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出情趣的阅读教学策略
2023-10-24谷瑞丽
谷瑞丽
【摘 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有无限的童趣、深厚的情感。教师应围绕童趣、情感展开教学。读出情趣的有效阅读教学策略有:联系生活经验,体察情趣;想象画面情境,感受情趣;关注特殊句式,深悟情趣。在真实情境中,学生积极参与语文体验、想象、创造活动,才能充分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更加热爱语文。
【关键词】情趣 教学策略 联系生活 想象画面 关注句式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散文名篇,入选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文章写于1926年,45岁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回忆30多年前的童年趣事,记忆犹新。用文中的话来解释,“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乐园”“趣味”是关键词,是鲁迅写这篇散文的原因和目的。作者的写作目的也是师生的阅读目的。所以,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的趣味以及作者的留恋怀念之情感,就是阅读鉴赏这篇散文的两个落点。但是,本文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有中学生反映:自己阅读这篇文章,还觉得挺有意思;老师教了之后,就不想多看一眼了。这表明教师教学内容取舍不当,教法不妥,遮蔽了经典文章的趣味、情感,也影响了学生阅读鲁迅作品的积极性。要让这篇经典课文散发出自身的魅力,成为闪耀在中学生成长历程中的一颗明珠,教师必须尊重并贴近鲁迅的创作初衷,充分发掘文本的趣味、情感价值,围绕“情趣”开展教学,充分品读童趣、感受情感。下面主要以文章第2段为例,具体阐述读出情趣的几个阅读教学策略。
一、联系生活经验,体察情趣
王荣生教授说:“散文阅读……其要领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到的人生经验。”[1]王老师还强调,所谓“分享”,是体察、认识和理解,不是“具有”。通过体察、认识和理解,触发或启迪读者对自己生活和人生的思考。王老师的这个认识很重要,明确了散文阅读与教学的方向。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有两个视角:当年的小鲁迅,写作时的大鲁迅。小鲁迅12岁上私塾;初一学生也多是十二三岁,同龄人的心灵最容易相通相知。这篇文章主要写小鲁迅看到的人、事、景、物及感受到的情趣。孩子的认知标准和趣味标准,与成人有着天壤之别。教学时教师应俯下身来,站在孩子的视角,调动初一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體验,学生才能对课文内容和乐园趣味有切身的体会,才能产生共鸣。
比如,学习第2段第一句时,有的教师直接向学生灌输已有的认知结论:两个“不必说”列举了7种景物,色彩鲜艳,从静到动,百草园很美丽。这个教学细节有两个问题:一是从成人的认知标准出发,认为色彩鲜艳、从静到动就是美丽。其实,鲁迅在前后文明确交代过百草园“只有一些野草”“是荒园”,在成人看来也算不上美丽。二是理解有偏颇,百草园是因为充满趣味才成为小鲁迅的童年乐园,不是因为美丽才让他记忆深刻。
如果站在孩子的视角,遵循孩子的认知标准,教师教学过程可以是以下这样。
1. 写什么
师:两个“不必说”写了什么?
生1:列举百草园的景和物,有7种—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鸣蝉、黄蜂、叫天子。
2. 怎样写
师:大家喜欢这些景物吗?
