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智力障碍学生不良品行的干预与教育
2023-10-24任晓伟
任晓伟
摘 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良好的品行教育对学生的一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智力障碍学生是社会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由于大脑受损,智力发育迟滞,加上早期得不到及时干预、家庭教养方式不当等原因,导致他们心理和行为方面出现各种问题,如攻击行为、情绪不稳定、偷拿行为等。若是行为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矫正和教育,就会形成不良品行,严重者会走上犯罪道路,影响学生的一生。作为特教工作者,要通过对智力障碍学生的适当干预教育,补偿其缺陷,矫正不良行为,使其形成良好的品德和习惯,更好地融入社会。
关键词:智力障碍学生;不良行为;干预教育
五育融合,德育为先,良好的品行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智力障碍学生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由于生理上的缺陷,自我行为控制能力很差,意志力薄弱,不能以良好的社会道德准则约束自己的行为,因此很难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作为特教工作者,要以爱心、细心、耐心对待学生,看到学生的优点,关注学生的进步,针对学生特点,通过适当干预教育,补偿缺陷,矫正不良行为,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习惯,更好地融入社会。
一、尊重、全身心接纳智力障碍学生
北师大教育系韦小满的《弱智儿童不良行为的特征分析》论文中,在北京海淀区培智学校和宣武区培智学校随机抽取245名学生用儿童适应行为量表进行测评,比照同龄普通学生的测试结果,分析发现智力障碍学生在不良行为方面的比率明显高于普通学生。智力障碍学生出现率较高的不良行为有攻击行为、情绪不稳定行为、退缩、反社会行为、对抗行为、不良说话习惯和不良口腔习惯等。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的智力障碍,其在认知、语言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与人沟通能力方面都存在很多缺陷,这些特点直接导致学生的不良行为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学生。
《班级创意管理智慧》一书中写道:“教育这块土地上,长着参差不齐的苗儿。”问题行为学生就像是农民手里参差不齐的苗,面对这些问题学生,教师要做到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从内心去接纳他们的差异,正视他们的缺陷,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用爱抚慰心灵;教师要有爱心,要看到学生的可爱之处;教师要有耐心,要给学生接纳的时间,要多观察学生的表现,勤于思考问题的成因。教师还要细心,随时关注学生的言行,注意留心观察,要能从智力障碍学生的言行中发现问题, 尤其是针对有问题行为的智力障碍学生更要注意做到多关注,有的放矢,适时教育。
二、关注智力障碍学生的优点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面对品行不良的学生,教师不能按照正常学生的标准要求他们,要多捕捉学生的优点。教师要做到正确评价智力障碍学生的优缺点,从学生个体差异出发,发现学生的优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特教工作者面对的是辨别是非能力较差的智力障碍学生,他们身上的问题行为很多,教师不能怨天尤人,而是要面对现实,对学生有信心,有期待,要看到学生取得的每一次进步。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与长处,组织有意义的活动,在活动中给予学生展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使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缺陷得到补偿,从而增强他们的自控意识和自控能力。教师要利用并肯定学生的优点行为,让学生在不断的肯定中提升自信心,促使他们不断地战胜自己,逐步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
三、评估行为原因,实施个别化教育
特殊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让学生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生活。他们能被社会认可,能做到自食其力是特殊教育培养的终极目标。而不良行为问题是他们走向社会的最大障碍。因此,教师对不良的行为应该加大干预力度,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不良行为的转化与矫正,实施个别化教学,制订明确的目標与计划。
以偷拿行为为例,教师要分析问题行为的原因,通过正面引导、行为干预疗法等矫正不良行为。
(一)调查分析问题行为的原因
案例1:马某某,唐氏综合征患儿,轻度智力障碍。有一次同班同学拿来一张卡片,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课间操之后发现卡片不见了,教师询问其他同学是否看见,同学们都说没有看见。教师查看教室监控,发现卡片被马某某拿走。教师再次询问,她依然不承认卡片是她拿的,教师多方引导,她才说卡片被她藏在桌子里,还压在书下面。
案例2:李某某,唐氏综合征患儿,中度智力障碍,很喜欢别人的衣物。有一次竟然把别人的裤子穿在自己身上带回家。教师找不到衣服,查看监控才知道衣物的去向。
案例3:岳某某,重度智力障碍,很喜欢拿别人的物品,如:口罩、教师的笔等,教师不注意就拿回家。
通过多个案例分析这些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自身因素
由于学生的智力缺陷,导致他们缺乏是非道德的判断力。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幼儿思维的特点是自我思维模式。而智力障碍儿童的智力水平还停留在幼儿阶段,经过学校教育,轻中度智力障碍儿童能达到小学一二年级的水平。皮亚杰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中2~7岁的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还是以自我为中心为主的,他们没有物有权的概念,没有“你的”“我的”“他的”概念。因此,这些学生只要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拿来用,自己喜欢吃的就拿过来吃,没有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的概念。
智力障碍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差,没有考虑这种行为的对错意识。有的学生知道东西是别人的,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由于对某些东西特别喜欢,或者特别想吃,就会不由自主地把东西放在自己的书包里或桌子里。
2. 家庭教育因素
