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困境、转向与路径探索
2023-10-24陈光鹏陆德光
陈光鹏 陆德光
摘 要:“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增强了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然而,“岗课赛证”融合育人却存在融合逻辑不清、尚需完善整体设计,融合要素不全、课程思政不突出,价值取向不稳定、缺乏普适性等现实困境。文章对新时期“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内在逻辑进行了重新思考。建议高职院校新时期“岗课赛证”融合育人从以下几点突破:以岗位倒推确定课程目标和内容,深化专业课程改革;以职业技能大赛扩展课程外延,坚持竞赛资源共享;以职业资格证书标准丰富课程内涵,关注全体学生需求;搭建多方联动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关键词:职业教育 岗课赛证 融合育人 高职院校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社会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日趋凸显,为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缓解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供需错位问题,必须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才能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而现阶段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与产业界、竞赛界和证书界对接不够紧密,各主体间参与育人还不够深入,导致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在操作技能、技术知识和综合职业素养方面与企业岗位预期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也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推进器,顺应了企业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是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大举措,对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巩固类型教育特性增强职教强国具有重要时代意蕴。因此,本研究试图从不同角度厘清“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现实困境,对新时期“岗课赛证”融合育人进行了审慎思考,从而提出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建设路径,以期为适应行业企业的发展,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1 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现实困境
1.1 从融合主体内部逻辑关系看:融合逻辑不清,尚需完善整体设计
一是“岗课赛证”融合逻辑梳理不清。实施“岗课赛证”融合育人应厘清“岗课赛证”四者的生产逻辑和运行机制。“岗”是岗位需求标准;“课”即课程,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载体,是学生获取操作技能、技术知识和综合质素的学习材料;“赛”是职业技能大赛,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高端竞技,也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风向标,获得奖牌名次是终极目标;“证”是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新技术、新知识、新规范在行业企业应用的最新动态,以就业为导向,具有专业性和市场化特征。
“岗课赛证”融合主体是产业界、教育界、竞赛界和证书界四个系统,各系统生成逻辑、运行机制、工作侧重点和发力方向存在较大差异[1],使得在实际“岗课赛证”融合育人过程中出现“重形式轻内容、重结果轻过程、重当下轻未来”[2]的现象,导致在目标确定、内容选取、方法使用、评价方式等方面出现逻辑不清、互相割裂的问题。
二是“岗课赛证”融合缺乏整体设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既不是把“岗”的内容标准、“賽”的内容标准和“证”的内容标准生搬硬套地整合,更不是重“赛”轻“证”、重“证”轻“课”,而是要根据职业院校学生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以“整体设计思维、多元治理思维、关联互动机制”[3]。从专业(群)层面、课程构建层面和教学组织层面选择性地有机融合,才能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4]
1.2 从综合育人要素看,融合要素不全、课程思政不突出
一方面,综合育人要素既包括知识、技能更要把课程思政元素全过程、全方位融入课程体系,从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业务知识、业务能力、职业素养等四个维度确立课程的培养目标[5]。职业教育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重任,应从课程目标确立、内容选择、方法使用、过程开展、评价考核等环节全过程、全面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建立综合育人体系,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根据专业方向、岗位工作特征、课程性质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根据课程内容融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忠诚工匠、精益求精、爱党爱国等思政元素;要按照专业(群)课程体系设计从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等环节融入思政元素,使得课程思政深入育人各环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1.3 从融合实践结果成效看,价值取向不稳定、缺乏普适性
一是“岗课赛证”融合价值取向不稳定,出现了获奖主义者和获取证书主义者两个极端。一些院校认为赛重要,举全力进行赛训,为争取获得奖牌忽略了岗、证方面的重要性,虽然在获奖为先的时段取得了成绩,但也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成了获奖主义者;一些院校认为学生获取证书重要,于是以证为中心,考证需要的技能加强训练、考证需要的知识加强学习,虽然最终学生证书获取率提高了,却忽略了学生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培养成了考取证书的机器。
二是“岗课赛证”融合应该是按需有机融合,而不是“硬”融合,只有搞清楚了“岗、课、赛、证”四者的生成逻辑,找准岗位需求、竞赛标准和证书标准的内在联系,形成职业能力清单,再依据教育教学规律和职业院校学生特点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从专业(群)系统设计课程,统领专业(群)课程,明确普适性知识、技能和素养是专业全体学生的需求,而作为高端展示的技能竞赛则是技术过硬、综合素养较高学生的需求,作为检验教学成果的证书也要面向全体学生,同时也要总结归纳技能大赛的先进教学理念、新知识、新规范、新技术贯穿到日常教学之中,凸显普适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技能大赛的氛围,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教”的目的。
2 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转向思考
“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技能型社会的“助推器”。为巩固和完善“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就必要对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
2.1 由分列式融合转向一体化整体融合
现有“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绝大多数通过企业需求调研以岗位工作任务为逻辑起点倒推课程内容,过于强调岗位工作任务,如程智宾认为“课程设置内容必须瞄准岗位需求,对接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6]技能竞赛标准、职业资格证书分列式地融入课程,如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的“赛教融合”模式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课证融通”模式。虽然这些职业院校的融合模式取得了一些成绩,然而却要么忽视了赛、要么忽视了证,忽视了“岗课赛证”协同育人的作用。因此,应结合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不断完善“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机制,将“岗赛证”的内容和标准一体化整体地融入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2.2 由专业独立融合转向专业群系统融合
