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南亚早期华文报章《南洋总汇新报》所载粤剧班本的整理与研究

2023-10-24邵言言

新楚文化 2023年14期
关键词:班本粤剧

【摘要】《南洋总汇新报》1908年登载了20篇粤剧班本,本文整理了粤剧班本的作者信息,分析了粤剧班本的语言、剧目、结构、内容、特征及意义。《南洋总汇新报》刊登的班本语言通俗流畅,自然生动。剧目多为新创,唱腔沿袭传统,主要以梆子、二黄为主。内容上主要分为时政类、社情类、节日类、言志类、咏物类等。班本既有叙事性,又有浓厚的抒情色彩,有明显的现实主义特征和广东地域色彩,有为而作,缘事而发。班本不仅具有娱乐的功能,也具有积极救世的社会功能,也是沟通侨民与家乡的纽带。

【关键词】南洋总汇新报;粤剧;班本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14-0040-04

【基金项目】本文受广东省教育厅2020年度普通高校创新团队项目“粤港澳大湾区文学与文化研究团队”(项目编号:2020WCXTD010)资助;系广州新华学院青年项目《东南亚早期华文报章所载的粤剧班本的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2019KYQN05)课题成果。

东南亚华文报章《南洋总汇新报》原名《南洋总汇报》,是由新加坡侨商陈楚楠、张永福、陈云秋于1905年秋合伙创办的,他们后来因为立场不同对报纸定位产生争议,后陈云秋取得经营权,重新组建了合作团队。1906年,报纸改名《南洋总汇新报》,积极宣传当时国内政治改良派的措施。新加坡国立大学图书馆华文旧报章目前可以检索1908至1946年的《南洋总汇新报》电子版,其中粤剧班本主要集中在1908年,目前共检索到班本20篇,内容丰富,印刷清晰,保存完好。现将主要整理和研究成果梳理如下:

一、粤剧班本的作者信息

班本的作者署名有爱群女士来稿、乌乎、驱魔来稿、爪哇来稿、群、呵呵子来稿,稿件大部分是作者投稿,使用笔名,少部分使用地名标明稿件来源,如“爪哇”。其中署名“群”的稿件约有13篇,尚未能判断“群”是否为“爱群女士”的简称,但应是一位有较好古典粤剧素养的戏曲爱好者。比如《中兴报是何居心》标明“仿小娥受戒事详见本报”,《烟精吊瘾》標明“仿旧调小青吊影”,《保卫生清洁街道》标明“仿季札挂剑”,《农家叹》标明“仿苏武牧羊”,“群”新创的粤剧采用了传统经典曲调样式,但书写的都是当时国内社会生活现实。

二、粤剧班本的语言、结构、内容分类

海外粤剧早期发展中,粤剧艺人主要来自国内地区,在舞台语言、演出剧目、角色行当、声腔结构、表演艺术等方面沿袭国内粤剧,但是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粤剧发展出现了一些新变特色。戏剧语言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戏棚官话,早期华文报章《振南日报》刊登的班本在舞台语言上就呈现出浓重的广东地方语言特色,而《南洋总汇新报》的班本语言整体趋向通俗流畅,自然生动,更加接地气,拉近了与民众之间的距离。演出剧目方面,不再局限于传统经典剧目,反而根据当时的国内社会政治生活现实,创造了很多新的剧目。即使是仿照传统曲调的班本,也以歌咏现世生活人事为主。

传统粤剧唱腔主要为板腔体,东南亚早期粤剧也不例外,其声腔主要以梆子、二黄为主。比如《志士惜韶华》整套板式结构分为梆子扫板、慢板、中板、收板几个部分。《嫦娥叹》分为二王扫板、慢板、二流、收板。

《南洋总汇新报》的粤剧班本从内容上来说丰富多样,主要分为时政类、社情类、节日类、言志类、咏物类等。

时政类有《开国会》《吊伟人》《中兴报是何居心》《河口失败自叹》。南洋华侨虽然远居海外,但是对国内政局一直十分关注,尤其是戊戌政变后,他们迫切需要一些平台表达自己的立场和态度,而兴办报纸是非常有效的表达意见的宣传手段。《南洋总汇新报》在关于国内改革的主张上偏向保守,与《中兴日报》经常发文互相论战,双方也都在报刊上刊登粤曲宣传自己的革命思想。

