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的前因、路径与策略

2023-10-24李俊夫李晓云

现代管理科学 2023年5期
关键词:绿色转型策略建议碳中和

李俊夫 李晓云

[摘要]为实现碳中和目标,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特征的绿色发展方式已成为制造业企业推动高质量增长的重要选择,而绿色转型则是传统制造业企业实现绿色发展的必要途径。采用异质性研究的方法,调查和分析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的研究前沿和标杆实践,归纳得出,驱动中国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的主要因素来自环境规制、技术驱动、利益相关者压力、绿色市场需求及绿色文化。同时,企业根据自身的产业特性和资源禀赋,通过绿色创新模式、循环经济模式、制造服务化升级及数字化赋能等路径实现绿色转型。基于國内外绿色转型前沿理论及企业转型实践,构建碳中和目标下中国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的前因、路径及策略的框架模型,提出中国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的策略建议:制定绿色战略、培育绿色文化、促进绿色创新、发展循环经济、推动数字化转型。

[关键词]碳中和;绿色转型;前因;过程路径;策略建议

一、 引言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及环境问题,实现碳中和目标,推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已成为必然选择[1],而绿色转型则是传统制造业企业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

中国作为世界上单一国别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面临着巨大的减排压力和绿色转型挑战。经过四十多年的工业化进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一些传统的制造业企业发展模式相对粗放,单位产值能源消耗量大,资源利用率低,污染严重,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制造业企业的绿色转型对我国达成碳中和目标、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战略问题。

“碳中和”目标的紧迫性和战略性也对制造业企业的绿色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虽然制造业总产值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但距离制造业强国的目标仍有不小的差距,存在如低端依赖、高碳锁定、绿色技术落后等诸多问题。作为中国工业化核心支柱的制造业企业在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发挥着引领作用,其绿色转型的成功与否决定着中国绿色发展的成色与质量。另一方面,全球社会、技术、经济范式的绿色变革为中国制造企业的可持续转型打开了制度、市场和技术的绿色机会窗口[2-3],而绿色转型正是中国制造业企业抓住绿色机会窗口实现从后发追赶到换道超越的重要途径。

因此,深入探索中国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的前因、过程路径与发展策略对推动中国制造业企业通过绿色转型突破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实现从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方式到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特征的绿色发展方式的转变,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二、 绿色转型的内涵与研究综述

1. 绿色转型的定义与内涵

绿色转型(Green Transition)是指企业在绿色导向下,以绿色产品创新和绿色过程创新为核心,提高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全生产过程绿色化程度,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绿色高质量成长的可持续增长模式,是从以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方式转向能源集约使用、资源循环利用、污染物排放减少、环境影响降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的动态过程[4-7]。绿色转型不仅是指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绿色化”变革,更是一种更高级别的“价值取向”,其实现方式是通过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化转型,实现经济绿色增长,最终达成经济发展和环境影响的完全脱钩,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成长[8]。

目前,国内学者对绿色转型的概念界定尚未达成一致,仍处于探索阶段,主要的研究视角有过程观、模式观、发展观、脱钩观和维度观。过程观强调绿色转型是从粗放到集约、从高碳向低碳、从依赖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方式转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方式的动态过程;模式观认为绿色转型是在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下,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通过改变企业运营方法,实现企业绿色成长、产业绿色重构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脱钩观将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或环境污染脱钩;维度观将绿色转型分为文化、战略、创新、管理、生产、产品、投入和排放等不同维度。

2. 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进展

国外有关绿色转型的研究整体上偏宏观和中观,更多地聚焦于国家及产业层面分析国家和区域的绿色转型问题,对微观层面的企业绿色转型研究相对较少。主要研究视角有绿色政策对区域绿色转型的影响、发达区域低碳转型机制、发展中国家绿色转型政策等。详见表1。

(2)国内研究进展

目前,基于中国情境绿色转型的研究主要聚焦两个层面:宏观层面的区域绿色转型和微观层面的企业绿色转型。宏观层面的区域绿色转型研究主要包括区域绿色转型效率测量和特征描述、环境规制对区域和产业绿色转型的影响机制、后发城市绿色转型的模式与路径等;微观企业层面绿色转型的研究主要有环境规制对企业绿色转型的影响、能源企业绿色转型的特征、企业绿色转型的策略及驱动因素等。具体见表2。

