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五大发展理念视角的安徽省养老服务业区域发展状态评价
2023-10-24王政,张凌
王 政,张 凌
1.巢湖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安徽巢湖,238000;2.南京晓庄学院商学院,江苏南京,210017
1 问题提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安徽省统计局发布的《2022年安徽省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截至2022年末,安徽省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1 216万人,占比19.85%,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968万人,占比15.8%。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较前一年增长0.36%。面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的现状,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工作,系统谋划,多措并举,不断探索创新养老服务模式,逐步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实现产业化发展。截至2022年末,安徽境内共有各类养老机构2 442家,建成老年人食堂(助餐点)6 347个,累计建成村级养老服务站4 620个,安徽省养老服务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随着新中国首个人口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口进入老龄化阶段,社会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对养老服务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此,合理评估安徽养老服务业区域发展状态,可以帮助决策者深入了解产业发展现状,明确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为推动安徽省养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本文基于五大新发展理念,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等五个方面入手,构建科学合理的安徽养老服务业区域发展状态评价体系,对安徽省所辖16个地级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推进安徽养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2 文献综述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社会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势必对养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如何推动其高质量发展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众多学者围绕养老服务业发展和评价等相关议题展开了研究,形成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
2.1 关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研究
经过70余年的发展,我国养老服务从单纯社会救助转变为社区服务,并最终走上产业化道路[1]。“十三五”期间,中央和部分地方政府将养老服务业发展纳入到中长期规划当中,养老服务市场化和产业化试点全面推广[2],养老服务体系持续优化。然而我国养老服务业总体水平不能适应老龄化水平[3],所面临的问题较为突出:第一,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不匹配,形成供需低水平均衡[4];第二,养老服务业在不同地区、城乡间发展不均衡[5-6];第三,养老服务业专业人才储备不足,培养速度难以满足产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7-8];第四,产业扶持政策不完善[9]。上述问题应当通过政府、市场和养老机构等各方面协同努力予以解决。政府需要处理好其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在产业发展中的定位[10]。供给侧,政府需要出台、落实相关政策以完善财政补贴制度,拓展产业融资渠道,创新土地政策,推动产业人才培养[9,11-12];需求侧,政府要通过完善养老服务需求者的收入保障机制与负担分担机制,扩大产业需求[4]。在养老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应当明确家庭、社区和机构在我国综合养老模式中的地位[1],构建供给主体多元化、服务内容多样化、服务方式多重化、监管评估多维化的养老服务体系[13-14]。养老服务机构在进入产业时应当明确市场定位[15],优化资源配置,避免供给错位,形成有效供给。
2.2 关于养老服务业评价的研究
学术界对于养老服务业的评价主要分为产业总体评价与产业服务评价两个方面。在总体评价方面,基于常见的三种养老模式,通常会将总体评价体系按照居家养老模式、社区养老模式和机构养老模式等细分为三个模块展开评价[16]。由于居家养老服务中部分功能需要通过社区养老实现,部分学者将总体评价体系中居家养老模块和社区养老模块整合成为一个评价模块[17]。就具体指标而言,主要涉及物质服务、精神慰藉、政策扶持和行业发展潜力等方面[18]。总体而言,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且省际间存在较大差异,但养老资源配置水平整体上呈现上升态势[19]。在对养老服务业服务进行评价时发现,我国养老服务机构总体服务效率有所提升但依然欠佳,服务效率在空间分布上呈现自东向西下降的趋势[20],养老服务接受者对于所接受服务质量的真实感受低于预期[21]。养老机构规模效率偏低是导致养老服务机构服务效率偏低的主要因素之一[22],而医疗水平和资源配置能够促进养老服务效率的提升[23]。