社情类班本中较多的是反映广东肇庆、清远、三水等地水灾后,底层灾民穷困难挨的痛苦生活,如《灾民诉苦》《农家叹》《水灾浩劫》等。《水灾浩劫》开篇详细描述了当时洪灾侵袭的震撼场景:“三江水,趁此时,一同潦涨。望山丘,如泽国,一派汪洋。崩基国,决河口,千数百丈,冲去了,多少屋舍楼房。这水势,奔流急,风涛波浪。卷地来,好一似,雪阵银山。”“此巨灾,真果是,从天而降,满村中,男和女,好不惊惶。或扶老,或携幼,东奔西闯。那一片哀嚎声,苦叫凄凉,逃不出,也只得,归于水葬。随波浪,水晶宫,命见龙王。”水灾给百姓带来了严重损害,当时“无奈何,齐挤拥往山头之上。雨又淋,日又晒,饥苦难当。见儿啼,和女哭,声声凄惨。削树皮,割草根暂且为粮”,就算是那富豪家产业“到如今,同归于尽,一概精光”。洪灾无情,无论富贵与贫贱,都遭受了严重的损失。《旅客思乡井》是从侨民的角度表达了对水灾后受难家乡和亲人的担忧,“惊闻得,故乡水患。浸禾苗,又冲去多少村场。但不知,此灾区,家门怎样,又恐怕,流离失所难免饥寒。念亲朋,怀戚友,不晓得可逢此患”。惆怅担忧的侨民恨不能生双翅马上还乡,但是船艇损坏,交通也不通畅。班本真切了反映了侨民对亲人的担忧与牵挂。《保卫生清洁街道》仿传统粤曲《季札挂剑》,原作是一篇关于君子诚信为人的剧目,季札出使回来赠宝剑给徐国国君,即使徐国国君已死,他也坚持把宝剑挂在树上。《保卫生清洁街道》只用旧曲调,内容上陈述灾后清洁街道防治疫情的重要性。班本开篇陈述人生遭遇浩劫生死难料的不可测性:“人生性命,如轻草。不分上下,与高低。骤雨狂风,难以料。存亡怎晓,暮和朝。任有那富贵功名,怎可保,到底是霎时祸患,恨迢迢。灾殃浩劫,何能跳。堪嗟人命,好比落叶萧萧。这般苦况,言难表。谁人愿过奈何桥。”正因为人生生死祸福难料,所以想要保着生灵,在灾后要讲求卫生。可是当时社会人民盲目迷信天命降灾,不懂科学防疫。作者在班本中大声疾呼:“第一件公益有心休行、凶暴。第二件,发肤身体洁净、为高。第三件,忍性情安定和平莫生、气恼。第四件,平居饮食不可差错、分毫,通却那沟渠,免得秽气相冲方为、至妙。”班本“好言奉达大众同胞”,希望齐心协力,做好清洁卫生。《女子卖物赈灾》讲述女子卖物筹钱拯救灾民的善举。该剧开篇描述灾民受灾的惨状,引发人们的同情。中间慢板部分呼吁人们捐钱捐物,各尽心力。结尾处热情赞美女子投身公益的爱心,唱道:“常言道,集腋成裘无论多少,尽力、相帮。无非是,为赈巨灾,并无、别样。看起来,社会中,赞成不少鼓掌、雄谈。但只愿,姊妹们,休生、冷淡。一个个,担义务齐到、会场。那场中,摆货物,时欵、新样。一件件,尽都是文采斑斑。你争奇,我竞巧,务必劝人、观看。任他们,来沽售,好比慷慨、解囊。我姊妹,众同情,不可、怠慢,不可、怠慢。这才是同心公益,份所应当。”班本感情真挚,呼吁女子同心协力拯救灾民,尽自己的一份力。

社情类班本中还有较多宣传戒烟的作品,如《烟魔受戒》《烟鬼抱恨》反映了当时社会饱受烟患,民众渴望禁烟的呼声。《烟人叛》结尾唱道:“自古道人将亡,善言可爱。真果是鸟将死,其鸣也哀。愿同胞切莫作、烟人党派,怕只怕无穷愁恨,悔不转来。”班本用沉痛的文笔告诫时人不要误入歧途。

