特殊的人文性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阵地,大学语文的课堂绝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输出,要在教学内容中融入茶文化为代表的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课堂变得有灵魂有核心,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人生理想的教育,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将个人理想和社会发展紧紧结合在一起,做好文化的传承人,将自己的人生理想目标与社会的发展目标统一起来,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促使学生为实现个人价值而努力。
3.3 传承茶德精神塑造健全人格
当今时代,网络和新媒体迅速发展,学生接触世界的途径不断增多,在拥有广阔资源的认知平台的背后难免隐藏了一些不良信息,为了避免学生被此影响,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借助高校的各类课程进行思政教育迫在眉睫。[3]将茶文化中的茶德精神融入大学语文课程,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实现茶文化的优秀思想与思政教学有机融合,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茶学家庄晚芳教授指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并将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诠释为“廉:廉俭育德,美:美真廉乐,和:合诚处世,敬:敬爱为人。”[4]让学生通过饮茶文化的了解,养成沉着稳重的品格修养,通过茶道精神的学习,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茶文化蕴含的人文知识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其包含的美育资源有助于陶冶学生情操。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讲解和道德建设相结合,将茶文化中的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相融合有利于直接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通过经典名著、历史事件、人物传记等帮助学生吸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观和是非观,分辨纷杂繁复的外来文化,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由内而外地提升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逐步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4 茶文化视域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思政育人的教学策略
大学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思政感染力,而茶文化的价值内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有着共同的文化性、人文性,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形成协同育人。大学语文教材选入的优秀作品涉及社会、历史、哲学等各个方面,而茶文化更是独树一帜,在长期的发展和传承中形成了不同特色形态,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载体。借助茶文化发展历程中反映的现实生活问题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传达真挚的思想感情、崇高理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4.1 创设含有茶文化思政元素的课程任务
通过对大学语文课程中茶文化的思政元素的挖掘和分类,将茶文化按照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思政元素的课程任务创设,通过任务下发、小组讨论、任务执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通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政目标三个维度帮助学生清晰分层的找到学习目标,逐渐完成自我定位,实现知识教育、能力塑造、德育培养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结合茶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四点,深入挖掘其在大学语文课程中所体现的思政元素,将“爱国元素”设置为国家任务模块,包括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法治意识和民族自信,选取以《论语》、《孟子》为代表的儒家精学中的经典篇章,学习茶艺匠人的历史传承,揭示出人类意识形态的改变,从中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密不可分,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爱国爱家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将“敬业元素”设置为社会任务模块,包括工匠精神、无私奉献、开拓创新和职业责任,将茶德精神中的君子品质融合于职场工作的各类应用文书,从简历撰写到述职报告,从草拟计划到汇报总结,帮助即将踏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大学生锤炼自身,提升职场竞争力。在模拟面试中确定自己的职业理想,朝着目标坚定前行,在反复的写作练习中达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提高岗位责任感。将“诚信元素”和“友善元素”设置为个人任务模块,“诚信元素”包括诚实守信、踏实肯干、实事求是和遵纪守法,根据茶文化在不同历史年代的发展变化及其背后的内涵,结合历史背景进行思政精神传达,引导学生对茶文化历史主题进行思考,学习历史人物身上的优良品质,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友善元素”包括关爱生命、人文情怀、团结友爱和互帮互助,选取富有人文精神的茶艺作品融入大学语文课程,引导学生学会关爱身边人,养成乐于助人的优秀品格,学会团队合作,具备集体意识,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
4.2 优化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使用教材缺少一个明确的标准,各高校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进行选择,但在教学内容上主要集中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和写作能力,着力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为了更好的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加强思政育人,在教学内容上应作出适当的创新和优化,融入茶德精神和茶文化于大学语文教学中。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对教学内容重新规划和编排,设立专题化教学模块。[5]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三大专题,分别是: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增强自身文化素养、成就自我远大理想。第一专题“提升个人道德修养”模块以中华传统美德和茶文化为主,选取与茶文化相关的唐诗宋词,在白居易、李白等人的诗词中感受茶文化的和合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从而达到立德修身的根本目的。第二专题“增强自身文化素养”模块以选取具有茶文化和哲学色彩的散文和富含意蕴的小说篇章为主,引发学生思考作品背后的社会现实,启发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辨别力,实现文化素养和理性思维的双重提升。第三专题“成就自我远大理想”模块以职场类应用文和实用公文为主,将种茶人的工匠精神融入其中,将勤恳耐劳、踏实敬业的茶德精神传递给学生,日常加强写作实践训练,提前适应职场工作,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职场目标和职业理想,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4.3 营造茶文化思政教学环境
大学语文的教学融入茶文化不应只局限在课堂,将课堂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环节、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采用渗透式教学,将小课堂延伸到校园人文环境中。在大学语文课前开展茶文化讲座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专题,开展学生演讲等操作性较强的实践类学习活动。设立多种形式的校园活动,发挥茶文化相关社团作用,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与茶文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了解茶文化历史上描述的重要人物和时代变迁,更好地理解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密不可分的重要含义。将茶文化课程作为具体案例,宣传茶文化思想和茶道艺术,设立茶文化体验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亲身实践中加深印象。增加各类教学比赛,校园竞赛增强学生的吸引力,针对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基础,开展传统茶艺民俗活动、诗词比拼大赛、红色经典读书竞赛等等与大学语文课程相关的校园竞赛,帮助学生检验日常所学,增厚人文底蕴,在比赛中提升认识,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