三、 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的前因

推动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的前因条件因企业所处的行业特性及自身的资源禀赋差异存在很大的异质性。这些前因条件主要来自3个层面:政府层面、市场层面和企业个体层面。驱动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的前因条件主要有环境规制、技术驱动、利益相关者压力、绿色市场需求及绿色文化。制造业企业的绿色转型是一个复杂的战略变革过程,并不是由单一原因或条件所触发的,而是多种前因或条件的交互作用共同推动企业开展绿色转型实践。

1. 环境规制

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公共物品属性,在缺乏监管的情境下,企业个体没有足够的动机主动改善生态环境;同时环境问题具有典型的负外部性,存在一定的市场失灵现象,需要政府这只“有形的手”进行一定的参与和监控。环境规制是政府相关机构为了保护生态环境,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则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一定程度的直接或间接的干预与引导,主要包括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条例与措施等[22]。

环境规制对绿色转型的影响主要有两种效应:“遵循成本”效应和“创新补偿”效应。在“遵循成本”效应下,遵循环境规制导致企业污染治理成本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的投入,进而阻碍企业进行绿色转型。在“创新补偿”效应下,适度的环境规制可促进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形成超过环境规制成本的“补偿性收益”,激励企业主动进行绿色技术开发,实现部分或完全抵消环境规制所产生的“遵循成本”,推动企业进行绿色转型[23]。当政府环境规制强度较大时,企业只有通过绿色创新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才能满足相关环境法规要求,并有效补偿环境规制成本[24]。一方面,政府会通过制定环境法规强制要求企业遵守相关规制,推动企业主动进行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从而降低企业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损害。另一方面,政府还会通过制定各种市场激励政策来引导和激励企业主动进行绿色创新,如绿色创新补贴、政府绿色采购等。从动态角度看,环境规制带来的监管和遵从压力,会推动企业追求环境合法性,激发企业主动引进低碳新技术、节能新工艺和绿色新产品,加速企业进行绿色转型。

2. 技术驱动

在影响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的诸多因素中,技术驱动是企业进行绿色转型的重要推动力,也是生产系统内部绿色化最为关键的动力来源。在全球技术—经济范式绿色变革的宏观背景下,绿色技术兼具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重优势,在中国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高碳制造企业,通过实施绿色技术创新向低碳制造企业转型升级是保证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25]。绿色技术创新是指具有创新的原创性、新颖性、价值性等特征,且能實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技术创新,包括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或新流程的创造,或已有技术、产品和流程的改进与完善。这些创造与改进能够促进企业进行源头控制、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污染防治、废物回收、资源循环,从而降低企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负担并加速企业的绿色转型。

绿色技术创新可通过源头生态设计、过程清洁生产和末端污染治理等方式对企业产品或服务生命周期全过程进行绿色化提升。在源头生态设计方面,企业可通过绿色技术创新进行减量化设计,在源头减少产品的资源使用;采用可降解或对环境污染较小的新型原材料;提高产品的易回收性、可拆解性及模块化程度,以有利于后续的回收产品再制造。在过程清洁生产方面,企业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增加企业生产过程的绿色化程度,推广应用先进绿色生产技术和设备,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和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产品绿色附加值。在末端污染治理方面,企业采用先进的绿色技术,可提高末端污染物治理的效率和效果,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绿色技术的开发、扩散和应用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的绿色转型。

3. 利益相关者压力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除了要满足股东的要求,还需要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26],这些利益相关者包括监管者、顾客、供应商、竞争者、员工、社区、媒体和非政府组织等。企业的污染对利益相关者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多元利益相关者的环境诉求对企业绿色转型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27],企业的绿色转型是为了满足利益相关者群体的环境诉求,是对相关压力的一种反应[28]。利益相关者的环保压力是企业进行绿色转型的重要驱动因素。不同利益相关者会通过多种方式影响企业的环境行为,包括政府制定的各种环境规制与绿色激励政策、非政府组织发布的环境报告、顾客的绿色需求给企业带来的市场压力、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分销商对企业施加的环境压力、竞争者的绿色行为给企业带来的合法性压力、媒体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与曝光等,多元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和压力形塑了企业的绿色战略和环境行为。