节日类班本有《盂兰会》,讲述在农历七月十五日的盂兰盆节祭祀魂鬼的活动。《中秋饼》《嫦娥叹》属于中秋节感怀类作品。《中秋饼》开篇写道:“中秋饼,如月满,象形团体。那内容,包含着无限、膏脂。算起来,食品中,可称、美味。见垂涎,思吞咽,谁肯向隅。新炊好,软如棉,闻欲醉,怎怪得,人所爱,昼夜、忧思。”正因为月饼如此美味,所以引得“饕餮者,持尖刀,尔分、我碎。割成了,一件件,南北、东西。恨不得,捷足先,强吞、强食。那圆形,顷刻间,果腹、充饥”。作者用月饼被贪食者切割瓜分比喻中华民族被外人欺辱,号召国民关心时运,早图妙计。《中秋饼》收尾处唱道:“宁鸡口,毋牛后丈夫、之志。常言道,岂甘雌伏定要、雄飞。国升平,虽陋巷一瓢饮也有无穷、乐趣。那时节,太平歌颂才能够色舞、扬眉。”班本联想巧妙,构思新奇。《嫦娥叹》小序云:“今岁中秋夜,霾云密布,月色无光,嫦娥定有岑寂之感,戏撰此以博一哂。”班本描述了月宫嫦娥中秋佳节的寂寞心里,“我嫦娥,更比凡人多增愁味。好一似,茫茫恨海彼岸无期。每夜里,愁病相连,倩谁料理。看起来,心中病纵有药石难医。实指望,月到中秋,现出光明把红尘普视。看一看,有何人,诚心奉我就把他接引瑶池”。嫦娥想要寻得人间知心之人,但无奈“那霾云,竟把我光芒蒙蔽。辜负我,自由放荡一片心机”。班本细致地描述了嫦娥孤寂失望的内心。

抒情言志类班本有《药石无灵愁自叹》《志士惜韶华》。《药石无灵愁自叹》的创作背景是当时国内改革派人心不齐,救国希望渺茫,班本借有识之士之口,抒发了无路可走,内心愁苦的心情,他们呐喊道:“救国两字,就好比海市、蜃楼,剧烈场,转眼间化为、乌有。”《志士惜韶华》中,面对当时国内社会改革的举步维艰,志士仁人发出了时不我待的呐喊,“恨光阴,如箭急,双丸飞走。青春去,不再来,无计挽留”,“若再迟,诚恐怕,景入暮秋。那青山和绿水,年年依旧,这驹光,催人老能变白头。那时节,脑筋颓气衰力朽。一到了,人之将死还有什么计策良谋。并非是,在壯年倚着血气方刚志之、在斗。不过是,挽扶时势做个志士、名流。倘若是,不具热心颠危、谁救。国能兴,种能强彼此、无忧”。志士表明自己志在救国,而非年轻人血气方刚好战好斗,眼看着时光飞逝,不免内心焦虑担忧。

咏物类班本有《扑灯蛾》,班本开篇塑造了一只盘旋环绕不顾一切扑向灯火的飞蛾形象,蛾儿为何有如此举动,“或为名,或为利,或为着朋邀。苦苦的,对油锅,好像爱情非小。这油锅,分明是,万丈波涛。此一来,岂不怕,残生难保”,作者心疼蛾儿,劝其安本分,回巢窠去,但是“小飞蛾,全不悟,性情执拗,依然是,在灯前上下低高。霎时间,跌陷在油锅,丧命一条”。作者由蛾儿联想到社会上的趋炎附势,不听人劝的执拗者,他们自作聪明,心高气傲,不走正道,最后“枉痴心依附灯光反令其身不保”落得个名裂身伤被人耻笑的结局。《中秋饼》班本由中秋分食月饼联想到任人宰割的国家命运,也可属于咏物类班本。