生2:不太喜欢。去公园,我只关注游乐活动,对花草树木不感兴趣。
生3:景物没有情节,我兴趣不大。
师:有道理。调皮的小鲁迅应该也不喜欢。那大鲁迅为什么写景物呢?写故事多好,自己爱写,读者也爱看。
生4:我猜,可能每个景物都关联着有趣的故事,但写作时要统筹安排、详略得当。
师:你太了不起了!这叫留白,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3. 想象补白
师:下面,请任选一种景物,结合自己的童年经历,用几句话帮鲁迅写出趣事。时间2分钟。
生5:我写的是“菜畦”。在碧绿的菜畦里,小鲁迅扒过地瓜,烤过土豆,捉过蚂蚱,玩得不亦乐乎。
生6:我想象的是“石井栏”。小鲁迅常常偷爬上石井栏,站在上面吃桑椹;他更喜欢从上面跳下来,还美其名曰“井蛙跳墙”。但是,石井栏很光滑,边上就是水井,一不小心就会掉下去,很危险。为此他没少挨家长骂。
师:真好,经过大家的想象补白,百草园变得趣味无穷,让人留恋怀念。
站在孩子的角度、调动孩子的生活经验是理解本篇课文的重要方法,是无限贴近文章独特趣味、深厚情感的有效方式,这样的教学才能将学习目标落到实处。
二、想象画面情境,感受情趣
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大概是这样的:作者面前有一幅图画或一个场景,他触景生情,然后将景和情转化为文字。所以,优秀的文字都有画面感和情感。阅读者要善于还原,借助想象,将文字还原成画面,使自己如临其境,触景生情。
优秀作者创作时都会借“象”达“意”。阅读理解文学作品时,要贴近创作过程,不能简单地由言及意,必须借助“言”想象出画面,以便更好地体会“意”。阅读教学中,想象画面的环节是关键,必不可少。而且,教学的价值就在想象中。学生都有一定的语感,他们自主阅读一篇文章能简单地由言悟意,这是初读感知,是一种粗浅的理解,没有深入下去。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获得发展—从原本理解到这个程度的,能够理解到那个程度。教师借助想象就能展开学习的过程,将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
但是,有的教师没有掌握“想象”这个解读鉴赏文学作品的法宝,在学习第2段“单是”后面的内容时,多是由言及意,简单得出结论:油蛉、蟋蟀、蜈蚣、斑蝥等,可以玩;何首乌、木莲、覆盆子,可以吃,泥墙根一带有无限趣味。这样,就把鲁迅先生有丰富画面感、有浓厚趣味性的文本给读薄了,学生学得索然无味。
其实,可以把泥墙根一带想象成一个舞台,一块宝地。
师:泥墙根一带有无穷趣味,有哪些趣味?大家想象一下画面。
生1:这里能满足小孩子好奇探险的需求。听到歌声琴声,小鲁迅就想找到油蛉、蟋蟀;结果翻开断砖,看到蜈蚣、斑蝥。蜈蚣有很多脚,斑蝥会喷烟雾,都神通广大、神奇有趣。
师:嗯,泥墙根有无穷无尽的新鲜事儿。
生2:三味书屋里,小鲁迅问“怪哉”虫,就是从这里培养的探究兴趣吧。
师:欸,联想很自然!
生3:这里的动植物都能引发联想、想象,趣味无穷。
师:还有哪些联想、想象?
生3:小动物低唱、弹琴,用了拟人手法,很传神可爱。油蛉、蟋蟀好像艺术家,在开演唱会,歌声琴声悦耳动听,小鲁迅很羡慕。
师:有意思!拟人就是由物及人的联想。
生4:演唱会的节目还丰富多彩,蜈蚣表演舞蹈《千足观音》,斑蝥表演喷烟魔术。
师:哈,小动物们各显神通。大家想象力真丰富。想象出画面,百草园更有趣了。
生5:对于植物,好奇的小鲁迅还吃出了境界,想成仙呢。为了找到像人样的何首乌根,他每天都到这里拔呀拔。
师:嗯,泥墙根就是一块宝地,希望无穷,趣味无穷,让人留恋怀念。小鲁迅的知己们,快快读出趣味和情感吧。
一方面,情境性、综合性、实践性是语文新课标的高频词;另一方面,想象力就是创造力,所以,应该让“想象”“画面”“情境”“现场感”等成为散文赏析的高频词。想象出画面、情境,才能更好地感受趣味和情感,进一步享受美感。
三、关注特殊句式,深悟情趣
王尚文先生说过,中小学语文与大学语文不一样,大学的语文课可以上成文学课,但是中小学语文教学要紧紧抓住“语文”的韁绳,“语文教学就是要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开始构建或更新学生的言语世界,与此同时构建或更新学生的人文世界”[2]。
优秀的文章都是用最精准的语言表达最微妙的情感。鲁迅先生为了表现他多年记忆犹新的童年乐园里的无限趣味,自创了一个特殊句式,就是“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
1. 写作重点≠语意重点
有的教师认为在这个句式中,“单是”后面最有趣,因为写得最详尽。其实不然,写得最详尽的,只是写作重点,而非语意重点。反复品读琢磨这个句式,其语意重点却是第一句两个“不必说”的内容,即第一句的内容才是最有趣的。再反复通读第二段,这个特殊句式又给人感觉连泥墙根这个不起眼的地方都乐趣无穷,其他地方就更不必说了。所以,都很有趣,没有最有趣,只有更有趣。这就是这个特殊句式所表达的丰富含义,将百草园里的无限趣味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就是用最精准的语言表达最微妙的情趣,让人禁不住赞叹:鲁迅先生真不愧是文学大师、语言巨匠。当然,这里的趣味感知和趣味排名都是孩子的感觉和标准。