竞争者的绿色行为会迫使组织走向绿色转型,因为外部竞争压力是推动企业采用绿色创新的可行机制[29]。上游供应商在推动企业投资新的绿色产品创新方面起着关键作用,这一作用从产品的开发阶段延伸到完成阶段。上游供应商的绿色创新行动会带动下游生产企业采取相应的绿色创新行为,从而实现绿色供应链匹配[30]。面对消费者可能对企业施加环境压力的反应,下游分销商可以通过抵制对环境有负面影响的企业的产品以维护自己的绿色品牌形象[31]。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如高层领导团队、中层管理者、基层主管、员工在推动企业进行绿色转型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4. 绿色市场需求

绿色消费可以引领绿色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创新,这有助于培育生态文化价值观和新的绿色行为与生活方式[32]。企业对环境的关注一方面来自多元利益相关者施加的外部环境压力,另一方面则来自由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需求带来的外部市场压力[33]。公众的环境意识日趋增强,愿意对绿色产品或服务给予更高的绿色溢价,越来越多的个体消费者更倾向购买环境友好型产品,这最终有助于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提升竞争力。

具有环境意识的消费者的绿色市场需求是公司决定在生产中提高效率、减少资源消耗和降低有害原材料使用的关键驱动因素。绿色消费能够引导和倒逼企业开展绿色生产,具有绿色理念的消费者,其绿色消费偏好会传导至生产领域,绿色市场的扩大导致要素资源更多地配置到绿色生产上,会促进生产方式的绿色化变革、产品的绿色化导向,最终促成绿色消费与绿色生产的良性互动。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呈现一种螺旋式交互促进的价值共创模式,共同推动企业积极采取绿色转型行为[34]。

5. 绿色文化

社会中存在多种制度和文化,而每一种制度都有各自的核心逻辑,包括社会层面的文化、信仰和规则,这些核心逻辑影响和形塑了组织的行为[35]。企业作为一个开放的社会—经济系统,深度嵌入多元制度情境中,随着绿色发展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主张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环境逻辑已逐渐成为外部多元制度环境中的主导逻辑,并在企业绿色转型的决策制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相较而言,拥有环境意识、社区意识、道德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的企业更倾向主动地采取绿色转型,以积极回应企业所嵌入社区和社会的环境诉求[29]。绿色理念、可持续价值观和规范是鼓励消费者采用绿色产品的重要驱动因素,会推动社会形成绿色消费文化,而绿色消费文化又反过来影响消费者的消费偏好,进一步扩大消费者的绿色产品需求,进而鼓励企业扩大绿色产品生产规模[36]。绿色制度和文化不仅影响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行为,也会影响组织和组织成员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促进企业进行绿色生产,进而形成可持续的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加速企业绿色转型的进程。

四、 中国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的过程路径

绿色转型的本质是从原来以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特征的“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传统高碳制造向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特征的“低消耗、无污染、低排放”的新型绿色制造转型,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制造业企业的绿色转型是一项复杂的动态变革过程,处于不同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有着不同的绿色转型路径。基于质性归纳的方法,本文构建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的框架模型,以期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的理论和实践有一定启发,如图1所示。

1. 绿色创新模式

绿色创新是企业绿色转型过程中绿色行为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引导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升级,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绿色行为是一系列有利于改善环境治理的行为,包括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清洁产品、进行节能减排、开展废物回收利用等。所有能够减少环境危害,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提高整体环境绩效的技术、工艺和产品的创新都可以称为绿色创新。绿色创新作为一种环境导向的创新,是传统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的重要路径。绿色创新包括绿色产品创新和绿色过程创新,绿色产品创新侧重资源能源节约,绿色过程创新聚焦过程减排降碳。

