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职生不良行为的成因及对策

2017-02-21魏静

职业·中旬 2016年11期
关键词:不良行为中职生成因

魏静

摘要:中职生存在的不良行为是造成其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本文分别从自身和外部两方面分析了中职生不良行为的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对策。

关键词:中职生 不良行为 成因 对策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不断上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分析其原因,“不良行为”是造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诱因。据相关调查显示,青少年在10-12岁如果染上不良习惯,13-14岁就容易违法,14-17岁就极易走上犯罪道路。而中职生又是青少年中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在青少年违法犯罪中占据较高比例。因此,分析中职生不良行为的成因并寻找相应对策,是擺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不良行为的内涵

不良行为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违法行为,主要包括:旷课,夜不归宿;携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盗窃、故意损坏财物;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观看与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

这些不良行为有着较大的危害,若长期得不到纠正,就会多次发生或者程度加深,甚至形成严重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已经违法,但尚不构成犯罪,对中职生危害极大。

二、中职生不良行为的成因分析

1.自身原因

(1)不明辨是非。一部分学生自身之所以存在不良行为,是因为他们不明辨是非,不区分善恶。调查发现,很多中职生去过歌厅,他们觉得去那仅是为了娱乐,并无大碍。但如果老师对未成年进入此类场所可能发生的事情加以举例和分析,会让很多学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明白这样做是错误的。

(2)自制力太差。一部分学生也知道不良行为是不对的,也想改正,但一处在具体环境之下,由于没人监督而自身自制力又差,还是会重蹈覆辙。例如一些有小偷小摸习惯的学生,他们也知道这是偷盗行为,但好像“拿上瘾了,根本管不住自己”。

(3)损友的影响。中职生由于思想不够成熟,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强,在择友时会交到一些损友。与这些损友长期相处,会受到很大不良影响。有的学生本质并不坏,但在损友的怂恿下就可能一起旷课一起打架。时间一长,自己也会养成一些不良行为习惯。

2.外部原因

(1)学校原因。中职生整体素质较差,各中职学校也会加大对学生的管理力度,很多学生“变乖”纯属情非得已,但一遇到适合的土壤就会变回真我。只有真正在思想上进行教育转化,在专业学习上吸引学生,才能逐渐转变他们。但现状是很多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形式单一,内容枯燥,起不到真正的教育目的。而中职学校的课程专业性很强,学生本身的学习基础就差,难免产生厌学情绪。久而久之,就容易养成一些不良行为习惯。

(2)家庭原因。调查这些“问题学生”时你会发现,其中很多人都缺失家庭温暖。这些孩子多是离异家庭或单亲家庭,缺少与父母的有效沟通和情感交流。长此以往,致使其产生心理问题,从而导致行为上的偏离。

(3)社会原因。目前,网络、影视中充斥着大量的凶杀暴力、淫秽色情以及其他有损身心健康的内容。中职生经常耳濡目染,难免想在现实生活中跃跃欲试。

三、中职生不良行为的预防对策

1.引起足够重视

不良行为看似微不足道,常常不能引起学生足够重视。所以,在对中职生不良行为的预防和转化时,首先要让学生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此,教师可以采用大量案例让学生明白如果不良行为长期得不到纠正,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对人的一生影响极大。如果能让学生首先意识到不良行为的危害,使他们愿意从心里去预防和改正,可以说我们的工作已经成功了一半。

2.加强德育教育

(1)教会明辨是非。学会明辨是非对于中职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它是做人的基本条件,也可以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三观”,指导他们健康成长。

要让学生学会明辨是非,就要教会他们判断和衡量是非的标准是什么。告诉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要以社会公认的道德意识和所处社会制度下的法律规定作为标准。只有符合的才是对的,才是可以做的。

(2)教会如何择友。笔者发现让学生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朋友以及如何择友是十分关键的。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让学生通过自己身边的真实事例去感受、体悟,让学生去教育学生。最终使其明白那些真正帮助自己进步的人才是益友。

(3)培养良好习惯。俗话说:习惯决定行为,行为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中就要努力从小处着手,逐渐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3.加强家校联合

家庭在预防和转化中职生不良行为中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学校应主动联系家长,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取得家长的密切配合。

猜你喜欢

不良行为中职生成因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中学生不良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对策
农村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纠正
如何在语文课上提高中职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酒”类语符两个修辞场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