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发生了变化。从目前专业设置与岗位需求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范围看,每个专业可对应若干岗位和职业资格证书;从近年来职业技能竞赛专业要求看,每个专业可对应若干技能竞赛项目。事实上,这种现象意味着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复合能力和综合素养提高了要求,职业院校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和未来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就必须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必须要基于专业群的大视角,将“岗、赛、证”的内容标准融合于专业群课程体系,以专业(群)来拓宽专业适应面,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
2.3 由移植被动融合转向内生本质融合
自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岗课赛证”融合育人以来,职业院校都在融合内在机理、价值和路径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具有借鉴意义的“赛教融合”模式、“课证融通”模式以及“赛课证相通”模式。一方面,创新的融合育人模式增强了职业教育适应性,类型教育特征十分明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推进了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培养了一批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另一面,“岗课赛证”融合主体复杂,包括政府、企业、学校和个人等,随着“岗课赛证”融合育人不断深入推进,协调组织制度不断完善,融合主体间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逐步提高,初步找到了各主体间共同的投入与产出目标。因此,新时期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要更多地发展主体间的内生动力,以政策、制度、利益和观念为逻辑起点,从本质上有机融合成整体。
3 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路径探索
推进“岗课赛证”融合育人,重点是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建议从以下几点入手:
3.1 以岗位倒推确定课程目标和内容,深化专业课程改革
首先,依据岗位需求获取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获得职业能力的方法一般是组织行业专家讨论会,在进行讨论会之前,职业院校要与企业密切联系,组建以企业岗位专家、课程专家、行业专家、职业院校教师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组织企业岗位需求调研和毕业就业情况调研,并开展行业专家讨论会,获取职业能力表。课程专家和职业院校教师整理完成典型岗位任务需要的岗位职业能力清单作为后续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依据。职业能力清单从知识、技能和素养三方面呈现企业岗位对所需人才的能力要求,以此为依据形成课程,作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符合职业教育类型教育特征。
其次,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深化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职业能力清单是课程体系设置的依据,需要课程专家和高职院校教师进行教学化处理才能作为学习材料。从课程目标和内容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标准与企业岗位需求相对应,能够反应新技术、新知识、新规范在企业的应用动态;从课程教学组织设计看,以任务为驱动,以学者为中心,体现学中做、做中学的理念,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课程整体评价看,课程目标明确清晰、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结构,能够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評价相结合,同时还能够引入企业评价,创新了评价模式,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3.2 以职业技能大赛扩展课程外延,坚持竞赛资源共享
一方面,职业技能大赛标准是行业企业应用新技术、新知识、新规范的体现,也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风向标。职业院校要利用国赛、省赛和校赛,积极带领学生参加技能大赛,通过层层选拔赛,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了解职业教育新动态,增强职业性和实践性,激发学习积极性。同时,技能大赛也促进教师主动学习实践操作、学习新技术和新知识,达到以赛促教。
另一方面,将技能大赛资源进行总结并共享给学生。一是对大赛项目进行教学化改造处理,将知识点、技能点串在一起构成课程项目,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形成课程体系;二是把大赛资源按照课程体系和课程项目需求碎片化,并将这些资源形成网络学习包发公开发布,为学生个性化需求学习提供方便;三是把大赛中应用的行业标准、规范融入日常教学和实训实践,以大赛的标准和规范要求教学和实践训练。
3.3 以职业资格证书标准丰富课程内涵,关注全体学生需求
一是把职业资格证书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将职业资格证书体系考核的知识、技能标准转化为学生的需要学习的能力和培育的素养,并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对各学习时间段进行安排,将专业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学生在大一、大二学习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大三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学习专业方向课。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开展分层教学,实行进阶递进式培养,帮助学生考取不同层次的证书,以提高学生毕业时的竞争力,促进学生未来职业发展。
二是在课程教学实践中,要合理利于职业资格证书资源,注重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引用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的实践操作案例作为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和任务教学的素材。同时,为了拓展课程教学资源,高职院校教师要主动与企业技术人员、行业专家密切联系,共同开发活页式教材和手册式教材,共建数字资源和精品课程,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3.4 搭建多方联动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一方面,政府应出台相关校企合作制度和政策,从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等方面对深入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激励,要建立“岗课赛证”融合制度体系明确行业、企业、学校等各方主体的责任,做到有规可依、各行其是,确保岗课赛证融合顺利开展。
另一方面,融合主体各方要充分利用好资源,以到达预期投入与产出的目标。政府提供政策支持,是宏观顶层设计者,是协调社会各方的组织者,是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推进者;行业是企业和学校之间沟通的桥梁,要做好提供信息资源流通,帮助企业做好人才储备,向社会公布企业发展需求,充当企业和学校联结的润滑剂;学校能够为行业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场地资源等,需要行业企业提供解决人才培养质量需求,可在政府支持、行业帮助与企业联合开展“校中厂”、“厂中校”等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另外,还可与企业深入开展“订单式”、“冠名班”的方式共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基金项目: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院级青年课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岗课赛证融合模式研究——以电商专业为例”(编号:ZBKY2022-Q007)。
参考文献:
[1]庄西真.产教融合的内在矛盾与解决策略[J].中国高教 研究,2018(9):81.
[2]王丽新,李玉龙.高职院校“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内涵与路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6):5-11.
[3]李政涛“五育融合”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J].人民教育,2020(20):14-15.
[4]秦斌.产教深度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 的重要方向[N].广西日报,2014-08-05(11).
[5]苏重来,刘霞.理虚实立体化融合的职业院校新商科活页式教材开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1):92-96.
[6]程智宾,李宏达,张健.岗课赛证融通培养模式的价值追问、学理依凭和实践创新[J].职教论坛,2021,37(11):6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