(1)绿色产品创新。绿色产品创新作为一种综合性的环境问题解决方案,将生态理念融入包括设计、采购、制造、包装、使用和回收等各个环节中,系统地减少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是一种既能满足企业增长需要,又兼顾环境可持续性的绿色创新模式,主要是指单个部件或整体产品的优化,即设计、采购、生产、使用、报废处置和回收利用全生命周期的環境优化。如采用新型环保的生态设计或技术,采用环境友好的材料生产,采用环保的生产技术或回收材料制造,具有可循环利用性能。绿色产品创新可以是引入新的绿色技术生产全新的绿色产品,或者将已有技术用于新用途以改进现有产品,从而增加现有产品的绿色度。企业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开展绿色产品创新:通过突破式绿色产品创新创造全新的绿色产品或服务;通过渐进式绿色产品创新对现有的产品或服务进行绿色化改造,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2)绿色过程创新。绿色过程创新包括清洁生产技术创新和末端治理技术创新,清洁生产技术创新是指生产投入、生产过程和产出物的环境优化。例如,生产过程中采用先进的环保工艺技术与设备、循环利用中间产出物或最终废弃物、改善环境管理体系,过程中进行减量化,降低生产全过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末端治理是指在生产过程的末端,对产生的废弃物开发并实施有效的治理技术。

2. 循环经济模式

循环经济是有意设计的、可恢复、可再生的产业经济体系,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战略,是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活动的总称。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先进生产方式,是达成生态治理目标的重要途径,其通过资源的循环、转化和增值带动经济发展,采用的是可逆循环、多向转化、梯级利用和无废物排放的模式,可以减少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追求无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物的“净零排放”[5]。循环经济的本质是在生态系统、生产过程和经济增长之间通过无污染、无生态环境破坏的技术或工艺流程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环境负担最小化,最终将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生态型资源循环发展的经济模式。

(1)减量化。企业在设计产品时进行绿色轻量化设计,在实现同样的产品或服务功能时,尽可能地降低原材料的使用和消耗,实现轻量化设计。如使用同样的材料缩小尺寸或在同等尺寸下用更轻更环保的材料等。

(2)再使用。企业在产品的设计和制造时,需要考虑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和耐用性,扩展或延长产品或服务的生命周期,并尽可能地降低全生命周期的使用成本。如提高产品质量、延长产品使用寿命、倡导二手消费等。

(3)再循环。企业在产品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产品及原材料的可循环性和可恢复性,通过二手产品修复或部件的循环利用来扩展再制造领域,使一个流程产生的废弃物成为另外一个流程的原材料,最终形成互为原料、互为产出的循环经济闭环。

3. 产品服务系统

为了能更好地满足最终顾客的独特需求,有意设计和整合的有形产品和无形服务的一种组合被称为产品服务系统(Product-Service System,PSS)[37]。从有形产品转向有形产品和无形服务的组合,可以减少单位产出资源的投入,有效降低单位产出碳排放,通过制造服务化推动企业实现绿色转型。企业的服务化战略分为5个阶段,分别为纯粹产品的发展阶段、产品导向的服务阶段、使用导向的服务阶段、结果导向的服务阶段和纯服务阶段,中间的3个阶段被视为PSS战略[38],如图2所示。

4. 数字化赋能

数字化赋能是指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和手段赋予组织或组织中的个体以新的能力,从而促进组织和个体更好地感知环境、整合资源、实现绩效目标。数字化赋能是数字技术驱动创新和企业各种能力的耦合,以实现组织能力倍增。企业的数字化赋能战略是企业充分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数字化手段,通过产品、过程、组织和商业模式的数字化转型,赋能企业研发、设计、生产、销售、服务、财务、供应链及其他价值活动环节以新的能力,并以数字化的方式进行资源和能力的重新耦合与编排,实现资源和能力的倍增,提升企业的动态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制造业企业通过数字化的转型和赋能,可以提高生产和运营效率,降低单位产值的资源和能源消耗;通过数字化手段对清洁生产过程、污染物防治系统进行实时监控与调整;数字化技术使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追踪成为可能,以便更有效地改进产品的设计、生产、使用和回收流程,提高企业绿色转型的效率和效果。

五、 中国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的策略建议

中国要实现碳中和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绿色高质量发展,作为工业化核心主体的中国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的成功至关重要。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全球“经济—社会”系统正从“高碳”向“低碳”转型,正是这种全球性的低碳转型,为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后发追赶创造了难得的“绿色机会窗口”。中国制造业企业如何在日趋动荡的市场环境中抓住机遇,应对风险挑战,突破全球价值链的“高碳”锁定,成功实现绿色转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1. 制定綠色战略