有的家长因为智力障碍学生自身的残疾,存在愧疚心理。有的家长没有认识到“偷拿”行为的严重性,认为他们还小,树大自然直。就是因为家长的迁就,不指责、不纠正,不能及时制止这种行为,导致学生没有明确的是非观念,看见别人的东西想拿就拿。
(二)坚持正面引导,培养物品归属观念
教师可通过绘本故事“别人的东西不能拿——送玩具回家”这个大头儿子的生动形象的故事,通过直观形象的讲述,让学生明白小汽车有家,每个玩具都有自己的家。通过绘本,让学生明白“别人的东西不要拿”。然后通过角色扮演游戏——送玩具回家,进一步让学生动手送每个物品回家,懂得每个东西都有自己的家。
教师还可以设计实践游戏,让每个学生从家里带来自己喜欢的玩具,让学生介绍自己的玩具,然后把玩具打乱顺序,让学生实践把玩具送回主人手里。通过“送玩具回家”游戏,引导学生区分自己的和别人的。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自己的东西可以自由处置。通过这种情境模仿游戏,让学生有物品的归属概念,知道哪些物品属于自己,可以有自主权,哪些物品属于别人,要问问主人的意见。
(三)行为干预疗法,减少偷拿行为
1. 选择好强化物,正面奖励
通过观察,可以从学生的喜好及需求出发,选择学生喜欢的强化物。或者通过代币兑换机制累计强化未偷拿行为,只要学生在短时间内未出现偷拿行为,就累计奖励小红花,小红花达到一定数量就可以兑换强化物奖励,不断强化这种好的行为。
2. 以消退法为辅,淡化偷拿行为
当学生出现偷拿行为时,如果该生是想通过偷拿行为引起教师和同学的关注的话,教师就不需关注这种错误行为,提醒周围学生不要当面告状,而是选择课下悄悄告诉教师。因为,一旦偷拿行为不能引起教师和同学的关注,这种错误行为就会因为得不到关注逐渐消退。
3. 分步实施,及时总结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分为持续强化阶段、巩固阶段、问题解决阶段。首先是持续强化阶段:当学生偷拿行为减少时,及时发放强化物,强化这种不偷拿的行为。其次是巩固阶段:当一段时间不再发生偷拿行为之后,还要继续用强化物巩固这种行为。最后是问题解决阶段:要及时总结问题成功之处,还要持续关注学生的问题行为。
四、遵循教育规律,顺势而教
智力障碍学生的特点是记忆的广度狭窄,遗忘的速度很快。因此,对智力障碍学生的行为教育要及时而准确。当学生出现了不良行为时,教师应该马上干预,清晰明确地指出其问题及错误,并及时纠正。因为等事情过去一段时间之后再进行教育,学生可能就对发生的事情失去记忆,对所犯的错误不能正确理解与表达,那样教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智力障碍学生对直观形象的事物感兴趣,一切烦琐的、不能理解的指令都会使他们产生抵触情绪,难以取得成效。因此对智力障碍学生的行为教育要具体而明确。具体是指要把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做多层次的分解,最好达到具体、直观、明确。教师发出的每项指令都应该是直接、清晰、准确,学生听得懂的,可以执行的。教师针对他们的行为问题,要提出具体而详细的要求,要循序渐进,不能贪急求快。
五、家校携手,注重良好品行培养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纠正智力障碍学生不良的品行,家长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因此,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密切配合,家校携手效果更佳。教师要和家长及时沟通,共同针对学生的行为问题设计个别化教育方案,采取一致的教育方法,避免“5+2=0”的现象发生。
很多教师反馈,在学校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学到了不少知识,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一旦经过假期,学过的知识、良好的行为习惯就都遗忘。因此,家长一定要做好督促和监督的义务,让良好行为逐步养成。
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教师可以和家长多进行交流,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行为习惯养成情况,互通有无,建立家校联系本,记录学生的在校及居家表现。针对学生的“偷拿行为”、攻击行为等不良品行,家长应给予纠正,并且配合教师的行为干预疗法,在平时多给予学生正确的教育引导。相信只要坚持不懈,智力障碍学生也会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矫正智力障碍学生不良行为是一个既长期而又繁杂的过程,教师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地予以强化。教师要用母亲的宽容之心对待每一个学生,要细心地发现每个学生的问题,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学生成长。教师要根据他们的特点,遵循教育的规律,运用科学而有效的方法,进行不良行为的干预和矫正。只有家校携手共育,智力障碍学生良好的品行才会自然养成。
参考文献:
[1]陈云英. 特殊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2]杨晓玲. 儿童精神障碍及行为问题的矫正[M].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3]韦小满,马廷慧,于文. 弱智儿童不良行为的特征分析[J]. 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01):54-59.
[4]吴军. 具身认知视野下智力障碍学生职业技能教学的三个维度[J]. 现代特殊教育,2023(09):43-44.
[5]茅成. 以爱为半径,画出“花”之圆——二年级随班就读智力障碍学生学校适应性的个案研究[J]. 小学教学研究,2023(14):95-96.
[6]鄒苏伊. 阳光自信 快乐成长——浅谈特殊教育学生的特殊成长[J]. 新智慧,2023(01):60-62.
[7]冯雅静,杨希洁,吴扬. 近五年我国智力障碍儿童发展及教育的研究现状及趋势[J]. 绥化学院学报,2023,43(01):50-54.
[8]邓娜. 学前智力障碍儿童康教结合课程实践与研究[J]. 新教育,2022(31):88-90.
[9]武丽婧,王艳梅. 智力障碍学生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研究[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2(11):50-52.
[10] 王子荣. 体育康复对智力障碍儿童的作用与意义[J]. 安徽教育科研,2022(27):82-83.
[11] 董海花. 特殊教育学校低年级智力障碍儿童语言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A]∥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与创新研究论坛组委会,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文艺教育委员会. 中小幼教师新时期第三届“教育教学与创新研究”论坛论文集[C]. 2022:56-59.
[12] 原雅青,刘洋,王美娟,等. 济南市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静态行为现状[J]. 中国学校卫生,2022,43(07):982-985.
(责任编辑:孙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