现有研究对于养老服务业发展和评价展开了诸多有益的探索,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在以下两个方面存在深入研究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第一,既有研究在评价养老服务业发展状态时未能结合高质量发展要求展开研究,而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也是避免养老服务业片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有必要用高质量发展要求评价养老服务业发展状态。第二,既有文献对养老服务业发展评价所采用的方法具有一定局限性。一方面,区别于传统产业,养老服务业应当兼顾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单纯依靠投入产出效率评价养老服务业发展状态过于片面;另一方面,使用单一评价方法可能导致评价结果过于主观或受到研究样本量大小的影响,容易造成评价结果偏差。本文拟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熵值法和模糊综合分析法,构建出主客观相结合、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评价体系,对安徽省养老服务业区域发展状态展开评价,力求有效回应上述问题。
3 研究设计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新发展理念为全面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本文基于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结合既有文献研究成果[24-25]和安徽省民政厅颁布的《安徽省养老机构等级评定管理办法》相关标准,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可测性和可比性等原则,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等五个维度构建安徽省养老服务业区域发展状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安徽省养老服务业区域发展状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3.2 数据来源
安徽省民政厅等部门于2021年12月31日公布了首批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培训培养基地名单。因此,本文数据主要源自安徽省民政厅与统计局官网以及下辖16个地级市发布的2022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辖区内出台的地级市级别养老服务业法律法规数量根据北大法宝数据库和各地级市官网数据汇总得出。辖区内外资参与的养老服务机构数量占养老机构总数量比重数据根据安徽省民政厅安徽养老数字地图和企查查数据汇总计算得出。
3.3 指标无量纲化处理
表1中,安徽省养老服务业区域发展状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计量单位不一致。为了在评价过程中消除指标间量纲的影响,本文对上述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成本型指标(养老服务对象数量指标)处理见式(1);适中型指标(城乡间协调指标和区域间协调指标)处理见式(2);效益型指标(其余指标)处理见式(3)。
(1)
(2)
其中,城乡间协调指标中ui=1,区域间协调指标中ui=26.92(即16地市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量均值)。
(3)
4 实证研究
为获得准则层和次准则层的具体权重,参考李志辉[26]、田光辉等[27]的做法,计算权重、设计评价的具体操作程序如下:
4.1 次准则层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采用熵值法测算每一准则层的各次准则层指标对应权重,经过四个步骤:
Step1:根据式(4)分别计算次准则层各指标值占总指标值的比率Pi。
(4)
Step2:根据式(5)分别计算出各指标的信息熵Ei。
(5)
Step3:根据式(6)分别计算出各指标的信息熵冗余度Di。
Di=1-Ei
(6)
Step4:根据式(7)分别计算出各指标对应权重Wi。
(7)
得到各次准则层指标对应权重值见表2。
表2 次准则层各指标权重
4.2 准则层权重的确定
利用层次分析法,首先邀请与养老服务业相关的政府部门人员、企业管理者和高校研究者根据次准则层指标权重对准则层指标进行打分,并构建准则层指标判断矩阵;其次使用和积法分别计算出各指标相应权重,结果见表3;最后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见表4。由表4可知,CR值小于0.1,故准则层指标的判断矩阵通过了一致性检验。
表3 准则层指标权重
表4 一致性检验结果汇总
4.3 模糊综合评价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在综合评价过程中,针对评价因素变化过程中存在的类属边界或状态的不确定性,基于模糊关系合成原理,从数量上对各评价因素所属程度予以刻画和描述,对被评价对象进行综合评价。
安徽省各地市养老服务业区域发展评价体系是由多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各子系统或要素对整体系统的影响具有模糊性特征。因此,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适合在上述复杂系统中进行评价的综合评价方法。
4.3.1 评价因素集的确定
基于前文构建的指标体系,对安徽省养老服务业区域发展状态进行评价。根据其准则层指标,构建相应的因子集X=(X1,X2,X3,X4,X5)。其中Xi(i=1,2,3,4,5)分别表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个因素,再按照其次准则层指标分别构建五个因素的子集。
4.3.2 评语集的确定
本文参照田光辉等[27]的做法,将各指标中的评价等级划分为“优秀”“良好”“中等”“较低”和“低”五个等级,以“先进可行性”为评价原则,将评语指标中各等级的标准值分别赋值为1、0.75、0.5、0.25和0,用于后续隶属程度计算,将量化后的评语集设置为优秀(0.9,1〗、良好(0.8,0.9]、中等(0.7,0.8]、较低(0.6,0.7]和低[0.5,0.6]。
4.3.3 模糊关系矩阵的构建
模糊关系矩阵反映出评价指标对评语集的隶属程度,通常应当对各评价指标进行分别判定,以明确各指标的隶属度。参照田光辉等[27]、温家隆等[28]的做法,采用半梯形函数计算出各指标对应的隶属程度,进而依次构建准则层指标对应的模糊关系矩阵R1、R2、R3、R4和R5。