2. 句式本身就有画面感
“不必说”的是4个短语(“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组成的排比,“也不必说”的是3个短句(“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组成的排比,一气呵成,有如数家珍的兴奋、得意、自豪。由该句式可以想象出这样的画面:一个小孩儿掰着手指,数说自家园子哪里好玩儿,说得津津有味、滔滔不绝。所以,这个句式十分神奇,自带画面感,表达效果很好。
3. 句式里嵌套描写顺序
这个特殊句式已经将精选的材料有序地组织起来,但不止于此,句式里还综合运用多种描写顺序—从下到上,从上到下,由静到动,从视觉到听觉、味觉,等等。
有的教师讲这些描写顺序时,仅仅把它作为语文静态知识进行简单灌输,学生成了机械记忆知识的容器,课堂遮蔽了经典散文的童真童趣。
其实,课堂可以是活色生香、充满趣味的。
生1:“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后面的景物都井然有序,按照从下到上、从上到下、由静到动等顺序安排,有立体感。
师:好,大家把第一句的七种景物按高低顺序连接起来,画出示意图(见图1)。(2分钟后)大家发现了什么?
图1 景物示意图
生2:这是一条折线,曲折有致。
师:对,描写顺序也能看得见,有画面感,有趣吧?
请对照这个示意图,尝试背诵第一句:“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由这个画面,我们看到了什么?
生3:好像看到小鲁迅来到园里,从下到上、从上到下看个不停,目不暇接,他追着小鸟,看向云间,微笑着,高兴得想要飞起来了。
这样开展课堂教学,就能深入发掘文本的趣味价值,师生可以充分享受幸福的教育生活,师生的课堂生命也变得润泽有价值。
4. 句式运用重文本理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3]语言运用在语文核心素养中是很重要的,也是语文学科独有的。理解和表达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形式,但阅读课上的表达练习不同于写作课上的表达练习,二者的首要目的不一样。前者是为加深课文理解服务的,后者是为提高表达能力服务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后练习四让学生仿照第2段描写一处景物,用上特殊句式“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是学以致用。但是,这是单纯练习表达的,对理解课文内容没有多大帮助。教师可以换成下面这种练习要求。
师:同学们能用这个句式梳理冬天百草园的乐趣吗?
生1:大雪(不是小雪)后的百草园,不必说堆雪人,也不必说塑雪罗汉。单是捕小鸟就很有趣。
师:真好!再提高一下难度,能用这个句式分别梳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里的乐趣吗?
生2:百草园里,不必说春华秋实,蟋蟀弹琴,油蛉低唱;也不必说雪地捕鸟,得失忧患。单是长妈妈讲的故事就神秘、惊险。
生3:三味书屋里,不必说后园玩耍探险,也不必说书塾里风光无限。单是寿先生读书就有趣味、有看点。
非常精彩!
这样学以致用,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没有跑出文本之外,在发展理解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表达水平。
在义务教育阶段,教材编写专家往往会根据具体学段要求,紧贴学生年龄特点,精选富有童真童趣的经典文章。反复深读文本,把握内容特点,选择恰当方法,发掘情感趣味,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关键。教师的使命是激发学生发现探究的兴趣,让学生更加热爱祖国语言文字;而不是机械灌输自己或别人的认识结果。在真实情境中,学生积极参与语文体验、想象、创造,才能充分感受语文学习的无穷乐趣,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王荣生.散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30.
[2] 王尚文.“语文意识”:语文教学的阶梯[J].语文学习,2003(5):1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
本文系济南大学师范类专业课程《语文学科教育学》教学案例库建设、《学科教育学》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基础教育培养中学生文化自信的语文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济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赵继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