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路径研究
——以市场营销专业《消费者心理与行为》课程为例
2023-10-24孙颖
孙 颖
(安徽工程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20年,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高校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就要求高校的每一门专业课都要融入课程思政,在培养专门人才的同时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由此,我国的高校相继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全面推进课堂教学与思政元素融合。
一、理论界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
理论界围绕课程思政问题进行了探讨。部分学者从高校整体层面进行深入分析,如汤苗苗等人分析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2]。部分学者分析了不同学科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问题,如樊丽明从加强国情教育、增强法治意识、培养公共意识、培育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四个方面分析了财政学类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问题[3]。陆道坤从高校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开发、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路径[4]。黄茜等人探讨了音乐艺术类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评价体系、改革应用等问题[5]。黄海鹏等人从变、建、教、行四个方面构建中医药院校课程的思政教育教学模式[6]。钱明辉等人从图情档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教学模块和教学工具等方面构建课程思政建设的框架[7]。还有的学者将研究细化到课程层面,如顾雷雷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三个方面设计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思政教育实践路径[8]。此外,有的学者研究和关注课程思政的某一具体过程或主体,如卢黎歌等人关注如何挖掘、融合思政资源和元素[9]。上述研究为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二、高校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模式概述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的教学模式逐渐由传统课堂教学转变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更加符合当代“00后”大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学习需求,能够有效融合传统课堂教学与线上教学的优势,打破“学生学”和“教师教”的时空局限。但是,不可忽视的是,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不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具有流程长、环节多等特点,且各个流程和环节易出现散而不聚的问题,这给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笔者经过梳理文献发现,已有研究多集中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程思政建设问题,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讨主要围绕其特征、作用及应用路径展开,对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问题关注不足。
三、高校经管类专业实施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经管类专业承担着重要的育人责任,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亿万民众的价值实现,其课程思政建设更为重要和必要。下面以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消费者心理与行为》为例,设计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课程思政融合路径,以期实现混合式教学的思政育人目标,为经管类课程更好地实现思政育人目标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消费者心理与行为》课程的理论性及实践性均较强,并且交叉融合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基于供给方的视角研究消费的特征及偏好,为产品研发、市场推广、营销策略、经营管理等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更好地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助力消费结构升级。因此,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探究《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有助于实现学生的知识构建和能力发展,提升民生质量,建设美丽中国,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三合三融”路径设计与实施
下面从三大教学目标紧密结合、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点准确契合、课程思政与教学流程有机耦合三个方面设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课程思路建设路径。
(一)三大教学目标紧密结合
《消费者心理与行为》课程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个方面确立三大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目标,这三大教学目标之间紧密结合,有机统一,互为支撑。知识目标是能力目标和价值目标的基础,能力目标是知识目标的拓展和延伸,价值目标是教学目标的核心,如图1所示。
图1 三大教学目标紧密结合
《消费者心理与行为》课程的三大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1.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课程的知识点,深刻地把握理论前沿及学科动态,能用科学的方法对知识进行传承和创新。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消费者心理与行为》课程中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对实际项目和任务进行综合评价,并进行一定的创新。
3.价值目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具有勇于创新、拼搏奋斗、刻苦学习的品质和素养,提升文化自信和专业职业素养。
(二)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点准确契合
深入挖掘《消费者心理与行为》课程的知识点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让课程思政之“盐”溶解于专业课教学之“水”中。《消费者心理与行为》课程围绕专业知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事新闻、热点动态等的准确契合,积极引导大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从而达到“课程强、思政巧”和“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育人效果。《消费者心理与行为》课程的知识点与思政元素准确契合示例见表1。
表1 《消费者心理与行为》课程知识点与思政元素准确契合示例