其中,x为各指标值标准化后的数值;a、b、c分别代表相邻评价等级标准值,Rn1至Rn5依次代表从“优秀”到“低”等级的隶属函数。
4.4 实证结果分析
4.4.1 安徽省各地市养老服务业区域发展状态总体评价
为得到安徽省16个城市的养老服务业区域发展综合指数及子系统评价指数,首先研究基于4.1、4.2结果计算出的各准则层和次准则层指标的权重,分别确定各指标的权数向量;然后将5个次准则层的指标向量与次准则层指标对应的模糊关系矩阵进行交乘,依次得出次准则层模糊综合指标向量;然后基于5个指标向量构建准则层模糊关系矩阵;再将准则层指标向量与准则层模糊关系矩阵进行交乘,从而得出准则层模糊综合指标;最后,参照田光辉等[26]的做法,计算各地市养老服务业发展创新指数、协调指数、绿色指数、开放指数、共享指数和综合评价指数,结果见表5。
表5 安徽省16个地市养老服务业区域发展子系统评价指数与综合评分
由表5可知,安徽省下辖16地市养老服务业区域发展综合指数均值为0.701 0,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从地级市层面来看,合肥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综合指数达到良好水平,六安、芜湖、安庆和马鞍山处于中等水平,其余11个地级市处于较差水平,但黄山、滁州、宣城和蚌埠四市趋近于中等水平。没有城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综合指数达到“优秀”等次。养老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处于中等以上的城市均处于皖江城市带,而皖北地区发展相对滞后。
4.4.2 安徽省各地市养老服务业区域发展状态子系统评价
在创新指数方面,安徽省16个地级市养老服务业区域发展创新指数均值为0.706 4,整体处于中等水平。没有城市创新指数达到优秀水平,滁州市(0.861 7)、合肥市(0.857 2)达到良好水平,而黄山市(0.616 1)最低,仅刚刚达到较低水平。以滁州市为例,该市养老服务业在运营模式、服务内容、服务组织和志愿服务等方面积极创新。滁州市深化对公有制养老机构的改制,积极引进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通过公建民营的方式提升公办养老机构运营管理效率,约有72.06%的公有养老机构通过改制,以公建民营模式进行运营,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占比位居全省第3。该市拥有52项省级以上医养结合示范工程,数量位居全省第二。滁州市通过服务内容创新,将老年人医疗需求和养老需求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推出医养结合模式改变了传统养老机构服务内容单一的状态。该市在养老服务业中充分运用现代高新技术,积极推广智慧养老,拥有6家省级示范智慧养老机构,排名全省第2,通过服务组织的创新,用智慧养老服务组织模式来满足社会多元化养老需求。该市按照《安徽省养老机构等级评定评分细则》中有关志愿服务创新的相关要求,大力开展针对老年人的志愿帮扶等活动,近六成养老服务机构日常提供志愿服务项目,占比排名安徽省第5位。
在协调指数方面,安徽省16个地级市养老服务业区域发展协调指数均值为0.774 1,整体处于中等水平。没有城市协调指数达到优秀水平,黄山市(0.848)、阜阳市(0.835 2)、亳州市(0.835 1)等7市达到良好水平,而宣城市(0.678 0)和滁州市(0.668 9)两地处于较低水平。以亳州市为例,该市养老服务业在城乡间、区域间和部门间协调发展表现较好。该市养老服务业发展过程中较为重视城乡协调,城乡间床位分布较为均衡,尽管在全省排名第6位,但与排名第2位至第5位的城市差距较小。该市平均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量为27.85张,接近安徽省平均水平,反映出该地养老服务业区域发展较为协调,区域间协调指数排名全省第2位。服务业发展“自我增强”机制[29]推动了产业内部细分产业间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使得养老服务业与其他关联细分产业间形成了部门间协调发展。亳州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约为52%,位居全省第4位,反映出该地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好,也体现出该市养老服务业部门间协调发展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在绿色指数方面,安徽省16个地级市养老服务业区域发展绿色指数均值为0.671 9,整体处于较低水平。没有城市绿色指数达到优秀水平,合肥市(0.802 2)和黄山市(0.800 2)达到良好水平,而淮南市(0.585 9)和宿州市(0.580 9)两地处于低水平。以合肥市为例,该市养老服务业在生产效率绿色度、生产方式绿色度、人才供给可持续性和制度可持续性方面表现较好。该地养老床位中有7.93%达到四星级(目前安徽省最高等级),在安徽省内仅次于黄山市,反映出合肥市养老服务业投入产出效率居于全省前列,产业生产效率绿色水平较高。森林康养基地是根据“环境优良、服务优质、管理完善、特色鲜明、效益明显”的要求而设立的康养基地,老人可以在森林康养基地内接受养老服务,是养老服务业典型的绿色生产方式。合肥市拥有4家省级以上森林康养基地,位居全省第6位,说明该市养老服务业绿色发展水平处于全省中等偏上水平。目前合肥市是安徽唯一拥有3家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省级培训基地的地级市,上述培养基地能够源源不断地为当地提供养老服务业急需人才,为可持续性人才供给提供了强有力保障。近年来,合肥市先后出台了7项有关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位居全省第3,从制度上保障了当地养老服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开放指数方面,安徽省16个地级市养老服务业区域开放指数均值为0.674 5,整体处于较低水平。没有城市开放指数达到优秀水平,仅六安市(0.805 9)达到良好水平,而淮南市(0.668 9)处于低水平。以六安市为例,该市养老服务业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外资进入本地养老服务业,养老机构中外资参与机构占比约为16%,位居全省第2位,反映出该市养老服务业外资参与度相对较高,产业资本得到扩充。六安市有7家养老机构被认定为长三角异地养老机构,在全省范围内养老资源对外开放程度处于第3名。养老资源的对外开放有助于提升其使用效率。但该市社会资本参与度相对较低,仅位于全省第11位。