在“碳中和”宏观目标的背景下,企业要成功实现绿色转型,应将绿色发展纳入公司的战略体系中,重新调整和制定企业的绿色愿景和使命。在绿色战略的引领下,制定企业的绿色转型策略和路径,将传统商业模式转向可持续商业模式,改变企业价值创造、价值传递和价值获取的方式和手段,在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带来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增加,从而实现企业绿色可持续成长。

2. 培育绿色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惯例、规则、规范、理念、使命和价值观等的综合体。企业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影响着企业的使命、理念、价值观念、经营目的、经营行为、员工的行为方式等。绿色企业文化影响员工的绿色发展意识,同时也影响员工的绿色导向和组织对绿色发展的承诺,有绿色文化组织的员工更愿意投入到绿色发展的事业中,从而提高组织绩效,并产生积极的环境效益。要成功地实现绿色转型,组织应致力于培育绿色组织文化,利用组织独特的能力和资源,将绿色发展的理念融入到组织的战略和员工的意识中。

3. 促进绿色创新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碳中和”目标下,中国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的终极指向是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绿色创新是企业绿色转型的核心策略,企业通过绿色产品创新、绿色过程创新,实现从生产到消费,从使用到回收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发展。企业可通过申请生态产品标志认证和ISO14000环境体系认证,推动企业的绿色产品创新和绿色过程创新,进而强化企业的绿色创新体系,加速企业的绿色转型进程。

4. 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通过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实现资源流和能源流的闭环循环,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提高利用效率,最大化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这和绿色转型的目标是高度一致的,因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构建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和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有助于企业绿色转型目标的实现。

5. 推进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是一种商业模式的变革,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实现企业在决策、管理、生产、研发、采购、销售、服务、供应链等各个环节的数字化赋能,提高价值活动各个环节的效率和耦合关系,实现企业组织能力的跃升,最终为顾客创造可感知的价值增值。通过大规模使用自动化设备,依靠工业软件搭建智能分析、运营和控制系统,完成供应链的智慧连接,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产品不良率的降低,降低能源和资源的损耗,提升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率,进而降低单位产值能耗,减少碳排放,最终实现节能增效。

参考文献:

[1] Vesela V,Bodkin G.Corporate Entrepreneur Collaborations to Advance a Circular Economy[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8(3):1-38.

[2] Lema R, Fu X, Rabellotti R.Green Windows of Opportunity: Latecomer Development in the Age of Transformation toward Sustainability[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20,29(5):1193-1209.

[3] 余振,黄平,龚惠文.绿色机会窗口与后发城市可持续性转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2,32(6):94-103.

[4] 万攀兵,杨冕,陈林.环境技术标准何以影响中国制造业绿色转型——基于技术改造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21(9):118-136.

[5] 李俊夫.双碳背景下循环经济发展的机遇、挑战与策略[J].现代管理科学,2022(4):15-23.

[6] 李平.中国工业绿色转型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4):5-14.

[7] 郭克莎,彭继宗.制造业在中国新发展阶段的战略地位和作用[J].中国社会科学,2021(5):128-149.

[8] 侯建,常青山,陈建成,等.环境规制视角下制造业绿色转型对能源强度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 2020,40(9):4155-4166.

[9] Hermwille L, Obergassel W, Ott H E, et al.UNFCCC Before and After Paris-Whats Necessary for an Effective Climate Regime?[J].Climate Policy,2017,17(2):150-170.

[10] Jonas M, Allan B B. The Evolution of Ideas in Global Climate Policy[J].Nature Climate Change,2020,10(5):434-438.

[11] Schmitz H,Johnson O, Altenburg T.Rent Management-The Heart of Green Industrial Policy[J].New Political Economy,2015,20(6):812-831.

[12] Fedoseeva S, Zeidan R.Tariff Reduction on Renewables Inputs for European Decarbonization[J].Nature Sustainability, 2018,1(8):436-440.

[13] Bauer N, Baumstark L, Leimbach M.The REMIND-R Model-the Role of Renewables in the Low-carbon Transfromation-first-best vs.Second-best Worlds[J].Climatic Change,2012(1):145-168.

[14] Matsuo T, Schmidt T S. Managing Tradeoffs in Green Industrial Policies: The Role of Renewable Energy Policy Design[J].World Development,2019(122):11-26.

[15] Brandi C, Schwab J, Berger A, et al.Do Environmental Provisions in Trade Agreements Make Exports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 Greener?[J].World Development,2020(129):104899.