(三)课程思政与教学流程有机耦合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涉及不同的场域和时空,容易造成场域分离、时空偏离问题。每个环节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重点和难点及学习要点不同,课程思政的融入路径也不同,因此可采用“三融”模式,以实现思政元素在混合式教学流程中有机耦合及“课程强、思政巧”的目标,如图2所示。
图2 混合式教学流程中思政元素“有机耦合”图
1.课前“融”入:思政引导。课前线上环节是学生在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上的个性化自主学习阶段,教师需提前准备好相关学习资源,如自制的微视频、章节教案、拓展资源及优质MOOC等。教师与学生进行线上交流和沟通,进行线上辅导答疑,解决因学情基础不一而产生的差异化问题。线上学习结束后,教师以章节测验和问题测试等形式检验学生的线上学习效果,归纳出线下课堂需要解决的共性问题,并为线下的面对面翻转课堂做好准备。教师要根据学情随时调整学习资源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匹配度,将思政内容准确恰当地融入课程的知识点中,通过思维导图、自制的微视频、学习资料等实现思政引导和课前融入,例如以思政案例、社会热点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面以《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第四章第一节的知识点“消费者需要”教学为例:学生借助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中的各类资源学习“消费者需要”的概念、分类等基础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融入《史记·货殖列传》和《资治通鉴》等传统典籍中的相关内容,让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消费者需要”的界定和阐释,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课中“融”合:思政渗透。线下的面对面课堂教学要衔接课前的线上学习环节。线下是课堂教学的主阵地,要将思政元素渗透在线下课堂中,具体过程为:教师解决上一环节归纳出的共性问题,并讲授过程类、策略型知识,学生进行面对面探究式学习,同伴互教互学,相互启发,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以“消费者需要”这一知识点为例,教师以时间轴溯源“消费者需要”,引导学生理解“消费者需要”的变迁,从古代市集的迁移、《论语》中的“一箪食,一瓢饮”、《资治通鉴》中的“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等溯源理性需要的起点,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在此基础上,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使学生通过基于问题的学习法和基于案例的学习法协作完成项目任务,将知识融会贯通,提升团队的协作能力。小组内采用头脑风暴法,小组间采用对垒、展示等方式,模拟解决企业营销的真实问题及现实困境,再通过生生互评、组内自评、组间互评等多元化的方式进行任务评价。各小组完成任务后,教师启发学生深度思考:“人的最高层次需要是什么?”教师以战斗英雄杨根思英勇无畏、“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心怀天下、钟南山院士大爱逆行等事例引导学生理解“人的最高层次需要”是精神需要,使“需要”这一知识点的价值升华。
3.课后“融”化:思政内化。教师利用课程网络教学平台,有针对性地提供课后延伸板块和拓展资源,不定时地发布讨论主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延伸学习,并根据学生讨论的内容和思想观点进行评分,将课后转变为学生应用课程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所,提升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延伸学习平台资源的基础上探究现实生活中的“消费者需要”及其启示,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点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引导学生主动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结合起来,形成合理的消费观和消费行为。这一环节形成的初步方案用于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思政育人延伸到第二课堂。
五、课程思政融入效果评价
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是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焦点问题,然而,无论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还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均未形成客观统一的思政育人效果的量化评价方式。因此,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无法有效量化,是当前教学评价的痛点问题。为全流程、客观地评价思政育人的效果,采用两部分加权平均的方式进行考核:一是全周期线上线下教学流程的思政教学效果评价,占总成绩的40%;二是期末考试的思政教学效果评价,占总成绩的60%。第一部分,根据学生的线上学习结果(任务点完成情况、主题讨论及作业中的思政元素的体现等)、线下的面对面课堂学习结果(问题式学习分组任务的思政元素融入),给出学生思政考核的平时成绩。第二部分,在期末考试中考核思政元素的学习效果,针对课程的理论特点和教学内容,在期末考试中重点考核学生的爱国情怀、文化自信、职业素养和社会公德等。例如,案例分析题要求学生结合实际谈谈“消费升级背景下绿色消费方式有哪些”“如何激发消费者的冰雪体育旅游意愿”等,引导学生关注绿色消费、碳减排等,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六、加强课程思政融入混合式教学的建议
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支撑下,课程思政融入混合式教学需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一)增强专业课教师的思政育人意识
专业课教师的思想认识直接关系到新时代人才的培养质量,应提升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课程组或以“传帮带”的形式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有针对性地调整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将价值目标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这两个关键问题。
(二)创新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的融合手段
课程思政不能形式化和表面化,要入脑入心,润物无声,可通过教学培训、教学比赛、交流研讨和学习观摩等途径,促进融合方法及手段创新,从而解决“怎样培养人”这个关键问题。
(三)优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流程和方法
为更好地提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思政融入效果,要不断优化教学流程和教学方法,如教学平台的资源精选和凝练、主题讨论的思政要点选取、学生积极性的激发、课后延伸学习的加强等,以实现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目标。
七、结语
专业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渠道。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实现路径。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的背景下,混合式教学已成为高校专业课教学的新模式。因此,积极有效地设计并实施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混合式教学路径,十分迫切和必要,这将有助于构建良好的课程思政育人环境,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