由于在开放指数中社会资本参与度所占权重仅为0.157 2,对于该市开放指数产生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小,也反映出该地社会资本参与度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在共享指数方面,安徽省16个地级市养老服务业区域共享指数均值为0.672 2,整体处于较低水平。合肥市(0.912 5)养老服务业一枝独秀,共享指数达到优秀水平,但没有城市共享指数达到良好水平,有12个地级市处于较差水平。以合肥市为例,近年来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8 820元,位居全省第2位,为发展成果为全民共享奠定了经济基础,也提升了养老服务业全面共享的可能性。由于合肥市是安徽省政治和经济中心,年轻人口流入量大,60岁以上人口占比为15.74%,该市养老服务业受众相对较少,这进一步降低了实现养老服务业全民共享的难度。在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开展过程中需要养老服务接受者的积极参与,从而实现养老服务共建共享,也有助于向老人提供多元化养老服务,形成服务全面共享。合肥市拥有9项省级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示范项目,项目数量全省最多,约占全省的19.57%,为养老服务业共享发展提供了保障。
5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安徽省养老服务业区域综合发展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全省仅合肥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综合指数达到良好水平。就安徽省养老服务业区域发展状态评价子系统而言,整体上5个指数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协调指数、创新指数、开放指数、共享指数和绿色指数。其中,后3个指数处在较低水平,甚至部分城市的绿色发展(淮南、宿州)和开放发展(淮南)处于低水平状态。
5.2 建 议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针对安徽省养老服务业区域发展提出如下5点建议:
5.2.1 创新养老服务业发展思路以有效利用各种资源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首先,推动运营管理效率低下的公办养老机构体制改革,在保全公有资产的前提下,创新养老机构运营模式和融资模式以盘活国有养老资源;其次,推动养老服务业产品功能创新,通过整合与养老服务业相关联产业(如医疗卫生、文化传媒、旅游服务等)现有资源,提供更多多元化养老服务;再次,充分利用技术创新,让科技进步为养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推动养老服务智慧化发展;最后,创新志愿服务,设立养老志愿服务规范标准,丰富志愿服务内容,创建品牌服务项目,引导社会资源以公益性质进入养老服务业。
5.2.2 着力解决养老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均衡问题
一方面,养老服务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城乡间、区域间的协同发展。针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差异,因地制宜补齐各地发展中的短板,充分利用资源禀赋的互补性提升整体养老服务能力。另一方面,注重养老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中其他相关细分产业之间融合发展。各地需要整合现有资源,打通养老服务业与关联产业间的堵点,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形成产业间自我增强的协同发展模式。
5.2.3 推动养老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
首先,提高各种养老服务资源利用效率,逐步完善养老机构自身绩效考核制度,精准把握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提升优质养老服务的产出比率;其次,以生态养老理念实现养老服务业绿色发展,改变传统养老服务场地单一问题,让老人在接受养老服务过程中充分融入自然环境中,通过绿色养老方式调养身心,避免过度依赖传统养老资源,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再次,加大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力度,弥补专业人才缺口,构建不同层次人才培训机构并规范教学内容,不断充实专业人才队伍,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最后,政府应当围绕健全养老服务业规章制度、设立产业管理规范标准、规定监管奖惩措施和保障政策执行等四个方面探寻构建养老服务业规制,并保证相关法律法规延续性,从制度层面促进养老服务业可持续发展。
5.2.4 通过扩大开放促进养老服务业内外联动
各地应当在高质量发展本地养老服务业时坚持扩大开放,充分利用内外部各项资源发展养老服务业。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外资在养老服务业发展中发挥的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优化养老服务业产业布局和营商环境,持续引导更多外部资金投入养老服务业,促进产业资本来源的多元化;另一方面,积极扩大养老服务对象范围,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服务质量,吸引异地老人跨区域养老,提高养老服务机构入住率。
5.2.5 夯实养老服务业共享基础
多措并举为产业共享发展提供经济支撑与技术保障。一方面,各地需要推进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努力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促进居民就业,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为养老服务业全民共享和全面共享提供经济支撑。另一方面,引导老人参与智慧社区建设,加快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与普及,从而实现养老服务业发展成果的共建共享。