[16] 金书秦,林煜,牛坤玉.以低碳带动农业绿色转型:中国农业碳排放特征及其减排路径[J].改革,2021(5):29-37.

[17] 邓慧慧,杨露鑫.雾霾治理、地方竞争与工业绿色转型[J].中国工业经济,2019(10):118-136.

[18] 马青,傅强,王庆宇.产业绿色转型能缓解城乡收入不平等吗?——基于政府规制的耦合互动分析[J]. 经济问题探索,2019(11):94-111.

[19] 王怀明,陈龙,魏珈玮.碳市场促进了企业绿色创新吗?——基于“碳交易试点”政策的准自然实验[J].现代管理科学,2022(4):33-42.

[20] 解学梅,韩宇航.本土制造业企业如何在绿色创新中实现“华丽转型——基于注意力基础观的多案例研究[J].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2(3):76-105.

[21] 戴翔,杨双至.数字赋能、数字投入来源与制造业绿色化转型[J].中国工业经济,2022(9):83-101.

[22] 邢丽云,俞会新.环境规制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基于绿色动态能力的调节作用[J].华东经济管理,2019,33(10):20-26.

[23] Porter M E, Van der Linde C.Toward a New Con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Competitiveness Relationship[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5,9(4):97-118.

[24] 时乐乐,赵军.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J].科研管理,2018,39(1):119-125.

[25] 原毅军,陈喆.环境规制、绿色技术创新与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J].科学学研究,2019,37(10):1902-1911.

[26] Schoenherr T,Talluri S.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Initiatives: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lant Efficiencies in Europe and the U.S.[J].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2013,60(2):353-365.

[27] Wagner M.Empirical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on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Europe[J].Ecological Economics,2008,66(2-3):392-402.

[28] Chen Y S, Chang C H, Wu F S.Origins of Green Innovation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Proactive and Reactive Green Innovations[J].Management Decision,2012,50(3):368-398.

[29] Doran J,Ryan G.The Importance of the Diverse Drivers and Types of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for Firm Performance[J].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2016,25(2):102-119.

[30] De Carvalho L S, Stefanelli N O, Viana L C.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d Innovation: AModern Review[J].Management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20,31(2):470-482.

[31] Henriques I, Sadorsky P.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Commitment and Managerial Perceptions of Stakeholder Import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9,42(1):87-99.

[32] 任勇,俞海,陳刚.绿色消费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环境管理,2020,12(1):24-30.

[33] De Carvalho L S, Stefanelli N O, Viana L C.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d Innovation: AModern Review[J].Management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20,31(2):470-482.

[34] Yousaf Z.Go for Green: Green Innovation through Green Dynamic Capabilities: Accessing the Mediating Role of Green Practices and Green Value Co-Creation[J].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2021(39):54863-54875.

[35] Friedland R,Alford R R.Bringing Society Back in Symbols, Practices,and Institutional Contradictions[M].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36] Tjahjadi B, Soewarno N, Hariyati H, et al.The Role of Green Innovation between Green Market Orientation and Business Performance:Its Implication for Open Innovation[J]. Journal of Open Innovation: Technology, Market, and Complexity,2020,6(4):173.

[37] Tukker A,Tischner U.Product-Services as a Research Field: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Reflections from a Decade of Research[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6,14(17):1552-1556.

[38] Tukker A.Eight Types of Product-Service System: Eight Ways to Sustainability? Experiences from SusProNet[J].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2004,13(4):246-260.

基金項目:亚洲中心研究项目“双循环背景下中国企业双元能力与战略组态动态适配的作用机制研究”(项目编号:AS210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县级融媒体赋能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的机制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3BXW028)。

作者简介:李俊夫(1979-),男,南开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创新创业、绿色发展;李晓云(1979-),通讯作者,女,博士,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品牌管理、媒介生态。

(收稿日期:2023-06-30  责任编辑:殷 俊)

猜你喜欢

绿色转型策略建议碳中和
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障碍与发展建议
大学生群体网络消费市场探究及零售商进入策略
欧美出版社开放存取期刊论文处理费研究
浅析阅读教学中的一大难题
中国企业绿色转型:目标模式、面临障碍与对策
并购重组:传统制造业绿色转型的推进器
旅游风景区碳估算与碳中和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