三、粤剧班本的艺术特征及文化意义

《南洋总汇新报》所刊登的粤剧班本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特征和广东地域色彩,基本上依托于现实,有为而作,缘事而发。时政类班本关注的是当时国内的政治改革,宣传的救国图强的改良思想。社情类也是围绕当时广东地方严重的水患以及禁烟运动等展开的。节日类班本,如中秋节感怀也联系当时社会落后的现实抒发被外族所辱的悲哀。言志类班本也抒发的是时光飞逝,功业难成的苦闷。咏物类也是借咏物批判当时社会的趋炎附势之徒。班本是粤剧说唱的底本,内容上是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叙事上交代创作缘由、背景、人物、事件等信息,但因为同时也要演唱,所以抒情氛围浓郁。如《灾民诉苦》描述了水灾中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收尾处悲情浓郁地唱道:“好一比落花随水,逝者如斯。真果是满县满城。悲声处处。那村乡遭狂潦。恢复何时,不由我灾难民,呼天吁地。”《农家叹》借水灾中痛失良田的农夫之口叹道:“风飘飘,雨绵绵,波涛浪涌。宇宙云霾。那水声,一阵阵,神魂惊骇。避灾人,一个个苦叫哀哀。这情景,却令人,万分悲慨。遭逢浩劫命比尘埃。”《志士惜韶华》中志士前段倾诉时光催人老的悲哀,结尾处振起高呼:“切不可等闲虚负。莫把那,昂藏七尺作个断梗萍浮。但只愿,奋起了雄心紏紏。”

“南洋是粤剧的第二故乡”,尤其是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华人众多,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粤剧,从早期华文报章上大量出现的班本就可以看出粤剧在当时的盛行程度。周东颖在《清代末期粤剧的海外传播及其意义》中认为粤剧在海外传播的过程中,“为中国近现代的民主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起到了宣传民主精神、进步思想,联系海外华人感情的作用。除此之外,粤剧作为最早传播海外的戏曲剧种之一,架起了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桥梁,扮演了重要的文化角色”。《南洋总汇新报》的时政类班本折射的就是当时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变化。社情类班本,特别是描述广东水灾的,通过粤剧演唱,不仅能引发侨民对国家社会经历悲剧灾难的关注,对灾区民众流离失所生活的同情,也能积极鼓动侨民对灾区踊跃捐款,布施善举。《水灾浩劫》收板唱道:“愿只愿善仁人随心乐助,以救若辈饥寒。”《女子卖物赈灾》中普通女子在灾后积极赈灾,也呼吁更多人积极加入赈灾队伍中。粤剧不仅具有娱乐观赏的功能,也具有积极救世的社会功能。粤剧是侨民和国内民众联系的纽带,也缓解了侨民对家乡的担忧,《旅客思乡井》结尾唱道:“在异乡,闻此耗,益增惆怅。想故里不由人,寝食不安。客途中倍忧愁,倩谁可讲,惟有那残灯,诉此苦肠。望着了那苍穹,一声浩叹。众群生罹巨祸,所为何详。但只愿一封书,家门无恙。”班本唱出了无数海外侨民的心声,也成了他们的心灵安慰。

东南亚早期华文报章中以《振南日报》《中兴日报》《南洋总汇新报》《星洲晨报》刊登的粤剧班本最为丰富。相比之下,《南洋总汇新报》所刊登的粤剧班本内容丰富多样,但大多数现实针对性强,感伤色彩也比较浓重,较少诙谐轻快色彩的内容。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海外粤剧在南洋发展的高峰时期,粤剧班本的流传和保存让我们见证了曾经粤剧发展的“黄金时代”。粤剧的海外流传不仅传播了优秀的传统戏曲文化,也构建了海外侨民的“精神家园”,通过粤剧的深情吟唱,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和家乡的血脉相连。

参考文献:

[1]周东颖.清代末期粤剧的海外传播及其意义[J].音乐传播,2014(01):104-111.

[2]陈凝.粤剧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和影响[J].南国红豆,2005(04):15-19.

[3]潘进仁.“广府大戏”粤剧传播东南亚寻绎[J].北方音乐,2017,37(17):32-34.

[4]周丹杰.海外粤剧研究述评[J].粤海风,2022(01):54-58.

[5]尹瑶.复制抑或再造:《南洋总汇新报》和《中兴日报》论战新探[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6(01):83-90.

作者简介:

邵言言(1985-),女,汉族,广东广州人,中山大学硕士,广州新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班本粤剧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班本课程的实施
浅谈幼儿园班本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浅谈幼儿园班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The light of Cantonese Opera粤剧传唱洒暖阳
SINGING THE CHANGES
幼儿园班本课程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晚清报刊中的粤剧班本及其创作群体探考*——以《时事画报》为主要考察对象
粤剧排场与粤剧传承
1949—1951年粤剧“戏改”
粤剧传承中的“变”与“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